国际合作课题
Ⅰ 本人要写一个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关的课题,希望有人能帮我想想切入点!
找有代表性的几个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做案例分析
石油,汽车,电子产品等等,都很好做的
Ⅱ 中国国际合作有哪些项目
青年国际交流计划、中欧青年交流年、“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大讲堂等国际公益活动!
Ⅲ 中外合作办学课题结题报告
中外合作办学课题结题报告(样)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世界教育界的共同目标,也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合作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沉寂,各种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等等,已经渗透到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也历经曲折,并对大学的管理和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
一、主要模式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以及众多中外企业的捐资合作下,各地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外办学的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校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科专业规划和实训管理及质量来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中外办学模式也还存在许多不足。
1.办学主体不明。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机制都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软硬件水平和教学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偏见,以及对本科文凭尤其是国外本科文凭的迫切渴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职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2.办学模式的运作困难。上文所提到的“3+0''型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其为期三年的学习和实训都在国内完成,从而避免了高昂的出国费用。但如此一来,学生仅能通过学校设置的仿西式教学课程来学习知识技能,而丧失了亲身体验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和高质量实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出现“不中不洋”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国际相脱节的技能水平。而对于“2+1”型的办学模式而言,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以到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留学一年为例,若包括先期在国内的语言学习考试和出国手续审批等费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就读一年需要至少10万元人民币,而在弗赖堡等小城市一年也需要近8万元人民币。第二,语言能力不达标。这是限制高职高专学生出国的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体系和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外语的掌握程度尤为低下,而出国留学对语言要求又很高。这使得许多即使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也很难出国深造。
3.合作办学模式运作成本较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跨国教育模式。其跨国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外师资队伍的交流,这通常包括直接聘请外国教师和派遣国内教师出国进修;第二、课程和教材引进,这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交流和西方优秀教材的引进编译。第三、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这不仅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本就不好的生源来说更是挑战,而这也是实际运作中最困难的一部分。 这三部分的建设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每一部分的建设都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例如,在上海聘请一位全职外教每月需2万元人民币,派遣一名教师出国学习每年至少需要8万元人民币,组织学生出国实训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万元人民币,这些都不是小数目。此外,购买具有国外知识产权的原版教材并组织人员编译改写更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4、过分强调出国深造和国外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借助与国外高校联盟合作形式,为学生开启了到海外继续学习深造的大门, 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国外就业的机会,但中方院校可能在其招生宣传中把国外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重点和亮点, 在办学过程中也过分强调国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甚至出现夸大的现象或倾向。
二,一些思考
社会偏见存在。中外合作办学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办学过程中外聘教师比较多,教师稳定性比较差,中外双方在办学过程中还有一些摩擦,教学质量还不稳定,因此,社会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可度还需提高,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存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偏见。 1、 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目前最热门的 IT, 和商科等专业,由于扎堆现象严重,有些领域已出现人才饱和现象,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并不吃香。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国家自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裁员和大幅度削减招聘计划,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也明显受到冲击。 2、 人才培养模式凸现就业窘境。许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采取“语言 + 专业方向"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习空间,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等优点,但同时由于缺乏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f 往往出现 “1+1<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即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英语语言技能比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又较浅,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种情况下造成很多学生在专业水平及语言能力方面的条件参差不齐,就业后社会一定程度上就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不靠谱",个人综合能力不高,因此降低了中外合作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影响就业。 3、海归"引发合作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比如中国教育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的重点是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这对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是一种挑战。 当然不是说中外合作的优点不够明显,在此哦我们讨论的是它的缺点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三、办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1.正确选择国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综合实力是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选择国外合作院校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主观原因而选择,应该联系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合作方的知名度,也不能饥不择食,随意与办学质量不高的国外院校合作。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国外合作院校是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对国外院校进行评估与论证又是其中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国外院校的官方网站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解与对比,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作双方的契合点,重要的是必须分析清楚合作方的优劣势以及自身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2.设计与落实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部分,不仅是双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更是双方合作办学的优势资源的体现。这些都可以从双方的每个专业特色与优势中得以体现。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规划,通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并真正落实,达到双方办学、教学优势的真正融合,对培养怎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有准确的定位。 3.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社会,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励的竞争中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必然会引进一定的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这便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国际化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与外国交流的机会,学习了解更多的国际文化、国际条例以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等。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办事特色,学习其优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力争达到“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资源丰富性,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合作的内涵,不断加深各方面的交流,通过教材、师资、学生等各方面的交流,真正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例如海外实习、国外就业等。充分利用好合作资源,真正从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有所进步,培养出更为全面的新世纪人才。 5.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面对就业问题。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开阔了教学的视野,扩宽了学生的知识,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积极与各种企业合作。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训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感受到社会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将学生领出课堂,把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转化到应用之中,成为具有真正实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发展受市场规律和国际社会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受到市场的严峻挑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学理应审时度势,思考如何建立良性&健康的大学治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体制,不能再仅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潮流,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型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大学治理模式以最终实现所担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能的期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这些方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
Ⅳ 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如何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条件
1. 什么人可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学基金面向全国,以中央所属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主,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人员均可通过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有关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资格,请阅读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各类项目申请与管理办法。
另外,各申请单位从海外正式聘任的科研人员(含外籍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如聘期覆盖申请项目的执行期,且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九个月,均可通过聘任单位,按各类项目申请的有关规定,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报送申请书时须附申请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聘书和相关协议书的复印件,协议书须包含资助项目发表论文署名单位为聘任单位及相关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对其中的外籍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须另附国家有关部门核发的《来华定居专家证》或《外国专家证》复印件。
2.申请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办法、评审办法及管理办法是指导面上项目申请的依据。因此,申请者在申请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上述三个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和当年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了解申请的有关情况。这里提请申请者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申请者必须符合所报项目类别的相应的条件要求,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尤其要特别注意。
②申请者执行、完成基金项目情况记录
申请者曾获科学基金资助并应结题的项目应按规定完成。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按计划结题并报送《总结报告》的,在项目延期执行期内,项目负责人不能申请新项目,项目组主要成员仍计入限项。
获资助项目不按期结题,又不在规定限期内申请延期者视为无故逾期不结题,自实际结题年起两年内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申请。逾期不结题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不计入限项。
凡在科学基金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核实后,将取消其当年及次年申请资格;对情节恶劣者,将通报批评,直至永远不受理申请。
③限项申请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申请(含参加申请)和正在承担(含参加承担)的面上项目及执行期在一年以上的委、学部主任基金项目总数不超过两项。申请(含参加申请)正在承担(含参加承担)的重大或重点项目数限为一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中级职称人员只计申请和承担项数。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程序
【申请者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项目的申请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和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及申请通告,了解申请中的有关情况。】
【申请者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认真、实事求是地填写《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为郑重表示参加申请与合作研究,项目组主要成员应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他人不得代签;合作者所在单位必须加盖公章。】
【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申请项目严格审查并保证申请书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及核对填写内容与录入计算机的内容的一致性;学术委员会对研究项目的科学意义,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进行全面审查并签署意见;单位(包括合作单位)须对项目或批后的支持条件和监督执行等做出保证。】
【申请者所在单位按规定的受理时间,将申请书(一式六份)统一报送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口科学部;将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及按规定录制的全部申请书简表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报送信息中心。】
【科学部根据申请者填报的送审学科,将申请书分送各学科。】
四、关于填写申请书
科学基金的申请书是评价申请者的申请项目、确定是否予以资助的重要依据。申请人务必认真填写。在填写申请项目内容的同时要重视填写规范的要求,否则会影响评审的结果。申请书上所附的各项内容填写说明一定要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发布的有关申请的通告、说明,申请单位要及时告知申请者。这些文件的内容一般都是需要重点强调、或者是根据情况需要变动和增添的。当年要申请项目的申请者也要主动关注这些文件。
填报注意下列问题
①基本手续必须完备
申请者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应在申请书上亲笔签名;申请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应签署意见,所在单位应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并在“申请者所在单位领导的审查意见与保证”栏目加盖公章;合作者所在单位(指与申请者不在同一单位的项目组主要成员所在单位)加盖公章。项目组主要成员在境外,不能在申请书上亲笔签名,应附本人同意参加合作研究的信件。
②填准项目类别、申报学科名称及代码
申请者应准确填写项目类别,申报学科涉及多学科的可填写两个,先填为主学科(即送审学科),代码按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填写。
③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只允许报送一个学部的一个学科
为了避免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重复申报的问题,《申请书》中已进一步明确规定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只允许报送一个学部的一个学科。
④申请者可提出不宜评议本项目的专家名单,密封于信件中,钉在申请书原件封面,或另专函至相关学科,供科学部选择同行评议人时参考。科学部将负责对此信息保密。
⑤承担的前一个已结题项目完成情况的说明
《申请书》中设置了一个专门栏目,要求申请者对其承担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完成情况等加以详细说明。近年来,各科学部已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新申请项目的评审与已结题项目完成情况挂钩,申请者务必认真如实填写。
⑥在立论依据部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项目要求有所不同
《申请书》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项目要求有侧重不同的立论依据阐述,即对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对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结合科学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技问题,论述其应用前景”。相应地在《同行评议意见》中,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重评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申请者填写时务必注意其侧重点。
⑦对无身份证的申请者,身份证栏的填写规定
对国防科工委、军队系统等无身份证的申请者,申请书中身份证号栏目按下列规定填写(身份证号栏目需填满15位数字):
1~6位 填写军官证、文职干部证等证件前6位号码,不足6位号码的,其余空位填写0。
7~12位 填写出生年月,例如:1959年4月12日出生表示为590412。
13~15位 男性填写881,女性填写882。
⑧新单位“单位代码”的填写
如果申请者所在单位还未列入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单位代码”表,其申请书中单位代码填写方式为单位邮政编码(6位)后填“00”。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在收到申请书的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后,将给予编号,并通知单位科研处。
如果项目参加人员的单位是国外的单位,代码填写方式为:“99”+国家地区代码+“000”。(国家地区代码可以在网上查询)。
Ⅳ 对当前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议
地球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探索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与物质资源的地球的奥秘是全人类的任务与目标,地球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相互协作,对这个引人入胜的万世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地质强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我们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与各国地学工作者交流,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各国地学界同仁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更需要加强与各国地学界同仁合作研究,直接沟通,共同探讨世界性的地学难题,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与国际地学界合作的领域与内容十分广阔,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优选方向应当成为可供选择的热点项目。需要从3个方面来选择与国际的合作项目:第一类合作项目是合作研究我国的重大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亦是世界性的关键问题,但在我国具有最佳的可供研究的地质条件,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如青藏地区大陆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等;第二类合作项目是跨国研究项目,我国与各国科学家合作联合开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如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大量的国际地质对比项目等;第三类合作项目是国内研究基础比较差的或尚未开拓的领域,争取参加到国外项目中去研究,如大洋科学钻探计划、深海矿产研究等。选择合作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目前已有相当合作基础,通过努力有望实施的项目。在上述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以下当前可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建议:
1)青藏高原岩石圈、大陆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青藏地区是全球最新的陆内板块拼合地带,地壳最厚的地带,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理想区。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在这个地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作为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地质讨论会频繁举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这个地区在我国亦始终是地学研究的重点,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气象等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不断,中法、中美等国际地学合作研究项目接连进行。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最近,又被国家批准开展“973”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基础研究项目。因此,在本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国内基础亦比较好,是比较成熟的可供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
2)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
这个项目被当前世界地学界所共同注目,因为大别—苏鲁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带出露面积最大,研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是研究陆内造山运动理想区。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原地矿部均立有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3)地学深剖面(大断面)研究
中国是大陆地质国家,研究大陆岩石圈具有较好条件,有很多陆内构造运动的关键地带,需要进行地学深剖面的研究。过去20年内,原地矿部、国家地震局、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单位已先后组织完成了13条地学深剖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有中美合作在西藏继续进行的第三阶段深剖面计划;由新疆305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的新疆地学大剖面;中法合作的阿尔金地区的地学大剖面。今后,在这一领域尚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4)大陆科学钻探
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开展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已选定在江苏的东海地区进行。本项工程亦已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计划(ICDP)的支持,并将与国际合作进行。大陆科学钻探不但对探索地壳深部重大地质问题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对钻探、测井、实验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要进行引进与应用,将提高我国有关的地质研究探测技术。本次项目以及今后大陆科学钻探的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对我国以及国际地学界都是十分必要的。
5)大洋科学钻探
国际上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大洋钻探计划(ODP),该计划已安排到2008年,研究地球环境动力学,涉及地球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原因、结果、沉积物、流体以及作为变化营力的细菌;地球内部动力学,涉及地球内部与外界的物质和热的交换、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地震。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很重要,我国由于缺乏手段,过去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参加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去就很有必要。1997年经国家批准,我国已作为大洋钻探计划的参加国,并且1999年已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洋钻探,我国以汪品先为首的一批地质专家参加了本项目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合作计划必将促进我国对大洋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6)大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
海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因为这涉及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未来的矿产资源。对洋底矿产资源的调查,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如继发现多金属结核之后,又发现钴结壳、喷流沉积的硫化物多金属矿、天然气水合物新能源等。有些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已有潜入水下6000m处的载人潜水器,直接进行观察与采集样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亦已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对于海洋岩石圈及环境的研究,在国际上有比较庞大的多国联合的合作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世界大洋环境实验(WOCB)、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海岸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计划(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在大洋环境与矿产资源研究领域,我国与国际当前的研究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地争取参加国际的联合研究,或与有关国家联合研究。
7)南极、北极地质环境研究
对南极的研究我国已有了起步,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进行长年的研究,并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之地。而对北极的研究还刚准备起步。在对极地研究的领域里与很多国家比,我们有较大差距。因此,在独立自主地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同时,努力争取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参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8)地球深部、内部实验研究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中国作为地质大国显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在这个领域先后亦进行了研究,但与国际相比,总体上差距较大。国家需要有重点地支持在这方面研究工作有基础的单位及科学家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的研究单位与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或参与研究,以促进本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9)矿产资源的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由于矿产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因此各国往往都有一些为别国所缺乏或不甚发育的矿产资源和成矿的地质环境,以及有关的成矿规律。世界矿床界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加强彼此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1963年成立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促进工作。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有世界上独占优势的稀土、钨、锑、菱镁矿、滑石、叶蜡石等矿产,但不少矿产,如油气、铁、铜、铬、铂、钾盐、黄金、金刚石等矿产是贫缺的,而有一些国家如南非、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及海湾国家等在这些矿产上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也十分需要与各国开展各自所需的合作研究。过去,在改革开放的20年内,这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10)全球变化研究
这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而且必须由全球各国共同研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表达了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心,它为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全球变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全球环境这个核心内容。国际上已有庞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我国已经参加了计划项目。我们需要把国内的研究与国际计划项目很好地结合,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卢良恕.1997.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卢炬甫.1996.恒星的终局与黑洞的确认.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兆良.1997.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朱德举,1998.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曲焕林,程莉蓉主编.1998.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若新.1996.地球内部流体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戟.1996.恒星形成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建生、王绥琯等.1996.天文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梦熊.1997.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欧阳自远.1996.地球原始不均一性及对成矿与构造演化的制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宗枯,殷正宙.1998.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学.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时.1997.全球变化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文瑞,吕达仁等.1996.空间科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荣辉,王明星.1996.气候系统动力学和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符淙斌,欧阳兵.1996.全球环境和生物圈动力学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Ⅵ 陕西省的国际合作项目
在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恒好光耀60年mm恒源祥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体育人物"的评选中我有幸获奖.此次评选活动是作为向伟大祖国六十周年国庆的隆重献礼.在颁奖现场我见到了许多好朋友.,侦探
熊倪和伏明霞
郎平
栾菊杰
汪嘉伟,郎平,王楠,上海侦探公司,张怡宁,上海私人侦探,陈忠和
获奖名单:
50年代的当选人物为: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上海侦探公司,田径运动员郑凤荣,私人侦探,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游泳运动员穆向雄.
60年代的当选人物为:王富洲(登山)、李富荣(乒乓球)、邱钟惠(乒乓球)、胡荣华(象棋)、汤仙虎(羽毛球)、年维泗(足球).
70年代的当选人物为:潘多(登山)、钱澄海(篮球)、容志行(足球)、汪嘉伟(排球)、邹振先(田径).
80年代的当选人物为:许海峰(射击)、郎平(排球)、李宁(体操)、马艳红(体操)、栾菊杰(击剑)、朱建华(田径)、聂卫平(围棋)、蔡振华(乒乓球)、李玲蔚(羽毛球)、高敏(跳水)、孙晋芳(排球).
90年代的当选人物为:王义夫(射击)、叶乔波(速滑)、伏明霞(跳水)、王军霞(田径)、熊倪(跳水)、庄泳(游泳)、谢军(国际象棋)、邓亚萍(乒乓球)、李永波(羽毛球)、黄玉斌(体操)、刘国梁(乒乓球)、孙雯(足球)、李小双(体操).
21世纪获奖人物为:杨杨(短道速滑)、陈中(跆拳道)、姚明(篮球)、刘翔(田径)、孙海平(田径)、陈忠和(排球)、罗雪娟(游泳)、王楠(乒乓球)、张怡宁(乒乓球)、申雪/赵宏博(花样双人滑)、丁俊晖(台球)、郑洁/晏紫(网球)、杨威(体操)、郭晶晶(跳水)、张宁(羽毛球)、孟关良/杨文军(水上)、林丹(羽毛球)、刘春红(举重)、邹市明(拳击)、张娟娟(射箭)、殷剑(帆船).
相关的主题文章:
Mozilla高管透露火狐4浏览器细节
白岩松 绝望 失望 希望
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Ⅶ 什么时间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合适
。 有面上项目在研,可以吗?lifox(站内联系TA)e有在研项目即可,各类申请会到时有通知,也可以申请国际交流(会议)项目,是在会议前3个月提出申请sdqzsdqz(站内联系TA)学习了mickella2001(站内联系TA)国基中国站定期会公布的,要经常关注sjtugtd(站内联系TA)我刚提交了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的项目,我申请的是基金委与皇家学会的合作交流项目。我申请的流程是这样的:
通过E-mail告诉你的合作方,NSFC和英国皇家学会有这种合作交流项目,同时再英国皇家学会中国站把相关的申报指南和表格发送至合作方邮箱,如果对方感兴趣的话,共同确定申报的题目,然后双方根据指南填报申请书,在截止日期前,各自提交,即可。。。
Ⅷ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8年我院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活跃,全年执行外事项目总计为137项,447人次,其中派出项目94项,301人次,请进项目43项,146人次。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对外交流与合作数据统计表
重要外事活动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协议签署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举行:2008年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了在中国广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这是UNESCO在地球科学领域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际二类中心,也是对我国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师淑云、UNESCO负责科学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和负责对外事务助理总干事萨亚德、国土资源部巡视员李志坚、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时任所长单海平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中)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启动挂牌仪式暨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广西桂林成功举行: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挂牌成立。该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博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越南、瑞士、波兰的地质学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挂牌仪式。
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组织同意,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由16人组成,分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任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此前于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宣布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讨论通过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财务、行政和人员管理办法》、审议通过了由理事会主席与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选,中心秘书处向理事会详细展示了2009年工作计划。经讨论,会议确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11月在桂林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如下:
(1)理事会主席: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2)理会成员: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罗伯特·米索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全球观测处负责人、国际地学计划(IGCP)秘书长
周兆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黄俊华 桂林市政府副市长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钟自然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
张宏仁 原中国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国际地科联执行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主席
威赫穆·斯图克梅尔 德国地调局高级水文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霍夫曼环境研究所所长
彼塔·米拉诺维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咨询专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常任委员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
袁道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集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单:
姜玉池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左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市长李志刚与UNESCO助理总干事埃德伦为国际岩溶中心揭牌
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收获丰硕:2008年8月6~14日,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为副团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参会。在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院代表团积极参与大会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论文摘要83篇,口头发言论文52篇,展讲论文31篇。在大会“每日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地质灾害”专题会上,董树文副院长应邀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共参加了36个专题研讨会,广泛交流地质科学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为6个专题研讨会召集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35名代表分别于会前、会后赴挪威、冰岛、芬兰、瑞典、俄罗斯参加了大会组织的10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我院科学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深了对全球地学发展动态的了解,直面国际地学新局面,受益匪浅。频繁的交流,也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将陆续签署,新一轮国际地学合作将迎来又一高潮。
地质研究所代表赴俄罗斯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赴芬兰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代表赴北极参加会后油气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赵越在北极考察油气地质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展
近年来我院科学家组织实施了若干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包括中俄蒙哈韩五国“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图项目、“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项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中圭合作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及数据库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项目:
(1)项目编图成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功展出:由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五国共同承担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项目第一阶段编图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科学展览会上展出。中俄两国展台相对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负责印刷出版的《地质图》与《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负责印刷出版的《构造图》与《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该图系成为中、俄两国展台的最大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地质学家在图系前驻足浏览,纷纷要求订购,大会“每日通讯”还对该图系进行了相关报道。
(2)“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召开:我院与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VSEGEI)以“五国编图项目”为依托,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联合组织召开了“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共有30余位代表作学术报告。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研讨会期间交换了图件。
“地质过程及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中国IGCP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该项目六个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各课题的执行情况报告,查阅了项目提交的成果资料,认为项目各课题按计划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和创新成果,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董树文副院长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向俄罗斯代表介绍中国展台展览内容
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合影
赵越研究员在第33届地质大会ASl-2会场作学术报告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图项目”进展:基本完成了国际亚洲地质图草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其主要进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稿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2)进一步完善了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3)开发了Arc GIS平台下图面标注与图形属性内容逻辑关系转换程序,建立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库(包括符号、色标、花纹等);(4)基本完成了中国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也基本完成了编稿图。对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提供的编稿图和数据,按1:500万国际亚洲编图图例和数据库建设细则进行了数据整理,对图面标注和数据库属性内容等按规范进行了统一编辑,并对编辑、整理后的各国际编图组和各国提供的图件进行了拼接。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展出期间,该图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国际亚洲地质图
“青藏高原油气地震探测技术实验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2008年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利用先进的SN408千道地震仪器采集了合计约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横过羌塘地体布置了宽频带仪器30台。取得主要进展包括:(1)横过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实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测(100km)。(2)引进先进理念并开发新技术(如多尺度震源动态协同观测、层析成像静校正、近地表叠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复杂含油气地下构造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创新价值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跨越性进步。(3)与美籍华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远震P波层析成像反演,在长度超过300km的剖面上,发现了印度板块地幔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的证据,这对评价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及其对青藏高原油气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具有创新意义。(4)扩展了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与美国基金“大陆动力学”大科学计划天山项目(负责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缘实施主动源地震观测剖面120km,探究板内汇聚深部过程,发现了我国陆内推覆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证据。(5)发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双边国际会议报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动态观测技术、深井大药量激发和大偏移距观测方案。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了国际交流,实现了我国地震探测及处理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了人才培养进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地位,带动了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项目由中国牵头,联合南美大陆的资源大国巴西和哥伦比亚、非洲大陆的资源大国埃及和南非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开展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合作研究:(1)技术培训与人员交流:先后为南美、非洲和亚洲等40余个国家举办了5次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培训的学员达260余人次。(2)技术标准的制定:制定了针对南美热带雨林地区和非洲与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规范(中英文版1.0)。该规范涵盖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从采样、样品加工、样品分析测试、直到数据管理和图件制作全过程。这是首次由中国牵头制订这一领域的国际技术标准。(3)合作填图示范研究:指导哥伦比亚开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哈萨克斯坦开展了1:100万比例尺的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4)发表SCI论文8篇,培养博士4人。在这一项目带动下,除了原五国愿意继续合作以外,又有蒙古、圭亚那、印度等国也要求加入该计划。这是中国向最终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煤塌陷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状况,以及利用微生态技术进行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解决研究区能源基地开发引起的一些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议,并建立水—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点。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并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3)根据双方协议,应德方的邀请,选派了以中方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为团长的6人项目组成员,赴德国重点研讨和考察:1)交换双方研究成果并商讨双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学习德方有机物测试和污染机理研究的理论、方法;3)由德方讲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技术;4)考察鲁尔地区煤炭地下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已经合作项目资助1人,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环境土壤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年的培养及访问研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团考察德国鲁尔地区矿山环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综合修复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项目在调查分析天津市大毕庄地区地质与土壤情况和污染历史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6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来评价重金属对农作物危害效应,通过小规模试验获得了蔬菜叶OCT指标与重金属Cd污染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通过矿物稳定性及其形态变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热(表生)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和形态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表生条件下重金属元素摆脱矿物中各种键的束缚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在表生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区矿物组分、粒径、形态和吸附剂对重金属的活动性的影响。研究了利用炭石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技术。详细了解了法国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综合修复的理念与技术,引进了水土污染综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与处理方面,强调了“废物利用”、“分拣增值”、“固定化”和综合环境效应。
“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检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项目自实施以来,从大量的实验数据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阳地区河流污染的主要无机元素是溴、砷、镉、铜、锰,有机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卤代烃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与当地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和食用浅层地下水灌溉的农产品有关。项目组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日本国立综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国际合作研究了沈阳细河工业开发区的水—土污染监测和修复治理等问题,采用的新技术包括磷酸盐岩化学固定法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全氟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技术、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麦草对污染农田的修复治理技术以及生物监测技术。2008年4月项目组对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访问。2008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曹心德博士来华就土壤修复问题亲赴沈阳地区采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样品,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现场培训。目前项目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赴国外合作实验室进行培训,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研究生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签署一批双边(多边)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1)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具体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9月15~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成功访问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订了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双方在月岩样品年龄测定、陨石地球化学分析、行星遥感、南极天然地震观测、盐湖调查研究、人员交流培训六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为具体实施盐湖调查(火星试验场研究)的合作内容,2008年5月矿产资源所郑绵平院士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美科学家在大柴旦考察盐湖
郑绵平院士和华盛顿大学王阿莲教授在小柴旦湖采集盐类样品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美双方分别组织研究小组于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区进行盐湖野外考察。主要对大柴旦湖地区、小柴旦湖地区和大浪滩、小梁山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盐类矿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采集了大量盐湖沉积、盐类矿物、卤水以及生物等样品,明确了近期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达木盐湖区的气候、地貌、地质及矿物学,与火星上的地质、地貌及矿物,特别是硫酸盐矿物进行类比研究。(2)对采集的柴达木盐湖的样品进行生物学研究,分离鉴定生物类型,研究其在极端环境下的代谢特征,研究在柴达木盐湖中的生命体系对火星生命体系的潜在意义,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种新的类似模型。(3)研究柴达木盆地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矿物学,与火星上极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2)与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11月张陟书记率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期间,带去了双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文本。米兰—比考克大学正式签字后,于2008年8月将正式文本寄给我院签字。
(3)与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与我院地质研究所有长期的交流往来关系,尤其是在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为加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质研究所与柯廷理工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
(4)与德国弗莱堡理工大学专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等与德国弗莱堡大学有关专家签订了有关秦岭—大巴山造山带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德科学家于2008年10月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工作。
(5)与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签署协议合作进行阿伏加德罗常数项目
此项研究由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实施。为了保证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参与方的磋商,拟定了有关合作协议。
加强外事管理并出台《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国际合作成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外事工作管理规定的精神,并结合我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并编制完成《外事文件汇编》。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对规范和加强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由科学技术部接待的台湾“2008两岸自然灾害防治访问团”一行6人于2008年9月23日来我院访问,访问团由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先生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会见访问团,李廷栋、肖序常、陈毓川、许志琴院士,刘敦一、高锐研究员,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副所长等参加了会见。
董树文副院长主持了两岸地球科学家共同参加的“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岳桥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发震背景分析”、彭华研究员作了“地震前后的地应力波动现象”报告,台湾学者陈文山博士作了“台湾造山带前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断层特性研究”、陈于高教授作了“从大地震的研究经验中找到新希望:以台湾集集大地震为例”学术报告。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座谈会
我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一览表(以汉语拼音为序)
Ⅸ 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主要有哪些类型
目前有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含两个基地
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会-香港联合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④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