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科学吗
Ⅰ 摸脉算命准吗
不准。最准的是周易
Ⅱ 中医中的把脉是真的,还是假的,能不能从把脉中的的出科学的结论,从把脉中可的出啥
:)把脉是中医四诊之一,当然是货真价实的。传说中还有一种玄素脉法,不止可以判断病情,还可以断人福祸。不过现在真正精通把脉的中医已经很少了,大多都只能从把脉来把握病情虚实,甚至有很多只是做做样子,把了半天也不知道个所以然。把脉的方法分很多,大致分为分经候脉和独取脉门。分经候脉是指通过不同的经脉来判断不同部位的情况。而独取脉门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手腕附近的一根动脉,那位置属于手太阴肺经,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所以通过那个位置就可以判断整体情况。中国的教育是产量化的,而中医本来就很深奥,但是学校却要学很多没用的杂科,以至于应接不暇。以传统师承方式来传承中医的越来越少了,所以厉害的中医也越来越少。脉法和针灸是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这两样不手把手教很难学会,所以几乎成了广陵绝响。诶~杯具 这么多字全是手打的。。。累死
Ⅲ 号脉的科学根据是什么真的有效
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它的道理,号脉亦如此,看你的心跳脉搏等
Ⅳ 中医号脉有什么科学依据
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Ⅳ 号脉有科学依据吗我觉得是故弄玄虚,胡说八道
你是胡说八道!
望闻问切上千年了轮到你从这里一句话就否了?!
Ⅵ 中医的把脉目前有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以确定哪些症状
从现代医学认识的角度,有不少信息是可以通过脉搏发现的。最容易理解的是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等直接跟心律相关的内容(比如中医说的迟脉、数脉、疾脉、结脉、代脉、促脉等)。在没有心电图的古代,通过脉搏来判断循环系统的状况是很方便实用的一种手段。还有人认为动脉血管壁的紧张程度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动脉硬化程度还有血压高低有关系(比如中医的紧脉、弦脉、细脉、缓脉、散脉等)。得到这些信息,再结合患者的主诉、体征、症状,对病情和预后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和归纳其实没什么奇怪的,也不涉及太深的科学原理,更不像坊间传言的那么神秘和神奇。
希望采纳
Ⅶ 中医“把脉”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医给病人诊断病情的时候会先把脉然后才能初步确定病情,那么中医把脉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 总结
中医把脉流传至今,说明其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把脉的原理可以这样总结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以手指触按一定部位的脉搏来诊察脉象,达到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
脉象的产生是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同作用直接相关。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及机体的整体情况。
通过诊脉,可以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和常脉。
Ⅷ 中医把脉能相信吗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就是指的人们常说的把脉,这一可以看出来,把脉其实是中医的一项重要技能。切脉主要是通过抚摸人的动脉,来判断病情。其实从西医里面是有相关研究的,人的病情状态是可以通过动脉的震动体现的。因此中医把脉是可以相信的,但是为了保险,还是再进行西医的检查为好。
Ⅸ 中医把脉真的很实用吗,很准的吗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铺垫一些背景。
需要明确的是,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科学(science),而是一门技术(technology)。因为总是疾病先出现,人们才开始研究(如非典),在新的疾病未出来之前,人们不知道怎么去研究潜在的新疾病。因此医学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的,所以它是一门实践学科,不是科学。
那科学的技术的区别又在哪?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举两个个简单例子:
根据高中物理可知,小球斜抛运动轨迹是抛物线(“能预测”),这是科学理论。运动员投篮,准确命中(“能做到”),这是技术。
一个学过物理的高中生肯定知道并会计算抛物线运动轨迹(“能预测”),但若他没打过篮球也没练习过投篮,他也无法保证命中率(“做不到”)。这说明,懂科学懂理论,不一定技术过关。又比如航空发动机,精密机床我国制造出的总是不如西方国家的好,这些东西的原理不是什么秘密,但制造出来却不容易。懂原理但做不到,就是懂理论却技术跟不上。
因为凡是跟技术有关的,大多是需要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技巧,并不断进步的。失去了实践过程,怎么可能炉火纯青?用语文课本《卖油翁》中的一句话来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老翁可能根本不知道这里面的科学原理,但是他能做得好,靠的是什么?
有了这些背景,就可以来回答问题了。首先,脉诊是中医学里面的一门技术,它不是科学理论。虽然它里面也有一些“理论”说明何脉预示何病证,但它并未从人体内部物质转化本质上解释脉是如何预测疾病的,它仅仅是一种“现象—疾病”的一种经验性映射规则。
而“脉诊很实用,准不准?”中的“实用”强调的是技术实践的可行性,“准不准”其实强调的实践效果(技术水平)。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实践技术的效果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因此准不准取决于个人是否达到卖油翁那种水平。即使把脉学书中理论滚瓜乱熟,没有大量实践,仍旧会像古人感叹的那样“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Ⅹ 中医把脉看病准吗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方式望闻问切中的切。中医看病都是四诊合参的,不是只依靠一种方式。至于准不准,我觉得你只要没遇到庸医,都是准的。中医不管怎样也是一门医学,要是没效果能流传这么几千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