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文化
A. 身边的科学文化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最近,我读了《身边科学365问》,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 就说养花这件事吧!我家养了好几盆花,爸爸十分爱护它们,常常在早上或晚上到溪里去提一桶水来浇花。 一天中午,天气十分炎热,盆里的花已经有点蔫了,都耷拉着“脑袋”,盆里的土也干得裂开了嘴。一见此状,我连忙到小溪里舀了一桶水,准备给花浇水。正在这时,爸爸看见了,赶忙说:“快别浇水,现在不能浇。”我问:“为什么?花都快枯死了。”爸爸说:“没关系的,不会死的。”我感到十分奇怪,便问:“为什么?”可爸爸也讲不出个道理来。这时,我想起了《身边科学365问》这本书来。打开书后,我仔细翻看,终于寻找到了答案:原来,中午气温比较高,这时植物根系吸水和叶面蒸发基本相同。如果用冷水浇,土壤温度会降低,从而使植物呼吸能力减弱,水分的吸收能力相应降低,这会使植物失水,甚至死亡,所以中午是不能浇水的。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中午不能给花浇水的道理。 《身边科学365问》的确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帮助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我想:我一定要把它认真地再阅读一遍,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B. 关于文化+科技的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形态。”对于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的中国而言,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必然选择。
研究文化和人必然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当然现代科技也已经极大的促进了文化与人的研究进展。“汇新杯”创新大赛中的“科技+文化艺术专项赛”就是挖掘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结合、与艺术相结合的新技术、新成果,用科学技术来普及文化知识,科普文化艺术传承。
2017年4月出台立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立足于我国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实际和应用要求,在《规划》中提出要实现我国文化、艺术与科技相融合需要有建设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力争于2020年,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科技文化领域、科技艺术领域的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构成的科技文化艺术创新体系。
例如在2017年12月份浙江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国家文物局展区尤其引人注目,观众只需轻轻一点,2米高的莫高窟壁画便以立体化、全视角形式呈现,洞窟和佛龛内的图案清晰可见,狩猎耕作、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画作尽收眼底。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AR、VR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因此2018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汇新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源中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共同承办的“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响应《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专门开启了科技+文化艺术赛道,推动国家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为在文化和艺术产业创新、创业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与支持政策。
近期还有个展会补贴可以申请,申请可咨询亿企办!
C. 党十三大关于科学文化教育的陈述
党十三大关于科学文化教育的陈述
1、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逐步实施。
2、要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 科学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
科学文化这个概念太过笼统而教育的时候除了教育科学文化的基础之外,还应该告诉学生们这些知识可以在生活的哪一些方面得到应用。
E. 科学文化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科学”名词演变及含义 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中国传统上将所有的知识统称“学问”,古代将关于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1],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独立于“物理”。“科学”一词初由近代日本学界使用,对应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而自明代时中国则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又包含了科技及社会学。 在中国,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称为理科)和社会科学(或称为文科)。而诸如心理学、哲学(有别于科学)在中国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学科称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称文理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对于科学的理解,一种观念认为符合事实的或者被实验验证为正确的学说才叫科学,错误的学说则不符合科学。另一种观念则认为,所有的学问都是科学,在可验证的学问、科学领域,科学观点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将不断考察、确定已经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科学观点、学说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且,随着人类认识的拓宽加深,建立在我们今天认识局限性基础之上的公认正确的一些科学学说,可能在将来将被验证为不正确或者有不正确的成分。
F. 关于文化科学素质的格言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