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科学是否确定

科学是否确定

发布时间: 2021-03-23 12:39:27

科学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定义 对吗

科学[science]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但是具有公允性。
详细解释
科举之学。 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2.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毛泽东 《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公刘 《太阳的家乡》:“这种悲惨的情况,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
3. 特指自然科学。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研究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 中国 ,为人类谋幸福。”
4. 合乎科学的;合理的。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多么精细,多么科学!完全是科学家的逻辑!”
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它涵盖三方面含义:
观察: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实验),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假设:通过这样的过程假定组织体系知识的系统性;
检证:借此验证研究目标的信度与效度。
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推理。
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
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 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科学”是专门的“个别学问”,有的在以“分科的学问”的意义被使用着。
明治元年,福泽谕吉执笔的日本最初的科学入门书《穷理图解》出版。同时,明治时代“science”这个语言进入了的时候,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译词。
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在中国,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称为理科)和社会科学(或称为文科)。而诸如心理学、哲学(有别于科学)在中国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学科称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称文理科。
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又包含了科技及社会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Ⅱ 什么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

可重复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重复原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重复原则就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试验,然后观察它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重复,这才能具有科学性的标志。

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能够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其全部影响,从而重复原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科学假说的提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性原则

解释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事实的关系。提出假说的目的是解释新的实验现象,同时它还必须能解释所有经过实验复核的已知事实。

即使仅仅存在一个事实是假说不能解释的,这个假说也应该进行修改甚至摒弃。例如燃素说由于不能对金属煅烧之后重量增加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而不能被普遍接受,最终被氧化说取代。

2、相容性原则

相容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若两者有矛盾之处,应首先检验科学假说。但科学理论也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不能将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绝对化。

3、可检验性原则

也即可重复性原则,科学假说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指的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非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有的假说根据目前的理论水平来看,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技术上的条件尚未具备,检验不能立即实施,所以此假说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4、简单性原则

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坚信宇宙的简单性和有序性,都在不断追求事物之间简单、有序的关系。爱因斯坦曾指出: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应当是逻辑上简单的。

(2)科学是否确定扩展阅读

从近代到现代,科学实验经历了很大发展,科学实验的社会性也逐步提高。到了1940年代以后,科学实验的规模愈来愈大。科学实验再也不是科学家个人的事业,而成为整个社会事业的一个有机部分。

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

应事先提出假说或需要检验的观点、理论等。

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目的:

1、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

2、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一般说来,在做深入的大规模的实验前,先要做一些探索性的试实验,先简单后复杂,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实验工作积累相关的信息和思路。实验要注意其可重复性。

只有多次重复,才能表明其成果是可以让大家认可的。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韦伯曾宣布,他的实验装置已直接收到了从银河系一天体发出的引力辐射,直接验证了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但是,其实验在世界上十几个实验室都未能重复,因而也就没有被科学界承认。

Ⅲ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

科学是宇宙的现象和规律,宇宙所定下的规律不会互相否定,例如宇宙不会规定它的规定是错误,宇宙不会规定既能穿越时空,又规定不能穿越时空,在这两个规定中宇宙只能规定一个是对的,另一个是错误的。

宇宙定下的规律不会没有意义,例如宇宙不会规定在宇宙什么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存在没有意义,故宇宙中的物体才会运动,出现生命这种存在。

(3)科学是否确定扩展阅读

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布鲁诺被烧死不是因为传播日心说,而是因为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哥白尼并没有被烧死,而是寿终正寝;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是被苹果砸中后凭空想出来的......一开场,吴国盛教授就澄清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一些常见误解。

并指出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一个时期它是正确的,后面又被修正,后面的理论使前面的理论变得局部正确,有条件的正确,而不是绝对正确,比如牛顿力学在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了相对论以后,就变成局部正确的理论。

科学理论也不完全是由实验数据归纳出来的,审美也可以引导科学发现,比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就说过:“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

科学家可能在别的问题上不计较,但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上一定是要计较的。比如牛顿,和胡克抢万有引力的优先发现权,和莱布尼茨抢微积分的发明权。因为优先权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诺贝尔奖就只奖励第一个发现的人。

科学家也不都是狭隘的专家,很多人都有广泛的爱好,比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同时也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1922年当地报纸报道说“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玻尔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Ⅳ 从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角度,未来是确定的吗

这是两种来基本的哲学观源和世界观的问题:这个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科学目前尚未就此给出任何确定的回答,因此怎么选择仍然视个人而定。不过一个可以肯定的事情是,即便这个世界是决定论的,未来也仍然是实际不可预测的,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大可以相信我们仍然有着我们认为的“自由意志”。

Ⅳ 科学问题,不是很确定

1.B
2.O2
3.A

Ⅵ 在科学上能否确定气候变化的危险阈值是什么

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唐氏综合征的危险没有超过筛迁阈值。属低危人群。开放性脊柱裂(OSB)的危险度没有超过筛选阈值。属低危人群。Trisomy18的危险度没有超过筛选阈值。属低危人群。

Ⅶ 科学是否只局限于确认事实

科学,有理论与事实之分。理论,是凭借目前的科学,经过大胆而又谨慎的推理推导出来的,而事实就不用多说了。霍金提成宇宙无边有界的观点,但目前科学水平无法验证,这也就是他没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Ⅷ 什么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可重复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Ⅸ 如何看待不确定的科学和不确定的世界

作者以气象、地质、生物、金融、政治等多方面的案例,讲述了科学不确定性与世界不确定性,力图让读者用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理解和适应科学中的不确定性。
亨利·N·波拉克,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现任密歇根大学地质科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顾问、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委员。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