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
⑴ 如何实行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⑵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把自主来创新的战略重自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特别要全面发挥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⑶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一,首先了解一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会是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⑷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版观念与科学发展权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4)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⑸ 中国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⑹ 如何促进实现科学发展
切实为建设和谐陕西建言献策 最近,陕西省委、省政府在网上开设“开门纳谏、问计于民”的活动,向全省乃至于全国网民寻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陕西的真知灼见和良方良策。从这儿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委和政府是明智的、民主的、为民的。领导阶层可以通过民众的声音和智者的建言献策,从而制定出更符合陕西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做到陕西发展科学化和社会和谐化。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新时期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这次开展的“开门纳谏、问计于民”活动,就是党委和政府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次大胆创新,有益尝试。人民政协组织素有“智囊团、人才库”的美誉,它的职能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次活动为政协发挥作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组织优势,切实为陕西发展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做好助手。 一、加强人民政协的学习工作 学习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人民政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政协委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要熟悉掌握政协理论,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建言献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竹在胸。政协委员要紧跟形势,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要具有敏锐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建议:一是省委应将基层政协领导的学习纳入党政领导计划之中,同步安排,同步培训。二是要坚持学习制度化。要改变目前政协系统学习封闭、安排滞后、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的现状。多组织各级委员外出学习考察,要带着问题,要有目的性,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借鉴,这样既可以扩大视野,也可以提出更具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 政协委员是政协的基础,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委员素质的高低是搞好政协工作的关键。我们要严把委员的进出关,要选择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且又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乐于加入政协组织的人吸纳到政协,要注重委员队伍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和界别划分。要多形式举办学习班和专题讲座,提升他们建言献策的能力。要建立委员量化考核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对于那些经常不参加政协活动,且不负责任的委员,要建立委员退出机制,改变以往政协委员非得要一届下来才能调整的现象。政协机关要做好服务委员工作,机关干部的提拔使用,要等同于党委、政府的干部,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从而充分调动政协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机关的工作活力。 三、推进民主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层政协的监督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和软弱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从理论上看,全国政协对民主监督工作也没有具体规定实施细则,所以民主监督工作具有很大的弹性。从实践上看,由于各地的工作环境、领导人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民主监督工作极不平衡,效果差异很大。因此,省委应积极总结归纳民主监督工作搞的好的地方的经验,并研究出台《民主监督实施细则》,明确民主监督工作的对象、内容、范围、程序和目的,力求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努力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部门配合的监督机制。 四、成立乡镇政协联络小组 在我国现行政治架构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并称为四大家。然而,直到目前为止,我省的大部分乡镇没有政协组织,因此,就使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基层无法落实。目前各县区没有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以界别产生,这种政治架构形成了人们常说的空架子。现在,大多数县区政协委员呈现官员化和商人化的趋势,农民委员较少,不利于及时掌握基层情况,不利于了解农民的意愿。设置乡镇政协组织以后,就可以更好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制定了许多惠农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所以,巩固农村统一战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建议要大力推广一些省市在乡镇设立政协组织的成功经验,把政协工作进一步延伸到乡镇一级,通过政协组织直接把社情民意反馈到领导,便于领导掌握基层实际情况。 五、强化政协与党委的联系沟通,规范工作机制 政协是党委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最为广泛的组织,党委是本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政协每年的工作安排都要主动征询党委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视察活动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围绕国计民生展开。党委也可就本地区的发展,主动给政协出题目、压担子,双方形成互动。要坚持“三在前、三在先”原则,重大决策要主动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要先协商后决策,重要人事安排及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地方重大政策措施要先协商后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在如何落实“三在前、三在先”上狠下工夫,制定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方便大家在工作中执行。 六、推广榆林联谊会工作经验,加强全省联谊工作 榆林市各界人士联谊会成立于2004年,他们广泛开展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为榆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一致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联谊会性质性质为市委领导下的联谊性群众组织,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各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协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推进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联谊会具备四个属性:即政协属性、群团属性、统战属性和联谊属性,其职能主要是建言献策、反映民意和联谊交友。联谊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政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老龄化现象,而且这一群体将会越来越大,成立联谊会是顺应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联谊会会员多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老领导、老专家,他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而且他们大多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成立联谊会可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同时,充分可以体现党对这些多年工作老同志的关心和爱护,避免他们出现失落感和心理上的落差。建议省委、省政府可向全省推广榆林市联谊会这种组织形式,成立各界人士联谊会,单设机构,配备编制,单列预算,有效促进联谊会工作的发展。
⑺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义。那么这就提醒了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上进,把自身的不断进步、也就是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而吃喝玩乐骄奢淫逸都应远远排在后面。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经济水平哦~~同时要记得,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又好又快地进步啦啦啦。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满足自己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关注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必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五,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必须得平衡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和休闲、妻子和老妈、工资和消费,做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