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生命科学
1. 归纳中国和外国对于中药、中草药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存在不少人在毁中医、中药。日韩等在研究汉医汉药,取得不少专利。
2. 中医药算生物学吗
中医药不算生物学.
生物学是外国系统的提出并形成学说的
在老中医中,只需要了解各种药的药效就可以了.与生物学没有什么联系.
但现代中医很多时候需要涉猎西医的知识,所以还是会用到生物学的相关资料的
3. 现代科学 生物学 能否解释中医 中草药能治病的想象
同意一楼的观点来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源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生活经验 是由许多具有特异功能者在气功状态下内视所得 而西方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及仪器检测等 现代科学 生物学的基础之上的 它们可以互相解释 却和我们中医不是一个理论体系 所以也就不能解释中医 但对中草药治病的解释还是有认同的 比如中药西式化的提纯 正在大范围应用 也检测到一些成分有利于治病
4. 生药学和中药学的区别
生药学和中药学均是以天然产物(植物为主、包括动物和矿物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就像中医与西医诊治的客观主体都是人一般。正由于研究的对象基本相同,两者的发展脉络具有明显的异同点。
一、博物而致知
生药学和中药学都具有博物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对象直接取材于广阔的自然界,把动植物资源当作主要药物原料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西方早期研究生药的专家开始多半是著名的博物学家(naturist)和医学家,而且他们往往都是出色的植物学家。这与我国的中药学家十分相似。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一位典型的博物科学家,他所建立的新药物分类法(16纲60目),不仅系统地记录了各种自然界的药物知识,而且这个药物系统很符合自然属性与一些动植物的进化规律,如水菜类相当于现代的藻类;芝(木而)类相当于真菌类担子菌纲。李时珍命名了“石油”,并且指出石油的产地有肃州、延州等地,与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地基本相合。
二、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区别
东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同,造成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取向不同,这种区别可以说是导致了中药学和生药学研究模式的不同。
1930年以来,毛细管分析法、比色法、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法和柱层析、纸层析逐渐成为生药的基本鉴定方法;在药物学研究方面,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之测定方法也得到迅速发展。至1960年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薄层色谱光密度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以及高倍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法、热解薄层分析法(TAS)相继问世,生药化学成分的分析、生药超微结构的鉴定、有效成分定性定量的测定逐渐成为生药学研究的主流导向,即微观方法在近一百年中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而中药学又是走的怎样的道路呢?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理论是中医药学独有的特色。其中,中药的归经学说在易水学派张元素之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在零散的本草记载和个别医家的经验中收录。另外还有李东垣、王好古等继承和发扬古汤液本草派的成就,以《内经》理论为源头全新诠释了“药食同源”的中医药基本学术体系,构建出了四时用药、气味理论、归经理论、引经报使、升降浮沉、制方理论等重要的框架内容,被后世一直沿用至今。明代李时珍在评价易水张元素所开创的中医药学成就时,称其“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李氏本人也是把这些医学理论实现药物具体化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因此,“医药合一”成为中医学的根本特色之一;而民国之初,由于西学东渐,导致的那场“废除中医”运动中余云岫所主张的“废医存药”的观点,至今还在影响和左右着许多学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如果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会开中药的人就越来越少;假如没有人会开中药,世界上就没人知道中药有效。所以说,没有了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研发,恐怕不能称之为“中药创新”!那么,要想真正创新,就必须走出医药两分的暗区!
这里,我们是否还能从植物进化之于医药学的影响,认识和探讨中药治病的道理呢?植物比动物至少早进化2亿年,因为发现植物化石的最早纪录要比动物化石早。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从植物中总能寻找到对抗人类新疾病的有效药物的答案之一。植物不仅是人类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粮食的来源,而且是生态维护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尖兵。植物还能够抗污染、防辐射,对抗人类居处环境中不自然的或有害的因素,对抗人体的疾病和不健康状态,从而起到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植物为生命的源泉,因为它能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植物能够有效调护人体健康的作用,正好被中国的医药学家所发现并延续发展了几千年,成为了现在的中医药学。
三、论学科交叉
西方20世纪前的“草药学”历来也有单方(Simplica)和复方(Compositae)之分。似乎列文虎克显微镜的发现,扭转了西方生命科学的运行轨迹。微观研究已成为今天科学的主流。那么,宏观研究的医药学阵地由谁来坚守呢?中药复方的研究从何入手?由何突破呢?
当今,学科的边缘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生物遗传技术的发展,对经济价值较大的药用作物进行选种、杂交、嫁接,筛选优质品种和维持生药品质;利用人工方法促使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的起源和积累等,均已获得进展。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针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的研究被称为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现代生药学科已逐步扩展成为包涵运用植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以及资源植物学、生态地植物学等知识来研究探讨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遗传育种、种质优势、生产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理变化、微生物转化等重要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而与有机化学和植物化学的关系最为紧密。
作为药学的一个分支,生药学与植物学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而当今天植物学的研究整体趋向于微观化和化学,这也使得生药学在发展方向上与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总而言之,生药学现代发展的一个前提,都是以有效化学成分研究为核心,在有效成分明确的条件下进行的。而针对化学成分不明的有效药物该怎样认识和研究呢?
5. 中药学专业是什么
中药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药学类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中药品质评价、质量控制、中成药制备、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药剂、临床合理用药、药品经营管理及中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1)掌握与中药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熟悉中药学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3)掌握药事管理法律和法规,熟悉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针、政策。
(4)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用药基本规律。
(5)掌握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对中药研究、生产及质量评价的意义。
(6)掌握中药生产过程、中药检验及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7)掌握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熟悉药学服务的基本内容。
(8)熟悉中药储藏、养护的基本知识。熟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
6.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怎么样
简介: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公益性综合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医药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技术咨询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以中草药栽培与品种选育、重要动物养殖与品种选育、食药用真菌栽培与选育、生物发酵、中药中兽药创新、保健食品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做好人口保健工作和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提供相关社会服务。
7. 生物和药学那个专业好
药学专业编辑本段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5.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物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医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药学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藏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 应用药学 蒙药学 药事管理 药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编辑本段]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编辑本段]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编辑本段]相近专业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技术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动植物检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医学信息学 植物生物技术 动物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 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年代发明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pcr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编辑本段]开办院校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重庆
重庆邮电学院 重庆工学院
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本部)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燕山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南
河南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西
长治医学院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江西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江苏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湖南
中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吉首大学
广东
英东生物工程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药学院
肇庆学院
广西
桂林医学院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泸州医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8. 到大自然中采集或到药店中买一中草药,运用生物学知识制作成标本,并按照本草纲目的格式对该草药作一说明
名:曼陀罗花【释名】也称风茄儿、山茄子。
产地:「时珍说」曼陀罗生于北方,也有栽种。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
加工:暂无
气味:(花、子)辛,温,有毒。
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附注:脸部生疮。用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取少许服帖疮上。
9. 什么是生物科学
生物学
biology
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又称生命科学。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相结合,逐渐步入精确科学的行列,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综合运转的表现。生物有许多非生物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物能在常温、常压下利用从环境中吸收的物质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其效率远远超出最好的机器;生物能储存和传递信息,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复制能力;生物还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演化;地球上各种生物在没有强烈外界因素干扰下,能够相互制约以维持生态的平衡等等。揭示生命过程中各种运转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史 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为了自身的生存,人类已经逐渐积累了有关动、植物的初步知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中国秦汉之际的《尔雅》中,记载了数百种动物和植物,并有初步的分类描述;中国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对人体的外形和内脏都有详细的直观描述 。古希腊的加伦(129~199)完成了《解剖纲要》16卷和其他著作共130多部,成为西方学术界1000多年中遵循的典籍。中世纪时期,生物学在西方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阿拉伯医学却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医学、药用植物“本草”和农学都有较快的发展。
生物学随着文艺复兴而得到显著的发展。比利时的解剖学家A.维萨里的《人体构造》,纠正了加伦的不少错误。英国医生和生理学家W.哈维在《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文中,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闭路途径,只缺毛细血管部分。由于他的结构是根据用动物,包括活体做实验的结果,哈维被公认是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中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记载了约1500种药物和2000多个医方,对草药的描述和插图都很详细,并在草、木、动物等大类下,再分为部、类、种3级。所以,该书不仅在国际药典中有重要地位,也是一部高水平的植物学典籍。
17、18世纪,欧洲野外考察兴起,动、植物标本大量积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18世纪30~50年代,完成了以属、种为基础的林奈分类体系,并建立起对物种的双名法。他的成就对生物学影响巨大,被公认是分类学的奠基人。由于显微镜的发明,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1635~1703 )于1665年观察到软木塞薄片上的空室,称之为细胞。荷兰的显微镜学家A.van列文虎克作了大量显微观察,于17 世纪70年代发现了细菌,首先揭示了微生物的存在。
19世纪中叶,随着门户开放,西方较高水平的生物学逐渐传入中国。到20世纪中期,经过移植,西方生物学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此,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就纳入了世界生物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一些地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
生物学在19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生理学、细菌学和胚胎学都已成为独立的学科。而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则是影响生物学理论基础的重大成就。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 M.J.施莱登提出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施万进一步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从40年代到50年代,德国动物学家R.雷马克(1815~1865)和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1821~1902)分别提出细胞分裂的普遍性,后者在1858年进一步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以细胞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细胞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直接影响着组织学和胚胎学等的发展。生物进化的思想早在1776年就为法国博物学家G.-L.de布丰所提出。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J.-B.de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中阐述了生物的进化,认为物种变异的机制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但全书的思辨性强,而证据不足。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根据大量事实,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物种起源》的出版给社会以极大的震动,经过和宗教的斗争而逐渐得到普遍的承认,科学史上称之为达尔文的革命。但达尔文在物种如何变异上仍留有获得性遗传的痕迹。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于1894~1896年之间,先后提出种质学说和种质选择学说,是为新达尔文主义。世纪交替时,又盛行了一段时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把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现实社会斗争中,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20世纪,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蓬勃发展,而1953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更为有力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物学和医学、农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奥地利天主教修士J.G.孟德尔早在1866年就发表了他用豌豆进行杂交的实验报告,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被埋没了35年,直到1900年由荷兰植物学家H.德弗里斯(1848~1935)等3人重新发现后,才在科学上起到了推动遗传学建立和发展的作用。此后,他所发现的定律被称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也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进入20世纪,遗传学的研究与细胞学相结合,取得了辉煌成果。以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为代表的小组,从1911~1930年,用果蝇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基因有连锁和交换现象和不同基因间有相对固定的位置等,发展了孟德尔定律,建立起染色体(或细胞)遗传学,正当遗传学蓬勃发展之际,苏联从30年代到60年代,发生了否定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遗传学的政治批判,树立起Т.Д.李森科(1898~1976)主义。在此期间,阻碍了遗传学在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发展。
20世纪前叶,生物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分析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的化学组成和部分结构;证明了生物催化剂——酶的蛋白质本质;研究清楚了各种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以及腺苷三磷酸(ATP)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和作用部位等 。这些主要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生化学家所作的贡献。
随着对传染病的研究,细菌学得到很大发展。19世纪末,俄国和德国的微生物学家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致病微生物病毒。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又发现了比病毒还小的、寄住于细菌中的噬菌体,这两类已知最小的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在活细胞中才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自我复制的材料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提出了探索遗传基因是什么化学实体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既非遗传学家,也非生化学家,而是美国细菌学家O.T.埃弗里。他在1944年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的肺炎双球菌之间的转化因子是DNA,从此DNA就逐渐登上了遗传学的舞台。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J.D.沃森和英国熟悉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物理学家F.H.C.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阐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此打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大门。紧接着重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双螺旋分开成两条单链,经过互补形成两个双螺旋;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中心法则的提出和遗传密码的破译;原核细胞基因调控的操纵子机制的阐明;重组体DNA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建立(70年代)等等。80年代末,制定出了跨世纪的国际合作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制图和测序》,并且付诸实施,为解决人类遗传与进化诸问题创建基础设施 。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分子生物学随之诞生,对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对医学和农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公认是20世纪生物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最伟大成就,而且引发出生物学的革命。
遗传奥秘的突破鼓舞着科学界向着生物学另外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堡垒——神经和大脑进军。从19世纪80年代发现了神经细胞并建立起神经元理论后,英国生理学家C.S.谢灵顿等对神经细胞的结构和传导等作了大量研究。1921 ~1932年,奥地利药理学家O.勒维(1873~1961)和英国生理学家H.H.戴尔(1875~1968)发现了交感神经末梢在传导过程中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乙酰胆碱,开辟了神经递质的研究领域,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围绕大脑功能的研究,对脑电波,大脑两半球功能和大脑对外界信息综合加工的机制等等都有不少进展,初步表明由109~1011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活动是有层次和规律的。
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成就同样地影响着进化论的发展。从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经俄裔美国遗传学家T.多布然斯基等一批生物学家的努力,使进化论与遗传学相结合,发展为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了获得性遗传强调了渐进性,承认了进化是群体现象,重新肯定自然选择在进化中占有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1968年,受到分子生物学的影响,出现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根据新的古生物的发现而提出了间断平衡论等。
生态学在20世纪初还停留在对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物群落等的研究上。1926年苏联的V.I.韦尔纳斯基明确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莱(1871~1955)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学的研究逐渐转到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方向。而生物圈就是全球的生态系统。由于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污染严重,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60年代以后,几次制定有关人和生物圈问题的全球合作研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诞生了。
研究对象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种约有200~450万;估计至少有1500万生物种已经灭绝。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生活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有的由原核细胞构成,有的由真核细胞构成;有的是单生或群体单细胞生物,有的是多细胞生物;有的是光合自养,有的是吸收异养或腐食性异养,有的是吞食异养;有的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美国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一个生物分类的5 界系统。他将细菌、蓝菌等原核生物划为原核生物界,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划为原生生物界,将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划分为营光合自养的植物界、营吸收异养的真菌界和营吞食异养的动物界。中国陈世骧于1979年提出6界系统。这个系统由非细胞、原核和真核3个总界组成。非细胞总界中只有病毒1界。原核总界分为细菌和蓝菌2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真菌和动物3界。(见生物分类学)
非细胞生命形态 病毒和噬菌体不具备细胞形态,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也不能产生腺苷三磷酸(ATP)。因此病毒只有在进入寄主细胞之后,才能利用其中的全套装备来繁殖自己的后代。近年发现了比病毒还简单的类病毒,只有小的RNA分子。另外还发现一类只有蛋白质却没核酸的朊粒,可以使哺乳动物染上慢性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缩小了无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距离。
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线粒体和质体等膜细胞器,染色体不含组蛋白及其他蛋白质,没有核膜。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菌。
细菌 繁殖快,数量大,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分解者,在自然的氮、碳等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细菌能使无机物氧化,从中取得能量来制造食物;有些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的繁殖为无性繁殖,在某些种类中存在两个细菌间交换遗传物质的一种原始的性过程——细菌接合。蓝菌又名蓝藻是行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
最早的生命是在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环境中发生的(见生命起源)。蓝菌的光合作用使地球大气从缺氧变为有氧,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地球生态系统中蓝菌仍然是生产者之一。
近年发现的原绿藻,含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类似绿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
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各种细胞器,围以双层膜的细胞核,DNA长链分子与组蛋白以及其他蛋白质结合而成染色体。真核细胞的增殖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的结果使复制的染色体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原生生物是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其原始性不但表现在单细胞或其群体的结构水平上,也表现在自养、异养和混合营养等多种营养方式上。这些说明它们还没有明确地分化为动物、植物或真菌。根据这些特性,惠特克将原生生物列为他的5界系统之一。但是对于这一界的划分尚存在争议。
植物是光合自养的真核生物。其细胞一般都含有液泡和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有叶绿体。绿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都以水为电子供体而放氧。植物界是沿着适应光合作用的方向发展的。在高等植物中植物体分化成光合器官(叶)、支持器官(茎)以及用于固定和吸收的器官(根)。植物大多数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体和孢子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也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
真菌是以吸收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真菌的细胞壁多含几丁质,也有含纤维素的,细胞中没有质体和光合色素。真菌的分布广泛,繁殖能力很强而方式多样,主要的繁殖单位是无性或有性生殖产生的各种孢子 。在生态系统中,真菌也是重要的分解者。粘菌是一种特殊的真菌。它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是真菌性的 ,而另一段则是动物性的,其结构、行为和取食方法与变形虫相似。粘菌被认为是介于真菌和动物之间的生物。
动物是以吞食为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单细胞动物吞入食物后形成食物泡,食物为细胞内消化。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细胞外消化,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经消化道吸收,并通过循环系统而被输送给身体各部的细胞。与此相适应,多细胞动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排泄系统、气体交换系统,以及复杂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是有机食物的消费者。在生命发展的早期,地球上只有蓝菌和细菌时,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两环系统。随着真核生物特别是动物的出现和发展,两环生态系统就发展成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环系统。出现了今日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性。
生物化学的同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各种生物中都是一致的。例如各种生物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各种生物的核酸都是由含有 4种碱基之一的核苷酸构成的长链,其功能在各种生物体中都相同。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基本代谢途径相同,甚至其中不同步骤所需要的酶也基本相同。不同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都以ATP的形式传递能量。
多层次的结构模式 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组成。在结构上,细胞是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组成的多分子动态体系;从信息论观点看,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传递系统;从化学观点看,细胞是由小分子合成的复杂大分子。
除细胞外,生物还有其他结构单位。在细胞之下有细胞器、分子和原子,在细胞之上有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单位。各种结构单位,按照复杂程度和逐级结合的关系而排列成一系列的结构层次。每一个层次上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其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和特定的有序结构。因此在较高层次上可能出现较低的层次所没有的性质和规律。
有序性和耗散结构 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空间结构都是有序的。生命系统无休止的新陈代谢,不可避免地使系统内熵值增涨。生物有序性正是依赖新陈代谢这种能量耗散过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稳态 生物所处的环境是多变的,但能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自身的稳定。例如,人的体温保持在37℃上下,血液的酸度保持在pH7.4左右,人体的化学成分和代谢速率也趋向稳态等。生物内环境的稳定即稳态是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来保证的 。 现在稳态概念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个体内环境的范围,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在没有激烈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生命的连续性 除了最原始的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在当时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发生的以外,生物只能通过繁殖来实现从亲代到子代的连续。因此,遗传是生命的基本属性。现已查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生命的连续性首先表现在DNA的连续性上。
个体发育 生物个体发育是按一定的生长模式进行的稳定过程。胚胎的发育和器官的发生是以内、中、外三个胚层为出发点,并通过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现在生物学证明,个体发育由遗传信息控制,发育的基本模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进化 1859年C.R.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的出版,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进化是普遍的生物现象。进化导致物种的分化。生物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自然谱系,各种生物,归根结底,都来自一个最原始的生命类型。生物不仅具有复杂的纵深层次(从生物圈到生物大分子),还具有个体发育历史和久远的种系进化历史。
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都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生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任何一个生物,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活习性与行为等,同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总是相对适应的。这种适应是长期演变的结果。
根据上述特征,不难看到,尽管生物界存在惊人的多样性,但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并且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研究方法 主要有观察描述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观察描述方法 这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早期生物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随着探险家频繁的活动,物种的记录几十倍地增长。这就需要对物种进行鉴别和整理,细致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形态学、解剖学和分类学随之建立。为了明确地鉴别不同物种,需要用统一的、规范的术语为物种命名,这一繁重的术语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
比较的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从物种之间的类似性找到生物的结构模式或原型。无论在宏观或微观上 , 比较研究的结果都揭示出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势必触及不同类型生物的起源问题。早期多为静态的、共时的比较,C.R.达尔文的进化论确立后,增加了动态的、历史的比较 。比较的方法在20世纪已深入到不同属种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