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课题组有多少学生
㈠ 硕士生导师一般可以带几个学生
这个没有具体的限制。主要看导师个人的情况和学校的安排。
一般来说项目的多的导师,和比较有实力的导师、当党领导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教育部没有对此有什么特别的限制。
这个没有办法按常理,我导师是教授,但是每年都只带1个学生。其他的副教授,每年都带2、3大有人在。这个主要是看个人和学校安排情况。没有规定副教授、教授必须只能带几个学生。我导师上级就一个学生也没有带。
有些导师的接的项目很多,有肯能很多工程项目在外地,甚至是气候恶劣地区,有时候需要派学生去出差办事。如果是女生的话,一般导师也很不放心。
毕业论文一般都是单独做的
㈢ 西电一个教授带那么多学生是本人带还是课题组的导师带
自考文凭大部分国家都承认,但是没有学位证不能读研究生。
美国:赴美留学申请者在国内的学习成绩平均分数应为“良”以上,即美国学习要求的平均分数在“B”以上。中国学生欲申请攻读大学本科者需有高中毕业文凭和优良的成绩;申请攻读硕士学位者需大学毕业并有学士学位;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者需有硕士学位并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
英联邦: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毕业的学生只要是我国教育部承认并有正式文凭的,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大都承认。专升本看学生的成绩和所在学校的背景;大专生读硕士也有可能,但多数仍然要求有学士学位证书。
日本:到日本大学读硕士需有导师同意,因此本科生很少直接在国内申请日本大学的硕士,他们可以通过先读语言学校,一边读语言一边与导师联系,联系好后再转为攻读硕士。语言学校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德国:非正规大学或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通常不被承认,除非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才有可能以“同等学历”的资格申请。未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不具备申请大学(包括预科)的资格,其申请均会被拒绝。申请者需有一定的德语水平,一般需有德语800学时的证明。
新加坡:公立学校一般不承认我国的自考和成人教育,部分私立学校则予以承认。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承认此学历的极少,但获得学士学位者除外。
㈣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
另外两个是36和108,这也只是一种情况。
解析:由于三个学生第一次均不能猜出自己的数字,说明三个学生的数字不可能有重复且不可能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如果出现两个同样的数字的话,那个不同数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自己的数字是那两个数字的和,因为教授说了都是正整数,所以不可能出现0,同理如果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的话,那么那个看到这两个数字的人也能猜出来,自己不是这两个数字的差,而是这两个数字的和)。
题目中第二轮最后一个同学能猜出来是144,说明144只能是前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前两个数的差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猜出来,因为你没有办法排除前两个数的和的可能性)。
根据前面的题意我们可以推算出X-Y=2Y,X+Y=144最终解出来X=144,Y=36
㈤ 课题研究需要几个人
一线老师就可以了,做课题的负责人,不用高级老师在内也行的,有小课题一个老师都可以做的,您真想做的话可以HI我,我教你
㈥ 省级课题的参与人多少个人是有效的
一个主持人,四个成员。
㈦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答案是:36和108
思路如下:
首先说出此数的人应该是二数之和的人,因为另外两个加数的人所获得的信息应该是均等的,在同等条件下,若一个推不出,另一个也应该推不出。(当然,我这里只是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毕竟还有个回答的先后次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平衡)
另外,只有在第三个人看到另外两个人的数是一样时,才可以立刻说出自己的数。
以上两点是根据题意可以推出的已知条件。
如果只问了一轮,第三个人就说出144,那么根据推理,可以很容易得出另外两个是48和96,怎样才能让老师问了两轮才得出答案了?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
A:36(36/152) B:108(108/180) C:144(144/72)
括弧内是该同学看到另外两个数后,猜测自己头上可能出现的数。现推理如下:
A,B先说不知道,理所当然,C在说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假设如果自己是72的话,B在已知36和72条件下,会这样推理──“我的数应该是36或108,但如果是36的话,C应该可以立刻说出自己的数,而C并没说,所以应该是108!”然而,在下一轮,B还是不知道,所以,C可以判断出自己的假设是假,自己的数只能是144!
----------------------
给你上课的教授为何说是169??你要QM吐血啊!!
----------------------
在逻辑推理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问题——“思维嵌套”问题,即在C的脑海中要考虑B是如何思考A的想法。这种问题通常非常抽象,考虑情况又十分繁多,思想过程极其复杂,用一般方法分析效果极差。
一、问题原形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三名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A,B和C。有一天教授给他们三人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的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且某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两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A,B和C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他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
我们先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观察每个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假设A,B和C三人,头上的数分别是l,2和3。
l. 先问A
这时,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2,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2=5,或者3-2=1。可到底是l还是5,A无法判断,所以只能回答“不能”。
2.再问B
B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1=4,或者3-1=2。可到底是2还是4,B只能从A的回答中入手分析:(以下为B脑中的分析)
如果自己头上是2。则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2,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3+2=5,或者3- 2=1。到底是l还是5,A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这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所以B无法排除这种情况。
如果自己头上是4。则A能看见B,C两人头上的数分别是4,3,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4+3=7,或者4-3=1。到底是l还是7,A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这也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所以B也无法排除这种情况。
B无法判断,只能回答“不能”。
3.再问C
C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2+1=3,或者2-1=l。可到底是l还是3.C只能从A或B的回答中入手分析:(以下为C脑中的分析)
如果自己头上是1。
A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2+l=3,或者2-1=1。可到底是l还是3,是无法判断的,只能回答“不能”。这与A实际的回答相同,并不矛盾。
B会发现自己头上只可能为1+1=2(因为B头上是大于0的整数,所以B头上不能是1-l=0)。B应回答“能”。但这与B实际的回答矛盾。C能以此排除头上是1这种情况。
继续分析C头上是3这种情况,会发现毫无矛盾(与实际情况相符)。
C将准确判断头上的数是3,所以回答“能”。所以在第三次提问时有人猜出头上的数。
我们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头上数是l,2和3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所采用的普遍做法。但如果将问题的规模变大,会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会急剧上升,几乎是多一次推理,问题的复杂度就要变大一倍。
靠如此烦琐的推理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原因在于有大量的“思维嵌套”。即:在C的脑海中要考虑B是如何思考A的想法。此外,这种方法不能够推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让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学生分别表示A,B,C三人。
经推论,无论三个数如何变化,无论从谁开始提问,必然是头上数最大的人最先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上述结论,对于,(a1,a2,a3,k)可以定义f(a1,a2,a3,k)的递推式:
当k=1时
当a2=a3时,f(a1,a2,a3,1)=1
当a2>a3时,f(a1,a2,a3,1)=f(a2-a3,a2,a3,2)+2
当a2<a3时,f(a1,a2,a3,1)=f(a3-a2,a2,a3,3)+1
当k=2时
当a1=a3时,f(a1,a2,a3,2)=2
当a2>a3时,f(a1,a2,a3,2)=f(a1,a1-a3,a3,1)+1
当a2<a3时,f(a1,a2,a3,2)=f(a1,a3-a1,a3,3)+2
当k=3时
当a1=a2时,f(a1,a2,a3,3)=3
当a1>a2时,f(al,a2,a3,3)=f(a1,a2,a1-a2,1)+2
当al<a2时,f(a1,a2,a3,3)=f(a1,a2,a2-a1,2)+1
由于我们只考虑(a1,a2,a3,k)∈= S3,因此k可由a1,a2,a3三个数直接确定,因此f(a1,a2,a3,k)可以简化为f(a1,a2,a3)。
利用上面的公式,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辅助解决问题。
由于建立了线性的递推关系,因此避免了问题规模随着提问次数呈指数型增长,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之上的。现在让我们总结解决问题中思路的主线:
提炼重要的前提条件→考虑何种情形为“终结情形” →对非“终结情形"建立推理的等价关系→考虑何种情形能归结到“终结情形”→分情况讨论并加以证明→得出结论并改写等价关系→得出公式。
整个过程是从分析问题的本质入手,而非一味单纯地从每个人思想出发,并推导出普遍意义的结论。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了最烦琐的“思维嵌套",并且使得问题规模从指数型转变为线性。
二、第一种推广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n(n≥3)名非常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有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且某个数等于其余n-1个数的和。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n-1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学生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此人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分析整个推理的过程,并总结出结论。
经推论,无论n个数如何变化,无论从谁开始提问,必然是头上数最大的人最先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上述结论,对于(a1,a2…,an,k),可以定义f((a1,a2…,an,k)的递推式:
当2W-M≤0时,f((a1,a2…,an,k)=k,
当2W-M>O时
设ai’=ai,其中,i≠k,ak’=2W-M
当v<k时,f(a1,a2…,an,k)=f(a1’,a2’…,an’,v)+k-v
当v>k时,f(a1,a2…,an,k)=f(a1’,a2’…,an’,v)+n-k+v
由于我们只考虑(a1,a2…,an,k)∈=S3,因此k可由n个数直接确定,因此f(a1,a2…,an,k)可以简化为f(a1,a2…,an)。
利用上面的公式,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辅助解决问题。
至此,第一种推广情形就解决了。可以发现n=3时情形的证明,对解决一般情形提供了很好的对比,使得我们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建立在对n=3时的情形的分析之上的。
三、第二种推广
一位逻辑学教授有n(n≥3)名非常善于推理且精于心算的学生。有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大于0的整数,并将他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学生有m人,(m≥n/2),且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分组),且两组学生头上数的和相等。于是,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贴在另外n一1个同学头上的整数,但却看不见自己的数。
教授轮流向学生发问:是否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经过若干次的提问之后,当教授再次询问某人时,此人突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把贴在自己头上的那个数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
我们的问题就是:证明是否有人能够猜出自己头上的数,若有人能够猜出,则计算最早在第几次提问时有人先猜出头上的数。
由于当n=3时,m只可能为2,即为问题原形,而对于m=n-1,即第一种推广情形。因此只讨论n>3,m<n-1时的情形。
对于每个人判断自己头上的数,依据分组情况不同,头上的数就可能不同。
对(A1,A2,…,An,k),第k位学生可以看见除自己外所有学生头上的数,并假设在某种分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与自己不同组的学生头上数的和,由题目条件“两组学生头上数的和相等”,可以计算出自己头上的数。由于有Cmn种分组情况,因此相对应头上的数有Cmn种(其中可能也包括了一部分重复的数及非正整数)。
经推论,不存在情况使得没有人能够猜出头上的可能,且推理时四个数始终在减小,因此经过有限次推理之后,必然达到“终结情形”。
而对于第一种推广情形,即n=4,m=3,必然有人能猜出自己头上的数。因此n=4时的一切情况,必然有人能猜出自己头上的数。
由于现在的推理在加强判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出现多种考虑情况。所以推理已不是线性的推理,整个推理过程将成为树状结构。
由于分组情况繁多,而且判定方式也比较复杂,因此这时计算f(A1,A2,…,An,k)的值已经非人力能够解决,但是可以利用上述证明的结论,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辅助解决问题。
㈧ 在IT公司里一个项目组一般有几个人,有哪些职位
一个项目组里面要有很多人,但是不一定都会用上。因为项目开发的功能不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不同,就不一定会用得到。
㈨ 课题研究团队最佳人数为多少怎样分配较合理
课题研究机构、人员职责及分工
一、参研人员职责
为使研究工作顺利、稳步、扎实地深入开展,特制定研究人员职责如下:
1.课题研究组成员必须是本着由学校提名、本人自愿,并能自觉遵守课题组各项制度,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按要求完成各阶段计划和总结,努力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组成。
2.研究人员做到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信息教育的意义,自觉转变观念,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3.课题组人员应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时参加研究活动,不缺席迟到。连续三次缺席或累计五次缺席者,视为自动退出课题组,不再享受研究人员待遇。
4.研究人员要有成果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多出成绩,出好成绩。每年每人至少有一至二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并交副本到分管资料的教师处。
5.每周星期一上午为主研人员集中活动时间,学习理论,研究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案设计。每月第一周活动时,对研究内容、进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价,讨论交流研究心得,检查上学月工作,安排近期工作。
二、参研人员分工
为加强研究工作的过程管理,课题由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小组和研究小组构成。为使研究人员任务明确,便于操作,有利于责、权、利更好的结合,研究成果的认定,特制定管理制度如下:
1.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供必要的研究环境、时间和经费保障。
2.专家顾问小组每期至少到校指导一次工作,听取研究组汇报,实地检查指导,使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
3.研究小组由各教研组组长、主管部门领导组成。
4.研究组全体人员应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各人就研究内容、进展情况、经验教训、研究心得经常交流总结。对工作中的困难,全组共同想办法克服,确保研究工作按计划开展。
5.研究组人员分工:
主研人员(田冬玉):承担课题研究中部分教案、电子教材设计与制作,资料收集、保管,提供实验中硬、软件、网络等实验环境的正常运行。
主研人员(杨智):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承担课题研究中部分教案、电子教材设计与制作,与课题主管部门的联系主研人员(张宏安):承担课题研究中部分教案、电子教材设计与制作,资料收集、保管,课件、学生作品收集。
主研人员(杨莉莉):督促、检查研究进程,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参与研究工作。
主研人员(屈楚湘):对研究过程实施全面管理,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主研人员(吴胜奇):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参与研究工作,随时关注课题研究。
主研人员(杨智):负责策划、布置课题研究进程,检查研究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参与课题研究
㈩ 化学毕业论文一个课题几个人做
看课题的大小,以及导师和所带的学生多少,还有他的经费的多少等等都有关系。另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或者学院的要求规定等,有的学校不允许2个以上人毕业论文一样有的可以,尤其大型论文课题,根本不是一个人1-2年能搞定的,所以有些都是分步合作的每个人做一部分,然后其他人都是最后将各部分结合在一起整理成自己的论文。实验也是一样的,有些实验周期非常长要做的很多一个人毕业实践时间不足已做完的话会有多人协作的问题,这个多少人要看课题和内容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化学专业论文实验不会超过2个人一起做除非个别很差的学校会安排很多人为了应付。你做实验时候正常情况下就你自己。做自己需要做的,你实验室里有其他人很正常但是他们也是做自己的活不会和你做的内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