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科学
⑴ 为什么说“科学越发展越没有人性”
2005年3月14日,重庆开县45岁的农民金有树,因为没钱治疗肺炎而死。他是在跳进冰冷刺骨的内水中,救起倾容覆汽车中的19个“阶级弟兄”后因感冒发烧得肺炎的。当他无力支付医院昂贵的医药费,被迫出院而回家呼救的时候,各路“为人民服务”的大军——包括开县的县长和那19个“阶级弟兄”,都“沉默不语”了……一个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就从“阳光明媚”的“天堂”,悲惨地走向“暗无天日”的“地狱”……
把金有树的悲剧完全归咎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发展之后的物质丰裕,是失之偏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总体上说,这种发展和丰裕使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加“认钱不认人”,从而在事实上的确导致或加剧了道德的沦丧——这也是一个怪圈。对此,爱因斯坦曾惊呼:“科学越发展越没有人性。”
⑵ 科学与人性之间有界限吗
谈到自我界限,也许首先我们要明确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自我界限。界限,这个词最表面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的分界。所以,自我界限就是指划定一个范围清晰出来什么是“我”。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属于“我”的私人空间,是他人不可随意侵入的。比如身体,就是我们的一个最明显的界限的外在表现。你的身体,显然不是他人可随意侵犯的。同样,比如你的住所。这些外在的界限划分会相对比较明显,也容易让人接受。然而心理层面的自我界限,却并不像这些这么明显和容易区分了。但明确自我的心理界限,对我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几乎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问题,都与界限的不清晰或者界限的交叉产生的问题有关。
⑶ 研究人心,人性的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⑷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什么
管理学对人的定位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 。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 。 X理论概括地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
泰罗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社会人"的假设的基本观点: 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
"社会人"假设是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的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
"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Y理论与X理论根本对立 。
"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也有人把他称为超Y理论 。http://..com/question/6955754.html?si=4
⑸ 花了一辈子研究人性的科学家是谁
刘银河
⑹ 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科学的人性观在文艺批评中要坚持怎样的人性观
人性的定义 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讨论文章,大都发表于1979年到1981年。主要是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性;2、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关系;3、有没有共同人性;4、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 在人性的界说上,有的论者把人性解释为人的本质,或称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有的则把人性解释为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区别于动物的一些根本属性。这样,人性就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就不用人性概念。从实际讨论来看,多数文章还是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谈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即把人性和人的本质当作同义词使用的。人性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1)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2)人性即人的社会性;(3)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4)人性就是人的阶级性;(5)人性是共同人性和阶级性的统一;(6)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说法有三种:a、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b、人的本质是劳动;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说都来自马克思的原著,但在理解和释义上却有出入,不尽一致,互见轩轾。 持人性即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就是阶级性的观念的人很少,多数是从人的社会性着手,这是有道理的。人的自然本性是有的,人始终不能脱离开这一点,但是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为人的,使之区别于动物的,则绝不是人所具有的动物的、生理的特征,而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人性也不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简单统一,归根到底,社会性是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人的生物、生理特性的表现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据搞遗传学研究的人说,人的生物属性是通过基因来遗传的,而社会属性则不能记载在基因上,它是通过人类的经验来遗传的。在社会条件下,自然选择失去了显著作用,因而人类进化中的社会因素排除了生物因素。人的精神世界是在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建立和完成的。这就从遗传类型的角度说明了人的社会属性对于人类进化的决定作用。①这种考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有的论者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观。它把人性看作是由各种社会关系从多方面规定的多层次的、丰富的、完整的系统整体,而不是某个单一的要素;社会关系是变化的,所以人性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⑺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谈谈人性是什么
人文:中国关于“人文”最早的说法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bì),还可以读贲(bēn)。自然界的各种复杂现象,这是天象,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社会人文现象。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能知道时序的变化,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在西方,“人文”一词来自拉丁语“humanitas”,这个词有“文化”、“教化”、“教养”、“文雅”的意思,又有“人性”、“人格”、“人情”、“仁爱”的意思。后来一直用这个词指代一种特殊的教育——人文教育。
辞海上对人文的解释是: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可是仔细想来,平常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人文好像并不完全是这种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肯定不会是说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关怀。
“人文”主要是指一种教育、文化,以及个人通过这种教化所达到的一种自我实现和完善。简而言之,就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
“人道”、“人文”和“人性”:
“人道”是指关心别人、关心弱者。“人文”则是一种自我实现和完善。
“人道”和“人文”这两个方面都要符合“人性”,符合既不同于“动物性”、又不同于“神性”的“人性”,它们恰好展示了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发展自己、一是关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