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课题
A. 思修题:简述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B. 以"孝,从心开始(孝文化)"为题的作文
孝,从心开始
有人说,做到孝敬容易,但做到孝顺很难。何谓之“孝顺”?
孝顺是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渐渐长大,眼界开阔了,知识渊博了,对世
界上的各种事物有了独到的见解,而且正值青春期,孩子们渴望独
立却对父母老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与父母发生分歧。孝亲敬长
是我们的天职,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的顺从父母而失去原则。如果
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委婉的提出来。有时,父母会说
“你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才对”,我们不要产生厌倦的情绪。父
母一路走来,经历过不少事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的劝告都
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即使我们觉得父母的话是错误的,也应该认真
地听一听,有不同的想法,与父母交流一下,尊重对方的意见。时
间会证明这是不是正确的。
孝敬父母不是非要等到你有了很多很多钱才能实现,生活中的
一点一滴都能体现你对爸妈的爱,快行动吧!因为你在一天天长大
,你的父母在一天天老去。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重现。
C. 文化探究:如何看待中国的孝文化
虽然这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明之一,但这些都是“孔孟之道”的封建主义糟粕早已被打倒、抛弃。还怎么看待?怎么看待都是非主流思想、反正统思想。
现在时兴的叫做“尊老爱幼”,意思就是把老人像菩萨那样供着。至于赡养照顾这些实质性内容那就再说了(自己都要65岁退休),没人赡养照顾怎么办?“老年人保护条例”就卓显了法治的威严,反正老百姓怎么着都没理!
就这么过吧。
(忠、孝、礼、智、信、仁、义 ----- 封建主义社会作为一个人的立身、立业之本。把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翻出来想多培养些傻子啊?现在时兴的是坑蒙拐骗大忽悠,把钱扒拉到口袋里是硬道理,不用文化)
D. 中国孝文化研究的第一篇 孝之起源与演变
引论
一、孝之含义与起源(兼论春秋战国孝之演变)
二、从孔子到《考经》;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
三、“汉以孝治天下”
四、崇尚与变异:魏晋隋唐的孝文化
五、登峰造极与愚孝:宋元明清的孝文化
六、怀疑批判与徘徊复古:孝之近代演变
七、激烈批判与弘扬重建:孝之现代命运
E. 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F. 关于孝文化的内容
1、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
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6)孝文化课题扩展阅读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G. 什么是孝文化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二十四孝故事讲完,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孝文化的长久性:它起始于上古社会尧帝以前,因为尧帝选舜帝时,“孝”已经做为选择接班人的主要标准。《虞舜圣君,大孝感天》讲的就是最早的一个孝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孝经》的传播,孝文化在我国逐渐成熟,汉朝更将孝文化推向顶峰。清朝编写的《百孝图说》更将孝的榜样具体化。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化,孝文化在人类历史都留下了深深地印记。这证明孝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孝文化具有普遍性:从二十四孝人物看,孝无年龄大小之分,陆绩六岁怀橘孝母,老莱七十戏彩娱亲;孝无贫富之别,黄庭坚家有良田千顷,仍为母亲洗便器;蔡顺家无粮,拾葚养母,两人孝心一样;孝无社会地位高低之分,文帝尝药,董永卖身,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长工;孝无男女之别,唐氏乳母,郭巨埋儿;孝无生死之分,王裒纯孝闻雷泣墓,丁兰刻木视死如生。孝无慈恶之别,老母慈,儿子孝,曾参至孝母子连心,后母恶,儿子也孝,闵子芦衣感化后娘;孝无远近之分,子路事亲百里负米,黄香九岁扇枕温衾;孝无形式之别,寿昌寻母弃官不仕,黔娄尝粪,孟宗哭竹。孝无能力大小之分,杨香十四打虎救父,吴猛爱亲以身喂蚊。
H. 关于孝文化的文章
古往今来,我国代代都有新的人才出现。这些人才无非就是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些优点都可以称之为“美德”。
我国传统美德已传承了近五千年之久。距现在十分遥远的古代就有“忠”“孝”“仁”
“义”“信”等传统美德。“忠”指对国家忠心;“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孝心;“仁”指对任何人或事情存仁慈之心;“信”指对朋友的信任与做生意的诚信。
其中“孝”数小黄香的故事较为有名。话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黄香的小女孩,她十分孝顺。夏天天气热,她便拿扇子把席子扇凉了等她父亲来睡;冬天天气冷,她便躲在父亲的棉被窝里,为父亲把席子弄暖。这充分体现了她真挚的孝心。
这只是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个小故事。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如:常替父母亲做些家务、帮他们捶捶背、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爱已有回报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没少操心过。成绩好时,父母便会提醒我别太骄傲;成绩坏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别气馁。这一切难道不表示我们付出的孝心亦是有价值的吗?
人们啊!为什么不用孝心去装饰生活呢?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位老农与她的老伴生下了一个小孩,并千辛万苦地把这个小孩抚养成人。给他吃好的,穿好的。直到这个孩子出社会工作。但是“好景不长”。这个人在工作途中迷上了赌博,接着便沉迷在当中。抚养他的父母不断的责骂,劝诫他不要再沉迷下去了。他却大声说:“老家伙,现在我松手,以前输的钱要向谁要。况且这些钱是我自己赚的,你凭什么干涉我?”老人家生气地说:“就凭我是你老爸,凭我把你生出来。”・・・・・・
看到这里我便不想看下去了。我想这种不孝的人应受尽世人们的唾弃、鄙视。老人家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的就是想要他好好做人,等自己年老体衰后有所依靠。不料,他却误入歧途,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想这对于老人家来说应该是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吧――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叫老人家情何以堪啊!
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细细品味“孝”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