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课题组
Ⅰ 胡俊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工作单位:
计算机所
职务职称:
副教授
职业简介: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编写或参与编写过多干本有关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方面的书籍或教材。参加完成过一些有关软件工程环境、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图像技术、数据库、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方面的课题与项目。
主要著作:
编写或参与编写过多干本有关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方面的书籍或教材,其中《图形图像实用教程》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现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在编。
科研领域:
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及动画技术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 2007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一项 2006
校基金项目一项 2005
横向项目两项 2006
Ⅱ 急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俊教授的邮箱!!谢谢!!
谢谢了!最后10个财富,少了点,没得多的了。只要是正教授都行,其实每个导师都挺牛B的,越老越牛B胡俊老师 这都是曾经我的老师 现在和我们单位
Ⅲ 北京的胡俊峰教授做的鼻子会不会显得假呀
北京的胡俊峰教授做的鼻子会不会显得假呀,你本来做的就是假鼻子,能不讲吗,哪个教授做的鼻子他也是假的呀
Ⅳ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
[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
[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
[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
[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
[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
[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
[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
[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
[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Ⅳ 谁知道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都是谁啊
我知道机械和电气学院有哪些导师。
机械学院:
最牛的三个教授:王可(机械制造方向——主要是机床,自己有工厂)、杨林
(机械设计方向——主要从事控制方面)、陈长征(机械电子工
程方向)
机制:王可、于慎波、段正云等
机设:杨林、王世杰、张明远、赵铁军、周健等
机电:陈长征、苏东海、王野牧、王杰、胡俊宏等
电气学院:
王凤翔教授:磁悬浮电机及其控制,新型风力发电系统
王成元教授:电力电子电机及其控制,永磁电机及其控制
王尔智教授:高压电器特性仿真,电场优化与绝缘配合
郭庆鼎教授:交流伺服系统理论与技术,数控技术
孙昌志教授:电气设备优化算法,水下机器人电机
以上几个导师已经不带研究生,准备退休了
杨理践教授:输送管道的在线检测技术
苑佩琦教授:视觉检测技术与图象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及医学图象处理
陈长征教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
这几个导师不是电气学院的,不带电机与电器专业。
具体哪个老师要你,与你原来是哪个学校的,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关,导师会综合的考虑。
你要是学电机的话推荐你找 张凤阁 李岩 张炳义
电器的话 林辛 曹云东 刘晓明
Ⅵ 胡俊的介绍
胡俊,男,1983年生,工学博士,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攻读博士期间一直从事有关盾构隧道端头加固方式和人工冻结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岩土离心机实验室进行学习与交流,其硕士学位论文获江苏省2010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获“国家奖学金”;2009年5月获“江苏省优秀土木工程毕业生(研究生)”称号;2012年9月获“第三届梁希优秀学子奖”。曾参与多项地铁建设研究课题。在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施工技术、铁道建筑、西华大学学报、五邑大学学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在隧道与地下工程方向的理论推导、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