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学研究
⑴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有哪些
现代科学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专术和能源属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同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联系更加紧密。新技术革命是主要的特征是知识的综合化和信息化,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和特点,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革命都必须要有第一流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也需要大批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既是许多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又承担培养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大批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一、高等学校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1、我国高等学校拥有一支强大的学术较高的科研力量。
⑵ 将来想向钱学森一样高科学研究应报什么专业
不错,志向很伟大啊,可以报考物理学、力学、航空航天什么的。祝你成功,呵呵!
⑶ 为什么国内高科研人才大部分都在国企
说了国企科研部门万般的不好,但现在离开不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像搞火箭发动机、核技术等专业的,民营在这些行业上毕竟力量薄弱,难以提供一个平台去让你施展。
⑷ 搞科学研究需要很高的智商么
哪个说的 科学研究一定要报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大都不报这样的态度.............做什么事都不需要高智商 只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终究会有所成
⑸ 科研是高大上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不要说怎么理解,应该是怎么欣赏,溪水的流,带着芳香,伴着月光,芳香和月光因此而富动感,这三个意象又都融合成一个整体,就是美好的夜晚
⑹ 新中国设立的最高科学研究机构是什么
中科院啊。有看到几个老院士。确实很厉害很有思想。
⑺ 高由禧的科学研究
在高由禧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因抗美援朝等战事活动的需要他就研究台风活动及其预报问题,除了做预报,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与曾佑恩1957年整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台风路径图集《台风的路径图及其一些统计》,与顾震潮出版了《台风研究》;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解决中国橡胶紧缺问题,1954年他与徐淑英、许孟英编写出版了《海南岛气候》一书,从气候的观点来讨论海南岛的植胶产胶问题,对海南岛的气候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比较,指出了植胶产胶问题所在,提出利用不同地区的小气候扬长避短种胶的建议;1956年为了根治黄河和三门峡水库设计需要了解黄河的水情,他就研究黄河流域的降水问题,他与叶笃正、杨鉴初整编出版了《黄河流域的降水》专著和几本黄河流域降水、暴雨图集和资料;在进行黄河流域降水工作的同时,他考虑到东亚、南亚是闻名世界的季风区,季风的强弱、来去的迟早一定会影响这个地区的降水量的变化分布,应该从季风形成、变化规律来做降水的长期预报,因此开展了季风研究并做出了显著成绩。
为了改变西北干旱的面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甘肃省委的支持下,高由禧于是1958年5月带领他的两个学生赴兰州,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借一张桌子起家,举步维艰地先后经历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兰州分所、中国科学院云雾物理和冰川冻土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所,以及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气象连等早期创业、组建和调整阶段,最后于1974年4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这期间高由禧是大气科学部分的总学术带头人,在所、室机构组建和调整、研究队伍建设和学科方向确定等方面,运筹帷幄,呕心沥血。他珍惜人才,通过送出去培养(包括出国进修)和在本所培养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他自己就先后培养或合作培养了近30名博士及硕士生。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和中国气象局系统等的大力支持下,使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逐步形成了由高原天气动力、人工防雹、高原气候、辐射气候、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及大气环境等多分支学科组成的研究队伍,其中大气电学还是全国唯一的特色学科,雷电物理及引雷研究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已能成功地执行像“1979 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及中日合作的中国科学院及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等那样一些多兵种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大型项目研究任务,先后取得了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等各类重要成果近20项,成为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大气物理专业博士点和气象学及大气物理两专业硕士点。不断为全国各相关单位输送大量人才,其中有不少将帅之才。高由禧在干旱气候领域也有一系列力作,只因他晚年忙于组织领导工作,身体又多病,未能发表相关专著。
⑻ "什么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代。清末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都曾提出过有关高等教育目标、学制、留学教育的主张。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不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文章。新中国建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一、高等教育科学的起步(1978—1984)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和组织的建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为我国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高校加快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改革的步伐。受政治运动影响中断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复苏。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开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时机地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他在阐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83年5月27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期待已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终于宣告成立。蒋南翔任会长,何东昌、曾德林、季羡林、唐敖庆、李国豪、钱令希等任副会长,于北辰任秘书长,潘懋元、朱九思等38位高等教育界领导和专家任常务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章程(讨论稿)》,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有关高等教育的情报资料和学术书刊;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起、筹备和成立,正如中国教育学会给第一次筹备会议的贺电所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历时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涉及面广泛、参加人数众多的一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宣传、启蒙和普及运动。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积极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后,全国已经设立的地方性高等教育学会和各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联成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网,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为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2月,潘懋元拟定的《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经过研究室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铅印600份,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大纲》发出之后,得到许多单位和学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册终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下册于次年问世。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编写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进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高等教育科学部分分支学科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开展 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积极吸纳高校干部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外,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专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壮大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这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继厦门大学率先招收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也在其后几年陆续开展了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 (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 ——“普通教育学科范式”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 ——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和运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刊物、论文、专著等数量都迅速攀升至世界前列,中国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 。 1.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2.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3.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4.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二)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形成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立、改造、发展以及有关的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管理工作研究等高等教育实践研究。 (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充。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 三、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大体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在研究力量和研究条件上得到充实和提高,有的还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第二类基本维持原状;第三类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员,甚至被撤销或被合并到其他部门。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位点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相比,近年来出版的一些高等教育学著作在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三)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⑼ 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是个什么单位
比利牛斯山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分界线,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天然分界线。
比利牛斯山:
位于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天然国界,山中有小国安道尔。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这国家公园成立于1967年,沿着法国和西班牙国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致壮观,包括了大量蝴蝶飞翔的草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峰顶。海拔的高度和气候的变化颇大,因而区内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