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角
① 小班 自然角 如何创设
《 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3—4岁儿童在探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中提到了:“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自然的最好实验基地,幼儿可以通过无意观察、比较各种动植物的异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照料动植物,培养其对动植物的兴趣,对小动物的爱心,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所以自然角并不是一个摆设,而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开发并利用好幼儿园的自然角,为幼儿提供接触、观察、管理的机会,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提升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为了使小班自然角不再成为单一的观赏角,我们尝试通过在自然角里看一看、拍一拍、做一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然角成为他们接触自然,探索科学知识的场所。所以,在参与创设与管理自然角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科学的兴趣。
一.变被动为主动
平时,我们班的家长也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丰富自然角的内容,经常和孩子一起参与自然角的管理。前段时间,我们班养殖了兔子、金鱼、仓鼠,刚开始我们饲养仓鼠没有经验,钱文婷家带来的仓鼠和小白兔三天以后的早上,都陆续死了,小朋友和老师、阿姨都觉得太可惜了,而我们对饲养小动物又缺乏经验,对死去的仓鼠和小白兔就能只有惋惜,一点办法都没有。钱文婷的家长第二天又带只兔子放在自然角里,家长还带来了兔粮,每天还带来一点新鲜的萝卜和菜叶,家长还特意嘱咐说,小兔子每顿不能给它吃很多,要定时定量喝水和吃食,而且兔子的食物如萝卜菜叶喂多了,下一顿它就不爱吃,每顿要吃新鲜的蔬菜,我们从家长哪里了解了关于喂养兔子的一些小常识,我们让家长、孩子一起参与照顾小兔子,看着小兔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小朋友都由衷的高兴;范涛的爸爸拿来的是金鱼,这个金鱼缸也很大,他说,金鱼要定期定量喂食,换水,缺氧会死掉的,所以整天要通电,看到家长们和小朋友都主动的参与到自然角的管理上,看来照顾自然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耐心爱心责任性。
二、变观赏为实验
以往我们在创设自然角时较多地注重自然角的美观性,提供的很多植物也是只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这样的自然角环境却很难让孩子学会观察、照顾,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使个性全面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因此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观赏的同时考虑到自然角创设的真正意义。小班的自然角创设应考虑到美观性、科学性、趣味性,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我们将分组照顾,比如:“我们真能干”这一块创设了一组一瓶风信子,让组里的每位幼儿每天去看看自己组的这瓶风信子,这样孩子们有目的的去观察,这样孩子每天去观察自己组里的风信子,同时再看看其他哪组的分信子又有变化了,等他们发现有变化的时候,我将孩子的发现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从而幼儿知道风信子的生长过程,幼儿验证教师总结出:植物的生长跟我们小朋友一样是慢慢长大的,使得本来很难懂的科学道理,在孩子们亲自观察、体验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了解并学到了。
三、变孤军奋战为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所谓的家园合作即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发展孩子的主体,双方互相了解、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自然角的创建也包括其中,应遵从平等、互助、尊重的原则吸引家长参与到自然角的创建中来。在自然角创设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从家里来一些常见的、方便小班孩子照料的小盆植物带到班级里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幼儿对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植物比较熟悉,方便同伴之间相互介绍和认识;利用幼儿对自己带来的植物的归属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幼儿照顾植物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搜集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活动的动态。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可以成为幼儿探索动植物的生长奥妙、了解科学种植的窗口。贵在坚持,相信自然角不会再寂寞,定能够成为现代孩子心中最向往的“百草园”!教师在自然角的创设与指导上应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原则,放手让孩子主动探索,这样班级的自然角一定能真正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为孩子的学习开辟新的天地。
② 小班科学有趣的点和线教案
语言活动:花门帘(文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及主要内容。
2. 丰富词汇:“花花瓣”学习短句:雪花似的轻,蝴蝶一样的美。
活动准备:
1. 清家长事先带幼儿一起收集一些掉落的花瓣。
2.故事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初步欣赏故事。
(1)以“你见过花瓣做成的门帘吗?引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故事。
(3)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小猫、小狗开始不愿意住在“猫猫、狗狗”的房子里?
2.感受文学作品的优美与趣味。
(1)再次看图欣赏故事。
(2)提问:为什么小猫、小狗喜欢睡在香香的床上?香香找谁来帮忙?大鹏家阳台上有什么呢?风吹过时会怎样?
花瓣雨把香香的的太阳变成了什么?香香的白手绢怎么会变成花门帘的?
3.游戏:下花瓣雨,学习短句。
(1)师生一起玩“小花瓣雨”的游戏。
(2)花瓣雨是什么样的?故事里是怎样说的?
活动延伸:
将挂图放在语言区让幼儿看图学说故事。
③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谁的小脚丫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内学设计容)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④ 小班科学探索区可以进行哪些内容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探索活动以其内容的新颖、现象明显、趣味性浓、操作性强等特点,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深受幼儿的喜爱;另一方面,科学探索活动使幼儿通过对材料和物品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活动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
幼儿园通常将探索活动安排在中大班开展,那么小班幼儿是否就不适宜开展此项活动呢?在实际探索和案例分析中,我们深感只要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探索材料,小班的科学探索活动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针对小班幼儿关注事物表象的特点,投放科学现象凸现的材料
科学探索的材料及其所呈现的现象,将影响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行为。
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经常只关注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从整体出发或多角度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为小班幼儿提供简单、直观、有趣的材料,引发、促进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如探索活动“吹气袋”:教师可提供小号的保鲜袋,将吸管伸入保鲜袋中,用橡皮筋扎紧袋口吹气,袋子因吹气而膨胀、因漏气而干瘪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可在反复的探索操作中明显感知和体验到空气的存在,并理解空气的多少与气袋大小间的直接关系。
二、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索兴趣、注意力和探究的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小班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应多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如探索活动“我们都在变”,选择以“醋”为主要材料开展活动: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的蛋壳会变软,用醋涂抹PH试纸会变成红色等;这样的探索活动所选择的主要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他们倍感亲切,会大胆去操作,并对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物品能变化出那么有趣的现象而惊讶,进而激发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突出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在“搅泡泡”活动中,幼儿可以不时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可以观察到泡泡的产生,动作表现在舀、倒、搅、看等的不断重复中,直至泡泡越来越多,由于现象随着不断的反复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幼儿的兴致也越来越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重视提供适宜的材料的同时,还应注意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关注材料的操作以及所发生的结果和变化,引导他们感受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促进幼儿建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促进幼儿观察、发现、探究、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形式良好的科学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⑤ 小班科学区投放哪些游戏材料
一、生活区
1.喂饭。在“给动物喂饭”原有手眼协调自由喂饭基础上增加专了互动墙根据动物特点属喂饭,如猫咪喂鱼
,兔喂萝卜等。
2.绕毛线、穿编等:根据活动材料的玩法,增加了相关的图示。
3.整理袜子:新投放了袜子等,引导幼儿匹配折叠、整理。
二、科学区
1.我给小鱼插鱼鳞。投放了圆形、三角形、方形(有颜色、有大小区别)供幼儿给不同图形鱼的底版进
行插接,锻炼匹配能力。
2.找朋友。在原有四种颜色的瓶子和瓶盖的基础上,新增了蚕豆、分类盒等供幼儿根据数量装豆子并分
类归放归放。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新增了拧瓶盖的升级版,我们把各种大小不一的瓶子藏在盒子中,露出
瓶头,让幼儿用瓶盖找到并拧紧。
3.自然角,我们增加了萝卜的观察记录表,根据小班特点把萝卜画好,只要隔段时间尝试画叶子就可以
了。同时也饲养区增加常见的鱼类、观察区展示了水果造型等。另外实验区增加了小鱼吐泡泡的材料,
⑥ 小班科学教案《漂亮的花衣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漂亮的花围巾 教师:屈老师 活动来源: 《漂亮的花围巾》是一节小班科学领域学习间隔排序的互动操作活动。该活动是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图案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参与"坐火车"互动游戏和制作花围巾的动手操作环节加深对间隔排序规律的认知。并在让幼儿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活动过程: 1、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寒冷的冬天,给小动物制作围巾送去温暖,体验关爱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2、能力与知识目标: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图案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探索图案排列规律,学习间隔排序。 3、技能目标: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创造力培养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粘贴图案,尝试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粘贴图案,装饰漂亮的花围巾。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能够分辨图案的大小,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 (1)PPT课件(图案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围巾各一条)。 (2)手工小筐,图形粘贴材料,彩色围巾,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3、环境准备:场景布置用小椅子摆成的小火车,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初步感知间隔排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中飘着的是什么?在什么季节会飘雪花?冬天会有什么感觉?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让我们一起坐火车去为小动物们做围巾吧!小火车的车厢上有什么?第一节的车厢上是什么头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头饰是怎样排列的?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请你找到贴有和你一样娃娃图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吗,我们的小火车出发去森林王国喽! 二、深化表征展开 1、引导幼儿从第一把小椅子开始,按照头饰间隔排列的顺序就座教师:看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小椅子了,你们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从谁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间隔图案的围巾图片各一条,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图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规律。 教师:这条围巾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个图案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讲解图案粘贴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这条没有图案的围巾漂亮吗?漂亮的图案
1/2页
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这个小框中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图案要从围巾的一头开始,按照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围巾图案的排列方法来粘贴,小动物们才会喜欢。 4、请幼儿选择喜欢图案的粘贴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概括总结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解排列方法。 教师:老师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围巾都非常的漂亮,谁能来给小朋友讲一讲你围巾上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2、组织幼儿按照间隔排列的方法来站队,去给小动物送围巾。 教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围巾,到老师这来,我们从小男孩开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的排列法来站队,我们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围巾送给小动物吧,他们带上一定会很暖和,很高兴的。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寒冷的冬季,为小动物制作漂亮的花围巾导入活动主题。在坐小火车去森林王国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对间隔排序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观察围巾图片环节加深对规律排列的认知,并通过亲自粘贴图案尝试使用规律。情景内容的设计,贴近于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在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专家点评: 在幼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环节,加深对规律的认知,让幼儿观察小火车上男娃娃、比较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并尝试学习使用规律。本节课通过女娃娃图片和围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来引导幼儿发现图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图案的排列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做小火车的游戏,为围巾粘贴图案的环节使幼儿加深了对排序规律的认知。在情景设计上,在寒冷的冬季,通过送围巾的方式,给小动物送去温暖,让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⑦ 幼儿园小班科学认知角度可引发哪几方面学习内容
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大多数还是通过自己探索的方式,比如说看一些图片,或者是和自己适应的小朋友相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