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张向葵课题

张向葵课题

发布时间: 2021-03-18 05:44:14

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怎么实施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扶外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村小转为县直属学校,生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⑨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⑩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选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第一,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师生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我们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为导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①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③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21世纪这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弘扬个性、追求创新的新时代,需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旨在培养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填补了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使学生走上学习科学化之路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初步养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
4、在培养内容上,要形成一整套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在培养方法上,在重视外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做到规范科学,突现个性。在学习习惯的评价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5、通过研究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为小学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七、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论文展示、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结果。(2009、12-----2011、7)
2、最终研究成果: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集、相片、录像课例和实验结题报告。(2011、9------2011、12)
3、最终成果转化:①在校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指导本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得到养成,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学校学风有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同类学校提供可行性经验。(2009、12------2011、12)
八、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的阶段性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9、10——2009、12),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县教育局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2、第二阶段(2010、1——2011、7),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1)2010年1月——2010年3月,小学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由梁冰老师负责。
(2)2010年4月——2010年7月,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温福珍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2010年9月——2011年1月,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李红兰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中期研究报告,具体总结工作由潘柳明老师完成。
(4)2011年2月——2011年7月,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叶游梅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第三阶段(2011、9——2011、12),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其它成果著述结集,申请结题验收。具体总结工作由梁冰老师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科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具体负责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教导处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研人员要走出书斋,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研究成员每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主研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教导处要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向报刊投稿工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
9、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10、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
九、课题组织管理及成员具体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㈡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扶外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村小转为县直属学校,生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⑨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⑩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选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第一,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第二,坚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师生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我们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为导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①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②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③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21世纪这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弘扬个性、追求创新的新时代,需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旨在培养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填补了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使学生走上学习科学化之路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初步养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4、在培养内容上,要形成一整套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在培养方法上,在重视外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做到规范科学,突现个性。在学习习惯的评价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5、通过研究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为小学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七、预期研究成果1、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论文展示、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结果。(2009、12-----2011、7)2、最终研究成果: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集、相片、录像课例和实验结题报告。(2011、9------2011、12)3、最终成果转化:①在校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指导本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得到养成,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学校学风有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同类学校提供可行性经验。(2009、12------2011、12)八、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一)研究的阶段性步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09、10——2009、12),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县教育局相关部门审批、立项。2、第二阶段(2010、1——2011、7),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1)2010年1月——2010年3月,小学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由梁冰老师负责。(2)2010年4月——2010年7月,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温福珍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3)2010年9月——2011年1月,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李红兰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中期研究报告,具体总结工作由潘柳明老师完成。(4)2011年2月——2011年7月,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叶游梅老师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3、第三阶段(2011、9——2011、12),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其它成果著述结集,申请结题验收。具体总结工作由梁冰老师完成。(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科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具体负责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教导处负责组织实施。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4、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5、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研人员要走出书斋,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6、研究成员每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8、增强成果意识。主研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教导处要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向报刊投稿工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9、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10、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九、课题组织管理及成员具体分工课题领导小组:

㈢ 学习策略问题~~郁闷ing

我刚好比你大两届,高二,重点高中,考上的
我的初三就是玩过来的,不过初二学得很好。
的确,你爸说得不无道理,和我们初中老师(北师大的)一个理论。
其实,仔细想这句话,很有道理,初中用少少的时间学习,就是让你提高学习效率,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等到高中,只要每学年适当增加学习时间就能保持住一个不错的成绩。
不过这一年也不能光玩了,还要借此机会扩大知识面,还要狠抓一门你最擅长的科目,使其能够在高中成为你的加分“秘笈”。

㈣ 张林的主要学习

和工作经历
1991-1995年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本科
1995-1998年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硕士
1998-2004年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教师
2001-2004年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博士
2004- 至今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
2005- 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博士后
所在硕士点(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 发展心理、学习心理、社会心理、健康心理
带硕经历(可附学生的优秀论文)
200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名
研究成果展示(论文、课题、获奖等其他成果)
近期发表的研究论文
1. 张林,车文博等. 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2,一级核心;
2. 张林, 张向葵.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发展特点,心理科学, 2006,01, 一级核心;
3. 张林. 自尊结构与机能的理论探析,西北师大学报,2006,01, 二级核心;
4. 张林. 东北某高校313名大学生睡眠障碍情况调查, 中国校医,2006,04,一般刊物;
5. 张林, 车文博.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5,01, 一级核心;
6. 张向葵, 张林. 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 心理科学, 2004,04, 一级核心;
7. 张林, 张向葵.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2003,04, 一级核心;
8. 张林, 张向葵. 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 05, 一级核心;
9. 张林, 张向葵.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2,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B4)转载, 2003,07, 一级核心;
10. 张向葵, 张林. 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04,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B4)转载,2003,08, 一级核心;
11. 张林, 车文博.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3,04, 二级核心;
12. 车文博, 张林.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调查研究, 应用心理学, 2003,02, 二级核心.
13. 张林. 教学监控能力: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教育科学研究, 2003年第9期,一般刊物;
14. 张林. 盲人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群体心理状态的比较研究, 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3年第2期,一般刊物;
15. 张林,黎兵.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一般刊物;
16. 张向葵,张林. 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 心理科学,2002年第2期, 一级核心;
17. 张向葵,张林.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2期,二级核心;
18. 周国韬,张林. 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编制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年第3期,二级核心;
19. 张向葵,张林.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二级核心;
20. 周国韬,张林.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运用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1年第5期, 一级核心;
21. 张向葵,张林. 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年第3期,二级核心;
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 自尊:结构与发展, 省哲社项目, 2005.6立项, 2005.7-2007.7, 0.8万元, 张林, 1/1;
2.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承受力现状及教育疏导机制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3.5立项, 2002.7-2005.7, 8万元, 车文博, 3/6;
3. 当代人心理压力与缓解, 省社科联项目, 2005.5立项, 2005.5-2006.5, 0.3万元, 张林, 1/6;
4. 终身教育视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市教育规划项目, 2005.5立项, 2005.5-2006.5, 0.0万元, 张林, 1/6;
5. 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 省教育规划项目, 2001.11立项, 2002.1-2005.4, 0.5万元, 张林, 2/6;
6. 大学生自尊心理结构理论构建及其发展特点, 校人才基金项目, 2004.10立项, 2004.10-2007.10, 5万元, 张林, 1/5;
7.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矫治研究, 宁波市曙光中学项目, 2005.9立项, 2005.5 - 2006.5, 2.0万元, 张林, 1/1.1.

㈤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的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与管理实验中心(成立于1980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于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实验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根据学校发展策略,着眼于传媒科学专业群建设,整合上述机构,并提供资金支持,在国内率先建立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形成了开放式的,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主持、摄影艺术、信息管理、电子技术、网络应用、媒体教学、平面设计、广告开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教学基地,为校内诸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验教学平台。在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短短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实验项目建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教学媒体应用研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探索、与业界联合建设“学研产”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认真把握现代大学教学与学习理念,合理运用投资,在中心建设方面不断取得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的广播电视制作实验室在装备高清晰度电视设备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对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制作中的心理物理影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广告实验室新增设了广告创意实验课程组、并重新设定了广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重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比例;中心在新媒体本体研究和新媒体应用研究工作中取得进展,特别是有关手机电视的研究项目以及基于手机电视技术的移动学习项目已经展开;实验教学中心的基于传播心理学而开展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理想成果;中心增设了有关教学媒体应用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研究获得系列研究课题,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中取得进展。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使用面积总计3300平方米。中心下设十三个分支机构:电视演播实验室、电视采编实验室、新闻采访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网络实验室、播音主持实验室、电子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音频工作站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平面媒体制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实验室。另外中心的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依托体系下设:媒体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龙狮传媒研究中心、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研究与咨询服务中心、吉林电视台培训、拍摄基地。
龙狮传媒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使命是促进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升21世纪人类的学习力。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倡创新、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研究所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或在读博士6人。近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建立科研基地4处、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10余部、成功举办多次大型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该研究所已经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研究所接受留学生以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多名。
现任所长:王以宁 博士/教授;
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以宁 男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学术顾问:何克抗 男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委员:赵蔚陈晓慧彭立郑燕林于勇张海赵鹏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习技术、教学设计、计算机教育应用
研究机构:
学习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远程教育研究中心、CAI中心、网络教育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
媒体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4月,是中国首家从课程角度介入媒介素养研究,融媒介素养教育科研、教学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中心以“为个体在媒介中和谐生存”为宗旨,在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带动下,结合我校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与研究优势,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学实践单位展开充分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期促进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化进程。经中心成员编写的中国大陆首创《中国媒介教育实验教程系列丛书》之《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已由东北师范大学正式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做实验教学研究。
中心负责人: 闫 欢
中心指导专家:刘京林 李月莲 王以宁 马云鹏 王确 张向葵赵蔚
中心研究人员:于冬黄松爱郑军 袁磊 敖柏孟翀刘婷 霍美辰 鲍枫 李波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