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有效朗读课题阶段计划

有效朗读课题阶段计划

发布时间: 2021-03-18 04:12:53

⑴ 小学语文阅读课题阶段计划要研究什么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上传: 胡玉保 更新时间:2012-5-30 10:15:38
一、课题组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将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组织策略、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诊断方法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性,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1、制订计划
因本期我校开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高段的研究,因此,特别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讨论课题组活动形式。向课题组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规定每学期应完成的研究任务,扎扎实实的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2、加强组织建设,落实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
本课题组工作力将开展出自己的特色。本期,将注重落实课题组的常规工作,对老师们上交的各类资料登记考核,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扎实、成效”为核心价值观,拓展课题组成员发展的空间。
着实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把课题研究工作与其它教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校本培训、校内教研、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
5、立足课堂,扎实研究。
课题研究要基于课堂,立足于课堂。认真学习阅读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验证、完善。争取提炼出更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本学期将开展课堂专题研讨课一次,并争取镇教研室成员对课进行指导与点评。
四、工作安排: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9—2009、10)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本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09、11--2010、3)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年级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即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打做法(优化策略)。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预计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调查问卷等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4--2010、5)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阶段成果预计有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等

⑵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 早读五分钟,读经典(课后作业:背诵)
2 每周班级小组PK
3 每月小组代表PK
4 期中年级各班代表PK
5 期末学校经典诵读大赛
6 经典我知道 默写大赛
目的:一是提高学生诵读经典意识;二是在每一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三是在每一次的PK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取长补短,真正提高朗读水平;四是背诵积累中体会经典的魅力。

⑶ 关于小学生朗读训练的微型课题计划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读”与“朗读”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是必须做到有感情地读。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到了中、高年级才以阅读为主。我觉得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从识字阶段开始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把文章读通
这在朗读训练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朗读的基础。把文章读通,换句话说就是把文章里的文字内容读对,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这也是我经常对学生们讲的初读课文要“三不”。因为文章所包含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都埋伏在字里行间,作者的谴词造句,甚至一个小小的“的”字都容不行读者随意改动,所以,拿到一篇文章,必须要求学生首先把它读对,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把文章读得流畅,不结结巴巴,做到这一点,也就算是“会读了”。
由于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完成这一环节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识字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读通一篇小文章的需要,教师应主动,在课堂上多范读、多领读。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扫除读中的“拦路虎”,然后放开手一遍遍练习,直到一气呵成。

小学生处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初级阶段,由于知识面窄,识字量有限,朗读训练较之中、高年级更为困难,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首先要正确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因此,抓好一年级朗读训练,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首先,要突出一个“准”字,扎扎实实地打好朗读基础。培育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得从“读准”抓起。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音准,不任意添字掉字,特别注意不可拖长尾韵。为了真正做到读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朗读培养,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从严要求,持之以恒,为今后提高朗读能力打好基础。

其次,要抓好“标点、句子结构、关键词语”三个环节,注意朗读的节奏与重音。在读准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这就必须指点学生分清每一句话的标点,掌握好停顿。逐步地让学生建立起初步句子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每句话总可以分为若干短语,它们之间又可读出短暂的停顿,这就是所谓读的节奏,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教师可以设问:1、小白兔干什么?2、在什么地方?3、怎样割草?就可以引出几个部分,读出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找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如“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在这句话里,“很深”、“还”、“紧张”是关键词语,表达句子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精神,因此,要用重音读出来。

第三、通过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准文章的语调,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朗读质量,就必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前提。低年级学生理解事物较为直观,抽象思维较弱,但是可以借助图画,通过启发学生清晰的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节和形象,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读出自然的合适的语调。如读《我们的老师》一课,教师可以抓住“一双双眼睛望着老师”、“每个同学都十分专心地听着”这两句,让学生想象同学们听课的神态及心理活动,体会文章中表达热爱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最后能正确地读出:“老师啊,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一句的语调来,达到感情的自然流露。

总之,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朗读习惯入手,扎扎实实地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低年级朗读水平的必要条件。

⑷ 古诗词诵读课题主要有哪些阶段性成果

1、课堂引诗文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与“新课改同行”的要求。老师们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如学习《示儿》这首诗,引导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很快就领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古诗时,同学们很快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送别诗句。当我们教学到感谢母亲的恩情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游子吟》和《三字经》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感悟母亲的伟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案例真是举不胜举。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学校还根据我们的校园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读本》,其中的古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们爱不释手,他们主动到唐诗、宋词、《论语》、《千字文》、《弟子规》等书籍中去搜集相关内容,探究其中的含义,在教学对对子的时候,全校师生根据《笠翁对韵》的书籍,将小学阶段有关对对子的内容一诵到底,用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名句引领学生诵读《笠翁对韵》。
2、活动诵诗文
一是开展“每天一诵读”、“每周一诗”、“每月一主题”活动。各班都精选《好诗伴我成长》一书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开辟一块“古诗文天地”专栏,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诗,利用晨会、大课间和上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读背。每天保证10-20分钟的诵读时间。在理念上,我们提倡“休闲诵读”,不强加“任务”,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阅读、背诵古诗文。

⑸ 如何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课题研究计划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x0d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x0d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x0d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x0d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x0d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x0d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x0d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x0d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⑹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⑺ 十三五课题经典诵读阶段性总结

2016年上半年,我校承担了“十三五”教育研究项目、“校本培训与班主任素质发展”的研究工作,并申请了项目的设立。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报告如下:第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背景的话题。
(一)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2004年,中国共产党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它明确指出:“我们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重视班主任的工作,选择思想素质和经营用水。”优秀、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是班主任。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它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类中小学教师在新形势下,并使新的和重要部署,和更清楚地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教师都要努力承担教育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2009年,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通过对班主任的选拔与调整、待遇与权力、工作与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形成了考核指标体系,并制定了规范性文件,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的工作水平。(2)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具体的你可以去 网络文库 里边买!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