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目标
❶ 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是什么
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
21世纪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是:"科教兴国"战略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❷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013-08-20 by 皮蛋老师) 科学课(及相关实验和手工)占据覃山学校一半的分量。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询问自己“这门课程,我们学校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不厘清这个问题,那就是糊里糊涂;厘清了这个问题,但没有把握住却因各种原因不断偏离目标方向,后果仍是一样。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实践是否偏离了方向。 对科学课程目标的认识也是一个自己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就目前而言,我认为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能力与方法 . 学生善于通过观察事物,自己独立提出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 学生善于对自己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预测。 . 学生勇于通过“动手做”来检验自己的预测。 .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型。 .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形成的模型进行预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标是做科学本身所需要的习惯) 二、观念与个性 . 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观念“眼见并不一定为实,眼不能见并不一定不存在”。 . 学生养成不人云亦云,而是有通过自己的“动手做和思考”检视之的习惯。 . 学生要养成有像科学家那样考虑所有变量地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 探索问题必须会遇到不断的挫折,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 . 培养学生热爱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三、知识 . 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 . 能够阅读科普读物。 我一直把目标只是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来看,而不是一定非得达到它,毕竟它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描述;目标也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教学的思路。
❸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哪三个方面
科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促进人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前者是科学教育本体功能的体现,后者是科学教育外在职能的体现。随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全面,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科学教育目标也不断发展。
总的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初的注重知识、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心在发生着摇摆和震荡,并不断寻找着平衡与融合,这种平衡与融合集中反映在当代“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进步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人们最初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社会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旗帜。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到现在开始重新思考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基于尊重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表现在从只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物质文明的手段,神化科学,造成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到批判科学主义,挖掘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再到提倡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发展过程。
再次,表现在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科学教育,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再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
最后,表现在科学文化领域,从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霸权,到后现代主义对近现代科学的批判,再到多元科学文化教育的理念。
❹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包目标?
❺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什么
(3—6)年科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❻ 如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❼ 什么是目标 科学教育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3)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简言之:既不应有预先统一的目标,也不应有恒定不变的目标,应当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