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课题调查
1. 一篇比较简短的社会调查报告
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消费结构仍有片面性
首先,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过于集中。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进入了误区,这也反映了中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一面。当一个中学生满身名牌、穿戴时髦的时候,所显示的并不是那个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却是虚荣和不合适宜。作为一个中学生,其个人价值在于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于他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靠外表在名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说明这个中学生毫无自信,已经“一无所有”了。
2、 攀比现象严重
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不好的现象会使中学生的消费走向歧路,不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另外,要注意的是94.4%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过攀比会使中学生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为了满足这些中学生的虚荣心,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尽力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自省,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变得歪曲,消费很难再正常化,会影响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3、 家长对于中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够到位
据调查结果显示,约38.9%的中学生家长不经常甚至从不对其进行理财教育,这也是中学生的消费有片面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第九题的调查结果显示,86.1%的中学生认为需要对自己进行理财教育,这体现了对中学生对理财教育的渴望。
(三) 对于培养中学生合理消费习惯的几点建议
1、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攀比,不过分追求名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消费前沿,能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消费信息,所以,对于社会上的新兴事物要学会辨别好坏是非,增强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说得少了,浪费现象由此滋生。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好了,不能亏着孩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对孩子过分宠爱,使他们过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学生中攀比、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当小康生活向我们招手之际,当太平盛世向我们走来之时,我们更须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惟有如此,方可民族兴盛,大业有成。为此,希望学校和家长加强教育引导,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抓,这样中学生才能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重和珍惜大人们的劳动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贪图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 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不要过度溺爱,严防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化,要经常作适当的引导,做好中学生合理消费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学生把零花钱存起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理财。
3、 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合理消费习惯,中学生所在学校也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
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和家庭教育中,理财教育是热门的话题。他们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的特点,学校和家长按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理财教育。面向新世纪,我国却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人可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才和我们赛跑。如果还意识不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果不难想象。所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中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才能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今,大部分中学生的消费都很偏激,所以,希望中学生能调整一下自己在各方面的消费比例,比如说把不应用的钱,用到学习方面,尽量少吃零食,不要再有攀比现象,买音像制品、送礼要有个适度,要注意家庭条件来支配你的消费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不有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崇洋消费,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物质消费,用以保持人的生理健康,精神消费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健康,购买各类书籍开发人的智力,经常参加锻炼,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等,都是精神消费的表现。第二,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人说:“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患。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之,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我们要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作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
2. 如何改善大班幼儿不良攀比行为
引导为主
多表扬
每天多讲
好的发小红花带着
3. 关于攀比心理问卷
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物质享受、家庭条件、外表长相、学习成绩、个人荣誉等方面存有不同见解。61.5%的同学看到同学过豪华生日、送昂贵贺卡、穿名贵服装,表示特别羡慕,29%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浪费。48%的同学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长相的看法,98.7%的同学则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超过别人。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2%的学生家长曾针对同学中存在的攀比现象对孩子进行过教育,另有33%的学生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刻苦、学业优秀,就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比物质生活水平,诸如谁的学习用品档次高、谁的穿着品牌响、谁的口袋零花钱多等等;二是比家庭条件,小学生眼中的住房、父母的地位等也常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内容;三是比在班级或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谁是小头目、谁的模样帅、谁的学习好、谁深受老师的信任等等也常是他们谈论的话题。
分析小学生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为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甚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未能相应地增进人们的思想修养,相反,它更助长了腐败奢侈之风的流传。社会上比吃穿、比享受、比豪华、比职位、比收入等等方面的事例俯首皆是,它们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予以侵蚀、污染,让孩子自睁眼看世界的那天起,便在心灵深处萌生了攀比心理的芽苞。
二是严重缺位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创设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因其不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自然也就“视千金如粪土”,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一己之虚荣的满足,与同学进行盲目攀比。
三是不加节制的虚荣心为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普遍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引人注目,不愿比别人差。由于年龄太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分辨好恶优劣,常常缺少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高出于其他同学,才能在同学之中找到尊严、受到尊崇。于是,追求学业成绩佼佼于人者有之,追求物质享受唯我独秀者有之,如此一来,攀比现象自然也就风行起来。
4. 针对攀比心里的看法,及其带来的后果评析
正常的攀比心理是必要的,所谓正常的攀比,就是说把周围自己应该学习的,需要模仿的,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形成为自己的一个新的动力,如果我们的周围到处都能够看到比奉献,攀科学,争做劳动模范,争当致富能手,我们的国家的发展就会呈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国富民强就会成为社会现实.反之,如果攀比的是谁比我富了,怎么能够制约他一下,或敲一下竹杠,或雁过拔毛.谁当上劳模了怎么限制他一下,让他知道离了我不行等等等等.象这样的行为一旦形成了气候,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