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子
1. 被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谁
被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钱三强。
1980年,中国科技界出现了“加强软科学,发展交叉科学,提倡学科交叉”的认识热潮。当时身为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钱三强,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他在第一次全国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上,作了《迎接交叉科学新时代》的演讲。这次演讲被公认为交叉科学发展史上的“著名演讲”,受到广泛重视。
1987年后的一段时间,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新闻出版等在内的知识界,出现了联合交叉大讨论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发起者,就是钱三强领导的促进联盟委员会,特别是由他亲自策划并主持的系列“科学与文化论坛”。
钱三强的设想,迅即得到钱学森、于光远、郑必坚以及指挥家李德伦、作曲家吴祖强等人士的热情支持。
从1988年5月25日首次“科学与文化论坛”举办,到1989年“五四”前夕结束,共举行了5次,每次都是各界有识之士踊跃列会,争相论谈,气氛十分活跃,推动了科学与文化相互促进和融合。
(1)科学原子扩展阅读
钱三强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不满4岁就开始天天站在祖父的书桌前认字背书。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
回国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到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他由于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竭力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钱三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姓)。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他们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2. 提出科学原子论的人是谁
尽管古代早就有人认为组成万物最小的微粒是原子,但在当时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真正用事实证明这种观点的是英国人道尔顿(1766—1844年)。
道尔顿是纺织工人的儿子。由于家庭贫,他只读了几年小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位自学成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他从15岁左右起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逝世,是位受人爱戴、尊敬的老师。他在担任初中物理教员期间,开始对自然界进行观察研究,特别是每天详细记录气候变化竟坚持56年之久,直到逝世前几小时,还记下了最后一次观测结果。他的全部观测记录超过20多万条目。27岁时出版了《气象观测与研究》一书。书中描绘了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等仪器装置,巧妙地分析了降雨和云的形成过程。水蒸发过程、大气层降水量的分布等现象,深受读者喜爱。后来他把注意力转到气体成分、性质等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1801年他总结出关于混合气体压强与各组分气体压强关系的气体分压定律。
在化学方面道尔顿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相对原子量,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
道尔顿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原子学说。原子观念虽然很早就提出来了,但只有当道尔顿找到了大量定量实验证据,并明确提出原子量概念的时候,原子才上升为科学的而不是猜想的组成万物的微粒。道尔顿认为,一切元素都是由微小的、具有相同的原子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原子)所组成……这一科学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和原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为此,英国政府于1826年将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道尔顿。
3. 最先提出科学的原子论的人是谁
人类对于物质的组成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少数基本物质和元素组成的。这些说法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不够科学深入。18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最先提出了科学家原子论,初步建立了物质构成的学说,成为19世纪化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
道尔顿(1766~1844)生于英国坎伯兰,是一位纺织工人的儿子。他只上了两年学就退学了,不久,12岁的道尔顿就开始在教会学校教书,教会学校停办后又在一所中学教书。少年时代的这些教学生涯,使他对科学研究发生了兴趣。他早期主要关注气象学,由气象学走到了研究化学,而且在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化学家之后,他对气象学的兴趣也未减弱,仍然保持记气象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生记了约20万次气象记录。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终于以原子论学说为现代化学奠基。
1803年,道尔顿将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原子论。1808年,道尔顿出版《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化学原子论。他提出了下述命题:首先,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这种微小粒子不可再分,也不能自行产生或消亡。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都可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质。其次,种类相同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完全相同;种类不同的种子,它们的质量和性质不相同。他还认为,单质是由简单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复杂原子”组成的,而复杂原子也是由简单原子组成的。另外,原子间化合时,呈简单的数值比。
道尔顿的原子论较为准确地说明了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初步指出了变化中量的问题。从而使化学知识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系统化起来。但是,今天的眼光审视他的理论,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缺点错误。例如,他简单地认为“复杂原子”只不过是简单原子的机械结合,武断地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等等。
道尔顿在提出原子论以后,还引入原子量概念。他把最轻的元素氢的原子量定为1个单位,从而计算出氧、氮、硫、碳等元素相应的原子量单位,并制出了化学史上第一个原子量表,列上了14种元素的原子量。这是化学界原子量研究的开始。
道尔顿像
4. 科学原子分子理论知识
用现在的科学原子分子理论知识来看,庄子说的并不准确!原子组成分子组成物质!万世不竭,旨在说明他的数目巨大而已!
5.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什么
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10m。原子质量极小,且99.9%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电子跃迁产生光谱,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且对原子的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一种元素至少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原子最早是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原子逐渐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学的理论
我复制的网络的
你可以去看一下
6. 科学小知识:原子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它们非常非常的小,假设柚子完全由氮原子组成,这虽不是很准确,但是柚子里确实含有氮原子,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原子充气放大到,一个蓝莓大小,那这个柚子会变成多大呢?
好吧,它会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能够把地球装满的蓝莓数量,才和柚子里面氮原子数量一样。
7. 科学家是如何看到原子和分子的
原子和分子尺寸都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到原子和分子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放大了看!科学家也不是超人,跟大家一样,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就去把它放大就好了,显微镜就是这么被发明出来的。
8. 提出科学原子论的人是谁
道尔顿原子理论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的。
道尔顿原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单一的,独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同类原子的属性也是一致的。
道尔顿原子理论,是人类第一次依据科学实验的证据,成系统的阐述了微观物质世界,是人类对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飞跃性的成就。
9. 科学原子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故答案为:(1)道尔顿(2)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3)卢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