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科学技术名词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规范

发布时间: 2021-03-17 01:25:46

㈠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科技名词的出现也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概念的命名,在《论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浩繁的科学著作中,均记载着大量的科学名词术语。当今,科学

技术飞速发展,每日每时都在产生新的科学概念,大量的科技信息需要传播和交流,全球化科技和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特征。因此,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

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工作是按照学科体系开展的,迄今共组建了61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聚集了我国各学科领域200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工作,其中包括200多名两院院士,他们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水平。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工作是按照术语学理论和严格的工作程序进行的,在审定工作中,坚持“三审制”,并广泛征求国内同行业专家意见,审定工作始终体现着科学民主、严谨规范的治学精神。很多专家以“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审慎态度对待每一个名词的命名。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还要召开数次会议,邀请数十位专家共同研商确定,可见工作之严谨和艰辛。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工作是以学科概念为基础进行的,不仅要针对科技概念准确定名,而且还要对概念本身拟定出准确恰当的定义,这对于厘清学科体系,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和知识在全社会广泛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看成是重要的科研活动,积极地为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医学、航天科学技术等67种规范名词,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对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正产生着很大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开展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全国科技名词委还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术语学研究工作。术语学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部门的独特学科,当前形势和工作任务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术语学理论,以期更好开展科技名词工作。为此,全国科技名词委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术语学组织和专家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国内外术语学理论,为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而努力。

全国科技名词委是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这一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正在为促进科技与社会进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历史性的贡献。

论文的标准格式和字号要求

给你个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

第一部分:扉页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
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
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
一、书写格式
1.论文的结构
论文题目
论文的引言部分(书写论文题目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不需写“引言”字样)
一、(正文)
二、(正文)
三、(正文)
…………
论文的结语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写“结语”字样)
参考文献
2.字体字号
大标题(论文题目),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正文及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注释内容,宋体五号。
3.标点符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
4.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5.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6.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论文中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二、标题
1.标题的层次要清楚,大标题(论文题目)和第一级标题应居中书写,第二、三级标题左缩两格书写且单独占行,第四级标题后连续书写内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标题(论文题目)与其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宋体小四号),第一级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其他级别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级标题末尾不书写任何标点符号
3.标题的层次
一、……
(一)……
1.……
(1)……
①……
三、篇眉和页码
1.篇眉从正文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内容为论文的题目)。
2.页码。封面不加页码;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页码,从“1”开始;目录单独排页码,从“1”开始;正文需要单独编排页码,从“1”开始。页码在页面底端(页脚)居中书写,页码与正文之间只空一行字的距离。页码使用宋体五号字。
四、图、表和公式
1.图、表与正文之间要(上、下各)有一行(宋体小四号)的距离。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体均为宋体五号。图序和表序分别在全文中进行统一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等。图、表中的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
2.下文需要引用的公式,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并在同一行右端用圆括弧即“()”中间加阿拉伯数字来统一编号,公式与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不需在下文引用的公式,不用另起一行单独书写。
五、注释
1.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必要补充说明,注释一律采用脚注,不用尾注;当论文正文某处需要予以注释时,采用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并书写在相应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释,如:…列维纳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学只能是伦理学①…。
2.注释内容书写在标明有对应注释的正文的同一页下端(正文与页码之间);在有注释的每一页,须在当页的正文与注释内容之间加划一条横线(自左往右),其长度约为页面宽度1/4。注释要每页重新编号。注释为宋体五号字。
3.注释格式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李松庆.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0-30,40.
引用杂志文章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20-25.
六、参考文献
1.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3.参考文献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
(3)论文集:〔序号]作者. 题(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
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
[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李文.中国“三农”问题〔EB/OL〕. http://www.e521.com/ztjj/16.htm,2004-07-19.
[3]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
第五部分:打印要求
一、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22pt”。
二、必须A4纸单面打印;上、下边距一律为2.54;左、右边距一律为2.50。

㈢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要作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负责组织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协调、推广应用工作;开展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科技名词的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组织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著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先后担任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现任主任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著名科学家和学者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许嘉璐任全国科技名词委特邀顾问。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若干位科学家组成常委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为程津培、江蓝生、于永湛、赵沁平、朱作言、刘青(专职);常委为陈运泰、贺化、金德龙、李济生、李宇明、陆汝钤、马阳、汪继祥、王永炎、宣湘、张焕乔、张礼和、张先恩、张晓林。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聘请了我国各学科著名学者、专家、教授108人担任全国委员。
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办事机构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全国科技名词委各项决议;组织实施和落实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名词审定任务;组织与协调各学科分委员会的工作;编辑出版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处理全国科技名词委日常事务。
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以来,一直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李鹏、万里、方毅、张劲夫、严济慈、吴阶平、卢嘉锡、周光召、许嘉璐、路甬祥、钱学森、钱伟长、宋健、朱光亚等国家领导人与各学术领域泰斗多次给予全国科技名词委指示、贺信、题词和莅会指示,严济慈、卢嘉锡、路甬祥等还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名词工作者。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指示精神,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发出联合通知,提出三项明确要求:一、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二、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三、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 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共组建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61个,两千多位一流的科学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现代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66种规范名词,出版了5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和八个学科的繁体字本,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国科技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同国内外主要的术语学组织和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培养、充实和增强自身的名词审定队伍,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并致力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国内外术语学理论,结合汉语特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逐步建立起我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而努力。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腾飞,中国的科技名词规范统一事业在发展,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前进。全国科技名词委将与全国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对这项与科技发展配套的奠基性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名词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195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拟订的各科名词草案,1950年5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简称文委),成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委员,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文学艺术与时事五个组,并再按学科分成小组和分组,中国科学院受文委之托负责自然科学组,其工作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和农学等。
并在有关规定中指出:“统一工作委员会均由有关自然科学学会及研究机构分别提名,科学院遴选后,由文委审核后聘定”。当时聘任的科学家达150人,在当时编译局之下设立名词室,负责组织名词编订和其他具体工作,其中著名科学家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冯德培、茅以升、吕叔湘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集中力量审定、公布了各学科名词几十种,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
6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基本中断。 1978年3月中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名词工作者纷纷呼吁,请求恢复和建立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以推动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国家科委、中科院顺应民意和科技发展的历史潮流,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院士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联名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上报的《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务院对“两科”联合报告批示精神,确定委员会常委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与国家科委共同组建,并邀请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教育部参与,及时选定人选。
1984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在院长办公会议上确认了上述五单位推荐的人选。由钱三强同志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叶笃正和吴凤鸣、国家科委胡兆森、中国科协王寿仁、教育部吴衍庆、国家标准局戴荷生同志任副主任。
在即将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于1984年11月29日又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该报告明确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包括理、工、农、医及技术科学和交叉学科的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并予以公布施行。报告还建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采用公布的形式,对经过审定的名词,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应遵照使用。对跨学科而争议纷纭的名词,经多方讨论后,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该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准。这是委员会成立大会前夕的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
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胜利召开。国务委员方毅为大会发来贺信,著名核物理学家、委员会主任钱三强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宣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贺信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名单,国家科委副主任曾庆林同志代表两科向全国委员颁发聘书;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院士代表领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委员会副主任叶笃正院士主持开幕式并作了《委员会筹备经过及今后工作展望》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这位科技名词工作的元老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名词工作开始,一直讲到这次成立大会。最后严老警示我们,委员会是一个权威机构,但权威不是自封的,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自然地体现出来。这句话一直提醒着我们保持高质量的工作。
在成立大会上还设有许多学术报告,会议开得十分热烈而紧凑,学术气氛浓郁。中科院院长卢嘉锡院士特地从外地回京参加了闭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其中提到增补港澳委员,保留台湾名额问题,最后表态说,受国务院委托,让科学院牵头,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同国家科委共同负起责任,逐步实现委员会的各项任务,在四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在我国科技发展史和名词工作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事业蓬勃兴起,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经成立,就开始了组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按照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开展审定工作。各项工作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成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各学会的支持下,即建立起数学、物理学等27个分委员会。天文学是试点学科,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即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任务。
为此,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于1987年7月12日给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对此,国务院在国函[1987]14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务院的文件是我国科技名词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体现了我们国家对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并给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很高的工作定位,使我国广大科技名词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发展。
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工作会议,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并就这一批复精神以及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这次会议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务委员宋健、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出席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总结了委员会成立以来的成功经验,确定了委员会的正确工作方向和其具体做法,推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一届委员会5年的工作形成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模式,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90年1月8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组成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由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主任一职,章综、马俊如、王冀生、林振申、胡兆森、鲁绍曾、刘杲、苏世生、黄昭厚任副主任。王大珩等71人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1987年国务院文件《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的精神,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明确提出三项要求:
①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
②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
③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
这一通知精神,极其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在名词委成立20年历程中,国务院和四部委的文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着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向前发展并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就。
1992年,委员会主任钱三强院士因病逝世,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接任主任委员,领导着全国委员会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期间,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93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委员会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文化、经济意义的工作,并迅速开展起来。1994年5月13日,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这项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1995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编委)又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中编委的这一决定,对于加强委员会的工作地位,更好地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提供了体制、经费和组织机构方面的有力保证。
1995年12月6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产生第三届委员会,由卢嘉锡任主任,路甬祥、章综、林泉、左铁镛、马阳、孙枢、许嘉璐、于永湛、丁其东、汪继祥、潘书祥为副主任。陈芳允等79人任全国委员。
第三届委员会成立不久,即向国务院申报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使委员会的名称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审定工作范围,更好地完成国务院授权的科技名词审定任务,更加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能够更完整、准确地表达委员会的工作性质。这一意见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准,并于1996年12月13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正式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
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期间,及时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开展了科技新词工作。1996年9月1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了由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参加的科技新词工作会议,研究和探讨科技新词发布试用工作。此后几年的工作中,全国科技名词委陆续发布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天文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中出现的科技新词,还正式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标准汉语定名。
同时,各学科分委员会在审定科技名词时,也加强了增补新词的工作。科技新词工作使得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系统开展名词审定的同时,也能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引导社会、引导传媒使用规范名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委员会又逐步地、较大范围地开展了为公布名词加注定义的工作,准确、精练地表述科技名词的内涵,使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更加充实和完善。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98年底正式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期刊。这份刊物是在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基础上创办的公开发行刊物。此刊的创立,使我国有了一个适应科技发展形势,研究名词工作,宣传名词规范化的园地。
2000年6月1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组成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会主任仍由卢嘉锡担任,副主任为路甬祥、章综、邵立勤、张尧学、马阳、朱作言、于永湛、李春武、王景川、叶柏林、傅永和、汪继祥和潘书祥。陈太一等91位专家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卢嘉锡主任2001年6月不幸谢世后,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主任。
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适时增加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社会科学名词审定以语言学名词审定为试点,逐步展开。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名词体系将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全国科技名词委十分注重科技名词工作形式与方式上的开拓与创新,在加强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完善数据库和网站功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成效。2002年初建成术语数据库,提高了审定工作的效率。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正式运行。网站提供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
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有关语言文字、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工作,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同时还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在国际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同国际术语学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联合国翻译署,以及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术语学组织与术语学专家保持了长期的交往与合作。2000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委成为国际术语信息中心联合会员。2002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学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增强了对术语规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国际上成功的术语工作经验,同时也增进了我国与国际术语学界的相互了解与积极合作。
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将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遵照“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积极、慎重、务实地开展这一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先后进行了天文、信息科学技术等20多个学科的名词交流和对照工作。大气、昆虫、航海、药学、船舶工程等5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名词对照本。这项工作促进了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20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审定工作中不断探索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规律,逐渐确定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在调研和实践中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汉语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
同时,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努力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跟社会前进步伐,积极开拓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促进国家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经过20年的努力,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建立了61个分委员会,公布出版了66个学科的科技名词,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年来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审定工作水平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科学的春天里诞生,在我国经济腾飞中成长。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和统一事业正在持续发展,正在走向辉煌。

㈤ 论文的标准格式是

文章题目不超过20个字,不用不常见的英文缩写
(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摘 要(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称编写,简短精炼,明确具体。摘要格式要规范,不能出现本文、论文等类似字样,不能出现数学公式、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等。摘要中应用黑体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以便于创新性知识的发现,提取和评价,。英文摘要同中文一致,创新点用斜体标出。(宋体、小四)
关键词(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词1;词2;词3(宋体,小四,要求3-8个,用分号隔开)

Title
(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n体、加粗):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小四、Times New Roman体)

Key words(小四、Times New Roman体、加粗):word1; word2; word3(小四、Times New Roman体,一律小写,英文缩写除外)

(以上单独成1-2页)

目 录
(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字间空两字符)
1 一级标题(绪论、前言或引言)(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1
1.1 二级标题1(小四、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1
1.1.1三级标题1(小四、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1
1.2 二级标题2…………………………………..…………………………….25
2 一级标题(实验)……………………………….………………………………30
2.1二级标题1 …………………………………..…………………………….30
2.1.1三级标题1………………………………….……………………………..40
3 一级标题(结论、结束语)……………………………………………………..100
参考文献(不加标题编号)…………………………………………………………102
附录(不加标题编号)…………………………………………………………………104
附录1………………………………………………………………………………110
附录2………………………………………………………………………………115
附录3 …………………………………………………………………………….120
致谢(不加标题编号) ………………………………………………………………130

(以上单独成页)

1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三级标题,不得出现四级)
1.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1.1.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1.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2.54cm,左右边距为3.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罗马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表(一律用三线表)
表1.1 表的名称(表序分两级,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表内文字:小四号、宋体、上下左右居中

注(五号、宋体、加黑):内容(五号、宋体),有多条注释,用“①、②……”分列。
2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
2.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2.1.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1.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2.54cm,左右边距为3.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罗马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图(图序一级,依次标识,小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图1 图片名称
3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
3.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3.1.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1.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2.54cm,左右边距为3.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罗马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公式(公式格式:公式居中,公式编号右对齐,英文字母和数字为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
≤Q≤ 1-1

(以上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
(五号、黑体、加粗、居中):
1) 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五号、宋体、下同)
2)普通图书(专著)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 其他责任者(选择项).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选择项).
3)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 编者.原文献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5)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6)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7)专利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8)技术标准(规范)的著录格式
[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9)各种未定义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0)外文文献的引用格式
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格式相同,其中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为了减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规范所造成的引文统计及链接误差,用(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号
例如[1] KANAMORI H. Shaking without Quaking [J]. Science (S0036-8075), 1998, 279: 2063.
附: 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代码
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载体类型 标识代码
普通图书 M 报告 R 磁带 MT
会议录 C 标准 S 磁盘 DK
汇编(论文集) G 专利 P 光盘 CD
报纸 N 数据库 DB 联机网络 OL
期刊 J 计算机程序 CP
学位论文 D 电子公告 EB

(以上单独成页)

附 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以上单独成页)

致 谢
感谢院系领导
感谢指导老师
感谢父母

(以上单独成页)

㈥ 规章、规程、规定、规范的区别

1:含义的区别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程指是“规则+流程”。所谓流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行动组合,也即多个活动组成的工作程序。

规定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比如说:~产品的质量标准 | 不得超过~的日期等。

规范意指符合逻辑,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及时,达标。

2:使用对象的区别

规章: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规章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一般规章。

规程:作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如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规程,技术管理规程。

规定:法律用词,预先制定规则,以作为行为的标准。或者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泛指定出具体要求。

规范:榜样,标准,典范,示例;标准的例子;如坐姿规范。习俗或法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3:词语特性的区别

规章:作名词

规程:作名词

规定: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规范: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6)科学技术名词规范扩展阅读:

例句: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关键是要保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内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

《煤矿安全规程》是2011年2月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写。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们对于这项工作是规定了这样的步骤的。”

老一辈的人说,这个人真本分,做事说话全凭良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话诚实,现在的年轻人,露大腿。不规范。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