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才能有效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不过你的意思我没太明白,事实上一般毛概都会问这个知道思想有什么意义。
『贰』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哪一次会议确立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回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科学发答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叁』 党的(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展阅读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
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肆』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被写进党章又是什么时候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4)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展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这段文字下,十八大代表、浙江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重重地画上了标记。他说,这一表述意义重大。
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说,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提出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伍』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1)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第二,全面发展观。
(3)第三,协调发展观。
(4)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5)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展阅读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3)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陆』 科学发展观什么时候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复发展观作为制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决定了它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21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发展问题有过大量的丰富的论述:
1、强调发展是在事物内在矛盾的推动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过程;
2、强调在经济领域特别是物质生产领域,发展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3、强调在社会领域,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革的过程。
『柒』 为什么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个问题有两个要点:
一是党建理论发展需要。党的领 导人为马 列 主义党 建理论的发展版,提出新的内容已经成为权一种惯例,自“毛 泽东 思想”、“邓 小平 理论”之后、又有“三个 代表”、“科学 发展 观”、“中国 梦”等系列党的 指导思想。
二是党建实践指导需要。“科学 发展 观”等党的 指导思想,是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现状要求,经过 党 的集体讨论、研究,以党 的 最高会议形式确定下来的。
『捌』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玖』 科学发展观以什么为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充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肩负历史新使命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作为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努力做到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不畏困难。第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确立的成才目标,最后,要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提高属于发展的一过程,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指在现实与环境有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调节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保持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过程状态,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二者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过程,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同时,要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所谓人才为本,是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是先进生产力第一要素,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会高度重视人才,积极培养人才科学实用人才,关心爱护人才。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才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当代大学生将会成为科技人才当中的主力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又是一种价值要求,更是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广大的人民利益“为本”作为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在抓工作学习中,要关注“人”这个主体,要盯着人做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要用真心,真情,为同学们服务,要用诚信和爱心牵系同学们的关系,架起与同学之间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要充分体现助人之美,爱人之心,和容人之量。要努力做到营造校园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牢固树立“一人为本”的至高理念。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确保大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消除大学生素质中的薄弱环节,构建长期保持的方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改正,并在纠正中发展,在发展中纠正,最后获得较好的整体素质,以保持长久性巩固和发展。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机会更有能力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
科学发展观业已成为党的执政理念,政府的治国策略,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适用的广泛性,使其成为统领全局,指导各业的理念,高校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理所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表现:
一、德育为先,身正为范。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恭、宽、信、敏、慧、仁、义、礼、至、信是儒家的品德教育,成才先成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以“德”为帅统“才”,保证“才”的正当发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秉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力求做好思想先进、政治合格、理想高远、士气高昂、行为规范。足以展示大学生的卓识与形象。
二、学高为师,学有所长。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亟需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这是我们的大好时机。但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谱及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面对机遇与挑战。唯有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形势。但我们可以提升自我。珍惜时间,利用好学校资源,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既要学识渊博,又要学有专长。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古人所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用实力说话,用本领扣门。
三、体质优良,心理健康。拥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保障和必备素质。现代社会,时不待我,竞争激烈,以致出现了许多白领精英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未来高强度的工作,高压力的环境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又一次提高,接受了国际标准检阅。在大中小院校已普遍开展“阳光体育”进校园这项活动。我们大学生务必响应号召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同时,学会控制情绪、调节心理,适应各种环境。
四、注重仪表,追求美善。奥运会既是体育赛事,又是对中国人文明礼仪的检阅。追求美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大众行为。大学生不仅要有美的仪范,更要有美的心灵。明辨是非美丑。抵制不良习俗,抵制不良思想文化腐蚀,追求真善,行为优雅。
五、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样适于人。 个人属于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终将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劳育在内的多方面。热爱劳动、创造价值、甘于奉献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反映和一种实践。大学生在校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社团、学工助理、勤工俭学等部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了解社会,品味人生。走进社会,做兼职、做调查工作、志愿服务等工作,都是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学以致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技能是高技能。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并发展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
大学生堪称国家资源。高校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前沿。任时代风云变幻,执着追求,远行道路未变。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明灯。当代大学生不能辜负国家重望,不能有负人民重托。眼下时机大好,前景光明,有良知的大学生请再长征,爱国的80后一代请别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