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东课题组
❶ 李泉的工作经历
李泉,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6月生。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师从高分子专业周其凤院士。1997年于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薄膜材料与先进电子显微学。(导师Laurence D. Marks教授,Scott A. Barnett教授,and Yip-wah Chung教授)1999年以合作实习方式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李述汤院士研究组,开始纳米材料的研究。博士毕业后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至今,一直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特别是光电,能源类纳米材料,和先进分析电子显微学的研究。2008年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肖旭东教授和林海青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光伏太阳能实验室,致力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研讨会作邀请报告10余次。现为JACS.,Adv. Mater.,Adv. Func. Mater.,和 Appl. Phys. Lett.等科技刊物的论文审稿人,美国材料学会会员。
❷ 肖旭东的简介
肖教授更是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以及香港研资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同时,也是《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IJMPB) and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MPLB)》编委兼副主编、《化学物理学报》编委、以及Science, Natur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 J. Vac. Sci. Tech.、Langmuir等科技刊物的论文审稿人。
肖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于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2年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6年期间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现就职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肖教授自2004年起一直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肖教授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金属、半导体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两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达1800多次。肖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和中国科学院的海外知名学者。他还拥有两项美国的技术专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结构、表面吸附、表面薄膜生长、以及表面、界面的电子性质和机械性质等。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半导体/金属界面的工作, 解决了一系列Schottky结的基础科学问题, 为其在光伏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例如,半导体薄膜上的金属电极的制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肖旭东教授与李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组建了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肖旭东教授任中心主任,并于2011年全职来深圳院工作。在先进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两年来的工作, 光伏中心已成功地开展了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工艺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铜铟镓硒相关装备设计制造的经验,对于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工艺对设备的特殊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 掌握了大面积蒸发镀膜的设备规律,为进一步研发基于线型蒸发器的大面积铜铟镓硒生长设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光伏中心已出色地完成了中科院支持的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共蒸发-磁控溅射生长系统” 项目,验收组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标志着我国高效薄膜电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推动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