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最近科学新发现

最近科学新发现

发布时间: 2021-03-16 07:04:14

㈠ 近5年重大的科学发现有哪些

你可以查看相关的期刊,如果专业方向更详细些,可以在CNKI上查找,那里的科技论文比较多

㈡ 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哪些新物种

1.大王乌贼
在20世纪,大王乌贼被人们所发现,当时人们看到这种体形巨大的乌贼的时候都感到吃惊不已,它们的身体足足有好几个人那么长,平均每只的长度都在10米左右。大王乌贼的出现瞬间震惊了世界,人们开始大量地打捞大王乌贼,但是打捞上来的乌贼却都是已经死亡的,这是因为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海海域,压力比浅海要大得多,所以大王乌贼不能承受这样大的压力变化,全部死亡。
后来专家将打捞上来的大王乌贼进行解剖发现它们的触角上长有一些巨大的勾,这样它们在捕猎时可以牢牢地抓住猎物,使其不能逃脱。而凭借它们的力量完全能够吃掉一条鲨鱼。
这真是一种可怕的动物!
2.在金矿中发现的奇异生命
在世界最深的矿井之一——南非克鲁夫4号金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物质,让人吃惊的是这些神秘的物质竟然是活的,接到消息,来自普林斯顿和印第安纳大学的科学家们第一时间赶到。
科学家们进入井内2800米深处,发现了这些神秘生物。
这些神奇的微生物正是矿工们说的活物质,这些微生物是这次首度被人们发现。专家们发现它们与已知的嗜极性微生物很相似,而它们的生命力更是惊人,专家们根据岩层推测,这些微生物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两三百万年(也就是说它们都有上百万岁)!它们百万年来以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为生。
2800米、300万年,这些数字证明了这些微生物的顽强。
3.袖珍蛙
一次蛙类学家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超小型蛙类,这种蛙类只有人的指尖那么大。
与此同时,巴西的科学家也意外收获了一种袖珍蛙。3位巴西蛙类专家在丛林中寻找蛙类,结果一个一个小家伙跳到了专家的脸上,这种蛙只有人眼的1/3那么大。
4.花蜜长舌蝠
花蜜长舌蝠是由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内森•莫奇哈拉发现的。
花蜜长舌蝠的舌头是其身体的1.5倍,仅次于变色龙(变色龙可以把舌头伸到自己身体的2倍)。它的舌头根长在胸腔中,其吐舌头的速度也很惊人,它在1秒钟内可以吐舌头7次之多!
5.红游船
一次深海科学考察,一位科学家拍下了一张照片,并将其发布到了网上,立刻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这张照片上的东西是一艘周围有星星的飞船!但结果这艘所谓的飞船其实是一只新发现的深海水母它的身体就像飞船的顶棚,而且底部还发出红色的光,所以人们都把这个长相怪异的家伙误认为是飞船。
6.3200米深海中的生命
1979年,比肖夫博士乘坐阿尔文来到了3200米深的海域,在这里发现了“海底工业城”,并在这个方圆百里都是喷着浓烟的烟囱,到处都布满岩浆的地方发现了生命的迹象。
在这里有各种虾、螃蟹、鱼、藻类和各种珊瑚,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新物种。
7.吃骨怪虫
科学家在美国加洲蒙特里湾海域深处死亡鲸鱼的骨骼中发现了两种怪虫。它们没有眼睛,没有胃,甚至没有嘴巴。怪虫的长度从2.5厘米到6厘米不等,身上有彩色的绒毛。因为怪虫生存在鲸的骨骼里,所以专家给这种新发现的虫子命名为“吃骨虫”。更奇怪的是“吃骨虫”竟都是雌性。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雄性虫子就寄生在雌性的身体内。这种“吃骨虫”还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㈢ 科学新发现!!

请从中医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你这么搞有点冒险,不知道结果如何,我也不懂,你只是新鲜,以前没这么玩过吧,哈哈。

㈣ 近期人们对宇宙的新发现有哪些

一个被众多星星包围的巨大黑洞。

中新网12月6日电据外媒5日报道,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两个迄今已知最大的黑洞——它们的质量达到太阳的100亿倍。这两个黑洞是如此之大,整个太阳系在它们的面前都相形见拙。

这两个黑洞分别位于代号为NGC3842和NGC4889的星系中,他们大得如此不同寻常,以至于超出了人们以前对黑洞的理解。据介绍,新发现巨大黑洞的质量将近是此前观测到最大的黑洞质量的1.5倍。

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NGC3842星系中心有一个质量为太阳的97亿倍的巨大黑洞,而NGC4889星系中心的黑洞则更为巨大。”

科学家还说:“过去数十年来的观测显示,每个巨大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巨大黑洞。”但因为它们那种连光线和辐射线都能吸收的强大引力,所以它们通常都难被观测到。

不过即使这两个黑洞大的惊人,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因为他们距离地球2.7亿光年。

㈤ 自然评出2020十大科学发现,究竟都有哪些研究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年的开始,新冠疫情就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没有阻碍科学的发现。近日,英国《自然》网站在今年评出了十大重要科学发现,这十大科学发现都是那些呢?

1. 宇宙中物质起源之谜的首个佐证

粒子-反粒子镜像对称性也被称为电荷共轭宇称反演对称(CP 对称)。被称为费米子的基本粒子群包括含有电子、缪子、陶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轻子。这个科学发现是日本 T2K 中微子合作组研究发现的。这个发现是解释宇宙中物质稍多于反物质起源的第一个佐证。

2.《蒙特利尔议定书》“愈合” 臭氧 “伤口”

因人为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了严重威胁。《蒙特利尔议定书》是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自议定书颁布后,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在下降,臭氧层开始恢复。自臭氧恢复开始以来,与空洞相关的环流效应已经暂停,这就是各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结果。

3. 卫星可能很快会绘制出地球上每一棵树

据覆盖西非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 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分析,他们绘制了大约 18 亿个树冠的位置和大小。这一进展将使我们思考、监测、建模和管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方式发生变化。

4. “贵圈真乱”:爱尔兰史前精英墓地发现乱伦

10. “压力山大” 之下,头发真的会变白

㈥ 最近新发现的物种有哪些

图片请见:
http://www.520de.net/archiver/?tid-91525.html

台湾有关部门今天宣布,经过3年多的野外考察,40多位专家在台湾各地又发现了20余种新的动植物。
在这20多种新物种中,动物以哺乳类动物与昆虫为主,植物则以蕨类植物为主。哺乳类动物除确定的高山黄鼠狼外,以蝙蝠科动物最多,目前确定的新品种有3个,另有5种以上的蝙蝠还在鉴定中。植物类考察的成果主要是在屏东里龙山发现了4、5种以上的蕨类植物,目前也正在进一步鉴定中。

河南:新发现昆虫新物种622个
由80多位昆虫学家组成的昆虫考察队经过7年时间的考察和研究,在我省发现了世界上从未描述过的昆虫新物种622个。
河南地处全国气候和生物分布的南北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时,我省的昆虫记载几乎为零,20世纪90年代只有3800多种。为此,我省昆虫学会会同有关部门从1996年开始组织了这次考察活动,进行有关河南省昆虫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先后有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林学院和17个省市的80多位昆虫学家以及来自日本、丹麦、斯洛文尼亚的3位学者加入考察行列。
7年来,这些专家、学者行程2万多公里,采集昆虫标本23万余号,将我省的昆虫种类总数由考察前的3850种上升到7387种,位居全国前列。鉴定出昆虫种类4355种,其中发现昆虫新物种622个。
http://www.hnskxy.com/news/0625-hnxf.htm

壶瓶山新发现长果安息香、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石门葡萄、湖南菝葜、石门小檗、石门杜鹃等7种植物和颈槽蛇、红翅绿鸠、短嘴金丝燕、栗背短脚鹎、煤山雀等5种动物共12个新记录物种。
www.cdnj.gov.cn/newxxlb/detail.php?id=110

英国科研人员日前通过一项国际性海洋物种研究,发现了一万多个新的海洋动物种类。

最近中国有一些新发现的物种或新被鉴定的物种,它们很有可能被列入新的名录。比如说爪哇野牛(白臀野牛),最近记录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比现有的一类保护动物白肢野牛更加稀有;矮岩羊,曾被定为岩羊的亚种,后被承认为独立的物种仅分布于金沙江附近地区;大红鹳,1997年发现于新疆,是否在国内繁殖尚不清楚,是我国唯一的一种红鹳;莽山烙铁头,1989年发现,1990年定名,分布范围只有几千公顷;孟加拉巨蜥,原来并不知道我国有分布,和泽巨蜥混淆。另外有一些原来未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可能被列入新的名录,如沙狐,白鼬,豹猫,黑嘴鸥,红嘴相思鸟等观赏鸟类,新疆北鲵,温泉蛇以及其它一些蛇和龟鳖类等。

新发现的树汁食蚜虻属物种“Brachyopa silviae” 萨克森安哈特获得轰动性昆虫物种新发现

科学家发现用10个气囊呼吸的怪鱼 科学家称,这种鱼是一个新发现的物种,这是100多年来,人们首次发现鱼的新物种。这种鱼有点象小鳗鱼。

新发现青蛙物种反映青蛙古生物地理联系。这一“新”的青蛙物种是在距今大约1.3亿年前从其近亲、只出现在塞舌尔两个岛屿上的4个物种分化出来的。

鹿角蕨为近年来新发现的植物。分布区极狭窄,仅在云南西南部海拔210~950米的热带雨林中。是多年生附生草本,增生很快。以腐殖叶聚积落叶、尘土等物质作为营养。由于新发现,对研究蕨类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其植株形态美丽,观赏性强。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群,其中的濒危物种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保护。哺乳动物有120来种,其数量之多在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在如此众多的动物中,美洲虎、虎猫、灌木狗、水獭及20多种蝙蝠和各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尤为引人注目。最近新发现的黑面狮子是这一地区特有的动物。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的鸟类各异,有记载的就有350种。该保护区是南美冠雕及前半身为黑色的冠雉的重要栖息地。本地的溶洞里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
www.51ding.com/News_Print.asp?NewsID=947

最近新发现的物种是非常多的,单就90年代在越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来说,就有好几种。这样的表格似乎还没人做,因为发现的物种是什么类群都有,专业人士一般就统计相关的类型,比方说我手里有篇论文是总结了80年代发现的鸟类的新种的,而非专业人士又很难找到足够的资料(新物种的数量比灭绝物种要多很多倍,收集全资料很难),同时老百姓对新物种的关心也远不及灭绝物种。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发现的物种基本上都是已经存在但是还没发现的物种,而不是新形成的,因为物种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此外,就算是近现代灭绝物种,也并不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比方说上面表格中的澳洲的胃育溪蛙,现在还没有找出消失的原因。虽然不知道原因不等于就不是人类活动的原因,但是至少在不知道的时候不能说就是人类的原因,而澳洲近期对环境的保护还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假定和人类有关并不合适。当然,既然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例子的确存在,而且还不少,这就足以令人引起重视了。
http://www.fon.org.cn/forum/printthread.php?threadid=7575

㈦ 科学最新发现的事例

最新发现与创新:人类可能发现新的物理法则

本报东京8月1日电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今天公布,由中国等13个国家参加的一个国际研究组(Belle),利用被称之为B介子工厂的大型加速器(KEKB)进行实验,首次观测到伴随基本粒子中微子的B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B介子衰变到τ轻子和中微子两种粒子,衰变几率与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理论的预言相一致。研究小组认为,由于一些超出标准模型的理论,如超对称性和两黑格斯(Higgs)模型理论都可以修正该轻子道的衰变几率,因此,今后应进一步积累实验数据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精确地检验标准模型理论,探测可能存在的新物理现象和相互作用机制。

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看不见的粒子。伴随着中微子产生的B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的研究,对探寻新物理和新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纯轻子衰变道的衰变几率比较小,且通常的粒子探测器无法直接测到中微子的存在,事例的判选和重建都非常困难,存在很大的本底,因此科学家将该事例的筛选比喻为在柴草堆中找针。

研究小组利用高能加速器,详细观测了至2005年6月为止产生的4.5亿对B介子和反B介子的衰变过程,从中观察到17次B介子衰变为τ粒子和中微子现象。B介子有很多衰变类型,此次观测到的衰变现象为每一万次中有1.79次发生概率,符合标准理论预言的范围。

目前所知的实验实事都可以用粒子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标准模型来解释,但是物理学界普遍认为,一定存在高出于目前标准模型理论的未知物理法则和物质相互作用机制。这一新物理法则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是“超对称性理论”,该理论预言存在有多个带电的和不带电的黑格斯(Higgs)粒子,而在标准模型理论中只有一个中性的黑格斯粒子。寻找黑格斯粒子和超对称性理论预言的新粒子将是即将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投入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加速器上的首要物理目标。中国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一研究项目。

中国科技大学张子平教授认为,日本的B介子工厂是目前国际上运行亮度最高、最稳定的加速器,Belle探测器的性能也是世界一流的,实验精度非常高,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物理成果。中国科学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在中性D介子混合的研究以及B到含J/ψ粒子的衰变道研究中都有出色研究成果。

㈧ 2020十大科学发现,哪些信息让你为之一惊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科学界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凡,其中发现了能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技术,卫星技术更加强大,压力大真的会使头发变白等等这些都是2020年重要科学发现。

你是否每天都面临很大的压力?那你可要注意了,因为你可能“一夜白头”哦。我们都知道头发的颜色是由黑素细胞决定的,而黑素细胞来自毛囊中。最近,张冰等人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表明。在极端压力下或暴露于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时,黑素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显著增加,导致黑素细胞大量离开,并且没有剩余的干细胞来替代它们,这导致了干细胞的衰竭,从而引起头发变灰进而变白。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压力引起白发这一现象的具体机制。因此我们要注意休息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啊。

㈨ 最近有没有新的科学新发现呀

美联社消息,3月4日的《科学期刊》杂志刊登了一项科学新发现:科学家们在大西洋中部一个名叫“迷失城市”的热液喷口处发现了一种的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与众不同的生命形式——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小虾、螃蟹等生命。

2000年,华盛顿大学的黛博拉•凯莱和另外几名科学家研究大西洋中部海脊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名叫“迷失城市”的热液喷口,它位于北纬30度,几乎和美国弗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处于同一纬度。与近几年来引起科学家广泛关注的洋底黑色烟囱喷口不同,这座“迷失城市”中矗立的全部是白色的矿物质烟囱。

2003年,这些科学家返回到大西洋底部,继续对“迷失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又发现了一些更让人惊奇的东西,这座“迷失城市”不但在外貌上与原先的黑色烟囱喷口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首先,成因不同。顾名思义,这些黑色烟囱喷口具有类似黑色烟囱的形状。当700华氏度高温的热水从洋底喷涌而出,遇到了寒冷的大西洋水时,水中携带的矿物质就结晶而出,形成了黑色的烟囱装物质。“迷失城市”中的白色烟囱则不同,形成他们的液体温度只有150度到170度。另外,白色烟囱周围的环境呈现碱性,而黑色烟囱周围的环境呈现强酸性。

其次,生活其中的生物形式不同。在黑色烟囱喷口附近,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多样化的生物种类,包括8英尺长的管状海蚯蚓。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迷失城市”附近可能没有什么动物。但是当他们清走了白色喷口表面的物质之后却发现了大量微小的虾和螃蟹。他们几乎都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身长不足半英寸,藏在隐蔽处或者裂缝中。“迷失城市”中的生物总量不及黑色烟囱,但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却丝毫不逊色。

再者,“迷失城市”和黑色烟囱喷口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不相同。“迷失城市”周围有大量的甲烷和氢,只有少量或者没有二氧化碳——黑色烟囱附近生物的关键能量来源。另外,“迷失城市”之中只有少量金属,基本上没有氢化硫,而这些都是黑色烟囱附近许多微生物赖以生存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的伯丘斯称赞《科学期刊》的这份报告第一次详尽描述了一种新的生态类型,而这种生态类型可能是广泛存在的。

谈到这个新发现的给与我们的提示,“迷失城市”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凯莱说:“新生命形式的发现说明我们对海洋了解的海很少。我已经研究黑色烟囱大约20年了,你可能会觉得我应该比较清楚这些热喷口了,但是事实上海洋是个很大的领域,仍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机会。”(
生命--人类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起源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神话传说和宗教理论使人们一直认为是神造了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识,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并已成为主流学说。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生命以及人的起源问题从未停止过争论。
下面摘录了几篇关于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丹麦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米尼.罗森在格陵兰西部发现了37亿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迹。这一发现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于37亿年以前,从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罗森研究了37亿年前岩石中碳的两种同位素,他们发现,远古岩石中两种碳的同位素的含量与现代岩石相似。这说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废物和它本身的遗骸。《北京经济报》99.2.4
科学家分析格陵兰岩石发现 38.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矾11月4日电 在格陵兰发现的岩石表明,至少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的早4亿年。
l1月号《自然》杂志说,在格陵兰西南的阿基利亚岛发现的岩石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参加分析研究的科学家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和太空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说:“我们的证据雄辩地证明,至少在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论.我们很可能发现生命存在的时间还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用离子微探针进行了分析,这种仪器使科学家能知道样品确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说.发现的生命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微组织,但是,由于高温和压力的破坏,它实际的形状和性质不能确定。
在此以前有关生命存在的证据是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种像细菌一样的化石表明在34.6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参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瑞典的科学家前天公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火星去的两种细菌,在回到地球后仍然生存,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来到地球。
斯德哥尔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学家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个会议上解释,由于这两种顽强的细菌能抵受高速、辐射及高温,因此经历“全程”后仍能生存。
一些科学家还表示,由于火星先于地球冷却,可能会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当火星受到冲击后,依附在脱落的火星表层上的微生物,便能避开火星的引力,运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辐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发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中国新闻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据在贵州瓮安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动物胚胎和成体化石,我国科学家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四千万年——5. 8亿年前动物就已分化,出现了许多“长不大的动物”,从而初步破解了长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起源和动物多样性历史前推到5.8亿年前,当时的瓮安动物群犹如寒武纪大爆发的一支序曲,奏响了动物多样性之歌。
距今5.4到5.3亿年的寒武纪,由于许多动物爆发式地出现,地球骤然热闹起来,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前的动物化石则少之又少。由于化石记录缺乏,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是个谜。大爆发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系列疑惑牵动着无数古生物学家的心。
据新华社报道,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等人在贵州瓮安发现了5. 8亿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细胞海绵及其胚胎化石,震惊了世界。
除海绵化石外,科学家还首次发现大量两胚层动物胚胎化石。两侧对称是生命进化史上的一次跳跃。从原始的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动物才有头尾和神经,也因此向复杂化方向发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级动物。这些瓮安两侧对称动物,成为迄今世界最早的两侧对称动物。(完)
温泉里喷出了生命吗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是一下子从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浅潮中产生的还是由沸腾的深海火山喷泉带来的?这个大问题一直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为“朱的斯的抉择”的钻探船上进行考察的来自9个国家的25位科学家已经偶然发现了能够揭开这一大谜团的重要线索。这次活动对加拿大温哥华岛以西240公里处的海底进行了探测,他们在海底通过钻探取出岩心,对矿物和生物资源的贮藏进行了分析。但这次钻探重新碰开了地下热液的裂口。高达290摄氏度的热水一下于就从里面喷了出来。
海底的天然温泉引赵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通过这个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层发现的铁、铜、锌、锰等金属矿藏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矿藏似乎与地质构造的形成甚至可能与生命本身的起源有关。在地质构造形成的过程中,大陆扳块在极长的时期内漂移碰撞。
这些板块的运动使地壳产生了裂缝。如果这些裂缝出现在海底,海水就会渗透进去。当海水遇到炙热的火山岩石后,它会变得非常热、然后再携带—些矿物质通过热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的过程,这些矿藏最终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新发现的裂口就可以为揭开那一古老的谜团提供一些线索。由于热液存在的时间有限,那么生物有机体如何能有足够的时间在这种热量中进行演变呢?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它们会从一个裂口换到另一个裂口吗?
华盛顿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梅拉妮•萨米特认为,温哥华的那些裂口可能会提供一些答案。她说:“我们现在可以从头开始,看看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占领的,这是第一次能有机会观察—个新的热液裂口和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生长的动物群落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一些科学小组将利用一部水下机器人对裂口处的地质、化学和生物情况进行研究,他们还在附近安装了一些设备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这些数据将存在水下计算机里,等几年之后进行下一次探索时再把它打开。 《中国海洋报》97.1.1O文/英杉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英国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两性,是因为大约2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遭受到细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无数种生命形式,为什么多数物种只有雄雌两性?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蘑菇育多达36OOO种性别,—种被称做粘菌的奇异生物大约有13种性别,但是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为雄雌两性这个几乎普遍适用的规律罕见的例外。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进化方面的神秘的问题,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种性别,并且可以与其中任何一种物种交配,那么地球生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找到伴侣的几率将达到99%。
如果说看起来生物只有两性使物种的生存变得困难而不是更容易的话,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呢?赫斯特认为,这完全要归因于地球生物是如何通过遗传获得—组特定的,被称为线粒体的基因。
与细胞核或细胞中心部分携带的基因(不同,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进行自我复制。
看起来以前好像有过某种细菌,线粒体就源于这些细菌。线粒体进行自由复制的能力是它们的细菌祖先遗留下来的。
因为线粒体DNA可以快速复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与任何同种生物交配的话,线粒体出现的任何突变都可能迅速扩散开来。如果这种突变是有害的,那么突变引起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对于地球上其他的物种来说。寻找一个配偶可能有些困难,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殖也有益处,可以减少突变。《大众科技报》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极冰湖底寻找生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正准备对南极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东湖”进行联合探测。科学家计划用两年时间凿透“东湖”表面原达4000米的冰层,以研究冰封数百万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据报道,探测“东湖”所用的冰层钻探机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类似的装置将来很可能用于在木星卫星上寻找生命。
科学家们已经在木卫二上发现下厚厚的冰层,并猜测冰层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东湖”探测计划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测试未来木卫二冰层钻探考察设备的机会。
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表示,“东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级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组在覆盖“东湖”表面的巨大冰层上进行了几十米的试钻探,结果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指出,“东湖”湖底是地球上最为封闭的水生环境,形成时间至少在200万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这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线索。
另外,如果能够在“东湖”中找到生物,就证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闭的环境中历经数百万年而不灭,这也将成为科学家们判断木卫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层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 《中国科协报》98.4.26
进化论不值得相信吕应钟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发表过〈为何要相信进化论?〉一文,坚决相信进化论是错的。廿多年来仍然如此观点,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学与生命哲学》一书中,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极科学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报》编译赖慧芸报导法国生物学家雷米夏文最近发表了〈达尔文主义:一个神话的破灭〉,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已经 100 多年了,科学家非但无法继续发扬这个理论,还开始怀疑这个理论的真实性。让我这位长久以来反对进化论的人大为振奋。夏文说〈创世纪〉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从此不再创造,我们也无从得知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达尔文理论最大的功劳是启动了科学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来,我们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却无法证实达尔文理论的真伪。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鱼和乌贼。其生活环境中一片漆黑,这里大部份的鱼类也都盲目,却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鱼和乌贼的眼部构造,为何又和人类的眼睛雷同?启人疑窦的是,在漆黑的环境里,拥有一双亮眼有什麼作用?而且生活环境相同,为什麼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适应法呢?可见为了顺应环境所强调的「适者生存」理论,并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虫,母虫每次产 1500 万个卵左右,卵会随著粪便排出,这时必须有一种蜗牛爬过,卵附著上蜗牛,经由蜗牛移生於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过程中,1500 万个卵大约有十多个卵能存活,这种繁殖过程简直太荒谬,早该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虫几百万年来.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树上的树獭,行动非常缓慢,排泄时必须爬到地上来,这个举动非常可笑,虽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於增加树木的养份,但是由於它行动缓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为了排泄,冒生命危险,也太不合理了。还有很多动、植物的繁殖、生存过程,很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按照物竞天择的说法,早就灭迹了,但是它们比人类在世间的时间还久远,而且许多动、植物的结构在百万年间都没有重大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样,也只是一个我们无法证明的神话。
此外,依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生物由简单演化到复杂的过程中,中间应还有许多阶段,但是根据化石的研究,这一演变过程的脉络至今仍无法建立起来。现在有很多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宇宙有一个目的、有一个方向。他并没有提出上帝的说法,他说的是电脑中使用的「程式」,一个简单的程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尤其是当电脑有了内部的逻辑之后,常会出现设计人意想之外的反应,我们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这样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个世纪,就会证明进化论的谬误的,不过目前我说此话,会有不少自认为科学的学界人士会反对我,但我要说「时间会证明我是对的」!
生命科学新发现地球诞生时己有生命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在27亿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证据,研究人员说,他们这次研究所发现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这一发现把生命证据前推到地球刚诞生之时。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革等中国科学家最近在辽宁北票地区发现1.45亿年前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证据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人类吃的米麦,穿的棉麻,赏的梅兰都属此类。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科研小组研究认为,所有陆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亿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种针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这种植物的进化和演变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约50万种的绿色植物。研究还指出,蘑菇从植物演化角度看与其是植物,还不如说更接近动物。
疲劳是一种病毒 莫斯科儿科医学研究所生物学博士瓦莲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人体疲劳综合症是一种类似信息病毒所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载有破坏人体组织的负面信息,对人体具有侵略性,能破坏体内的化学反应,损害细胞壁。
好胆固醇基因 经过40年的研究,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控制人体里“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胆固醇的基因ABC1。没有“好胆固醇”,攻击人体心脏和阻塞血管的“胆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会无限制地增加。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治疗一些最常见心脏病的方法。
四种人类新基因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克隆鉴定了四种人类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还初步阐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号传导途径及基本生物学功能,确定了上述基因与肿瘤、特别是肝癌的相关性。(摘自《上海科技报》)
科学家在深海发现第三类生物
(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联社华盛顿8月23日电] 解开了生活在洋底近沸点水中的微生物密码的科学家说, 这种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员——这类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一批研究人员说, 他们解开了一种被称之为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个基因密码,并确定,它是被称之为原始生物类的一员。
基因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尔说, “这是一种与我们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这种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学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尔是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级科学家。他说,报告表明, 这种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两个基本分支——细菌和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内的真核细胞类——不同的一类中的一员。
细胞结构是这些生物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真核细胞类的细胞有核结构,而细菌没有。
文特而说,原始生物有另外两种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征,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
作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设在厄巴纳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卡尔. 沃伊斯和拉尔夫.S.沃尔夫于1977年提出的。
他们的结论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只是到最近随着人们在任何一类生命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奇异的新生命的形式,他们的结论才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科学家曾认为,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们还说,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尔说,它在进化树上的确切位置现在仍无法肯定。
扬氏产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边沿上, 它要求的温度为85摄氏度——稍底于沸点。而且要求的压力必须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这种微生物和大多数细菌及全部植物、动物和人类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阳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不以有机碳作为食物源。这种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氢为生,释放甲烷(天然气)。
为了研究这种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学的同事建造了一个钢瓮, 给这种微生物保持高压和高温,并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尔说,“单单是使这种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活着就是相当大的难题。”伊利偌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脱氧核糖核酸(DNA), 接着文特尔小组解开了1700个基因结构的密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参加了这些研究工作。
约有五百种原始生物现在已被确认,文特尔说,另外还可能有一百万种。 这种生命形式被认为在地球上产生大约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极。(参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处有活细菌美科学家新发现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弗吉尼亚州和科罗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处发现活的细菌,这些活的细菌被命名为“地狱杆菌”。
据美科研人员提供的消息,这些活的生物体是在90摄氏度高温、巨大的压力和缺氧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它们以铁为食,生命活动的废物是极微小的磁体。它们大约是从恐龙灭绝时就生活在地球深处,几乎从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非常缓慢。
新的活的生物体的发现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寻找地外文明,这是因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有生物存在,那么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极端条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种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杨子晚报97.9.8)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耐热的蠕虫新华社伦敦2月8日电科学家在太平洋底最新发现的一种庞培虫,终日生活在温度高达80摄氏度的环境中而无恙。它因此成为迄今发现的蠕虫中新的耐热“冠军”。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介绍说,庞培虫通常长6、7厘米,生活在与洋底泉口相连的管形通道中。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响一直处于高温状态。
卡里及其同事们乘坐潜水装置深入洋底,将温度计放人庞培虫居住的通道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庞培虫身体所处的管形通道内温度为80摄氏度,而其头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围温度为20摄氏度。
研究人员对庞培虫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温而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发现,庞培虫身体被一种活的细菌包围,他们猜测这种细菌可能发挥了某种隔热作用。细菌中存在很多耐热品种,一些细菌可忍受 l13镊氏度的高温。 淮阴日报 98.2.10
发现地层深处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实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着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文博士刚刚取得的一项新发现,对这个科学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他与研究小组的伙伴们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从来自地层深处几千米的岩石样本中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嗜高温铁还原菌”。刘实认为,这种细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现。
美国专家认为刘的这一发现将为人类探测火星生命现象提供帮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报》)
科学家解释深海底部细菌生存之谜按传统的论断,深海底部热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现象,但近十几年科学家却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微生物。英国和挪威科学家最近作出解释,认为它们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海洋生物死亡后会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这些有机物会分解形成乙酸盐,而乙酸盐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细菌维持生存。
科学家解释说,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质和维持其生存的能量。对于深海微生物来说,其物质基础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残骸提供的,其能量来源则是热泉等提供的热量和蕴含在海洋生物残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员说.这种生存形式与通常的生命现象迥异,生命现象远比人们原先想象的顽强,生存方式也丰富得多,因而他们推测火星等星球上的环境可能会产生命命现象。
淮海日报 97.8.10
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海底生物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发现一种寄生在海底固体天然气上的海洋蠕虫类生物。据认为,这一发现对研究如何开发海底天然气资源很有帮助。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查理斯.菲舍尔等4人7月份驾驶潜艇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探测,他们在离新奥尔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处发现了这种生物。由于这种生物寄生在冻结的天然气积冰丘上,他们称之为“冰虫”。“冰虫”呈扁平状,粉红色,长2.5厘米到5厘米,身体两边有12条长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长满了细须。
天然气积冰丘表面与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形成的透明固体,主要由甲烷组成。这种透明固体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学家们旱就认为积冰丘上可能有人类尚未发现的微生物,但并没有想到,这种剧毒的环境中竟然还生存着“冰虫”这种动物。
“冰虫”的发现对于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将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专利报》97.9.15
地球上新发现的生命1980年,探险科学家在大海深处的热泉喷口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其显著的特点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断上升的热液携带的化学能维持生命。以后,发现这些微生物的分布还较为广泛。因此,科学家把它们定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们又惊异地发现,离陆地的数百米至千米深处也存在着生命,且数量巨大,从而构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寻找深部油气时,于3900一4200米地下深处的流体样品中,发现并培养出好几种厌氧、喜温的发酵型细菌。之后,又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许多地方都证实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专家们证实,这些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和新陈代谢的特征,其中有些是无法在地表培养出来的。这类生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据实际观测,其最高温度高达110C,它们厌氧,不依赖于太阳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体携带的化学能生活。
美国一些宇宙学专家认为,此种生命形态可能在宇宙中许多星体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这些中命形态只不过是整个生命形态的一个分支。因此,人们可以想象在其它星球中寻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 《湖北科技报》99.1.1文/侯俭

㈩ 最近人类有没有什么新的科学发现

http://discover.163.com/
看这个网,有新的科学发现这里都会有得看的,是新闻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