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大班春笋课题

大班春笋课题

发布时间: 2021-03-16 01:26:42

Ⅰ 渝中区春笋幼儿园和爱尔坊幼儿园哪个好

渝中区春笋幼儿园和艾尔法幼儿园哪个好?你想了解哪个好的吧,你就庆祝到那里去了解一下,看哪一个环境好哪一边空气好。这个你都要靠自己去了解的,别人肯定是不不好讲的。

Ⅱ 谁知道《春笋》的文章大概内容是什么

《春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春笋》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春笋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生字学习、图片欣赏、课文动画、相关资料、展示舞台、小小论坛共六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图象激趣,温故知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复习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进入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下面,我将以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
(1)“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为了便于学生将语言特征和事物表象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景:早上,爸爸妈妈是怎么唤醒你的?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理解\"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体会春雷对春笋的关爱,并通过想象春笋听到呼唤时的心情,感受春笋对春天的憧憬和热切向往。
(2)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画演示春笋怎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情境啊!它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主动观察春笋破土而出的过程,从而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根据画面理解冲破、掀翻、冒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突破重难点。
(3)实物和图片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春笋的外形特点,促使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春笋长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动画则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磁场\",它通过模拟春笋在春风、阳光、春雨里向上生长。促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春笋向上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在相关资料中登陆《中国竹笋网站》进行搜索查找,并在课堂上讨论展示。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视频《笋和竹的故事》,向学生介绍:春笋是竹子的嫩芽,肉质鲜美,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而竹的高风亮节,则得到了人们的讴歌推崇,早在新石器时代,笋和竹就进入了炎黄子孙的衣食住行,所以,我国又以\"竹子文化国度\"享誉世界, 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2)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新大纲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培养良好的语感。视频《春到人间》展示出春天的美景,并同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你看,这是淙淙的春水,初融的春雪,阵阵春雷带来了春雨,春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大地春暖花开,有红的、白的,真是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真是春色怡人啊!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笋美、景美、人美、春更美。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5、网上交流,反馈总结。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我要发言”以留言板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笋美,春美的主题
春 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向上,向上,再向上
生命力强
六、教学总结
《春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网上讨论,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Ⅲ 谁能给我找找小学课文《春笋》谢了!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下面是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课《春笋》
[日期:2009-02-20] 来源:宜丰小学 作者:蒋学琴 [字体:大 中 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成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感受春笋的可爱与春天的美好时光。

2、认识生字“冒出、掀翻、长、笋、唤醒、褐色”

重点、难点:

体会“冲破”、“掀翻”、“冒”等词语,感受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媒体演示春雷、春雨声中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的画面)

(动画的展示,一下子使学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激起了学生对春笋生长的探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读准平、翘舌音)

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春笋实物)

3、谁能说说春笋的样子?
(实物的出示再次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春笋的,看看它们又是怎么钻出来,怎么长大的,好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1).同桌识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绿线内的生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
唤醒 冲破 掀翻 冒出来 迎着 笑 长
(2).学生认读。A.自由读。B.指名认读,相机正音。C.小老师领读。

(此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正字音,让学生对文中所提炼的一系列动词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之二是利用这些动词构建板书,使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3.再读课文,逐句读通。
(1).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纠错)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学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得连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
(5).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对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三、 精读课文,

1、情境描述: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身边,她带来了柔柔的春风,带来了密密的细雨,还带来了隆隆的雷声,轰――轰――
2、你知道那一声春雷,唤醒了谁啊?
3、出示: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指名读。

4、让我们来当春雷,唤醒小春笋。(师生模仿)

5、(播放有雷声的音乐)师指图说:春天来了,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呼唤中醒来了。想想,春雷还会唤醒谁?
(出示填空)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练习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6、.小组合作,再读课文。
7.、小春笋被春蕾爷爷叫醒后,又是怎样钻出来的?指导学生演一演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找好朋友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变换角色,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真切感受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使他们入情入景, 唤起情感体验,人人动脑,动口,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同时激发朗读热情。]
8、.指导朗读。A.教师范读。B.学生表演诵读。

9、小春笋被春蕾叫醒了,勇敢地从泥土里冒了出来,那它出来后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生长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写生字 ,认识草字头、竹字头。
3.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和春笋娃娃见了面,还记得是谁叫醒了它们?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刚出来的春笋是怎样的?自己读读,指名读。
2、通过看图体会春笋的可爱,指导朗读第一句。 笋娃娃多可爱呀!(再次出示实物,并剥开它的外衣,引导学生感知“裹”、“浅褐色”、嫩生生“)

(3).指导朗读:“迎着”该是怎样的?师指图: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笋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气呀!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师生评价。
[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看着图,你感受到了什么?(媒体演示春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情景)
(5).指导朗读第二、三句。A.学生自由读。B.指名读,师生从语态、表情、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C.配乐齐读。
3.回归整体,指导诵读。
(1).配乐齐读。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小春笋吗?
(3).指导背诵。A.媒体演示,教师范背,学生小声跟背。B.同桌互相演诵。C.指名试背。D.配乐齐背。
四、 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组词、扩词。
3.识记字形,认识新偏旁:
冲、破: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声、笑:采用比较的方法识记。
4.按笔顺描红。
5.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1.春笋
又 再
一 冲破 掀翻 冒 向
节 迎着 笑 长 上

Ⅳ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竹林公主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竹笋可以长成竹子、竹叶是熊猫的主要食物。
2、欣赏散文诗《小竹林》,感受其意境的优美。
3、学习词语:春笋;嬉戏;一节、一节又一节。
二、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探究竹子的生长过程。
2、竹子盆景、竹笋两根及其字卡。
3、《小竹林》课件
4、自制:幼儿人手一份散文诗《小竹林》阅读绘本(图夹文)。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竹笋及竹子,知道竹笋长大了就是竹子,许多竹子在一起就是竹林,竹林是熊猫的乐园。
(1) 出示竹笋,请幼儿认认、说说,引导幼儿说出春天的竹笋叫“春笋”(出示字卡)。
(2) 幼儿观察竹子盆景,引导幼儿说出“竹子”的名称(出示字卡),说说它长的什么样子?幼儿说说谁喜欢吃竹叶(熊猫)?重点观察竹竿上的竹节部分,通过触摸竹节、用动作模拟竹子长高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词语:一节,一节又一节。
(3) 运用迁移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许多的树木在一起是树林,那么许多的竹子在一起就是什么呢(竹林)?谁喜欢居住在竹林里(熊猫)?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观看“小竹林”课件,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春雨——春笋从泥土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长成小竹子——大竹子——竹林——熊猫在竹林里嬉戏)
(1)幼儿分别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教师点击相关画面,幼儿集体欣赏。
(2)幼儿模仿熊猫玩耍的动作,理解词语:嬉戏
(3)幼儿翻看图书《小竹林》,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及记忆。
(4)再次欣赏“小竹林”课件,配上文字,教师朗读,幼儿可以选择看书,也可以选择看屏幕画面。
3、幼儿欣赏配乐朗读《小竹林》,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轻声跟读。
四、活动延伸:
可将绘本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翻看、阅读。

Ⅳ 幼儿园中班蒙氏教学教案春笋

一、动画导入, 激发兴趣 (媒体演示春雷、春雨声中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的画面) 1、小朋友,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读准平、翘舌音)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春笋的知识 (低年级的小朋友知识面窄,对春笋的感性认识少,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以逼真、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演结合,入境入情 (一)创设情境,以表演帮助理解 1、谁来做春雷公公,来叫醒小春笋,好吗? 2、有一个春笋娃娃还没叫醒!没办法,春雷爷爷只好请朋友们来帮忙。想想可以请谁来帮忙呢?(让学生知道可以扮演各种朋友用各种拟声词演一演) 3、春笋娃娃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被叫醒了,谁来做做春笋醒来的动作? 4、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请小朋友扮演小春笋,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创设“叫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引出春天的其他景物,充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学生通过读、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学做醒来的春笋娃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 图物结合,加深感性认识 1、看图:你能说说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实物: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春笋,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师补充介绍春笋和竹子的知识。 (采用图画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细致全面观察春笋的外形特点,准确理解春笋长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师补充介绍春笋的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 3、出示图画:你觉得这些春笋娃娃怎样? 4、是啊,你们看,他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多么开心啊!我们一起来做这些春笋娃娃吧!(学生边演边读。) (让学生边读边演春笋在春风、阳光中向上生长的情景,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四、音乐渲染,加深情感 1、播放音乐,学生边读边演 2、说说你觉得这些春笋娃娃怎样? (在音乐渲染声中,学生扮演春笋娃娃表演春笋在美好的春天,蓬勃生长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口、动手,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得到激扬。) 五、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组合学习生字 2、当小老师教 (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当小老师的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信心和快乐送给学生,做到寓教于乐。) 六、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1、可以描绘春笋蓬勃生长的画面 2、去观察生活中的春笋、麦苗、小草等,丰富直观感受。 (新课程标准提出:开放课堂,拓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用画画等形式,用学科间的知识和本领来充实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Ⅵ 幼儿园中班熊猫草地和竹笋看图写话

一天中午,熊猫妈妈带着熊猫宝宝去竹林里吃午餐。竹林里一片绿色,叶子朝下,那一片,这一片,多得眼睛看都看不过来。有的竹子已经结了竹笋。竹笋一根一根地像一个个玉米。熊猫妈妈和熊宝宝它们迫不及待地吃起来。熊猫妈妈抱紧一根竹子,先吃叶子再吃根,细嚼慢咽地吃的可香了。熊猫宝宝很快就吃饱了,在一边玩耍,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又抱着竹子荡秋千,胖乎乎的身子随时摇摆着,很可爱。

Ⅶ 大班科学《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案与反思

一、了解整合优势,明确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要想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两者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优势,明确整合的效度。
1.以兴趣导入,吸引注意
孩子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直观、动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科学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达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科学活动《蒲公英的旅行》,当蒲公英随风飘动的动画一出现,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背景图片的不断移动,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说想表达,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过风传播”的这一自然常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概念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这样孩子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由重点切入,真实再现
科学活动中的一些科学性知识比较生硬,让孩子难以理解消化。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把微观世界中不易察觉感知的变化清晰地映入幼儿眼前,能把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缩短到几十分钟或几分钟,起到浓缩的功效。如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通过富有童趣的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孩子们感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
3.由技术拓展,展开想象
科学活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孩子发挥想象。这时我们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我们利用课件,由“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孩子们沉浸在设置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用探索实践来应证自己的想法。同时,结合了水的流动性和量的守恒等原理,让幼儿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4.由画面引导,化繁为简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探索过程及结果简洁化、直观化,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对于繁杂内容的讲解所占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知识点比较繁杂,幼儿思路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处理技术,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从而提高幼儿的内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优势,挖掘整合深度
明确整合的优势后,我们便从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利用这些优势,从充满趣味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作品评价等环节着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开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孩子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我们在活动开始环节,便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情景的再现,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导入活动,使孩子学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