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印课题组
Ⅰ 我国大学中道路与桥梁专业的排名详细点。。。谢谢大家了。。。
第一名:东南大学水平★★★★★
第二名:长安大学水平★★★★★
第三名:武汉理工大学水平★★★★
第四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平★★★★
第五名:广东工业大学水平★★★★
第六名:郑州大学水平★★★★
第七名:武汉工程大学水平★★★★
第八名:山东建筑大学水平★★★★
第九名:吉林建筑大学水平★★★
第十名:长春建筑大学水平★★★
第十一名:吉林大学水平★★★
第十二名:河北工业大学水平★★★
第十三名:兰州理工大学水平★★★
第十四名:南华大学水平★★★
第十五名:沈阳建筑大学水平★★★
第十六名:河南工业大学水平★★★
第十七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平★★★
第十八名:安徽建筑大学水平★★★
第十九名:武昌首义学院水平★★★
第二十名:河南城建学院水平★★★
Ⅱ 同济大学方守恩课题组网站怎么进不去
博士生导师介绍复
道路制与铁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6人: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孙立军、郭忠印、谈至明、凌建明、方守恩、陈雨人、潘晓东、李立寒、叶奋、杜豫川、杨群、黄卫东、赵鸿铎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周顺华、练松良、叶霞飞、王炳龙、杨新安、许玉德、顾保南、宫全美
外聘博士生导师
王梦恕、王知、唐伯明、刘伯莹、戴东昌、翟婉明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12人:
交通工程系
杨东援、陈小鸿、吴兵、林航飞、杨超、李晔、吴娇蓉、王雪松
运输管理工程系
施其洲、徐瑞华、孙有望、孙焰、徐行方、张戎
外聘博士生导师
汪光焘、张剑飞、曹钟勇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博士生导师9人:
交通工程系
杨晓光、张红军、李克平、彭仲仁、张小宁、孙剑
交通信息工程系
董德存、曾小清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人:
轨道交通研究院
谢维达、吴萌岭
Ⅲ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知名教授有哪些
博士生导师介绍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6人: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孙立军、郭忠印、谈至明、凌建明、方守恩、陈雨人、潘晓东、李立寒、叶奋、杜豫川、杨群、黄卫东、赵鸿铎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周顺华、练松良、叶霞飞、王炳龙、杨新安、许玉德、顾保南、宫全美
外聘博士生导师
王梦恕、王知、唐伯明、刘伯莹、戴东昌、翟婉明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12人:
交通工程系
杨东援、陈小鸿、吴兵、林航飞、杨超、李晔、吴娇蓉、王雪松
运输管理工程系
施其洲、徐瑞华、孙有望、孙焰、徐行方、张戎
外聘博士生导师
汪光焘、张剑飞、曹钟勇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博士生导师9人:
交通工程系
杨晓光、张红军、李克平、彭仲仁、张小宁、孙剑
交通信息工程系
董德存、曾小清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人:
轨道交通研究院
谢维达、吴萌岭
Ⅳ 潘晓东的工作成就
共发表了有关交通安全、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40余篇。
主持和完成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林区旅游公路?#20869;蒙古S203线交通安全研究》(同济专项主持)、
《隧道进出口运行安全研究》(承担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实验研究)、
《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技术研究》(承担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实验研究)。
主持完成了浙江省交巡警总队委托的《104国道浙江段事故多发路段(点)交通工程技术整治》和《路、泽、太一级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台州交警委托)等课题。
参编教材 1 潘晓东 林区公路勘测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年 2 潘晓东 杨轸 道路勘测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指南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 论文发表
2007
1、潘晓东,蒋宏,杨轸.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事故黑点案例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2):1642-1645.(ISSN0253-374X、CN31-1267/N)
2、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的视觉适应指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7,35(7):15-19.(ISSN 1000-565x、CN44-1251/U)(EI收录)
3、杜志刚,潘晓东,杨轸,郭雪斌.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视觉震荡与行车安全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07/9,20(5):101~105.(SSN1001-7372、CN61-1313/U)
4、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视觉适应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12,39(12):1998~2001.(ISSN 0367-6234、CN23-1235/T).
5、Pan Xiaodong, Du Zhigang and Yang Zhen. Safety Research During Entrance and Exit of Highway Tunnel Based on Drivers?Eye Movement Experiment[J]. The 6、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EI收录源]
7、潘晓东,詹嘉,藤生强。建筑设施停车库通道平纵控制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交通大学学报,2007/12,26(6):77-79.(ISSN 1674-0696、CN50-1190/U)
8、杜志刚,潘晓东,肖怀全.路上交通标志合理府角设置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9,5(3):47-51.(ISSN 1672-4747、CN51-1652/U)
9、杜志刚,潘晓东,王富贵.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山区公路桥头跳车分析评价[J].中南公路工程,2007,32(1):17-20.(ISSN 1002-1205、CN43-1102/U)
10、潘晓东,詹嘉,杜志刚.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山区公路平曲线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7/6,32(3):21-23.(ISSN 1002-1205、CN43-1102/U)
11、杜志刚,潘晓东,邱超.山区公路桥头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及改善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6:27(2):17-20.(ISSN 1672-1098、CN 34-1220/N)
12、殷艳红,郭怡华,潘晓东.城市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影响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7/8:141-143、(ISSN1002-4786、CN11-2815/U)
13、潘晓东,詹嘉,杨轸.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设计应用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1):60-62.(ISSN 1005-0523、CN36-1035/U)
14、潘晓东,林涛.不同路网形式商业广场交通影响对比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4):51-53.(ISSN 1005-0523、CN36-1035/U)
15、潘晓东,殷艳红、基于人机工程学山区公路平曲线安全视距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2):55-57.(ISSN 1005-0523、CN36-1035/U)(需提供刊物)
16、陈伟忠,郭怡华,詹嘉,潘晓东.车辆号牌识别率合理评价[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4):54-55.(ISSN 1005-0523、CN36-1035/U)
17、杨轸,潘晓东.基于驾驶仿真的道路线性安全评价指标[J].上海建设科技,2007/2:17-21.(ISSN 1005-6637、CN31-1541/TU)
18、杜志刚,肖怀全,潘晓东.旅游城市交通指路标志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1):16-19.(ISSN1671-234X、CN33-1262/Z)
19、朱杰,潘晓东,杨轸.中日汽车驾驶员培训的比较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8(2):71-75.(ISSN1671-234X、CN33-1262/Z)
20、殷艳红,潘晓东,杨轸.道路视觉环境与安全行车的关系[J].公路与汽运,2007/5,3:48-50.(ISSN1671-2668、CN43-1362/U)
21、柯振明,杜志刚,潘晓东,蒋宏.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机非冲突案例分析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1,31(1):114-115.(ISSN1008-3383、CN23-1207/U)
22、潘晓东,殷艳红,杨轸.城镇化过程中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1,31(1):126-127.(ISSN1008-3383、CN23-1207/U)
23、詹嘉,潘晓东,高昂.HOV车道的设计应用[J].交通与运输. 2007/7:88-90.(ISSN1671-3400、CN31-1476/U)
24、徐小冬,潘晓东,杨轸.基于驾驶员适应性的交通指路标志设计[J].第七届世界华人交通运输学术大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5:59-63
25、潘晓东,吕明,杨轸、山区公路爬坡车道的设置条件与方法研究[J].城市公用事业,2007/12,21(6):12-15.(ISSN 1001-599X、CN31-1268/TU).
26、C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交通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视认性关系研究[ [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12
27、詹嘉,潘晓东,杜志刚。高速公路指路标志视认性与行车安全研究[J].公路与汽运. 2007.1:36-39
28、潘晓东,詹嘉,王富贵. 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加宽及安全设计研究[J]. 公路工程. 2007.12:32(6)4-6.(ISSN 1674-0610、CN43-1481/U)
29、杜志刚,潘晓东, 郭雪斌。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潘晓东,杜志刚,杨轸等. 动视点指标与隧道进口平曲线半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潘晓东,杜志刚,杨晓光.桥头跳车对行车安全影响评价指标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5):634-637.
2、潘晓东,林涛,杨轸.驾驶员心率血压与山区公路横向力系数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6):748-751.
3、潘晓东,林雨,郭雪斌等.逆光条件下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5):118-120.(ISSN1002-0268)
4、潘晓东,杜志刚,蒋宏等.驾驶员心率和血压变动与山区公路线形关系的实验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6,12(2):16-18.(ISSN1006-8309、CN34-1147/G3)
5、潘晓东,郭雪斌,方守恩,俞传正,王恒.公路交叉口安全改造设计中错视觉原理应用的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6,12(1):30-32.(ISSN1006-8309、CN34-1147/G3)
6、潘晓东.城市交通环境中的礼让精神[J].南通大学学报,2006.22(4):13-15. (ISSN1673-2359、CN32-1754/C)
7、杜志刚,蒋宏,潘晓东.眼动仪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A]. 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C].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4: 893-899
8、杨轸,潘晓东.考虑汽车动态响应的人-车-路闭环仿真模型及其求解,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1479-1483.
9、潘晓东.交通环境中的人文环境,中华读书报,2006-03-06.
10、蒋宏,潘晓东,林炳淦。道路照明可见度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6:6-8.(ISSN1008-5696、CN23-1443/U))
11、蒋宏,潘晓东.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2:31-33.(ISSN1671-2668、CN43-1362/U)
12、潘晓东,蒋宏,高昂.雾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安全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6.10:200-203、(ISSN1002-4786、CN11-2815/U)
13、蒋宏,潘晓东,杜志刚,高昂.城镇化过程中的公路交通问题及对策[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增)2006.11:3-6.(ISSN1671-234X、CN33-1262/Z)
14、郭雪滨,潘晓东,林炳淦.山区城市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J].森林工程,2006.9.22(5):32-35.(ISSN1001-005X、CN23-1388/S)
15、杨轸,潘晓东,方守恩,郭忠印.基于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公路线形质量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1-4.(ISSN1002-0268).
16、杨轸,郭忠印.隧道进出口车速变化研究[J]. 上海公路 2006(1):48-50. (ISSN1007-0109、CN31-1712/U).
17、杨轸,郭忠印.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测定及其对行车安全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6):038-042.(ISSN1001-716X、CN50-1048/U)
18、Yang zhen,Pan xiaodong. Loop Simulation Model of Driver-Vehicle-Road System Adapted to Road Safety Research Driver [C] Simulator Conference-Asia/Pacific 2006 (DSC2006)
19、方守恩,杨轸,陈雨人..基于GIS的道路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5):629-633.
20、董泽龙,杨轸,潘晓东.驾驶仿真模型实验验证及参数初步标定[J], 上海公路 2006(1):51-54. (ISSN1007-0109、CN31-1712/U)
21、张平,杨轸.绝对信息变化率评价道路线形质量[J] 公路2006/12
22、韩兴军,潘晓东,方守恩.交通环境中的旅游交通与文化[J].中国道路沥青,2006,12:55-57.(ISSN 1683-724X)
2005
1、潘晓东,杨轸,朱照宏.驾驶员心率和血压变动与山区公路曲线半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900-903.
2、潘晓东,郭雪斌.驾驶员注视点与行车安全实验研究[A].上海公路-上海市公路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5(增刊):255-260. (ISSN1007-0109、CN31-1712/U)
3、潘晓东,蒋宏、杜志刚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道路平面线形评价指标的研究[A].国际公路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0:367-369.
4、潘晓东,郭雪斌.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特性与行车安全[J].交通与运输. 2005.12:88-90.(ISSN1671-3400、CN31-1476/U)
5、林雨,潘晓东,方守恩.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性关系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12, 3(3):73-77.(ISSN 1672-4747、CN51-1652/U)
6、林雨,潘晓东,方守恩.交通标志的视角阈值研究[J].公路,2005.7:142-144. (ISSN 0451-0712、CN11-1668/U)
7、张强,陈雨人,潘晓东.色彩心理学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J].华东公路,2005,6:65-67.
8、李翔,潘晓东,方守恩.公路绿化植物的工程性质分析[J].森林工程,2005.21(1):40-42.(ISSN1001-005X、CN23-1388/S)
9、吴德华,潘晓东,滕生强等.大城市客运中心社会停车场配建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125-128.(ISSN1001-716X、CN50-1048/U)
10、李翔,潘晓东,方守恩.大型公共设施产生的自行车交通影响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3:58-60.(ISSN1008-5696、CN23-1443/U))
2004年:
1、林雨,方守恩,潘晓东.长途汽车站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探讨[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24(1):29-31.(ISSN 1672-1098、CN 34-1220/N)
2003年:
1、杨轸,方守恩高国武.基于GPS的道路线形恢复技术的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567-571.
2、潘晓东.交通人体信息技术在道路几何构造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C].2003(特刊)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山区公路安全环保景观设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17-20.
3、杨轸,朱照宏.道路合理分段鉴定事故黑点研究[A].上海公路-上海市公路学会第六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增刊):212-217. (ISSN1007-0109、CN31-1712/U)
4、杨轸,朱照宏 车载GPS用于恢复道路线形的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3第四期
2001年及以前:
1、潘晓东.人体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1/12,14(增).109~111。(ISSN1001-7372、CN61-1313/U)
2、PAN Xiaodong.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Geometrical Design of Roads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Heart Rat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s the Criterion of Evaluation?#65292;Bulletin of the Kochi University Forests 28,2001, 35-62。(ISSN 0389-4622)
3、PAN Xiaodong.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Geometrical Design of Forest Roads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Alignment description of forest roads with variation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65292;Bulletin of the Kochi University Forests 28,2001, 63-84。(ISSN 0389-4622)
4、Pan Xiaodong, Jun’ichi Gotou and Makoto Yamamoto.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Forest Roads Surface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Applied Forest Science10(2),2001, 27-30。(ISSN 1342-9493)
5.方守恩,郭忠印,杨轸.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定新方法[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90-94.
6、Pan, X. D., Gotou, J., Suzuki, Y., and Yamamoto, M.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Geometrical Design of Forest Roads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Alignment Description of Forest Roads in Mountain Areas and Variat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Journal of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 80(3), 1998, 143-150. (ISSN 0021-485X)
7、Pan Xiaodong, Jun’ichi Gotou and Makoto Yamamoto. Pulse Pressure as an Evaluation Measure of Geometrical of Forest Roads.Applied Forest Science7,1998, 35-38. (ISSN 1342-9493)
8、Pan, X. D., Gotou, J., and Yamamoto, M.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Geometrical Design of Forest Roads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Effect of sight distances at circular curves?#65294; Journal of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 79(4),1997, 180-185. (ISSN 0021-485X)
9、Pan Xiaodong,Jun’ichi Gotou, Makoto Yamamoto and Guo Biao. A Study on the Availability of Applying Fuzzy Logic to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Arterial Road Route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Japan Forest Engineering Society3, 1997,163-172。(ISSN 1342-3134)
10、Pan, X. D., Yamamoto, M., and Gotou, J. Studies on Evaluation of Geometrical Design of Forest Roads by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Heart rat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s the criterion of evaluating geometrical design—Journal of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 78(4),1996, 404-409(ISSN 0021-485X)
11、潘晓东,山本诚,市村秀树.运転者の生理的反応に基づく林道构造の评価に関する研究(予报)-血圧変动と林道の几何构造-.日本森林応用研究3:1993,196~197。
12、潘晓东.数字地形模型及地形特征解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17(4):87-91.(ISSN1000-5382、CN23-1268)
13、潘晓东,张锦生,裴学研.林区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 [J].林业科技,1991,16(1):56-58.(ISSN1001-9499、CN23-1183/S)
14、杨轸,方守恩, 高国武. 事故多发道路和事故黑点鉴定[J], 上海公路 2000(4):6-8, (ISSN1007-0109、CN31-1712/U)
15、郭忠印,方守恩,杨轸 中国干线公路道路安全状况与道路黑点特征[J] ,中国公路学报13,2000年.88~92.(SSN1001-7372、CN61-1313/U)
2007年3月7日,潘晓东教授应邀在日本德岛大学做关于中国道路建设及交通安全现状和对策的学术报告
主持项目:
1、安全整治:
序号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1
104国道交叉口交通安全整治项目
浙江交警总队
2
路泽太一级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
浙江台州交警支队
3
乌鲁木齐市区交叉口改善安全设计
乌鲁木齐交警支队
4
上海机场路大型互通立交安全审计
上海市政院
5
林区旅游公路s203线交通安全研究(专项负责)
国家西部交通安全项目
6
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技术研究(主要参加)
国家西部交通安全项目
7
公路隧道进出口运行安全研究(主要参加)
国家西部交通安全项目
8
建德市G320(二级加宽段)交通安全改善研究
浙江建德市交通局
2、交通影响评价
序号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1
上海市青浦汽车总站迁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青浦客运公司
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休闲娱乐区交通组织规划与分析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3
上海五角场科技园区公交专线可行性研究
杨浦科技投资发展公司
4
苏州万达商业广场交通影响分析
苏州万达商业广场有限公司
5
宁波万达商业广场交通影响评估
宁波万达商业广场有限公司
6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有限公司
7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地面交通设计及交通评价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有限公司
8
上海市中低价?#22235;高?#31034;范居住区(江桥镇基地)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9
上海市中低价?#22235;高?#31034;范居住区(顾村镇基地)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10
上海市中低价?#22235;高?#31034;范居住区(周浦镇基地)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11
上海家乐福万里店停车系统及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市联家超市有限公司
12
上海华联五角场又一城停车系统及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又一城购物中心
13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广场交通影响评价与设计
上海证大公司
14
上海虹桥银座办公楼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华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5
上海虹桥银综合楼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海厦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16
杭州市风起、艮秋立交桥下社会停车场交通影响评价及规划设计
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7
合肥信地城市广场交通影响咨询与评估
信地置业(合肥)有限公司
18
太原万达广场建设区域交通影响分析
太原万达广场有限公司
19
上海南汇万达广场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有限公司
20
上海成城商业广场交通影响分析
上海成城购物广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1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DGJ08-7-2006)(参加起草)
上海市交巡警总队
3、规划设计及专项研究
序号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1
杭州市区交通引导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杭州交警支队
2
杭州市南北高架指路标志施工图设计
杭州交警支队
3
杭州市六合塔及中山路社会停车泊位方案规划设计
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4
杭州滨江区交通引导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杭州滨江高新区城建指挥部
5
杭州滨江时代大道交通系统设计
杭州滨江高新区城建指挥部
6
杭州滨江区闻涛路交通系统设计
杭州滨江沿江工程指挥部
7
杭州滨江示范路三路一立交指路标志施工图设计
杭州滨江高新区城建指挥部
8
长兴县城区公交专项规划设计
长兴县交通局
9
上海证大大拇指广场停车系统改善设计
上海证大
10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停车系统交通规划设计
上海万达商业公司
11
上海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环岛区域机动车停车诱导系统方案研究
五角场开发建设办公室
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交通规划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13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设施规划及交通组织设计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14
环太湖景观路(长兴)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
上海国安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研究
福建省交通厅规划办公室
16
海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比选方案)
海门市建设局
17
建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建德市建设局
18
义乌市宾王商贸区停车系统及标志标线设计
义乌市建设局
Ⅳ 郭忠印的主要成就
1990年,郭教授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返校任教,同时开始从姚祖康老教授的课题组分离出来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沥青路面与材料工程。当时学院内出现了扎堆路面研究的现象,于是郭教授打算另辟蹊径,联想到自己在英国留学时接触到的“加筋土”概念,开始进行加筋土结构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有关方面的简单设计和分析。直到1995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对比发现国内的道路系统都是通过极限设计而投入运营,而忽略了对人身安全的细致考虑。而且由于先前的设计单一,还很难去评价一个系统的优劣。道路安全和道路通行能力两大指标向同时提升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安全方面,由于当时交通部门和路政部门把影响道路安全问题主要归结于人自身的因素,与路线设计,道路设备没有很大的关联,道路安全方面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1997年由于世界银行贷款要求,中国申请道路建设项目中必须要包含有安全类研究项目,实现世纪末的“安全战略目标”。许多省份便马马虎虎的展开了些道路安全研究。但世界银行退回了上交的报告,并要求安全类研究项目必须要第三方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省级政府找到了郭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只有仅仅13万资金的情况下,郭教授和系里其他的青年教师开始了新疆的道路安全评价应用和路网改善工作。1998年完成新疆的道路安全评价应用和路网改善工作后,同时也成功的翻译完澳大利亚的道路安全评价指南。这时便开始编制属于中国自身的道路评价指南。
1998年至2000年,是中国的交通事故高发率期,其中的恶性事故更是让人惊恐。同时,高速公路事故率竟然比低级公路事故率还高。有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安全方面的研究,这一期间郭教授参与编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公路安全项目评价指南。2000年成立了道路安全协会,从这一刻开始,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步入正轨。
2004年是最重要的一年。国家投入西部建设科技项目资金高达3000万元,应用于公路技术安全研究。自此以后,有了大量资金和项目的支撑后,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也火热起来。郭教授介绍说,这个时候,道路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平台,来研究探讨”人车路系统”的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
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郭教授的课题组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道路安全研究平台,在此平台上研究“人车路”系统的内外规律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原来的不被认可到现在国家及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安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题组在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也由一条“羊肠小路”走上了“康庄大道”,这令郭教授感到十分欣慰。而最近学院实验室又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如驾驶模拟平台、路面加速加载设备等,这些都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提及与国外的差距时,郭教授表示,我国在对“人”即道路用户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郭教授还强调,国外先进的理念和设备可以引进,但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当地的实情进行修改验证才能应用。道路安全与环境的研究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其中环境又分道路环境和自然环境。道路环境:一方面,通过研究道路用户的交通行为,在设计上对人进行必要的指导与限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用通俗形象的媒介将科学知识与生命价值观念传播给大众。起我国相对于国外有关于道路安全的研究时,郭教授深深地感受到我国的安全教育研究缺乏,这一方面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很落后的。道路环境和人的交通行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道路环境不仅要给予人予指导,同时还得加以限制。在环境研究方面,通过绿化设计,环境恢复保护等方面来达到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现今,道路安全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郭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也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省级项目研究任务。课题组现正进行的项目有:交通部项目“基于事件的重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研究”、“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西部地区公路路线设计安全评价与技术”、“公路隧道与隧道群质量运行安全保障”、“基于主客观安全性的云南高速公路运营风险评估技术”、“恶劣气象条件下山区公路网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青岛至莱芜高速公路环境示范及工程”、“湘西旅游公路改造与安全保障技术”以及青岛海湾大桥的安全性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