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课题
① 有想投资找项目的吗敬请关注环保行业 关注环境电器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利润远远高于传统家电;
看你要卖那类食品,通常食品利润较薄,除非卖的是特色品,且量要大,才有利润可图。
② 外业补充调查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外业补充调查工作是在前期省、市、县三级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料进行验证、核实、补充、更新,以县为单位,采取发放表格填写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各县国土资源管理局业务骨干会同项目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外业补充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农用地资源自然条件补充调查、农地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调查。
(一)农用地资源自然条件补充调查
农用地资源自然条件补充调查是在前期所收集得到的资料、确定的分等自然质量参评因素基础上,对被列入研究范围,但现有资料空白、不全或精度不能满足分等要求的区域,或者对现有资料需进行准确性校核的区域进行因素条件状况的补充调查。
方法上,主要由项目课题组成员在有关市、县农业生产和土壤技术人员的协助下,通过收集地方土肥站土壤理化指标监测数据与原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实地访谈与调查,确定土壤属性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幅度。
(二)农地利用与投入-产出状况调查
农地利用与经营状况资料调查以县为单位,首先根据前期该县所收集得到的农业普查、农业经济统计、农业区划等资料,并充分征询熟悉该县农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见,以乡为基本单位初步划分该县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然后,根据农业生产和农用地条件的优劣状况,在各等值区选取代表乡镇,并由该乡镇国土资源所土管员会同农经统计员、水利员等,在充分利用和参考农业、统计、物价等部门农业生产经营监测样点数据的基础上,按分层抽样方法布设调查样点,进行农地利用与经营状况的数据调查。农地利用与经营状况资料的外业补充调查主要是由各市、县外业调查人员在项目技术组指导下完成。
③ 统计基础与实务刘治课后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
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P4
A.每个工业企业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2.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其划分的标志是(D)。P11
A.是否进行全面的登记、计量B.是否全部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全面调查方案D.是否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3.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C)。P37
A.260B.215C.230D.285
4.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A)。P51
A.相对数和平均数B.绝对数和相对数C.绝对数和平均数D.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5.假定某产品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则2000~2008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B)。P85
A.9√268%B.8√268%C.9√168%D.8√168%
6.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B)。P89
A.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B.各种商品销售额的总变动C.各种商品销售价格的总变动D.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变动
7.下面关于点估计正确的描述是(A)。P111
A.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一种推断方法B.点估计是对总体指标值的一种估计
C.点估计适用于对推断的准确程度与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使用
D.点估计是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8.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采用的是(B)。P118
A.对比分析法B.比利分析法C.弹性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
9.调查时间是指(C)。P14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0.组距数列中的等距数列是指(C)。P36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B.各组组中值相等的数列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D.各组频率相等的数列
11.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职工工资水平提高3%,则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B)。P98
12.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D)。P120
A.对比分析法B.动态分析法C.因素分析法D.相关分析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调查表法定标识的是(D)。P132
A.制表机关B.制表机关∕备案机关C.批准文号∕备案文号D.填表时间
14.单位代码的赋码机构是(B)。P144
A.国家统计局B.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D.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
15.在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A)。P146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
16.运输业总产出是指各类运输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下列收入的总和(A)。P151
A.营运收入和服务收入B.旅客和货物运输收入
C.旅客、货物运输和管道输油气收D.旅客、货物运输、通用航空、地面服务收入
17.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下述能源的数量(C)。P159
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C.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D.煤炭和石油
18.下列项目中属于管理费用的是(D)。P172
A.展览费B.利息净支出C.运输费D.劳动保险费
19.已知某城失业人数为2800人,就业人数为37200人,则该城镇失业率为(A)。P183
20.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不包括对下列项目的投资(C)。P195
A房屋建筑物B.房屋的配套服务设施C.单纯土地交易活动D.土地开发工程
21.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全部企业划分为(C)。P139
A.3个大类,6个中类B.6个大类,6个中类C.3个大类,16个中类D.6个大类16个中类
2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B)。P144
A.多产业基本单位B.多产业法人单位C.多产业机构单位D.多产业法人隶属单位
23.收入法增加值的构成包括(D)。P149
A.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B.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C.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D.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24.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之一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C)。P174
A.销售利润B.销售费用C.销售额D.销售成本
25.按照现行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下列各项中应纳入奖金统计的是(D)。P184
A.自然科学奖B.创造发明奖C.技术进步奖D.劳动竞赛奖
26.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是(B)。P8
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
27.下列各项调查中,属于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项目的是(D)。P127
A.基本单位调查B.全国土地清查C.第三产业普查D.农业普查
28.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是(A)。P159
A.谁消费谁统计B.谁购进谁统计C.谁所有谁统计D.谁销售谁统计
29.在我国城镇失业统计中,列为失业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为(C)。P182
A.14岁B.15岁C.16岁D.18岁
30.行政事业单位对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和物品的单位价值规定为(C)。P187
A.2000元以上B.1000元以上C.500元以上D.200元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案纸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20道题,共40分)
1.在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B)(C)(D)()()。P4~5
A.全国人口数是总体B.全国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C.全国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E.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2.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B)(D)()()()。P17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非全面调查E.普查
3.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整理方法它(A)(B)(D)(E)()。p27
A.应有分组标志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的
D.对总体而言是“分”E.对个体而言是“合”
4.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A)(C)(D)()()。P50
A.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吨B.生活质量C.某家庭的年收入5万元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E.空气污染
5.时间数列的特征主要有(A)(B)(C)(E)()。P75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不规则变动D.随机变动E.循环变动
6.假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15.4%,则下列正确的选项有(A)(D)()()()。P98
A.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15.4%B.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超过15.4%C.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低于15.4%D.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5.4%E.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15.4%
7.常见的影响样本单位数的主要原因有(A)(B)(C)(D)(E)。P112
A.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B.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C.极限误差的大小
D.抽样方法与组织方式的不同E.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条件
8.统计分析的程序一般包括(A)(B)(C)(D)(E)。P116
A.确定分析课题、拟定分析题纲B.搜集、整理统计资料C.编制统计分析表D.进行系统分析E.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9.根据统计调查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A)(B)(D)()()。P127
A.国家统计报表制度B.地方统计报表制度C.行业统计报表制度D.部门统计报表制度E.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10.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A)(C)(E)()()。P138
A.制造业B.建筑业C.采矿业D.房地产业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在基本单位统计中,单位执行会计制度的类别包括(A)(B)(D)(E)()。P145
A.行政单位会计制度B.事业单位会计制度C.社会团体会计制度D.企业会计制度E.其他
12.下列关于中间投入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B)(D)(E)()。P149
A.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B.中间投入是本期实际已消耗掉的和由外单位提供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C.中间投入一般是本单位的劳动成果D.中间投入与总产出计算范围一致E.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13.下列纳入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统计的有(A)(B)(C)(E)()。P161
A.产品生产用燃料和动力能源B.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C.科学实验用能源
D.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E.用于设备大修理方面的能源
14.流动资产包括(A)(C)(D)()()。P168
A.现金和存款B.长期投资C.应收及预付款D.存货E.递延资产
15.下列费用中,不包括在工资总额中的有(A)(B)(C)(D)(E)。P185
A.创在发明奖B.国家星火奖C.股息D.劳动保护支出E.稿费
16.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A)(B)(C)()()。P102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D.是一种定期的调查E.与典型调查相似
17.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B)(D)()()()。P74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B.某省2001~2008年钢铁产量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18.工业企业划分企业规模时依据的指标有(A)(C)(D)()()。P141
A.从业人数B.营业面积C.销售额D.资产总额E.营业利润
19.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费用的是(A)(D)()()()。P172
④ 刘树枫的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姓名:刘树枫
职称:教授
最高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中国保险学会理事,陕西省金融学会理事,陕西省统计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
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课题:
1、国家统计局2004年课题:《社会分层变迁对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LX04-D36 主持
2、国家统计局2006年课题:《西部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的模式构建研究》,第二参加者,LX06-B36
3、陕西省科技厅2007年课题:《陕西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研究》,主持
4、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课题:陕西省住房保障制度及发展模式研究,主持。
5、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课题: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研究。主持。
6、基于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研究(2008LY013,国家统计局,主持
7、我国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P052),全国经普办,主持。
8、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1,第二参加者
论文:
1、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5.
2、关于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2.
3、陕西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5.
4、中国社会变迁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5.
5、对农户金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3月,《调研世界》,独撰
6、我国房地产业集中与市场结构优化,2009年6月,《现代经济探讨》,独撰
7、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2009年4月,《经济问题》,独撰
8、信息不对称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的博弈分析》,2009年1月,建筑经济,第一作者。
9、The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pptimization of Chinese Real Easte
2009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检索)
10、Real East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tion,2009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及EI检索)
11、《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
12、《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与保险防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⑤ 朱信凯的科研项目
以第一主持人身份主持30余项科研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6/2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4)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2010)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重大招标课题(2008)
农业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2003/2008/2014)
水利部重大专项(201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2006)
农业部软科学课题(2003/2004/2005/2007/2009/2011/2014)
⑥ 周期性普查项目,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是什么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与国家编制的五年规划更好地衔接,推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性安排的通知》,确立了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三项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O和6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3和8 的年份实施。
⑦ 下列周期性普查项目,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是1人口普查2经济普查3农业普查4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
下列周期性普查项目,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是:2 经济普查。依据如下: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八条规定: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第八条规定: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24时。
⑧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综述
汪庆华 董岩翔 郑文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萧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调查为基础、评价为该心、研究为纽带,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开展了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调查、研究与评价,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示范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大大丰富了我省农业基础资料,增加了农业地质的技术储备。这些成果既可为浙江农业区划、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浙江“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服务。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省部合作形式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的省份。该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单位(部门),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180余位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126万多个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上千张各类图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查明了我省主要农业经济区土地质量的新情况,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资源的新优势,初步揭示了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新趋势,首次建立了全省农业地质环境技术支撑的新平台,拓展了浅海滩涂地质环境质量调查的新领域。
1 成果概况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实际完成的调查总面积为43613km2,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
37737km2,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测制土壤地质柱状剖面408个,土壤地球化学剖面1354km,采集土壤、浅海沉积物、浅层地下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66554件,进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70多个指标、浅层地下水24项指标、农产品20余项指标的分析测试;获取了各类测试分析数据约126万个,编制了450余张基础性图件。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形成的调查及研究报告共29份,其中,总项目综合性成果报告5份、基础性调查报告4份、专项研究报告7份、专题研究报告6份、示范区调查报告7份。图集5套:浙北、浙中、浙东3个地区的《地球化学图集》各一套,《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浙江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图集》。
2 调查成果
2.1 获得了海量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质量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多部门、多学科的应用,构件了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对浙北平原区、浙中丘陵盆地区及浙东沿海地区3个重点农业种植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126万余项多介质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质Cd、Hg、Cr、Pb等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种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数据;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分析数据;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分析数据;
(5)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浅层地下水NO3、NO2、NH4等24项水质分析数据;
(6)浙江省近岸浅海和滩涂沉积物的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利用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实测数据,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11种元素有效态(可浸提量)分布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图等一大批基础性图件;为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区域评价和综合研究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和《浙江省生态地球化学图集》;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地球化学扫面以来所获得的最系统、最可靠、最新的基础性成果,海量的基础资料,是“数字浙江”的重要数据源,具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长远应用价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自然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摸清了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和浙中盆地3个主要农业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功能类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个区约3.7万km2的范围内,一类土壤占21.14%,二类土壤占61.04%,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分别占16.63%和1.19%。
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种植适宜性评价表明,在浙北、浙东和浙中3个调查区236.5万公顷农用地之中,能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农用地面积为179.8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76.0%,其中,水田147.9万公顷,占三地区水田的74.9%;旱地25.7万公顷,占三地区旱地总面积的86.7%;园地面积7.3万公顷,占三地区园地总面积的78.6%。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非绿色农用地面积为47.2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受来自工业、农业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评价成果统计,浙北、浙中、浙东沿海3个区中,轻度污染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8.1%,中度污染占9.0%,重度污染占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作用的变化,在短短的12年间,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对累积率达15%以上,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表层土壤中均出现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其他人为的作用下,通过如大气降尘、灌溉、施肥、渗透等形式广泛进入到土壤环境。
2.2.3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这类有机氯农药在停用近30年后仍在土壤中广泛残留,但总体上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的标准。
2.2.4 农田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显示,3个重点调查区的农田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Ⅳ类和Ⅴ类,其中Ⅳ类水占42.0%,Ⅴ类水占49.2%;浙东沿海地区的Ⅴ类水达65.7%。
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铁、锰及亚硝酸盐等指标上,其中铁超标比例为61.8%,锰为73.3%,亚硝酸盐为25.2%。
2.2.5 农田土壤营养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浙北、浙东、浙中三地区土壤肥力和微量营养元素丰缺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与养分丰富水平或平衡状况较差的土壤面积接近50%,浙中地区问题最为突出;平衡性较佳的土壤面积比例较小。沿江临海的垦区,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广泛性、区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问题。
2.2.6 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表明,除Ni元素在乐清湾一带超标较高外,沿海滩涂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2.3 通过调查,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富硒土壤。该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资源开发价值
2.3.1 富硒土壤及评价
通过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据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应性、富硒土壤的面积、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效应等指标的富硒土壤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将富硒土壤分为较高富集(Ⅰ级)、中等富集(Ⅱ级)、一般富集(Ⅲ级)3个等级。经评价,在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圈出了29处约7654km2的富硒土壤区;其中,Ⅰ级区5处,Ⅱ级区15处,Ⅲ级区9处。
2.3.2 富硒农产品调查
通过富硒区农产品的实地调查验证,新发现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慈溪的茶叶,龙游志棠白莲,瑞安马蹄笋、天目山竹笋等农产品的硒含量已达到标注富硒农产品标准。
3 评价成果
3.1 土壤地质研究
以地学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观念,系统划分了浙江成土母质类型,实现了地学与土壤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质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质—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以土壤地质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质地学分类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农业地质背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概念。由于地质工作能准确厘定各类岩石、地层的空间展布、详细描述其生成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等特征,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土壤母质分类将更具准确性。依据分类原则,建立了36个土壤母质类型,划分了118个土壤地质单位,编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质图;并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土壤矿物学、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从成土母岩、土壤母质及不同成壤环境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丰富了农业环境的基础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 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科学指导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地学支持。
本次工作分别对浙江名茶、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环柚、长兴银杏等7种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气候条件之外,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及其品质明显受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制约与影响。研究揭示了这类农产品的适生规律,建立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并依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浙江省优质名茶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0803km2(图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2%;次适宜区面积51621km2,占49%;毛竹、竹笋的适种面积为适宜区18814.28km2,占全省面积的18.47%,次适宜区55330.96km2,占54.32%;临安市山核桃的适种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7.2%;常山县适宜和较适宜种植胡柚的面积约400km2;长兴县银杏的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km2;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km2;玉环柚种植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约188km2。这一成果,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6 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富硒粮油产业综合区划图
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农业地质环境和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适应性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价为核心,以优势比较为原则,提出的“农业综合区划方法”充分考虑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性、特色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等4方面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性,也是对传统农业区划工作的一大突破。应用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粮油(图6)、茶叶、蔬菜、果品等4大类主要农作物的产业布局区划,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绿色、无公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产业布局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4.4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把调查获得的有关土壤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农产品安全、非点源污染、特色农产立地环境、遥感、农业资源环境、海岸带环境地球化学等海量数据以及项目文档数据、DEM及基础地理信息、解译评价成果等纳入农业地质数据库。建成不同时段、不同结构、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数据,基本实现了与农业地质环境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及查询、输出等功能,构建的农业地质环境专业信息和社会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由于坚持了多系统多部门的联合,坚持以地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获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补空白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以市县(区)为对象开展的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公益性的大型基础应用研究项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渐显现,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部分战略调整决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县市级政府和农民开始认识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具有的潜力,纷纷要求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社会经济对农业地质工作的认同与需求正日益显现。“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评价”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正在紧张编制中。
参考文献
[1]陈怀满.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陆景岗.土壤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5]牟树森.青长乐.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8]杨忠芳,朱立,陈岳龙.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颖等.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厉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5]纪国成.硒的生理作用及开发富硒稻米的实践.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陆景冈,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邻近地区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质环境分析.茶叶科学,2001,21(2)
[17]翁甫金、朱云杰、楼云台.浙江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中国环境监测,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经济,2002(1)
[20]朱立新,周国华,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物探与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⑨ 林万龙的著作论文
2011年
林万龙、曹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与区域分割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待出版)
2011年
专著(孙翠清、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
林万龙(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韦欣捷,陈雯雯,林万龙,伍建平.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曹玫、林万龙,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农村经济,第7期。
林万龙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运行管理研究,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温铁军、张林秀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
林万龙,贫困政策体系遭遇农村流动人口挑战,人民论坛(中文核心),第9期
2010年
王鹏、林万龙,农户对奶牛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为例,调研世界,第2期
课题组(张红宇、林万龙等),扩大内需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农村经济文稿,第1期
瞿振元、林万龙,人大预算审查职能限制因素及改进建议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
韦欣捷,林万龙.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和适用性.中国动物检疫,第4期
2009年
参著,《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流程活动和操作标准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
孙翠清、林万龙,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看拉动内需政策,当代经济,第3期
孙翠清、林万龙,公共产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中的应用,农村经济,第2期
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曹玫、林万龙,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RJ市CC区案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载《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大会论文集)》,张晓山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马永良、林万龙、李娴,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第12期
2008年
吴忠、曹洪民、林万龙等,《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
杨秋林主编,孟令杰、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o.13, March, 2008
林万龙,促进扶贫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专访,2008.5.4第十五版
林万龙,政策干预与农村村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8.8,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
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农业经济问题,2008.11,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林万龙(专访),农村金融: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对决,中华合作时报,2008.10.8
孙翠清、林万龙,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一项全国范围农户调研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苏保忠、张正河、林万龙,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当代经济,2008.11
2007年
专著,《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参著,《结构调整,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撰写第十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企业财税补贴政策研究”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
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林万龙,“农户投资机电井的财务效益与障碍因素分析-以世行贷款内蒙古巴林右旗机电井子项目为例”,技术经济,第11期
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第3期
曹洪民、林万龙(通讯作者)、邓娴,“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四川),第9期
曹洪民、林万龙,“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农村经济,第6期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
2006年
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动物卫生经济学》,参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朱钢等著,山西经济出版社,参著
2005年
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2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黄祖辉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
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载《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黄祖辉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宣读论文,上海,载《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林万龙,“部门发展与中国未来的扶贫:挑战与对策”,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中国扶贫政策研究:趋势、挑战与未来方向”课题研究报告,载《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王国良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尤庆国、林万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5.9
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
牛建高、李义超、林万龙,“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
2004年
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1
林万龙、张莉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现状评价、未来的基本目标和支持方式”,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2004年2月
涂凯彪、林万龙,“小型农村灌溉工程的民间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
江文涛、林万龙,“政府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政策:历史回顾及对其民间供给的影响评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
2003年
林万龙著,《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个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林万龙,2003, “In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2003.8
杨秋林主编,褚保金、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
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及调整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张莉琴、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补贴绩效研究”,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12月
辛毅、林万龙、张莉琴,“财政支持农业的绩效评价”,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林万龙、张莉琴、辛毅,“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
2002年
林万龙,2002,“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秦富主编,林万龙、张莉琴副主编,《项目评估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
林万龙,2002,“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一个关于宪法秩序如何影响
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张莉琴、林万龙、辛毅,2002,“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现状及近期调整对策研究”,载《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2002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1999-2001年
林万龙,2001,“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
杨秋林主编、林万龙副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
林万龙(参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二版,杨秋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
林万龙(执笔人),《京郊农村住户经营行为研究》,全国农业普查课题成果,载《北京市农业普查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专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