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课题
❶ 佛教修行
可以自己修行,怎么做呢?
第一:每天修行要反观自己是否站在三皈依和四依法的修行轨道上。不要忽略他们,非常重要。修行是否有成就,全依靠他们。所以要对他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自心皈依佛、自心皈依法、自心皈依僧--------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第二:深入学习《楞严经》宣化上人注释(搜索:般若文海-),有了这部经典的护持和智慧。你就有了非常明确的修行方向,得到更全面的修行保护。这部经书有些难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坚定的悟道之心,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与圆满的福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第三:末法时期,选择净土念佛法门。深入学习《净土五经》、《净土圣贤录》,尤其是《净土圣贤录》,1000多位成功的修行者一定会带给你强大的震撼力,以及真实的修行方法和修行成功的信心。
第四:佛法是智慧之学,所以学习佛陀的智慧是修学的首要。
这样你在做善事和戒杀等等就会更加圆满。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阿弥陀佛
❷ 学佛法如何修行
阿弥陀佛!
一、在家如何修行
大德可修「特别法门——净土法门」,可以先念诵「净土五经一论」,修学方面可参见《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大安法师《净土教程》
简单来说,大德需要「真心切愿」相信「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并且发愿往生,每日专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并且回向。
平时持「五戒十善」、「普贤十大愿行」等等
具体怎麼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二、如何速证佛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世出世间大智慧」,是六度(六波罗蜜多)中为眼,若无「般若」则其馀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为盲;乃成佛前行菩萨道时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世音菩萨是「大等觉菩萨」,自然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观照「诸法空相」(真空法界)的境界
末法众生根性低下,一般众生即便知道「诸法空相」、「一切法为心造」,仍无法达到「彼之境界」,六度万行亦是为难
2、因此,释迦牟尼佛因材施教,随机(缘)应变「不请自说」开示「特别法门之净土法门」,还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拣选四种念佛法门中,最殊胜简便的「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即是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即开示修行佛法之精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❸ 佛弟子如何在工作生活中修行
工作生活是一个大课题,里面有无数的小课题。生活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简单的。
就拿其中的工作还说吧,要工作肯定有所要,这个“要”就是工作。所以,肯定要面对很多的寄人篱下和身不由己、迫不得已,肯定要放下很多曾经的自我而去迎合别人的需要。
也就是说,你要“拿起”了工作,就要“放下”一部分拥有。
人的痛苦很多是来自“拿起”与“放下”之间的冲突矛盾。
所谓的修行,其实范围很大,具体的细节上也是很多。很多人只知道修行的概念,真的不知道具体细节如何操作。当细节的操作与生活无法顺滑的接洽共融时,其实也是一种矛盾,也会带来烦恼痛苦。
所以,在生活工作中修行,并不是三言两句就可以说全面的。要在经历中多总结多感悟。
(观点仅供参考)
❹ 关于佛教的修行
阿弥陀佛,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呀......,空只是不执着。用世间的话说,就是拿的起,放的下。
佛教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佛教不是逃避,而是理智的面对。
佛教要工作,佛教的四众弟子,在家中,要在社会工作,出家众要在寺院道场等地方工作。各自要工作,怎么能说是什么事也不做那?
无所欲,只是不贪,不执着于这是我的
如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动了我就急,这是执着了。是我的送都送不出去,不是我的抢也抢不回来......。当然就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这一点做也要有智慧。
❺ 有关佛教修行方面的书籍
1.学佛通论。2.在家律学。3.心经讲记。4.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
❻ 佛教的一个修行问题
斩,不是灭的意思,是用智慧之剑斩断烦恼魔境之意。您说的那种情况很有可能的,但魔就是找这样的机会的。举个例子,您十次之中,有九次是真菩萨,一次是魔,就中魔了。有这种现象。因此,不动心,不动念,才是最可靠的。有大德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讲过,说到了这个阶段,有了境界,最危险的就是动心于见到的真幻境界,而忘却修行本身。你的目标是见佛吗?是见亲人吗/是听亲人诉苦吗?显然不是的。亲人有苦,要专门超度他们,或者课后回向给他们功德,而不是停下修行,因为现在你还不具备定中不动心的功夫。如果定功不到家,是很危险的,即使您见到的是真的,观到光身的男男女女行淫,能不动心否?观到大腿脑袋乱飞的战场,能不惊恐否?观察到地狱惨不能睹的境象,能不害怕否?一动心,恐有不测。因此,老实修行,不要追求神通,追求感应,追求境界,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风景,不是目标,不要停下脚步。
❼ 请问佛教各宗的修行重点特色是什么感谢!
天台宗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 《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於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於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因著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净土宗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该宗由於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响。
华严宗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闍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
❽ 佛教--修行
我们修行是为了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您要学佛,应该先读一些佛的经典,如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地藏经等,也可以看看现代大德写的书,南怀瑾、元音老人、黄念祖等,看看净空法师、慧律法师讲的视频。另外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改动自己的一些坏毛病,多帮助别人。另外最好选择一个法门,真正的修行,比如念佛,人人都会。 要过的关是分别、妄想、执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和执着而不能证得。
❾ 佛教有哪几个修行法门
《维摩诘经》有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不管你是哪一类的众生,无论你是大人、小孩还是男人、女人,都是各随其解,随类各解,各取所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换句话说,对牛最相应的道叫草,牛吃草很快乐,给牛吃肉的话,它是不吃的。对于老虎也是这样,你说吃素好,逼着一只老虎去吃草也是不行的,因为和它不相应,它吃肉就是它的道。
这里修习的法门,学习的方法,没有对错高下,皆为观机逗教,因病予药。
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得解,没有固化的标准,只有智慧的成长。所以无论修习什么法门,我们的核心定义叫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❿ 佛教中有哪些修行功课
佛教中修行功课,要根据个人修什么法门,依此宗门师父所教授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每个法门的修行功课都不尽相同。
基本上,小乘修四圣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万行。大体上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