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储粮仓
A. 日照市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每个仓可装粮食多少公斤
项目名称:日照市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
资金来源: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农户自筹
生产厂家:日照新港门窗有限公司(0633-3360567)
该仓具有具有防潮、防蚊虫、防鼠等优点,产品质量很好。室内使用寿命十五年。
装粮不少于1000kg(以容量750kg/m3计算)
B. 如何科学储粮的内容
秋收季节,广大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可如何科学地储藏粮食,避免粮食发霉、生虫和被鼠啮,却成了广大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为此,9月25日笔者专程采访了泸州市纳溪区粮食局局长付小刚,让他为广大农户科学储粮支招——
稻谷
保管特点——
稻谷的谷壳比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但稻谷容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大多数稻谷无后熟期,在收藏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均容易沤黄。生芽和沤黄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曝晒的稻谷,或曝晒后突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曝腰”现象。
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多,不利储藏,应及时降低表层水分。
保管方法——
入库质量 水分大、杂质多和不完善粒多的稻谷,容易发生霉变,不耐久藏。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键。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如我们南方地区种植的籼稻在13%以下,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如果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过筛或风选清除杂质。
适时通风 新稻谷由于呼吸旺盛、粮温和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特别是一到秋凉,粮堆内的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采取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温热,以防结露,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低温密闭 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食温度降到10度以下,水分降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季气温上升时进行压盖密闭,以便安全度夏。
玉米
储藏特点——
玉米的原始水分高,主要胚胎水分不易散失。
玉米的成熟度是均匀,不利于安全储藏。
玉米胚大,呼吸旺盛,吸湿性强,而玉米的呼吸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米胚部含脂肪多,容易酸败。同时玉米的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是虫、霉首先危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大量繁殖,开始霉变。
储藏方法——
分级 玉米入仓时要做到按含量不同、按等级不同分开储藏。水分含量高的玉米入库前应进行充分晾晒,等到水分符合要求后才能入库。
低温密闭 根据玉米的储藏特性,适合低温、干燥储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燥密闭,一种是低温冷冻密闭。即收获后的玉米进行充分干燥,在降到安全水分之后过筛入仓密闭储藏。也可以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摊晾降温,待粮温降到0度以下,然后过筛、清杂,趁低温晴天入仓密闭储藏。
果穗储藏 玉米不脱粒,果穗储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很早就为我国广大农民采用。由于果穗堆内孔隙度大(可达51.7%),通风条件好,又值低温季节,尽管高水分的玉米果穗呼吸强度仍然很大,也能保持热能代谢平衡,堆内变化温度小。在冬春季长期通风的条件下,玉米逐步干燥。当水分降到15%左右,立即脱粒储藏。同时,玉米果穗储藏有利于增加籽粒养分,还对虫、霉侵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小麦
储藏特点——
吸湿性强 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
后熟期长 小麦后熟期较长。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储藏稳定性不强。
耐高温、耐储存性好 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经过50度左右高温品质保持不变,正常的小麦在常温下能保持3至5年。
易受害虫危害 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同时,小麦在成熟、收获和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极易造成虫害发生。
储藏方法——
严格控制水分 由于小麦吸湿性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曝晒,使其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入库。小麦入库后应注意降水、防潮,并注意后熟期可能出现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趁热入库密闭储藏 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方法。通过曝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在曝晒和入库过程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
小麦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气温高的天气,将小麦晒到50度,保持2小时高温,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整仓密闭。
低温密闭储藏 小麦可以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低温状态。金其云 郭峰 采访整理
编后
全力以赴保丰收,千方百计确保颗粒归仓,如果在储存上出了问题,岂不功亏一篑!国家专门储粮机构近年来研究出不少先进的储存办法,农民朋友赶快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