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小微课题
『壹』 小学美术竟教选什么课题好
选绘画或手工类比较好。绘画选想象画来做,手工可选橡皮泥塑、剪纸、折纸等。这类课题学生参与感比较好,学起来也有情趣乐趣在。
『贰』 《怎样培养小学生美术学习中的美感》小课题研究结题报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令其美感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什么是美感
所谓美感是指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通过绘画等方式养成的对美的一种认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够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欣赏事物,产生愉悦感,积极面对生活。而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也能使小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有一个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认知,还要渗透一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美术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学生美感的培养并不简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美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灵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认知,更好地去欣赏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从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
世界上优秀的绘画作品有许多,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它们,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挑选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意境,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品读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弄清楚作品的创作意图、蕴藏含义等,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初步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让学生观察之后,分组讨论交流: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给了人一种什么感觉,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这就代表了在学生的心里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诠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优秀绘画作品,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见,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是培养小学生美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注重“美感”的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传授与“美感”有关的知识,这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美,并逐步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质感、大小、空间等美术元素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明白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实践,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美的应用,形成审美情趣。
(三)走进大自然,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一种天然的美,是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如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的虫鸣蝉叫、绿荫如盖,秋天的硕果累累、霜天红叶,冬天的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进行美术创作,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描绘于笔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等方法展现出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之美,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自然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观察分析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既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审美观,也能体现出学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他们学会了怎么评论一幅作品,也就自然增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一幅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再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这幅作品想表达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总结派代表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正确地鉴赏一幅作品,提高自身判断能力,还能深化对美的认知。
三、结语
美感只能通过后天的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且不是短时间或者仅靠几节美术课就能让学生完全领悟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给学生灌输美学的知识,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贯穿于美术课内外,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认知,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叁』 小学美术课题怎么做
小学美术课题怎么做
美术课题选题要有前瞻性,学校教育科研,应充分领会、反映、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做出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课题,突出和强化面向未来的意识。小学教师要运用更多的前瞻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去审视,这也可以是对未来某项教育的策划,也可以改善当前教育现状。
美术课题选题要有实用性,考虑选题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选定的课题要具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对于填补科研空白性课题,研究价值最大。
小学美术课题选题也要有科学性,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上,指导思想要明确,研究目的要明确。要求立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具有科学性的课题,既要有实践基础,又要有理论基础。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容易使选题具有实践基础。
归纳起来主要如下。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能起到揭示课题主题的作用。 课题名称设计要求言简意明,具有新颖性和点睛之效。 如“校园艺术创作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中学生美术能力的测查与评价”、“美术心育与美术教材的创新研究”等等。
2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要在设计中明确提出开展该项课题研究的理论、实践背景以及研究条件,说清楚该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历史与现实意义。 写作思路可参考如下顺序:问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实施本项研究的有利条件等。
3.界定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确定内容及理论依据。通过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总体范围的界定, 明确课题研究要实现的目标,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以上就是总结的小学美术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制作方法,当然,具体例案需要自己多做研究
『肆』 小学生美术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通过以下这几种方法来选择一个适合你课题的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学生美术问题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有关具体的课题研究细节问题不妨来亿百出版网看看。
『伍』 小学美术小课题研究 研究什么最好 谢谢大家
抽象画和写实画的对比
『陆』 小学四年级美术上什么课题比较新颖
小孩子相对比较太真活泼想法也会很奇特所以我们不应该限制小孩的思想,你可以上一节根据每位学生日常或是每人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画一下同学想画的画。这个是个人觉得最新颖!
『柒』 美术课有哪些课题可以研究
唐三彩,中国国画等等
『捌』 小学美术微型课怎么上
微型课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微型课的授课环节:
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微型课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在微型课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如何上好微型课
第一,要上课,不要说课。微型课不是说课。说课是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给大家听,基本环节是说教学目标,说教材内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是学校经常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引发大家研讨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说课等于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属于教学研究范围,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微型课是课堂教学的浓缩,是时间较为简短、课堂容量较小、没有学生参与、主要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因而,决不能把微型课当做说课来“说”,应该像正常课堂教学一样来上课。 第二,精心取舍课题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既然上的是一种微型课,那势必不可能像正常课堂那样大容量的教学,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首先精选课题内容。如果课题切入很小、很具体,比如“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源”,这样,上课直接按照课题要求分析探讨就行;如果课题只是一个课文题目,如《与朱元思书》,那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不能就作者、背景、文体、字词、朗读、背诵、主旨、写法等等都面面俱到,那样时间肯定不允许,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如果只抓住诵读扫清语言障碍,然后分析怎样抓住山水特点进行描写的,就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文本特色,提高微型课的教学效率。 第三,选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微型课时间短,又没有学生参与,是不是就只能虚拟师生互动、或者就平铺直叙的一讲到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据微型课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当然是以讲授为主。但讲授也有平铺直叙的讲授,有充满激情的讲授,有环环相扣的讲授,有循循善诱的讲授,有启发思维的讲授,有创造拓展的讲授……何况,除单纯的讲授课题内容之外,还可以激情朗诵,可以设计问题,可以引发思考,可以相互比较,可以深入探究等等。总之,微型课的教学主要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体现和检测,教学方式要符合微型课的课堂情景和教学特点,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准。 第四,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微型课虽然时间简短,内容单一,但也要讲究课堂结构,既不能只讲主要问题,也不能不分主次全面开花。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入题要简捷,三言两语就能直接进入正题,千万不能起步太远、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重点不突出;很快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圆满的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最后,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第五,亮点耀眼,板书清晰。微型课时间简短,如果平铺直叙,就显得没有亮点,不容易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微型课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精妙完美的课堂结构,可以是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微型课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亮点,就能提升微型课的水准。另外,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不能因为是微型课就没有板书,板书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板书要精心设计,要精练、完整、美观,好的板书,要能看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能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 第六,答辩语言准确、简明、流畅。答辩是评委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一个质疑,问题一般都是针对本节微型课教学中的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或者是提出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回答评委提问时,知识内容要科学准确,能够抓住要点,层次清楚地回答完问题。另外,答辩语言要简明流畅,与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说,要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对问题的要害之处进行深入精要的阐述,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完整回答所问的问题。 微型课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改进教学、评估教师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玖』 小学美术小课题研究——《色彩的基本特征》
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
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