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❶ 中国国民的科学素养比例是多少
中国国民的科学素养比例是多少? 2010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
❷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式不包含什么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式不包含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版学、学习权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论、推翻不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2)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扩展阅读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❸ 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
1、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知识层面,科学素质强调的是精神层面。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途径不同
科学素养主要通过获得科学知识达得到提高。
科学素质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中科学活动增加对事物的认知,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扩展阅读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方式:
第一,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才能促进个人素养的提高。
第二,崇尚科学,坚持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明确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用马列主义来做武器,与一切迷信与伪科学作斗争。在我国,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发展要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
第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道德修养素质、健全个人的人格。坚韧的意志有助于我们与客观的环境作斗争。在客观环境面前,如挫折、不幸、困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气馁与沮丧,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重新站起来,再次出发!良好的道德修养则是待人处事的必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学素质
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什么标准
科学素质包括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科技利用,没有一定的标准。
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具体是什么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到2020年中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5)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扩展阅读: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相关要求规定:
1、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3、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❻ 中国人欠缺的是文学素养还是科学素养
看看现在垃圾剧横行和反智言论盛行就知道,两个都欠缺。
❼ 不可否认,据中国科协最近公布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全国 “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目标完成情况,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于2015年3-8月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
(二)我国各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在不同分类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相关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更大。
❽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意义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❾ 为什么国内大多数人科学素养不高
因为国内还有各种迷信存在啊,而且很多人受的教育并不多,一般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科学素养不高是正常的。
❿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应当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纳入议事日程,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等,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科协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提出到2049年建国100年时,中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规划,即“2049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也即将出台。
(二)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来抓。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许多人科学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给迷信、伪科学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激发自主创新的热情,使个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
(三)增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科普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一是内容要更新。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传授给公众,教给他们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还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形式要多样。对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形式要坚持和完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直接面对听众,便于交流,很受群众欢迎。科学家给学生做一次精彩的科普报告,能够引导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向往和对科学家的景仰,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社区、部队去宣讲科技知识。三是手段要先进。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已成为我国公众接受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电视的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电视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作用。青少年上网的比例很高,要加强网络科普工作,使网络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要切实搞好重点群体的素质提高工作。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特点做好素质提高工作。一是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搭建互相交流创新思维的平台。鼓励“最具创新年龄段”的年轻人形成创新思维,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假设和理论,不断放宽科学研究的视野,为自主创新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二是广大干部。促使他们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工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广大农民。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函大培训、科普示范创建、农技协和农民职称评定等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四是广大青少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等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要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石。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就是一项基本建设。要增强精品意识,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多出精品。同时加强对现有创作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支了解科技发展态势、了解公众科技需要的科普创作人员队伍。
(六)要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需要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人才队伍。要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加强科普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能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优秀教师、城市社区科普宣传员,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七)要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政府应把科技场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国内外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资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施。科普场所要常年向公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八)要形成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要动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等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