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优于哲学
Ⅰ 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具体表现。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自然科学不断丰富和推动哲学的发展。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古代哲学以“气分阴阳”的理论来阐释宇宙万物世界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实际上是把气两分为阴气与阳气以说明气的两种不同趋势和作用,进而以阴阳二气的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终极原因与规律。中医学在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以此阐释人体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广义上讲,在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的阳气与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阴气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中升降出人、交感合和。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的气中,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皆可阴阳两分且合和,如元阴与元阳的协调共济、宗气之阳的上走息道与宗气之阴的下蓄丹田、脏腑之阴阳二气的调控冲和等。这些气之间如元气与宗气、营气与卫气、脏气与腑气等也相互构成阴阳关系的交感与平衡。阴阳二气的升降出人、交感气氛、相摩相荡的运动,推动、调控、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与古代哲学类似,中医学“气分阴阳”理论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气是如何推动、调节、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变化的,以及遵从的规律是什么;即生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之和,本于阴阳二气。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思想精华在中医学得到充分合理的继承与应用。
因此,中医是古代哲学科学化的产物之一,又通过其科学哲学化不断丰富和充实古典哲学的内容并推动了古典哲学的发展。
第四、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逻辑范畴是思维反映客观世界辩证运动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是对各门科学的基本范畴的进一步概括和综合。逻辑范畴与各门具体学科的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逻辑范畴是范畴中的一般,它概括了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和过程共同的东西,反映了客观世界最普遍的关系。
第五、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契机,能够作为科学问题产生的起点。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理论的形成是探索性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矛盾。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的恰当变换常常能开辟新的思路。问题的提出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具有知识背景的时代性性、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提出和认可的主体性特点。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坚持实践的观点,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第六、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总的蓝图和哲学背景,这种蓝图或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关键性的启示作用。调查一下科学理论,简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包含自然观背景。伽利略的运动学理论和自由落体定律,其自然观背景是:整个自然界是由少数几种基本类型的物理实体所组成的,这些物理实体是依照少数相当简单的数学定律相互作用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派生的许多运动定理的自然观背景是:宇宙是由微粒所构成的质点组成的,它们通过随距离改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而相互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的自然观背景则是:自然界是由唯一的统一场所组成的。又如,思格斯依据19世纪的科学成就提出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和“生命来源必然是通过化学论文代发的途径实现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观的命题。这一命题后来为苏联科学家奥巴林创建生命来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奥巴林在恩格斯这种自然观的启示下,综合了20世纪初天文学、地质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成就,详细提出了生命来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从无机碳化物到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和核酸;从蛋白质和核酸到具有新陈代谢功用的多分子体系。
由此可见,哲学起源于研究宇宙的本原,发展到研究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关系。哲学的发展来源于自然科学,也离不开自然科学,反过来服务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地发展,离不开哲学,离不开哲学的方式方法,离不开哲学的智慧。人们运用哲学的逻辑思维、辨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自然科学。
因此,优越的哲学思想会导致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升华。作为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应该自觉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为自然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很有帮助,对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Ⅱ 究竟什么是哲学为何说所有科学最终归根于哲学
关于我们现在人类社会一直在探究我们人类该如何发展,毕竟人类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动物,因为我们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那么关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在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而这其中许多人则开始思考我们人类本身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而这其中也孕育了哲学。关于哲学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何说现在的所有科学最终要归根于哲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三、科学也是源于哲学,也是关于其中的物质。最后一点就是关于我们现在人类所使用的科学也是源于哲学的。因为我们现在所有所学的东西都是来源于其中的物质,那么关于物质也是哲学所考虑的根本问题。
Ⅲ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所有科学最终归根于哲学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哲学是一门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哲学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所以正因为如此,人类所有的科学最终都归根于哲学体系,而且这也是人类,所特有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世界之中的万物运转都是符合哲学体系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说更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借助哲学这门利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所处的世界,总的来说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哲学。
3,任何时候科学是指导人类更好的探索世界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只有利用好哲学,才能够更好的探索科学。其中没发现任何时候所有的科学最终归根都是哲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是帮助人更好,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科学最终归根于哲学,而且哲学也提供,强大的方法论指导人类,要想改变自己,我们这个时候必须得借助哲学。
其实对我们来说,哲学是一门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要改变世界的一门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只有好好的借助,哲学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人类的科学发展。
Ⅳ 科学和哲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但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密切联系。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哲学依靠具体科学提供的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哲学只有经常关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反过来,哲学理论对于具体科学研究又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一种是认为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Ⅳ 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Ⅵ 科学与哲学有什么关系
哲学在历史上的出现,出于特定的需要.
科学诞生的原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如果说,科学的宗旨在于解决或者方便人类的生活,那么,哲学却致于透视人类的生存;科学旨在认识,哲学功在觉悟。
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笛卡尔)
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科学在历史变革中的作为推进力量的作用,另方面又指出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科学是评价哲学的标准?哲学的本质是科学?
或者说,哲学是科学中的一种?有人打比方说,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笛卡尔);有人说,哲学和科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哲学是普遍性,科学是特殊性(斯大林);更早有人说,哲学是人类天性中喜欢寻根问底的好奇倾向,是超越经验的“在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有学生给黑格尔写信抱怨哲学太艰涩、太“抽象”,黑格尔回信说,只有科学才是抽象的,而哲学却恰好是具体的。
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科学在历史变革中的作为推进力量的作用,另方面又指出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人类什么时候有了哲学?为什么要思考什么“哲学”?这大概是哲学发生论的第一个问题。经验着的人们有了经验和科学作为自己的生存工具真的不够用?朱熹曾回忆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琢磨“天外”有什么“物事,这是他的第一次“哲学”思考。——朱熹为什么要去“琢磨”?康德说,哲学是人类理性要求的结果。可是,“理性”究竟有哪些要求?科学不够吗?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诞生在有闲暇的地方,又说,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结果。这些理论几乎都是抽象人性论的合理延伸,其实本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
哲学在历史上的出现,肯定是出于特定的需要。什么是那“特定的需要”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需要”与需要科学诞生的“需要”是不同的。人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追问,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岩洞里留下他们的壁画?这个问题非常类似与朱熹为什么会在四五岁的时候要去思考天外有什么物事的问题。岩洞里的壁画决不会帮助原始人获得更多的粮食和猎物。他们愿意花那么多的工夫去做一件看来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事情,是出于什么动机?唯一能解释的是,类似于壁画创作的活动能获得不同于衣食住行之类的满足或享受。
而科学诞生的原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对农作物的最早试种肯定是农业科学的第一次试验,然后,他们在经验中,逐步发现农作物的丰产与气候、土壤、品种等等有密切关系。农业科学如此,别的科学门类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是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为依归的。从本质上看,科学是人类经验的合乎逻辑的自然延伸。
人类的精神需要是其他的动物们所没有的。原始人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便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问”。或者惊奇于自己完美无缺的体态,或者惊喜于自然按部就班的秩序,或者惊恐于鬼神莫测的风雨雷电,这些都可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唤起他们的天赋智性和联想,来“读世界这本大书”。于是,对自然“本质”的领悟,诞生了那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妙论。
当然,在人类知识的萌芽时期,一切都处于含苞待放的浑沌状态,知识几乎没有门类的区别,也没有后来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的明确的界限。就像母腹中的婴儿,对于现实的人而言,他(她)还只是一种可能性,最多也只是正在走向现实“人”的可能性。但是,就像婴儿已包涵着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几乎全部的信息,哲学和科学的后来“分家,此时已被决定。后来的发展只是形态上的展开,而其发展的方向,逻辑并不是自由地漫步,而已先在地受到限制。一棵树无论长得多大多高,多么的气势恢宏,其实不过是那颗小种子的外在展开而已。由于哲学与科学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不同方面,所以,它们的差异已经先在地本质地存在着。
从发生论的角度看,哲学和科学的产生都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智力、天性、心理的因素。其中人自身的多维的需要尽管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辩证唯物论认为,“需要”本身也是受决定的——但它的确起着无可置疑的直接推动作用。在我们熟悉的经验生活中,往往是直接的需要遮挡了间接的需要,意识层面的需要模糊了非理性层面的需要;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人们只能或只要知道自己的部分或少部分的需要。而就人类的智力能力来说,被经验意识覆盖着的领悟、直觉等等那种扬弃片面奔整体的能力,常常只出现在极端境遇的非经验的那一刹那。……有人说,艺术是本能的升华,在此意义上无疑是贴切的。其实除了艺术,哲学、宗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们之不同于科学首先在于,它们是以人类之先在的集体无意识张扬更广阔的需要,升华深层的非理性本能。
如果说,科学的宗旨在于解决或者方便人类的生活,那么,哲学却致于透视人类的生存;科学旨在认识,哲学功在觉悟。
何为哲学?真正贴切的解答是没有的。从中文里的“哲”所指谓的意思看,类似于觉悟、智慧、这与西文中的“爱智慧”的说法非常一致。而“科学”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实用的知识。在“试错”活动(“实验”活动的机制)中诞生了科学,而哲学却是智慧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是深层意念的觉醒的结果。
由于产生的起点不同,哲学和科学在本质是根本不同的。
“本质”的不同的首要原因是两者所指向的对象的不同。科学有两个意义上的对象:一是各相对独立的科学门类各有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正因为此,科学才有了门类的区别,有了被叫做“物理”“生物”“信息”的学问。其二,科学的对象还可以被理解为“事实”。“事实”的特征是特定的、有形的、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可以被“认定”的。无法“认定”的东西不能称为科学意义上的“事实”。
无疑,人类生存的“世界”只有一个。问题的关键是,在不同的主体面前,呈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世界。科学和哲学“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历史中出现的“双重”、“多重”世界的理论的确体现了主体的自我觉醒。盲人摸象的故事的确意味深长。科学无疑面对的是“是”“非”的世界,因而,其本质在求“真”,于是有了真假、是非、对错的区别和对立。而哲学等却引导人们走进“非非”之境。科学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经验方法或这种方法的延伸和变化。它以观察、实验(重复经验)、证实为前提,在本质上,它是默默地以客体为中心,绕着客体转,观察到的东西(表象)被“整理”压缩为某种“关系”、“定理”、“规律”或“本质”。中国有一句话,实践出真知。其意是说,不断地去做,你就会有效地学到其中的“学问”。实际上,这种“学问”依然是由多次的经验的重复而“总结”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习惯让我们得到“证实”。
当然,哲学与哲学之间也有一个相互评判的问题。哲学间的对立实际是看世界方法的对立。(冯杰选辑)
Ⅶ 浅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科学不同,科学的思维只是哲学思维中的一条脉络的延展,哲学往往探讨各种思维,但是对于具体事物问题的答案则越来越寄托于科学上,哲学关心的答案是不统一的,它的价值在于指导,而科学在于讲述和识记,科学强调实验和经验积累,哲学则包容了这样的思维,而且远远不止这样一条思维。科学的目的是要给出相对稳定的答案,哲学从来没有给出过这样固定的答案,尽管历史上他希望能够给出这样稳定的答案,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是从哲学中诞生的,人类的早期时代把所有的学问都称为哲学,这里的哲学和现在的哲学意思上略有不同,带有人类智慧启蒙色彩的思想,哲学在经过了逐渐的分科以后就逐渐的诞生了科学,其中大部分科学主要是涉及自然科学部分,社会人文科学这个概念还有些争议。严格的讲,哲学本身也不应该归到科学中来,哲学不是科学,只能要求其具有科学性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对待一些问题逐渐遭遇困惑的时候,理论科学部分往往就会重回幻想,这个过程就会脱离科学性,答案也变得不确定,尤其是宇宙理论物理学中,科学经常会带有很多遐想的味道,这时候,科学和哲学的思想界线又模糊了。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科学过于重视,导致了对于哲学的忽视,甚至存在对于科学的“迷信行为”,实际上,科学的思维远远没有哲学的思维开阔,科学在给出一种相对固定的答案的时候,往往最大限度的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答案。相比之下,科学是死板的,哲学却是灵活的,它漫无目的,又没有统一的答案,探讨的多是人们的思维世界,有利于开拓思维宽度,哲学和科学互为利弊,哲学的自由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科学也是这样,它的严谨和唯一性答案,正好束缚了问题答案的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