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研究课题
1. 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项目
一、项目简介
“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项目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设置的自治区软科学研究项目,承担单位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具体研究工作由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项目组完成。
新疆软科学项目编号:200642146
工作起止年限:2006年1月~2009年12月
课题负责人:张照志
报告编写人:张照志 唐正国 李富强 刘永团 张涛 王雯婧 朗东波 陈祺
王燕东 贾凌江 林艳峰 赵江泽 王军 范春丽
单位负责人:朗东波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提交时间:2009年12月
二、项目研究情况
该项目始于2006年,2008年7月前,该项目由阿勒泰地区第五批援疆干部、地委副秘书长唐正国同志负责,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初稿)。至2008年8月,原项目负责人、地委副秘书长唐正国同志由于援疆工作结束,调离返京;由于新的项目负责人一直未确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该项目才重新启动。
经书面请示阿勒泰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同志,并得到地委委员刘斌同志的同意,该项目由第六批援疆干部、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同志负责。张照志接手该项目后,对研究思路、方法、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原因是该项目研究时间长、研究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阿勒泰地区“新区建设、牧民定居、优势资源深加工”三大目标取得实质性突破等,使得项目研究的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研究思路、内容已不适合当时(2009年初)的形势。因此,项目组重新拟定了研究思路、内容等。
后来重新组建了项目组。项目组成员由阿勒泰地区、自治区及北京的领导及专家组成,该项目从开始到完成历时8个多月,经过了实地调研、综合研究、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评审验收等阶段。研究报告初稿完成于2009年6月底,送审稿于9月完成,11月14日在乌鲁木齐市通过了专家评审。受乌鲁木齐“7·5”事件影响,评审时间比原计划有所推迟。报告成果10万字,建立了阿勒泰矿业特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数据库,规划附图3张。
三、评审验收
2009年11月14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的主持下,验收组在乌鲁木齐市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组认为: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验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组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乃至全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加快该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阿勒泰地区和新疆经济发展、创造矿业快速发展的特殊环境、促进阿勒泰矿业的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2.项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资料丰富,基础研究工作扎实,研究难度大。项目组在对矿业特区理论、特殊性分析、特区建设基本要素分析、特区建设存在问题、特区建设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总体上看,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提出的矿业特区的理论有创新,提出的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保障措施切合实际,为新疆和国家支持阿勒泰矿业特区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同时,验收组建议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对矿业特区的机制、政策予以深化和完善。
四、报告内容及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1.通过对阿勒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地缘优势、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6个基本要素,即矿产资源基础与潜力、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口岸建设和政策措施。这6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矿业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对阿勒泰地区铁、铜、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明确了阿勒泰地区铁、铜、铅锌等矿产资源短缺情况,要实现矿业特区矿业精深加工,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还需从区外引进部分矿产资源,满足特区内大集团、大企业落地对矿业精深加工的资源需求。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强度低,与阿勒泰矿业特区的矿产资源互补性强,本报告从政府、人才、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建议,为特区矿业精深加工企业得到所需矿产资源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利用的路径。
3.在对矿业特区建设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矿业特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阶段。提出了矿业特区的建设要以矿业精深加工为主,根据矿产资源分布及现有的矿业集中度,建立富蕴、地区、哈巴河、吉木乃等5大矿业园区,作为矿业特区建设的载体,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壮大特区经济,根据特区近、中、远期战略,制定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目标任务,实现特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在系统分析矿业特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矿业特区的目标任务,从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障及舆论宣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矿业特区建设的保障措施,确保矿业特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创新点
1.理论创新。本项目首次提出并定义了矿业特区的概念,应用地质学、区域经济学、矿产资源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对矿业特区进行了科学界定,并系统诠释了矿业特区的特征。
2.政策应用。研究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对地区矿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促进矿业特区矿业经济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同时,针对矿业特区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保证特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矿山环境保护、特殊的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力地促进矿业特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
3.管理创新。建议在自治区层面成立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环保、经贸、水利等部门配合的阿勒泰矿业特区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成立阿勒泰矿业特区管理委员会。矿业特区管理委员会结合特区建设目标任务,有步骤、分阶段对矿业特区进行建设。
4.空间布局。研究提出5个矿业园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矿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了各矿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矿业空间布局。
5.特区建设。在对矿业特区建设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实施期、稳定增长期、发展成熟期三阶段发展的目标任务。
6.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障及舆论宣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矿业特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五、成果转化应用
在本项目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报告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被阿勒泰地委、行署采纳。如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国际矿业合作等,阿勒泰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矿业园区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如富蕴县矿业园区,目前已初具规模等。
2. 王伟的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与完成 30余项科研和工程应用项目。 目前正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港口物流网络时空演变模拟及规划支持系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复杂应急物流网络可靠性诊断与优化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区域物流空间演变模拟及规划支持系统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中心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河海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灌南县港口局横向项目(灌河新安临港产业区规划研究)各 1项。 目前正参与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项、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江苏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扬州市内河航道“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内河航运“十二五”发展与建设重点、苏州市内河航道“十二五”养护规划、设立盐城港亭湖港区二类口岸的可行性研究等多项课题。 主持和参与完成现代物流、水运规划相关科研项目近 20项。
3. 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
一、项目简介
“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工作项目。
项目编码:1212010811067
任务书编号:中地调研合同[2010]第151号
工作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2年3月
课题负责人:张照志
报告主编:张照志
报告编写人:张照志 张莹莹 南雪玲 仲玉银 张连芝 陈祺 王雯婧
刘永团 王守国 张玲 王军 夏广芬 邹继鸿 李彩霞
单位负责人:仲玉银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提交时间:2012年3月1日
工作项目名称: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
二、项目研究情况
根据项目协作合同书要求,本课题研究工作自2010年1月始,先后完成了工作方案制订、项目协作合同签署、阿勒泰地区调研、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考察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综合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初审与评审等阶段,共有包括阿勒泰地区、北京等地的15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课题主要实物工作量
本课题于2011年完成征求意见稿,主要征求了阿勒泰地区有关领导与专家的意见,按要求进行了修改完善。在北京,主要征求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王安建教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课题组均按照专家意见建议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2年2月16日,经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政策研究室同意,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初审,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圆满完成了预订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交了预期成果。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初审。
2012年2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提交的成果齐全,符合合同书的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2012年2月26日~3月2日,课题组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课题成果报告等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3月7日正式提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三、评审验收
2012年2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提交的《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成果报告》(属于“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2010年度工作项目,合同号:中地调研合同[2010]第151号)进行了评审。评审委员听取了课(专)题的汇报,审阅了报告,经质询、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1.课题研究基础扎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技术路线正确,方法得当。以国家和阿勒泰地区短缺矿产资源为依据,对阿勒泰地区周边3个国家(俄、哈、蒙)5个州、边疆区和省(5方)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开发、政治体制、外交政策、矿业投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于促进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了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资源过程中,存在政府和矿业企业认识不统一,部分口岸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现状与问题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具体可行。课题中间成果被阿勒泰地区陆续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课题对阿勒泰地区利用哈萨克斯坦油气深加工等5大矿产资源典型项目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4.从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的资源基础及潜力、矿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文等10个方面,初步构建了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指标,从利用空间布局、时序和矿种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5.提出了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项目,不因地方政府换届或领导人事变动而影响项目的进展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课题从地方层面对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实证研究,这在国内鲜见,该成果对我国其他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评审委员一致认为:该课(专)题提交的成果齐全,符合合同书的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四、成果报告摘要
1.我国暨阿勒泰地区,油气、煤炭、铁矿、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需求旺盛。根据国家和阿勒泰地区资源需求状况,本研究将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家暨阿勒泰地区战略性紧缺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铜、铅、锌等,国家战略紧缺型矿产也是阿勒泰地区紧缺矿产,磷矿为地区紧缺矿产;第二类为阿勒泰地区经济可利用性矿产,包括煤炭、金、银等,利用这类矿产并非得到矿产资源,而更多的是让阿勒泰地区矿业企业获得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地区油气需求缺口分别为500万吨和8000万立方米,煤炭缺口500万吨以上;铁矿石缺口大于1000万吨;铜精矿缺口20万吨以上;磷矿缺口大约200万吨等。
2.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均处于世界级的阿尔泰成矿带上。阿尔泰山脉横跨中国、俄、哈、蒙4国,绵延2000多公里,是世界5大著名成矿带之一,新疆阿尔泰山为中段南坡,长500多公里,阿勒泰地区与毗邻国家处于同一成矿带,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趋同性,是我国矿产资源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3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且勘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为我国暨阿勒泰地区引进短缺和经济可利用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实条件。
3.俄、哈、蒙3国与阿勒泰毗邻地区的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发挥阿勒泰地区等各方面组织协调及研究优势,开展对周边3国、特别是毗邻5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现状、市场消费等情况的研究,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加快开拓周边矿产品市场,拓宽本地区优势资源转换实施空间,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俄、哈、蒙及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与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趋同性好。特别是阿尔泰区域(3国5方)资源丰富,具有阿勒泰地区利用其短缺和经济可利用矿产的优势和条件。目前,在口岸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
5.新疆广汇集团引进哈萨克斯坦油气加工等5大项目实施,将为阿勒泰地区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仅蒙古(香港)能源公司引进煤炭、铁矿相关项目实施后,阿勒泰地区增加产值101亿元,税收12.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至少7200人。“十二五”末阿勒泰地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创造的税收将占全地区税收总额的30%以上,将成为推动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6.利用布局、时序和矿种规划建议。国家层面:哈(萨克斯坦)蒙(古)并重,兼顾俄(罗斯)。地方层面:5方优先,适度拓展。利用顺序:东哈州-科布多-巴彦乌列盖-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拓展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资源。利用矿种:优先国家和地区短缺能源及金属矿产,兼顾其他经济可利用性矿种。具体为油气、煤炭、铁、铜、铅锌、铬铁矿、磷、金、银等。如东哈萨克斯坦州的油气、铁铅锌、铜矿等,科布多省的煤炭、铁矿、金矿等,巴彦乌列盖省的煤炭等矿种,阿尔泰边疆区的油气等资源,阿尔泰共和国的金矿、铜矿等资源,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磷矿等,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铜、金等矿种。
7.相关政策建议。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项目,不因地方政府换届或领导人事变动而影响。时刻关注中亚油气等矿产资源利用动向,加快利用东哈州、蒙古资源项目推进力度。争取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并将相关边疆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不打折扣,切实造福阿勒泰地区各族人民。
五、成果转化应用
1.本项目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部分中间成果已及时转化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的实践。课题提出的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时序、相关建议等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如蒙古能源集团利用蒙古煤炭等资源,广汇集团利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中俄西部天然气管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部分研究成果被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采纳,被《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专题研究及文本所应用,被阿勒泰地区外经贸局、地区国土资源局等单位使用。
2.2009年6月22~27日,中国新疆阿勒泰党政代表团对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省两省进行了友好访问,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科布多两省签订了5份合作协议书,完成了《促进阿勒泰地区与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两省经贸旅游矿业合作新发展》考察报告,提出加强对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资源可利用性研究工作等5点建议,其中特别提出加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科布多两省矿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要继续加强党政代表团互访力度、拓展范围、加大深度。2012年5月7~16日,新疆阿勒泰党政代表团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蒙古巴彦乌列盖省、科布多省政府;落实了2009年度协议有关内容,阿勒泰地区与巴彦乌列盖省签署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省经贸、科技、卫生、旅游交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确认了2011年在中国阿勒泰地区签署的《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省合作意向书》,对意向书提出的各领域的合作应积极落实,深入推进。
4. 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
要创新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兴检。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争取国家级项目课题研究,在科技刊物发表论文展示检验检疫前沿技术。推进实验室建设,加强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管理,争取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打造一支检验检疫科技队伍。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提升自身检测能力。缩短检测出证时限,不断提高检测质量。拓展社会检测委托业务,促进事业可持续发展;要创新通关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实施泛珠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原产地证无纸化签证工作。切实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优惠关税政策措施,对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加强与海关的配合,落实关检合作“三个一”各项工作要求,加强业务协作,提高查验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所处位置的检验检疫部门业务特点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目前实施的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系统上下共同努力,由点到面、由辖区到区域、由区域到全国,全面完成了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和直属检验检疫局系统部署,搭建起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高速公路”,正是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
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扎实开展“美丽中国
绿蕾护航”专项行动,维护国门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严格口岸卫生检疫,巩固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成果,推动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全力做好疫情疫病防控工作,通过采取发热病人采样检验、宣传教育、联防联控等多项防控措施严防寨卡病毒病、黄热病、拉沙热等疫情传入;加强空港口岸红线范围内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涉外宾馆、仓储、固体液体废弃物等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保障空港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与海关、边联等联检部门在机场举行联合反恐演练,加强口岸核生化反恐工作,提升口岸反恐意识和反恐能力,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5. 历史课题
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内忧外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同治年间(1861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后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作用: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内容: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编辑] 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编辑]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编辑] 军事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编辑] 政治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6.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冯来兴副教授
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
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
肖飞副教授
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
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刘立新副教授
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
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
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郭智勇讲师、博士
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
主要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
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
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
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文字代表作:
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
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
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
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
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
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
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
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
胡剑宾讲师、硕士
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
主要经历:
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
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
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
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
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
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
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
陆文学讲师、硕士
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
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
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讲师、硕士
男,1975年生,四川人。
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
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
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
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
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
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
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
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讲师、硕士
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
学历背景:
2000.9-2004.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4.9-2007.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
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
获奖情况:
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
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
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
林丹彤讲师、学士
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
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
闵祥晓硕士、讲师
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
主要经历主要经历:
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
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
主要论文成果:
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
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
主要科研成果:
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
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
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
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
卢育林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
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
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
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
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
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
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
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阮波副教授、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
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罗永雄讲师、硕士
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
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
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副教授、硕士
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
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
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
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
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
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
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
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
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
邓雪琳讲师、在职博士生
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
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
李芳讲师、硕士
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
主要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
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
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
2006.7~2009.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
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
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
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
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
丁婷婷讲师、硕士
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
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
科研成果:
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
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
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
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
郑莉婷硕士
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
教育背景: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3.8—2004.8
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2005. 9—2007.7
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2007. 8 — 2008. 1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
2009.2---现在 教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
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7. 珠海拱北口岸改扩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珠海拱北口岸改扩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06月1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珠海拱北口岸改扩建项目管理等。
法定代表人:杨世濠
成立时间:2009-06-19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40000017048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珠海市拱北联安路9号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