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爱科学学科学的手抄报

爱科学学科学的手抄报

发布时间: 2021-03-08 03:00:15

A. 关于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手抄报

在二十一世纪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这样一种奖励,来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并用科学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有20多个国家,466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当他们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他们代表自己拥有了科学创造的巨大财富。
因此,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但怎样才能做到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而最能满足这种强烈欲望的方法是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话、结论,而最终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换来的是自己的成功。
科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所以,我们因当热爱科学,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学中的奥秘,不去实践,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科学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去探索,这样怎能获得成功呢?

科学就像是一个比宇宙大好多万倍的海洋,我们就像是一些鱼,虽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明天,水里就没有了氧气,必须换一个地方,这样换来换去,这个海洋会被我们污染了,到了这时候,就要寻找另一片海洋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新科学,只有不断更新,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诺贝尔科学奖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不用问了,只要你从小播种下科学的种子,努力学习,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B. 爱科学,学科学的手抄报怎样做

1.主题2.版面3.资料4.背景

C. 爱科学 用科学 学科学的手抄报资料 好了加分 急 在线等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自然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一些意见。
一、正确指导观察事物。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现象和特征,从而探究、总结出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求知者在探索科学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中发现的主题素材加以应用,最好地说明了应用现有经验把求知者带到一个更广阔、更美好、更有序世界的基本原理。
每年秋天,几百万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的正规教育。这些五岁大小的孩子们满怀着激情与兴奋,象大孩子一样登上校车,终于有机会去看看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父母们也把此刻看作一个转折点。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去发现他们经常所问的问题的答案,如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轮船会浮起来?等等。所有与儿童有关的人都希望学校能继续激发儿童求知这一天性。
教师应该运用许多方法来保持儿童的这种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们天生的好奇心,安排他们到湿地、河流、湖泊去郊游,把这作为他们学习观察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更加旺盛,我们把鸭蛋带到学校,鼓励学生照看这些鸭蛋,让他们想象小鸭子孵出时的样子。为了灌输对实验究根寻底的爱好,老师们用电池和灯泡或岩石和矿物等材料作为提问问题、做实验、发展理论和交流观点的出发点。
二、激发兴趣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彻底改变了《自然》教材的传统模式,从而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达到提高《科学》教学之目的,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学生才有学习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学生在认识物体、材料后,应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课堂的实验调动起来,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物理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的实验成功,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新一轮的科学课程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处在开放多元的状况,同时,也对科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老师的新旧思想冲突,原有的那种课堂模式与现有的开放的以探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头脑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教师观与新型教师观,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主体与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等等,这些似乎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时刻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为此,应结合新课程培训,对科学课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要知道课堂上的任务谁来给,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是从课本中找出问题来研究,或者直接由教师给出课堂任务,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带”着学生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往往学不好科学,课程改革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也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把课堂学习任务提出的权利让给了学生,因而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完全由着孩子走,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评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敢想象具体有多少问题,但思考一下:究竟有价值的问题有多少呢?教者是否对这些问题作出整理、归纳,课堂上我们研究哪些,哪些是不用研究的,课后只要去查查资料就行了,哪些是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教师受“尊重主体”的影响不敢说“不”,往往都是“好,请坐”,让学生提过就算了,不加肯定又不予否定。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问题究竟由谁来提,是完全由着孩子走,还是把书本上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心的心理需求,成为学生想研究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这就需要情境的作用,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习好科学。
四、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而且喜学乐学,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质量,则成了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理科课程,很多老师在使用教材时,大都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可以说绝大部分教师早已有了综合理科的概念,几乎可以用熟稔于胸来形容。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科学教学,若想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则非易事,
小学《科学》教科书以崭新的面貌,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吸引着我们的教师,也感染着我们的学生, 教材努力突破传统的以科学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我们要做到 在“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结构模式化,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类探究活动之中,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拓展空间,使教学的过程达到开放和活泼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的科学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五、活跃课堂气氛
在开放的课堂中,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要意把课堂向学生开放,但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结合本课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比如,我在讲雨的形成这节时,我没有按教材上的哪样,给学生做实验,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而是让学生先自学,雨是怎样形成的,之后,我说:“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雨的形成实验?”肃静的课堂变活跃起来,有很多同学想试一试,正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做雨的形成,要有冰才行,可老师,在课前,没有找到冰,怎么办?谁想做这个实验?请你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出来,如果全班同学认为可行,能看到雨的形成,哪你来人给大家做这个实验。”这相当于我给做这个实验设计了一个小小障碍,要想做好实验,就得知道,冰在实验中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能做实验,急着写实验方案,等有写完的,就请全班同学讨论,有不可行的地方,马上被同学们推翻,被推翻的又去修改,在这讨论和修改中,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动脑,想办法,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案。我有时都说不上话,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结果是,有一位同学提出,用冷水代替冰做实验,全班同学意见大体一致,方案定了,做实验就开始了。当然,我要让方案的设计者来做实验,看他们自己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全班同学都在关注实验的成功与否,如果不行,再研究,一直到看到“下雨”。当他们真正“下雨”时,对于雨是怎样形成的,冰在这时起到什么作用,人工降雨的原理,不言自明了。每节课下来,我总感到,
时间过的太快了,学生的兴趣,还没有消去,怎么办,让学生再研究,雪是怎样形成的?当做课下作业,去探索和研究。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以探究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D. 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 手抄报

作为资深小学六年的手抄报行家(伪),我想说:这类手抄报我常办,建议用彩铅在纸上画一张图(占满)再写题目,然后在上面写3/4的关于科学的资料,闲空就加点图。相信我这个刚毕业的小学生,没错!

E. 爱科学学科学手抄报内容

你好,我以前也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你可以写一些科学名人的故事,还有画画的话,画一些植物,昆虫。最后在写一些科学名人有谁,和他们发生的一些笑话,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望采纳

F. 爱科学,学科学的手抄报怎样做

爱科学,学科学的手抄报

G. 爱科学,学科学手抄报

科学饮乳小常识5则
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现介绍一些科学饮乳的小常识。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为人体空腹时胃肠蠕动快,牛奶中营养物质往往来不及被吸收就匆匆进入大肠。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为这样会减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机会,不利于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饼干、糕点等,或边吃点心边喝牛奶。
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中的钙代谢会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晚间尤其是午夜之际,血浆钙含量会出现一个"低谷",迫使机体通过调节机制调运一部分骨骼中的钙来补充。这样,血液中的钙虽暂时得到维持,但骨骼中钙却有减少。牛奶中含钙丰富,因此临睡前喝杯牛奶,可补偿人体夜间对钙的需求。
3.牛奶不宜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在高温条件下牛奶中的赖氨酸与糖发生梅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新化合物--果糖基氨基酸。这种物质非但不能为人体消化吸收,反而影响人体健康,牛奶最好新鲜饮用,如太冷稍稍加热即可。
4.不喜牛奶可饮酸奶。对牛奶有"反感"的人大多患乳糖不耐症,这些人可尝试饮用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但几乎保留了牛奶所有的营养,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内能存活繁殖,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并提高免疫力。酸奶中不含抗菌素,易消化吸收所以能空腹饮用。
5.酸奶不能加热饮用。喝酸奶主要吃它的营养和活菌,如酸奶加热,人体只能喝到营养却失去了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因此不要加热后饮用。

H. 我爱科学手抄报内容

我爱科学

在二十一世纪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这样一种奖励,来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并用科学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有20多个国家,466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当他们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他们代表自己拥有了科学创造的巨大财富。
因此,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但怎样才能做到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而最能满足这种强烈欲望的方法是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话、结论,而最终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换来的是自己的成功。

我听说有一所中学的高一年级的三位学生,他们也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竽”这样一种民族乐器充满了好奇,他们分析了这个乐器的特点后,决心也要做一个类似于“竽”的乐器。他们每天都去捡或去买很多支吸管,他们又仔细研究了这些吸管,利用了无数休息时间,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他们终于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吸管乐器,吹起来一样美妙、婉转,简直比“竽”吹出来的声音还要好听。他们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家,却能想到这样的东西,并克服重重困难去做,真不简单。想想自己,我也尝试过成功的滋味儿,以前我看见别人玩航模,好奇心驱使我产生我也要做一个的愿望,于是,我不断搜集材料,接着自己动手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虽然被发动机伤了手,流了血,留下疤痕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做出一个精美的航模。当时我喜悦的神情早把做的过程中的痛和苦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我们青少年的好奇心了,青少年能想到的东西,大人不一定能想到,因为青少年的幻想是天真的,是奇异的。其实,诺贝尔获得者的先天条件不如我们,他们能做到的东西,我们又为何做不到呢?青少年朋友们,抓紧我们宝贵的少年时期吧!动脑筋动手去做吧!

科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所以,我们因当热爱科学,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学中的奥秘,不去实践,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科学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去探索,这样怎能获得成功呢?

科学就像是一个比宇宙大好多万倍的海洋,我们就像是一些鱼,虽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明天,水里就没有了氧气,必须换一个地方,这样换来换去,这个海洋会被我们污染了,到了这时候,就要寻找另一片海洋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新科学,只有不断更新,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诺贝尔科学奖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不用问了,只要你从小播种下科学的种子,努力学习,它就在我

I. 读科普,爱科学手抄报该怎么写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自然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一些意见。
一、正确指导观察事物。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现象和特征,从而探究、总结出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求知者在探索科学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中发现的主题素材加以应用,最好地说明了应用现有经验把求知者带到一个更广阔、更美好、更有序世界的基本原理。
每年秋天,几百万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的正规教育。这些五岁大小的孩子们满怀着激情与兴奋,象大孩子一样登上校车,终于有机会去看看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父母们也把此刻看作一个转折点。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去发现他们经常所问的问题的答案,如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轮船会浮起来?等等。所有与儿童有关的人都希望学校能继续激发儿童求知这一天性。
教师应该运用许多方法来保持儿童的这种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们天生的好奇心,安排他们到湿地、河流、湖泊去郊游,把这作为他们学习观察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更加旺盛,我们把鸭蛋带到学校,鼓励学生照看这些鸭蛋,让他们想象小鸭子孵出时的样子。为了灌输对实验究根寻底的爱好,老师们用电池和灯泡或岩石和矿物等材料作为提问问题、做实验、发展理论和交流观点的出发点。
二、激发兴趣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彻底改变了《自然》教材的传统模式,从而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达到提高《科学》教学之目的,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学生才有学习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学生在认识物体、材料后,应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课堂的实验调动起来,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物理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的实验成功,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新一轮的科学课程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处在开放多元的状况,同时,也对科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老师的新旧思想冲突,原有的那种课堂模式与现有的开放的以探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头脑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教师观与新型教师观,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主体与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等等,这些似乎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时刻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为此,应结合新课程培训,对科学课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要知道课堂上的任务谁来给,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是从课本中找出问题来研究,或者直接由教师给出课堂任务,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带”着学生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往往学不好科学,课程改革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也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把课堂学习任务提出的权利让给了学生,因而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完全由着孩子走,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评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敢想象具体有多少问题,但思考一下:究竟有价值的问题有多少呢?教者是否对这些问题作出整理、归纳,课堂上我们研究哪些,哪些是不用研究的,课后只要去查查资料就行了,哪些是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教师受“尊重主体”的影响不敢说“不”,往往都是“好,请坐”,让学生提过就算了,不加肯定又不予否定。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问题究竟由谁来提,是完全由着孩子走,还是把书本上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心的心理需求,成为学生想研究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这就需要情境的作用,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习好科学。
四、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而且喜学乐学,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质量,则成了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理科课程,很多老师在使用教材时,大都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可以说绝大部分教师早已有了综合理科的概念,几乎可以用熟稔于胸来形容。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科学教学,若想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则非易事,
小学《科学》教科书以崭新的面貌,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吸引着我们的教师,也感染着我们的学生, 教材努力突破传统的以科学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我们要做到 在“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结构模式化,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类探究活动之中,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拓展空间,使教学的过程达到开放和活泼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的科学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五、活跃课堂气氛
在开放的课堂中,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要意把课堂向学生开放,但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结合本课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比如,我在讲雨的形成这节时,我没有按教材上的哪样,给学生做实验,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而是让学生先自学,雨是怎样形成的,之后,我说:“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雨的形成实验?”肃静的课堂变活跃起来,有很多同学想试一试,正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做雨的形成,要有冰才行,可老师,在课前,没有找到冰,怎么办?谁想做这个实验?请你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出来,如果全班同学认为可行,能看到雨的形成,哪你来人给大家做这个实验。”这相当于我给做这个实验设计了一个小小障碍,要想做好实验,就得知道,冰在实验中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能做实验,急着写实验方案,等有写完的,就请全班同学讨论,有不可行的地方,马上被同学们推翻,被推翻的又去修改,在这讨论和修改中,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动脑,想办法,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案。我有时都说不上话,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结果是,有一位同学提出,用冷水代替冰做实验,全班同学意见大体一致,方案定了,做实验就开始了。当然,我要让方案的设计者来做实验,看他们自己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全班同学都在关注实验的成功与否,如果不行,再研究,一直到看到“下雨”。当他们真正“下雨”时,对于雨是怎样形成的,冰在这时起到什么作用,人工降雨的原理,不言自明了。每节课下来,我总感到,
时间过的太快了,学生的兴趣,还没有消去,怎么办,让学生再研究,雪是怎样形成的?当做课下作业,去探索和研究。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以探究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J. 爱科学的手抄报

网上so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