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初三科学核能

初三科学核能

发布时间: 2021-03-06 11:12:26

❶ 一道简单的初三科学选择题(核能) 急!!!!!!!!!在线等~~~

选B。
A并不是任何物质都可以得到核能,要想得到核能必须有质量损耗,铁元素中的平均没个质子(中子)的平均质量最低,从理论上都不可以,更别说实践中了。
C太阳中发生的核反应就是巨变,不是人为控制的。

❷ 初三物理科学短文。核能核电

: 核能核电

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见轻水堆),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沸水堆则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变成70个大气压左右的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并干燥后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

简史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 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中国大陆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大亚湾核电站正加紧施工。

核能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要用反应堆产生核能,需要解决以下4个问题:①为核裂变链式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得以进行。②链式反应必须能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③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要能从反应堆中安全取出。④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避免它们对核电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伤害。

❸ 求初三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酸碱盐
一、酸碱盐
(一)、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1、 硫酸()
A、物理性质:(浓硫酸)
(1)具 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2)具 性能使纸张等碳化。
(3)具强烈 性,沾上皮肤后先 再 。
(4)具良好 性,且放出大量的热。
(5)稀释时应将 沿 慢慢倒入 并用 不断搅拌,防止 。这样做的原因是 和 。
B、化学性质(稀硫酸)
(1)稀硫酸使石蕊试液由 变 。无色酚酞 。
(2)稀硫酸+活泼金属→盐+H2↑(置换反应)
例: 、
(3)稀硫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例: 、
(4)稀硫酸+碱→盐+H2O(复分解反应)
例: 、
(5)稀硫酸+某些盐→新盐+新酸(复分解反应)
例: 、
2、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用HCl表示)
A、 物理性质(浓盐酸)
(1)
(2)具 性,敞口放置在瓶口可看到 ,这是挥发出来
的 与空气中的 形成的 。
(3)工业盐酸因含 而呈 色。
B、 化学性质(稀盐酸)
(1)稀盐酸使石蕊试液由 变 。无色酚酞 。
(2)稀盐酸+活泼金属→盐+H2↑(置换反应)
例: 、
(3)稀盐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例: 、
(4)稀盐酸+碱→盐+H2O(复分解反应)
例: 、
(5)稀盐酸+某些盐→新盐+新酸(复分解反应)
例: 、
3、硫酸与盐酸的对比
(1)两酸的电离方程式: 、
(2)浓硫酸具吸水性敞口放置导致溶液质量 ,质量分数 ,酸性 ,pH值 。浓盐酸具挥发性导致溶液质量 ,质量分数 ,酸性 ,pH值 。
(3)区分两酸最好的试剂是 。
(4)硫酸酸根SO42—的检验:先加 出现 再加
出现 可证明含SO42—-。此法不严密改正方法为:


盐酸酸根C l—的检验:先加 出现 再加
出现 可证明含C l—。
(5)通过两酸的化学性质可得出酸的通性为:
A、
B、
C、
D、
E、
(6)请写出下列酸的电离方程式:
HCl、H2SO4、HNO3、H2CO3


从中可得出酸是: 化合物,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 。
(二)、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1、 氢氧化钠(NaOH)俗称“苛性钠”、“烧碱”、“火碱”。
A、物理性质:(NaOH固体)
(1)氢氧化钠是一种 晶体, 于水,且放出大量 ,因此可作气体 。(NH3、CO、NO、H2、O2)它裸露在空气中易 。
(2)氢氧化钠具强烈 性,不可食用。
B、化学性质:(NaOH溶液)
(1)NaOH使石蕊试液由 变 ,无色酚酞 变 。
(2)NaOH+非金属氧化物→盐+H2O
例: 、
(放在空气中易变质)
(3)NaOH+酸→盐+H2O
例: 、
(4)NaOH+盐→新盐+新碱↓
例: (现象: )
(现象: )
2、 氢氧化钙(Ca(OH)2)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1)Ca(OH)2使石蕊试液由 变 ,无色酚酞 变 。
(2)Ca(OH)2+非金属氧化物→盐+H2O
例: 、
(放在空气中易变质)
(3)Ca(OH)2+酸→盐+H2O
例: 、
(4)Ca(OH)2+盐→新盐+新碱↓
例: 、

(5)通过两碱的化学性质可得出碱的通性为:
A、
B、
C、
D、
(6)请写出下列碱的电离方程式:
NaOH、Ca(OH)2、Ba(OH)2、NH4OH


从中可得出碱是: 化合物,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是 。

一)溶液的性质
1、 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S称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
2、 溶液的浓与稀——溶液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大的比质量分数小的要浓,与溶液的饱和与否无关。
溶液质量分数= /
3、 溶液的导电性:可溶电解质溶液具导电性。
4、 溶液酸碱性
定量测定 定性测定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PH试纸 PH计
酸性
中性
碱性

(二)、常见的盐
1、盐的涵义:
2、盐的分类:按阴阳离子分、按溶解性分。
3、盐的溶解性:盐酸盐除AgCl不溶均溶,硫酸盐除BaSO4不溶均溶;
硝酸盐均溶,碳酸盐、磷酸盐除钾钠铵外均不溶。
4、氯化钠(NaCl)俗称食盐
A、物理性质:纯净的食盐是 的一种晶体,易溶于水,不易潮解。粗盐因含杂质 和 所以易潮解。
B、化学性质:NaCl+AgCl= .
C、用途:(1)(2)
(3)(4)
5、碳酸钠(Na2CO3)工业上称纯碱俗称苏打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碳酸钠+强酸——钠盐+二氧化碳+水 例:
碳酸钠+可溶碱——钠盐+新碱(不溶)例:
碳酸钠+可溶盐——钠盐+碳酸盐(不溶)例:
C、 用途:制玻璃(候德榜)
6、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A、用途:
B、溶洞成因: 、
三、常见的金属材料
(一)、铁
1、 铁(Fe)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1)铁+非金属单质:

(注意:铁只有在与氯气反应时才显三价)
(2)铁+水蒸气:
(3)铁+酸: 、
(4)铁+可溶盐: (注意:湿法冶金在西汉)
3、铁的锈蚀与防锈 (注意:书上的实验)

(书上的例子要记住)
4、铜铝铁三者的比较
金属活动性: 、颜色:
导电性: 、密度: 、地壳中含量:

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
1. 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2.人造卫星:
2. 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3. 胶片感光成像:
3. 特技跳伞: 4.森林火灾:
4. 植物生长: 5.水电站(工作时):
第二节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 功的计算公式: .功的单位:
3. 功率
(1) 功率是反映物体 的物理量。
(2) 功率的定义:
(3) 功率的计算公式:
(4) 功率的单位:瓦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 1千瓦= 瓦 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 杠杆
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五要素
(1) 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 杠杆平衡:
4、杠杆平衡原理: ,即
二、 杠杆的分类
(1) L1>L2时,叫 ,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
(2) L1<L2时,叫 ,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
(3) L1=L2时,叫 ,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
三、 滑轮
(1) 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 。
(2) 动滑轮是 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
(3) 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η=W有用/W=Gh/FL×100﹪
(5)W总= W有用<W总η 1
3. 研究杠杆的平衡
(1) 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 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 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 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4.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FL=Gh W额外=0 η=100﹪
(2)有摩擦的斜面:W总=FL W有用=Gh W额外=FLη=Gh/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第四节
1.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 动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
(2)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 而具有的能。
(3)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有的能。
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1)影响动能的因素是物体的 。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 ,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 。质量相同时,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高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3)同一物体的弹性 越大,其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
(2)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弹性形变减小,速度增大。
4、机械能守恒
(1)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第五节
1.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 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 ,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 内能的单位: 。
(2)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

(2) 热传递总是
4.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5.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这两中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
(1)做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就增加;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就会减小。
6. 热量的计算:Q=
Q表示热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m表示物体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
c水= 焦/(千克.摄氏度)表示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为
7. 燃烧的热值: 某种燃料 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单位:焦/千克。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 即Q=mq
第六节
1. 电功
(1) 概念: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 电功的电位:
1度=1千瓦时=3.6×106焦。
(4) 电功的计算公式:
2. 电功率
(1) 定义:电流在 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 的物理量。
(2) 电功率的单位:瓦,千瓦,1千瓦=1000瓦。
(3) 电灯的亮度由 的大小决定。
(4)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功率。
输入功率:用电器消耗的总电功率。
(5)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当电功率的单位:千瓦,t的单位:小时,则W的单位是:千瓦时(度)。
3.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 实验原理: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原理是 ,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就可求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在额定电压下测出的电功率,就是额定功率。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中注意事项:在连接电路时,

第七节
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 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 过程。
3. 电热器
(1) 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
(2) 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
4. 焦耳定律:
(1) 文字叙述: 。
(2) 数学表达式:Q= 。
(3) 电流产生热量的计算方法:①Q=I2Rt是焦耳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任何导体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都可以由此公式来计算。②对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像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电流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由Q=U2/Rt,Q=UIt推导公式来结算。
第八节
1. 原子结构:原子包括 原子核:质子(带正点)、中子(不带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
2. 核能:原子核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也叫原子核能或原子能。
3. 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 。
(1)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的是链氏反应。
(2)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4、原子弹及核潜艇是根据 ,氢弹是根据 的原理制造的。
5、核电站:
(1)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以控制的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2) 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一些发射性物质,如 第九节
1.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无论是机械运动,还是生命运动,无论是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粒子,都遵循这个定律。
3. 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
(1)“永动机”不可能成功是因为它违背了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
(2)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

❹ 初三科学物理(第三章)

《热和能》复习提纲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④解释事例: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热量

1.比热容:⑴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炉子的效率:

①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公式:η=Q有效/Q总=cm(t-t0)/qm′。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总=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六、能量守恒定律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❺ 核能与化学能的区别

化学反应,原子核没变动,变的是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核变,变的是原子核内部的东西。
记得采纳啊

❻ 科学核能计算

不太会

❼ 一道初三科学题目 关于核能的 速度 3q

m煤=Q放/q=8.5×10ˆ13J/(3.4×10ˆ7J/kg)=2.5×10ˆ6kg=2.5×10ˆ3t
即1kg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完全燃烧2.5×10ˆ3t无烟煤放版出的能量
燃料铀30吨权-40吨=3×10ˆ4kg-4×10ˆ4kg,
相当于煤的质量是2.5×10ˆ3t*3×10ˆ4-2.5×10ˆ3t*4×10ˆ4=7.5×10ˆ7t-10ˆ8t

❽ 初三物理核裂变与核聚变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方说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4,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²,原子核之静质量变化(反应物与生成物之质量差)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 核聚变
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如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来源几乎取之不尽,因而是比较理想的能源取得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而触发核聚变反应必须消耗能量,因此人工核聚变的能量与触发核聚变的能量要到达一定的比例才能有经济效应。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要的几种可控制核聚变方式:超声波核聚变、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 2005年,部份科学家相信已经成功做出小型的核聚变,并且得到初步验证。首个实验核聚变发电站将选址法国。 核聚变就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大。 世界上的每一种物质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会分裂或合成,变成另 太阳中心核聚变
外的物质。物质无论是分裂或合成,都会产生能量。由两个氢原子合为一个氦原子,就叫核聚变,太阳就是依此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大家熟悉的原子弹则是用裂变原理造成的,目前的核电站也是利用核裂变而发电。核裂变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远远比不上核聚变,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不仅产生强大的辐射,伤害人体,而且遗害千年的废料也很难处理,核聚变的辐射则少得多,核聚变的燃料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核聚变要在近亿度高温条件下进行,地球上原子弹爆炸时可以达到这个温度。用核聚变原理造出来的氢弹就是靠先爆发一颗核裂变原子弹而产生的高热,来触发核聚变起燃器,使氢弹得以爆炸。但是,用原子弹引发核聚变只能引发氢弹爆炸,却不适用于核聚变发电,因为电厂不需要一次惊人的爆炸力,而需要缓缓释放的电能。 关于核聚变的“点火”问题,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可控核聚变的“点火”难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目前,世界上最大激光输出功率达100万亿瓦,足以“点燃”核聚变。除激光外,利用超高额微波加热法,也可达到“点火”温度。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❾ 如何向初中生解释核能

核能的利用是20世纪能源科学的主要成就。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专分配时释属放出来的能量。核子指的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单位粒子,是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人类和平利用核裂变能的关键技术是实现链式裂变反应。链式裂变反应指的是原子核的连续裂变过程。核反应堆是维持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核反应堆一般由堆芯、控制棒、反射层、堆内支撑机构、反应堆容器等组成。
参考资料:http://www.2049.gov.cn/admin/newsfile/NewsTemplet/nykx_2.asp?id=10010011

❿ 初三上科学复习重点内容

第二章物质的循环与转化知识要点小结

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的主要环节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
(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叶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碳循环
(4)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2
氧循环:
1.氧的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糖类等有机物供人类和
动物需要,并向大气释放氧气。
2.氧的消耗: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人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重返大气;
(2)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3)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需要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汽。
氮循环:
1.氮循化主要在大气、生物、土壤、海洋之间进行;
2.大气中的氮进人生物有机体的途径主要有: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 岩浆固氮 大气固氮
二、知识要点
1.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是碳酸盐和CO2;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二氧化碳的来源:①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②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燃烧;③还来自碳酸盐的分解。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维持这个含里基本不变,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稳定,适于动植物的生存,碳的减杯是平衡的,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使地层中经过干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释放出来,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就打破了生物眼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导致气温上升,形成“温室效应.
2.氧循环:大自然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看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就构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空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3.氮循环:氮的循环是这样进行的,绿色植物可利用阳光获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然后将碳水化合物和从土壤中得到的含氮的盐合成蛋白质,又成了动物的蛋白质。当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便开始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其中一部分氨又变成了可为植物所吸收的含氮的盐类,归还给土壤
化肥:常见的化肥有氮肥(含氮元素)、磷肥(含磷元素)、钾肥(含钾元素),含有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称为复合肥。
4.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小结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 高凌

一、热现象:
温度不是热;它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量物体的温度。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二、内能
1、分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之间有间隙。
2、扩散: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②扩散现象
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③固、液、气都可扩散,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内能:①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②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③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④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⑤热运动:物体内部大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三、改变内能的方法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时。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 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时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3,温度、热量、内能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如 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攻,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生“热”的含 义: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比热容
1、比热容: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 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②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③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④水的比热容为4.2x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 的热量为4.2 x103J。⑤水常调节气温、取 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 m(t -to),Q 放=Cm(to- 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Q吸=Q放
五、燃料的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3、关于热值的理解: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lkg”、“某种燃 料”、“完全燃烧”。1 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 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 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 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③酒精的热值是3.0 xl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J。
煤气的热值是3.9xl07J/m3,它表示:l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x107J。
4、公式:Q二mq(q为热值)。实际中,常利用Q吸二Q放即cm(t一t0)=nqm联合解题。
5、内能的利用方式:(l)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2)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6、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气机—内燃机一喷气式发动机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2
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钻、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5,磁场:①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②基本性质:磁场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③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6、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③典型磁感线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E、磁感线不相交。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7、地磁场: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二、电流与磁场:
1、电生磁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③电磁铁:A、定义:内部插人铁芯的通电螺线管。B、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C、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线圈形状来控制。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④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⑤电话:组成:话筒、听筒 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2、磁生电
①电磁感应的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②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④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⑤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A电路是闭合的;B.导体要在磁场中要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C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导体只能是一部分。

3.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能量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核能等。
2、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3、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物质与能量知识要点归纳

一、放射性:
1、原子核:稳定的原子核
放射性原子核→放射性(放射现象)
定义:不稳定的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出一些射线并且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原子核这种性质叫放射性,它有放出的物质叫射线。
2、放射性是原子核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受温度、压力或磁场的影响,是原子核内部的变化引起的。
放射射线:
a射线一一由高速运动的氦核组成(带正电),穿透本领弱、感光能力强
B射线—一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负电)
r射线—一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不带电)、穿透能力强
其它正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
3、了解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
4、放射性的应用:
工业上用B射线测厚度和用r射线探伤
农业上用辐射照射育种、保鲜、刺激生物生长
医学上用射线确诊和放射治疗
考古学和古生物学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文物年龄和地质年代
5、放射性污染:
盖格计数器是检侧放射性的仪器
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武器的实验或爆炸;核原料的开采、分离和生产;核电站的放射线材料事故性排放等;
6、放射性污染的防止:
一方面对放射性物质实行全面管理,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处理,严格限制放射性废物向环境排放;另一方面,发展控制和减少放射性污染的技术,研究控制放射性污染进入人休的技术,加强各种防护措施。
二、核健的释放
l、核电站的能量转化: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2、核能:
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叫原子核能
核能释放的方式:
(l)重核裂变一质量较大的重核分裂成两个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重核裂变。
裂变→放出中子→引起更多裂变→产生更多中子的反应叫链式反应。
快速裂变反应可以引起剧烈的爆炸→原子弹控制链式反应速度,利用核能→核电站(核反应堆)
(2)轻核聚变一一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叫热核反应。
氢弹是根据聚变原理制造的太阳内部通过核聚变向外释放光和热轻核聚变暂时还不能人为控制。

第五章生命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知识要点归纳
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系统的三个层次,从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构造体系:生态系统、生物个体和细胞,来认识和体会生命科学领域内容中的一条主线——“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5.1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
(1)按空间环境的性质划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城市)、水域生态系统(湿地、海洋)。
(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划分:自然生悉系统(原始森林)、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林)、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及农田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且流动和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1)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的最初物质来源于无机环境。(3)物质循环的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在生物群落中通过食物链(网)被反复循环利用;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能量流动:(1)定义: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①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②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③食物链(网)是能量流动的总渠道。(2)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单向流动。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②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后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盘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甲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如上图所示)。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坏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奋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最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2生物个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一、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
1.鸟的外部形态: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在飞行中减少空气的阻力;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适子飞行;
2.鸟类的骨骼: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内部大都是中空的,这样既可以减轻体重,又能加强骨骼的坚固性,有利于飞行;
3.鸟类的肌肉:鸟类胸骨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在鸟类龙骨突的两侧生有非常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才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4.鸟类的消化:鸟类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适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飞行运动;鸟类的直肠很短、粪便可以随时排出体外,有利于减轻体重。
5.鸟类的呼吸:体内有气囊,具有高效率的双重呼吸方式,适于长时间剧烈的飞行运动。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 心脏结构 血液循环方式 血液特点 温度
鱼类 一心房一心房 单循环 输送氧的能力低 体温不恒定(变温动物),活动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两栖类 两心房一心房 不完全双循环 混合物,输送氧的能力比较低
爬行类 两心房一心房,心室分隔不完全 较完全双循环 只要少量混合血,输送氧的能力较高
鸟类 两心房一心房,心室分隔完全 完全双循环 动脉血与静脉血完全分开,无混合血,输送氧的能力高 体温恒定(恒温动物),更适于复杂的环境
哺乳类
三、捕虫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1.与捕虫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能引诱昆虫(具有鲜艳的色彩或芳香的气味)、具有捕虫的机关(如茅膏菜的变形叶、猪笼草的捕虫器)、能分泌消化动物的消化液或由共生的细菌和真菌加工消化。
2.食虫植物的两种捕虫的方法:用黏液粘、用捕虫器捕或二者兼施
3.捕虫行为对食虫植物的意义:食虫植物往往生长在贫瘠的地域,缺乏体内所需的无机盐,特别是硝酸盐。这些植物用捕捉他们叶子中的昆虫和小的脊椎动物来获取养分。
细胞名称 所在位置 形态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实应性
红细胞 血液 双凹圆盘形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携带更多得的气体。薄而有弹性有利于通过微小的血管
肌肉细胞 肌肉 纤维状 收缩产生动作 纤维状的肌肉细胞使收缩更有力
神经细胞 身体各处 有突起 传递神经冲动 突起能获取和传递更多的信息
保卫细胞 植物叶片表皮 肾形,内含叶绿体 调节蒸腾作用 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围成气孔,保卫细胞通过调节气孔的大小调节蒸腾作用

5.3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植物叶片表皮中的气孔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通过调节气孔的大小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细胞大小与功能相适应:细胞的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大,细胞与外界环境和邻近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就越容易。
三、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所构成的整个身体的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内环境的成分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下图,人红细胞只有在生理盐水的环境中才能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发挥正常的功能。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