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科学革命国家

科学革命国家

发布时间: 2021-03-06 06:47:28

科学革命直接导致了什么的确定它标志着什么

自然科学发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依据历史事实,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在漫长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也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向前进一步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西方,通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最具理论色彩,又是提出理论模型最多的一门学科。同时,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种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观测时间也靠天,这就必然会有力推动天文学的发展。然而,天文学在当时又是一门十分敏感的学科。在天文学领域,两种宇宙观,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还别有用心地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证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来统治万物,就一定让人类的住所??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这种荒唐说法被当作权威加以崇信之后,托勒密的学说就成为不可怀疑的结果而严重阻碍着天文科学的进步。然而,地心说基础上产生的儒略历在325年被确定为基督教的历法后,它的微小误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同观测资料大相径庭。葡萄牙一位亲王的船长曾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事都和他说的相反。”托勒密体系的错误日益暴露,人们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当时,文艺复兴正蓬勃开展,它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适应时代要求,他从1506年开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阁楼上对天象仔细观察了30年,从而创立了一种天文学的新理论--日心说。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辉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从宏观上看,科学发展是落在生产技术的后面。例如,钟表在实践中已广泛应用,但人们并不懂得由哪些因素决定着钟表运动的周期;在战争发射了无数的子弹和炮弹,却搞不清怎样才能把弹道计算出来,命中率如何提高。从微观上看,古典力学的发展比较完善。在天体力学中,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但这一时期其他学科还很落后,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积累经验,进行分门别类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曾致力于对植物的分类,他写了《自然系统》一书,使杂乱无章的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在化学领域,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斯塔尔提提出燃素说来解释化学反应,燃素说作为化学的理论成果统治了化学界近100年。

科学的发展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必须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的起点。当时已有的天文学数学知识为力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提,而力学发展较完善的状况又促成了哲学史上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因为,从人的认识规律来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认识简单事物进而深化认识复杂事物的,认识机械运动是科学认识的第一任务。在科学认识第一阶段,暂时把事物看成彼此无关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进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学家们把一切高级复杂运动都简单类比为机械运动,并且把力学中的外力照搬过来,就变成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机械外因论。他们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只是在空间上扩张,展现其多样性,而在时间上没有变化,没有发展的历史。不变的行星一定始终不变地绕着不变的太阳运行,由于它不承认物质的发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从何而来,最后只能搬用神的创造力来解释,自然科学又回到了神学之中。

1755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康德的星云假说能较好解释太阳系的某些现象。他认为,太阳系以及一切恒星都是由原始星云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有生有死,而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为《自然辩证法》写的一篇导言中,给予康德的星云假说极高的评价。说它“包含着一切继续前进的起点。”因为既然地球是随着太阳系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地球上的万物山川、动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康德的星云假说有力冲击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是继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后的又一次科学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也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技术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云假说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不过,康德的星云假说一开始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19世纪,由于自然科学不断揭示出自然过程的辨证性质,才最终在哲学领域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19世纪是科学时代的开始。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开始论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质学领域,英国的地质学家赖尔提出地质渐变理论。在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相继被发现。在化学领域,原子-分子论被科学肯定;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并成为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在文中,门捷列夫预言了十一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在以后被一一证实。十九世纪最重大的科学成就是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在19世纪之前,人们基本上认为电与磁是两种不同现象,但人们也发现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联系,因为水手们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时罗盘上的磁针会发生偏转。1820年7月,丹麦教授奥斯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针的指向同电流的方向有关。这说明自然界除了沿物体中心线起作用的力以外,还存在着旋转力,而这种旋转力是牛顿力学所无法解释的,这样,一门新学科??电磁学诞生了。

奥斯特的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科学家们纷纷做各种实验,力求搞清电与磁的关系。法国的安培提出了电动力学理论。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ɡ?苡?831年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1845年他还发现了“磁光效应”,播下了电、磁、光统一理论的种子。但法拉弟的学说都是用直观的形式表达的,缺少精确的数学语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克服了这一缺点,他于1865年根据库仑定律、安培力公式、电磁感应定律等经验规律,运用矢量分析的数学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以后,麦克斯韦又推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还从波动方程中推论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刚好等于光速,并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把电、磁、光统一起来了,这是继牛顿力学以后又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利用赫兹的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先后分别实现了无线电的传播和接受,使有线电报逐渐发展成为无线电通讯。所有这些电器设备都需要大量的电,这远远不是微弱的电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问世使电流强度大大提高。70年代,欧洲开始进入电力时代。80年代还建成了中心发电站,并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之后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磁学的发展为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被迅速应用于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

19世纪,自然科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理学中一切基本问题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科学家们给牛顿力学本来解释不了的电磁现象虚构了一个物质承担者--以太。把电磁现象归结为以太的机械运动,他们认为整个物理世界都可以归结为绝对不可分的原子和绝对禁止的以太这两种物质始原。

正当古典物理学达到顶峰,人们陶醉于“尽善尽美”的境界时,却出人意料发生了一系列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迈克耳逊和莫雷为了寻找地球相对于绝对静止的以太运动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但实验结果却同古典理论的预测相反;在对比热和热辐射的研究中又出现了“紫外灾难”等古典理论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物理学再次受到严重的挑战,第三次面临重大的危机。

十九世纪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线。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受贝克勒尔启发,发现了钋、镭的放射性,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辐射强度比铀强200万倍的镭元素。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内部,这就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量子论是反映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与此同时,在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相对论产生了。相对论将力学和电磁学理论以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这是继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以后的又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技术发明大都是延长人的四肢与感官功能,解放人的体力,而电子计算机却是延长了人的脑的功能。它开始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物化并放大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在更是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科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Ⅱ 科学革命的概述

科学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历史上彻底的科学革命都是以科学观的变革为先声和途径。当代世界科学革命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实现科学观的转变——即是以能够融汇东西方科学的革命性科学观替代狭隘的小科学观(指以西学为唯一科学范式的科学观),没有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基础,中国不可能进入科学革命时代,只能再次成为西方科学革命的追随者和小学生。那样中国只能在追随西方完成科学革命后再进行科学观转变的补课,那样中国将再次丧失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机会。
科学观变革对于当代科学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中国继续认同小科学观,那么只能走技术进步的发展道路,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科学革命的领跑者,但最终在科学革命之后仍然会追随科学革命成功者改变科学观;如果中国自己首先改变狭隘的小科学观为容纳东、西方科学的大科学观,则中国就可以率先发动并领跑世界科学革命,并促使其它国家以及世界尽快实现科学观的转变和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着社会进步。科学革命可能涉及到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也可能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或者只涉及到某一学科。当原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在新的事实材料面前 ,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无法圆满地说明和解释新的事实的时候,预示着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理论的危机正是科学革命成熟的标志。
新的科学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并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及理论体系,这是科学革命的内容。因此,科学革命是对科学体系的根本改造。新旧概念、理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时是新的概念和理论推翻和完全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和理论;有时是新的概念和理论把原有的概念和理论包含在其中,作为一种特例,对原有的概念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加以严格限制和新的界定;也有时表现为新的概念和理论对原有的概念理论的重大修正、补充和发展。科学革命表明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相伴随,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图景,即所谓自然观也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哲学是靠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把握世界的,因此,每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导致自然观的变革。
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安德烈·维赛留斯出版了《人体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等。尽管科学革命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科学史的萌芽开始于14世纪,也有人认为化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开始于18、19世纪。公认的是在16至17世纪之间,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化学的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中世纪的观点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不论是在各个独立的学科内,更是在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中。

Ⅲ 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纷纷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大体有一下七种观点: 1.数学缺乏论。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兹在1697年的《中国近事》一书中说:“看来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至于中国在科学方面没有达到极高的造诣,“简单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欧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数学。” [1]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2]李约瑟同样认为“当自然科学与数学的融合成为普遍现象之后,自然科学才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他研究发现:“中国数学思想基本是代数学思维模式而不是几何学式样的”而近代科学的发端恰赖于几何学,如牛顿“在写《数学原理》的时候他并没有用微积分,他证明每一个定理时用的都是几何的方法,跟欧几里德书里很相像。” 2.文化制约说。美籍学者成中英认为:“一门新的物理科学必须开始于一个新的数学创造,完成于一个新的逻辑的诞生。”“我们甚至可主张,现代科学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学与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结晶” “犹太教及基督教传统的超绝神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式模型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的因果律标准模型。……若没有这些文化传统作为科学知性的基础,西方科学就不可能产生。”然而在中国,宗教意识较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与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3.语言决定论。在《风俗论》一书中,伏尔泰认为:“如果要问,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久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一切知识的第一要素。” 伏尔泰所说的第一原因,属于文化因素范畴。第二原因,则点出了语言问题。 4.态度决定论。杨振宁认为,“以后整个清朝有些大学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继续发挥‘西学中源’说。由于他们的影响,使中国的学者在清朝三百年间没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认为,清朝的‘西学中源’说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清朝时的中国已将汉唐时因强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对外来文化包容的大胸襟丧失殆尽。 5.墨家绝世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学说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相当大的贡献,如时空观如几何学如力学如原子论如光学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献认为墨学终成绝世之学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主要原因。 6.社会制度决定说。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就指出:“归根起来讲,中国农村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 7.地理位置决定论。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其《论文集》中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若干邻近而独立的国家,通过贸易和政策联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高教养和学问。中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从而使原来可能发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备的教养和科学,在许多世纪的进程中,收获甚微。从外部来说,其原因在于没有更多的外贸对象。但从内部说,是由于中国处于一大位的状态之下,说一种语言,在一种法律统治下,赞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对权威的宣传和敬畏,造成了勇气的丧失。假如中国邻帮有一个独立的王国,它研究科学,它的学者能够揭露中国人在天文学中的错误,中国人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昏昏欲睡中醒来,皇帝变得关注推动这门科学的进步……”

Ⅳ 近代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中取得的成果有哪些.举两例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时期,哥白尼于1543年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专科学诞生属的主要标志。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天体力学中,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工业革命时期,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造船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Ⅳ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纷纷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大体有一下七种观点:
1.数学缺乏论.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兹在1697年的《中国近事》一书中说:“看来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至于中国在科学方面没有达到极高的造诣,“简单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欧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数学.”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李约瑟同样认为“当自然科学与数学的融合成为普遍现象之后,自然科学才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他研究发现:“中国数学思想基本是代数学思维模式而不是几何学式样的”而近代科学的发端恰赖于几何学,如牛顿“在写《数学原理》的时候他并没有用微积分,他证明每一个定理时用的都是几何的方法,跟欧几里德书里很相像.”
2.文化制约说.美籍学者成中英认为:“一门新的物理科学必须开始于一个新的数学创造,完成于一个新的逻辑的诞生.”“我们甚至可主张,现代科学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学与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结晶” “犹太教及基督教传统的超绝神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式模型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的因果律标准模型.……若没有这些文化传统作为科学知性的基础,西方科学就不可能产生.”然而在中国,宗教意识较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与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3.语言决定论.在《风俗论》一书中,伏尔泰认为:“如果要问,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久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一切知识的第一要素.” 伏尔泰所说的第一原因,属于文化因素范畴.第二原因,则点出了语言问题.
4.态度决定论.杨振宁认为,“以后整个清朝有些大学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继续发挥‘西学中源’说.由于他们的影响,使中国的学者在清朝三百年间没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认为,清朝的‘西学中源’说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清朝时的中国已将汉唐时因强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对外来文化包容的大胸襟丧失殆尽
. 5.墨家绝世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学说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相当大的贡献,如时空观如几何学如力学如原子论如光学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献认为墨学终成绝世之学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主要原因
. 6.社会制度决定说.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就指出:“归根起来讲,中国农村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
7.地理位置决定论.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其《论文集》中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若干邻近而独立的国家,通过贸易和政策联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高教养和学问.中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从而使原来可能发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备的教养和科学,在许多世纪的进程中,收获甚微.从外部来说,其原因在于没有更多的外贸对象.但从内部说,是由于中国处于一大位的状态之下,说一种语言,在一种法律统治下,赞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对权威的宣传和敬畏,造成了勇气的丧失.假如中国邻帮有一个独立的王国,它研究科学,它的学者能够揭露中国人在天文学中的错误,中国人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昏昏欲睡中醒来,皇帝变得关注推动这门科学的进步

Ⅵ 近代科学革命是不是工业革命

你说的是科技革命不是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总称:分为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几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区别的:的区别在于他们转变为生产力的手段不同,工业革命是 经验----技术成果(工具革新)----生产力;而科技革命是 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生产力。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都是生产力上的重大发展,两者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所依托的时代和所呈现的侧重感上的差别而已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是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火车飞机什么的都是那一革命的产物。
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发展,以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比如现在的电脑,软件什么的。科技革命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并且向各个行业各个细节渗透。
现在世界,掌握了最先进科学知识的国家最强的。

请采纳

Ⅶ 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形成了一整套儒家治国思想。忠君爱国,专重农抑商,根深属蒂固,巩固了封建统治,也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果,落后的欧洲首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科学在欧洲迅猛发展,闭关锁国的中国就落后于欧洲,所以,近代科学革命只能发生在欧洲,中国落后挨打了。

Ⅷ 技术革命跟科学革命的区别

技术革命不抄同于科学革命,袭也不同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是科学革命,也可能带来的是产(工)业革命,比如,20世纪的生物技术带来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科学革命,还21世纪的合成生物学引发的技术革命却可能带来生物产业革命。
可以理解为技术革命包含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延伸和具体化之一,一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Ⅸ 列举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开始国家,主要成果,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版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权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Ⅹ 世界上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

18世纪末,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19世纪末,电力的发现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先后出现了电脑、能源、新材料、空间、生物等新兴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与影响上都远远地超过前两次,它具有一些重要特点。

(10)科学革命国家扩展阅读: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又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历史意义: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成就

一次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2.以轻工业为主导;

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二次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三次革命

电脑的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