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幼儿园科学探究

幼儿园科学探究

发布时间: 2021-03-06 02:37:06

⑴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基本环节

科学探索活动之后,幼儿会有一种想将探索中的体验、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倾倒出来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有效的对话交流对幼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举手回答成为一种形式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一般喜欢说:“我喜欢让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你如果知道,举手告诉老师。”这就使得只要教师一抛出问题,幼儿就产生了举手的条件反射,举手的幼儿多了,教师一时不知道请谁先讲好,于是就常用“开火车”,或是随便抓住视线里的几个幼儿请他们讲。有些幼儿在一旁举手,直到火车快开完了才轮到自己回答,在这个“煎熬”的等待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为什么还没轮到我”的问题上,对刚才教师的提问兴趣也大打折扣。 (二)单纯语言上的互动占绝大多数 在科学活动的交流环节中,一般由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讨论的话题,而在引出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对抛出的问题加以回答。对于语言加工较好的幼儿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回答。但是,对于一些在语言加工方面处于“弱势”的幼儿来说,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些幼儿看来也许是懂了,也许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们不一定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以为幼儿还不知道,还不理解。于是就在心里给幼儿贴上一个标签“这个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吗?如果换一种问与答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可以的。 (三)“一问一答一评”式交流占上风 教育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仍旧沿袭着l-R-E交流模式,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师发起的问题,R( Response)代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E( Evaluation)代表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这种交流模式中,由教师针对幼儿之前的科学活动提出问题,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教师再针对幼儿的答复进行评价,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再添加额外的梳理和归纳工作。这种交流模式中幼儿看似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整个过程幼儿都由教师的问题牵着走,顺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揣摩、猜测。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个追问,貌似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实则是在强迫幼儿顺着自己的思维走。 二、促进有效交流的对策 (一)将“看得见的符号+语言”引入讨论 组织幼儿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一定非以纯语言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看得见的符号,如手绘图画、PPT动画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这些可视画面更形象地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语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对于语言加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幼儿来说,图像的刺激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阅读符号的过程中,幼儿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教师的问题,而非在一个匆忙、紧凑的时间里表面化作答。 (二)将讨论的主体还给幼儿 交流讨论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讨论的主体是幼儿,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儿。有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物体落下来时的形态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时,教师没有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让幼儿来回答,而是在征询幼儿意愿的前提下,让图画记录的主人先来描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再让其他幼儿根据图画主人的描述推断哪一幅图画是该幼儿的。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图画的主人非常认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为听众的幼儿也在集中精力倾听图画主人的描述。交流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主人”热情洋溢,“台下”的“听众”积极响应。正是在这种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幼儿才释放了内在思考的能量,将整个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发问要能引起幼儿的分类思维 交流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因素就在于如何从他人的观点中进行学习。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幼儿可以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充实: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则易引起幼儿的发问:“为什么他和我的不一样呢?”“噢,还可以这样做啊!”从而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在发问时,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与他人的回答不一样,以激发思维的碰撞。

⑵ 你认为幼儿园里的科学探究活动,举例说明幼儿的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分别指什么

幼儿园的科学探索中举例的小孩子如何探究做老师一定要盈利幼儿园的小朋友怎样去探索发现?

⑶ 幼儿科学探究的介绍

不管你承认与否,今天的世界,确实到不懂科学就无法生存的地步,美版国在16年前就提出权了有关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日本也在他们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将 “自然”领域的内容扩展为“环境”,2001年9月我们国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⑷ 如何提升农村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教师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责,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猜想出不符合现实的答案――“积木会沉到水底”“泡沫板会沉到水底”“铁钉会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应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用管,教师应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索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的操作性,这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
四、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开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⑸ 幼儿科学领域包括有

幼儿科学领域包括有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

科学探究: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版有初步的探究能权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数学认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学习、思考着周围的世界,不断构建着周围世界的内在模型。科学是对儿童系统地探索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天然的好奇心的延伸,是对大量知识和实践的发展。

科学能够构建引发幼儿的好奇心,科学可以启发孩子的智慧,实验可以带来身心愉悦,从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具有动手能力。

⑹ 幼儿园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

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它不追回求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答、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更何况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在引导孩子们认识风时,我们不应在期待着他们能说出“空气流动产生风”,而应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到“风真有劲,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风让我的风车一会儿转,一会儿停;一会儿往这边转,一会儿往那边转”感到满足。

⑺ 如何设计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教师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责,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猜想出不符合现实的答案――“积木会沉到水底”“泡沫板会沉到水底”“铁钉会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应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用管,教师应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索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的操作性,这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
四、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开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总之,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真正做到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⑻ 幼儿园活动区中的科学探究有哪些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有研究表明,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期,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究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我们经常听到小朋友提出各种问题。如幼儿问老师,我脱毛衣时为什么有噼辟啪啪的声音,还感觉有些痛?在自然角里,我们会听到小朋友议论:“为什么豆豆发芽了,可是大蒜老不发芽呢?”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应该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幼儿,用心解释或者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就会禁锢幼儿的思想,久而久之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热情就会减退甚至消失。其次,我们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新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进行新的思考。最后,还应该把幼儿的好奇心上升为探究的热情。着名科学家瓦特对蒸气推动茶壶盖产生了兴趣,从而发明了蒸气机。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好奇心出发,促进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助于探究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探究的能力。幼儿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脆弱,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多表扬、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发孩子巨大探究能量。 心理学家布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丰富多样能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有多次尝试和反复操作的机会,从而完成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如在科学活动“怎样使物体移动”的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纸屑、积木、跳棋、各种玩具、火柴棒等等。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再加工,创造符合目标的物体,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儿关心着身边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现象吸引着幼儿,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机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探究,如下雨时,让幼儿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一边观察雨,一边回答“雨像什么”?“下过雨后的地上会怎样?”从而使幼儿对雨产生兴趣,继续探究“雨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前小动物又在干什么?”等等。幼儿在一定量信息储存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多方面进行探究,经过多次练习,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质疑是孩子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进。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并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体平衡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利用老师准备的各种材料,自己想办法让小丑在钢丝上立稳,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发表意见,让幼儿自己想办法操作,有的幼儿使用了回形针,有的使用了橡皮泥;有的将小人撕条小口,将小人插在钢丝上等等,然后让幼儿讨论、辩析,谁的小人表演最精彩。随后,教师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小人能在钢丝上走来走去,幼儿进入再实践、再探究的阶段。在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培养了幼儿善于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⑼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创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背景下,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教师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责,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猜想出不符合现实的答案――“积木会沉到水底”“泡沫板会沉到水底”“铁钉会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应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用管,教师应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索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的操作性,这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
四、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开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总之,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真正做到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将科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中科学活动,集中科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而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则是一种较为自由随意的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兴趣、保护幼儿的童心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促使幼儿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幼儿天生充满好奇,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六、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
众所周知,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还要提醒家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包容孩子与成人不同的科学想法和行为,鼓励并支持孩子进行探索、实验,培育幼儿心中科学的种子。例如: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就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如何支持幼儿科学活动等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家长学习《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向家长发放科学教育的宣传材料等。
此外,还可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和孩子一起收集实验材料,制作实验工具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科学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幼儿的信心倍增,对科学的探索也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
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科学的世界丰富多彩。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幼儿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使幼儿园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开启科学世界的金钥匙。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