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课题题目
❶ 初中语文有关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题目有哪些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
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 各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选择题目并据以建组的方式,可以取开放式、半开放式和集中式三种.
1.开放式
基本式:全年级或班级不设统一研究主题,小组研究题目由学生提出,学生自愿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各小组研究的课题互不重复. 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选题领域不受限制,对于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比较适合;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展示交流,将拓宽同学的视野;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与基本式有一点不同,即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 变式基本保持了基本式的优点,同时又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半开放式
基本式:全年级或者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例如:"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等),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将这些题目交全班讨论予以调整(如合并相近题目,删减不适当的题目等),确定一批可供开展合作研究的题目.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合作学习小组,实施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 半开放式的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设定统一主题有利于交珠关注目光引向当今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引导他们研究、探索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易于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3.集中式
基本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 这种组织方式研究题目非常集中,但各合作小组就同一个题目独立地开展研究,其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所以学习活动仍然具有开放性特点.但是"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相应地引发组内学习伙伴间较强烈的合作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全班(或全年级)就同一问题成功地开展讨论与交流.这种组织方式不仅适用于综合性活动型研究性学习,而且适用于学科教学.例如:政治课就"科索沃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开展合作研究之后,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开展研究性学习,究竟采取上述三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及其变式中的哪一种,应当视学校、年级、班级学生的不同,考虑课程的类型、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条件、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4.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 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中小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
考试中,要求你体裁不限,并不是说你想用什么体裁就用什么体裁,而应该根据“扬长”原则来完成;
❷ 初中语文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题目都有哪些
需要课题么??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问我下。
❸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题目有哪些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理论界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本文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学科特点确定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于本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此外,对高一年级生物选修课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物学实验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崔允 郭,1999)。校本课程通常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决策,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崔允 郭,1999)。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主要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学者(徐玉珍,2001)从新课程开发的策略、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构建学校特色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了更明确的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徐玉珍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两个基本点是“学校为本”与“课程开发”。两个必须是指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语言习惯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法国自拿破仑统治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时间表以及全国考试涉及的范围。德国在18世纪末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学所需的课时,阐明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在这样的指令性课程标准与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教师很少有自由行动的余地。
另一种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课程开发传统,这种课程开发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美国的教育属州政府的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地方有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上的自主权。由于学区和学校的自主权很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学校自主的传统。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课程的开发传统是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的,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两类课程体制各有利弊。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开发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新课程运动具有这样的基本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与原有课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识不同的是,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包含最新信息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观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崔允 郭,1999)
在这一课程运动中,英美两国表现尤为突出,两国课程开发者都认同了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过多地把课程权力交给学校与教师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西方的新课程计划由专家研究课程制度,新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集中开发。
但这一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师方面的种种原因外,“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于课程开发集权引起的。这种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课程的推行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校本课程恰好能够适应这一要求。一向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事务上的主动权,纷纷出台了有关的课程政策。
我国建国后,为保证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便于管理和评价,采用的是原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教育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也受到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有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结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课程、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 问题的提出
1. 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 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学生水平的测试。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生物学技能水平和情感情况。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各个年级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有所不同。
3.后测:检查一个学期课程完成后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测、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在实施过程进行中,各年级任课教师对课程情况进行经常交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研究方案调整,特别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整理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以备总结完善课程;对为本课程编写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准备汇编为生物选修课教材。
❹ 初中语文课题有哪些
学会感恩,收获美好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8-05-09
冯友余
今天,我们讲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感恩是至高的人生智慧;感恩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恩是巨大的人生力量!
一、再读杜牧《清明》诗
上一周,清明节前我们对清明节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但却没有提到晚唐诗人杜牧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这首诗改成了短剧本:
场景:清明节,天下作纷纷细雨
人物:路上行人,牧童
情节:行人断魂,欲买酒浇愁,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论是诗还是剧本,里边都有疑问:路上行人为何会断魂?他要到何处去?为何喝酒?
答案是:行人清明回家扫墓祭祖,途遇雨天难归去,所以忧思难遣,借酒浇愁!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忘本的人文精神,根的理念,感恩的思想!
有人说中国无西方的感恩节,缺乏感恩的传统和意识,我坚定的告诉他:不对!听我讲了以后,你们听到类似观点,也应该坚定的告诉他:中国一切传统节日都可以说是有感恩意义的节日,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寄寓着不忘本、纪念先贤、感恩先贤的深意!
二、人为什么要感恩?
(一)首先,感恩是至高的人生智慧——会感恩就会正确认识自我,进行清晰的人生定位。
1、个体的人是非常渺小的,吃、穿、住、行,无一不是他人的支持,一个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于世间。我们汉字的“人”字非常有意思,一撇一捺互相支撑,象征人是要相互温暖,相互照亮才能走完各自的人生历程!
2、介绍一下佛家的理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指的是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佛恩。
(1)国土恩:国家安定,我们才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不做乱世之人”,意思是说宁肯作太平盛世中一只鸡,一只狗,也不愿意作乱世中的一个人,战争灾乱年代的人比不上太平年代的一只动物。不要说大的战争,就是自然界的地震、雪灾等灾害来临时,我们就知道个人需要国家的恩护。
(2)众生恩:众生,就以人而言,如前所述,我们是相互依存的。
(3)父母恩:生养之恩比天高!
(4)佛恩:这是佛家观念,对我们不信仰佛教的人而言,佛恩可以理解为师长教化教育的恩情。因为“佛”是印度音译,意思是觉悟者的意思,佛的一切功德可高度概括为“觉、正、净”,觉悟宇宙真理不迷惑、意识言行正确、心念纯净无私,以此德行来化度众生。所以,佛恩我们理解为师长教育之恩,师长让我们由蒙昧走向文明,由无知孩童成长为一位有知识的少年,再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3、再谈佛家大慈大悲的观念,八个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缘由,比如今天我对你微笑,明天你对我点头,微笑是缘,点头是果,但佛家崇尚没有缘由的慈爱,因为众生,宇宙间一切生命本来一体,自然人苦为我苦,人饥为我饥,生起同体的大悲(怜悯)之心!
(二)第二点,感恩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恩的人不会怨天尤人,会自省、自立、自强。
1、感恩立足于正确认识个体与他人、与世间万物正确认识的至高智慧,形成于真诚内省之中。
2、感恩的人会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所以一定会是谦虚的,不狂妄自大的。
3、感恩的人是进取的,因为珍爱人生,包括珍爱顺境,也珍爱逆境和苦难,在感恩的人看来,苦难是老师,教会自己智慧,值得从中反思,所以不但不埋怨,反而视为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第三点,感恩是巨大的人生力量——感恩的人会坚强、自信、健康、仁慈!
1、感恩带来坚强,因为感恩的人珍爱人生的顺逆境界,所以淡看一切不幸甚至灾祸劫难,自然坚强无畏!
2、感恩带来信心,感恩的人以苦难为师,心中会永远看到希望!
3、感恩带来健康,感恩的人心底坦荡知足,少私欲杂念,睡能安睡,醒时心静,身心和谐,自然健康!
4、感恩创造和谐,感恩的人对他人,包括父母、亲人朋友,乃至天地万物常怀敬意,与天人合一,所谓仁者无敌,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一切行为无损世界而顺世间生化之道理,自能于和谐中拥有无尽的创造力量。
三、我们如何感恩?
1、继承好中华民族的感恩传统,就是对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祖先的感恩。中华民族是有感恩传统的民族。古人说:“人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又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感恩从孝顺父母做起。有两句非常严重的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不孝父母乃畜类,不爱国家是贼徒”。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觉得他的母亲年纪大了,是家庭的拖累,打算把母亲背到深山里去扔了。他的母亲知道后也同意儿子这样做,觉得自己确实拖累了儿子,她给儿子只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给自己准备一些干燥的柴禾。儿子也没有在意母亲为啥提这个要求就答应了,然后在一个大雪天里,这个人就背着母亲进深山去,一路上,遇到难走、溜滑的地段,母亲就扔下几根柴禾,儿子不解地问母亲为啥这样做,母亲说,儿子,你把我扔进深山后,你还得回家,我怕你回来时摔倒啊。儿子一瞬间,良心发现,泪流满面,把母亲背回了家中。这个故事的道理引人深思:我们回报父母的很少,有时觉得父母亲嘛,太亲近了,不必客气,大吼大叫,从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可是,父母也是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日韩现代文明,在这方面就比中国人做得好得多!正如前边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感恩,应从孝顺父母做起。
3、感恩从细节做起,感恩生活,感恩一切人,感恩整个世界。
4、感恩是一种心态。感恩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行为,有的时候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关键是不要如小说中的曹操所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应该是天下没有人对不起我,我是这个世界给予我的已经太多太多,我要尽己所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天地!愿同学们都能学会感恩,收获美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❺ 想做一个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课题(小课题)研究,不知道写一个方面能否告知一些课题题目
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方法初探
❻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有哪些好题目
《中学教材全解:8年级语文上(语文版)(工具版)》是对教材讲解细致入微。以语文科为例,小到字的读音、词的辨析,大到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都在《中学教材全解:8年级语文上(语文版)(工具版)》中有所体现。其次是重点难点详细讲析,既有解题过程又有思路点拨。再次是解题方法细,一题多解,多题一法,变通训练,总结规律。
第一单元
1 春
2 济南的冬天
3*雨的四季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6 散步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
8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再塑生命的人
11*窃读记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第四单元
13 纪念白求恩
14 植树的牧羊人
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16 诫子书
写作 思路要清晰
第五单元
17 猫
18 鸟
19*动物笑谈
20 狼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 皇帝的新装
22 诗两首
23*女娲造人
24 寓言四则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❼ 初中语文小课题研究题目有哪些
答案如下 亢龙有悔 飞龙在天 见龙在田 鸿渐于陆 潜龙勿用 利涉大川 突如其来 震惊百里 或跃在渊 双龙取水 鱼跃于渊 时乘六龙 密云不雨 损则有孚 龙战于野 履霜冰至 羝羊触蕃 神龙摆尾
❽ 初中语文教研课题有哪些
这个你找老师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