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格式模板 » 少林螳螂拳摘要

少林螳螂拳摘要

发布时间: 2021-03-30 00:35:23

Ⅰ 螳螂拳是谁发明的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对於螳螂拳历史源流,已有众多描述。早年螳螂拳的师承发展只有口头传说,并无史料考证。至真正有螳螂拳文献记载,已是近代莱阳县志所载小赤山李秉霄及世传梁学香之「螳螂拳谱」,另尚有王云生所传之「升霄道人重集一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有关在祖师王郎之后传至升霄道人、宇宙道人 或福居禅师之说,至今尚无资料证实。有感於香港及海外螳螂拳史述与发源地山东省差异颇大,故想就螳螂拳近代发展问题表达个人意见,以期望世界各地螳螂拳同门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螳螂拳的发源地是山东省烟台地区,最初流行於莱阳、海阳一带。经历代宗师充实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并无门派之分。传说王郎创螳螂拳时只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流传广泛,研习者众多,始分枝成各种流派,套路亦各有发展创新。

在此顺带一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演练风格及技击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为一谈。同样一套拳,外表结构差别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劲法却有区别。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风格去演练七星螳螂的套路就变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风格去演练六合螳螂的套路就变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极拳,发展至陈、杨、吴、孙、武、赵堡等各派,是各具风格和技术特点的,内涵也有很大区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将几种流派合而学之而产生另类风格的,这又当别论。有关各派螳螂拳之技术分析,容日后详谈。

螳螂拳外传始於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烟台地区的螳螂拳名师纷纷到外发扬光大。到香港传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罗光玉,太极螳螂赵竹溪,梅花螳螂鲍光英三大名师。传播到东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极螳螂)姜化龙、宋子德一脉以至传人莱阳三山即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及纪春亭等名师。到台湾传播的已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有梅花螳螂李昆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张祥三。其后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门螳螂、长拳螳螂等。由於当时尚处於资讯落后时代,以至其后的历史原因,在几十年的一段长时间内,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与发源地山东省及国内的螳螂拳,基本上是处於隔离状态。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谱、拳理、技术特点等资料,主要是言传身教。但这些来自山东烟台地区的名师在语言沟通上是有一定困难,故此就产生了许多对螳螂拳史料、技术理论的不同理解。其传人亦根据各自的悟性去演绎,以至有穷毕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权威性的某些观点,却令山东的螳螂拳同门难於理解和接受。笔者感觉两地对螳螂拳资料各有偏颇,香港对於螳螂拳南传的同时山东及北方各省螳螂拳发展缺乏资料,而山东地区各派嫡系螳螂拳对外传螳螂拳情况亦理解不足。鉴於此因,笔者希望将两地螳螂拳近代发展慨况提供参考,以利彼此增进了解。正如去年往烟台与市武协及螳螂拳传人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海内外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为发扬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於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於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於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於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於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一)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

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随父习武,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

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

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

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

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

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十八嵗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於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於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於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准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尚。郝斌声名显赫,威震胶东,一生对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历史人物。郝斌传人无数,未可尽录,主要有其子郝维志、弟子孙德龙、曲滋君、孙德尧、孙德孝、汪宜臣、王聚胜、魏文阜、葛希信、孙宝恩、孙雪坡、陈学昆、张发龙、姜道泉、郑兴书、梁焯忠、关晓文、危凤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迳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於姜化龙之后。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於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材。

崔寿山,字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主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於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经典。崔寿山曾任教於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於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王元乾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Ⅱ 螳螂拳的拳谱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495716.html 国家规定套路

Ⅲ 螳螂拳分为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主要流派有“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这两种螳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遇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好比朵朵梅花迎雪开。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较比七星螳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属于象形拳,讲究臂肘出击灵活,变化多端,动作敏捷,刚柔相间。集技击与修身于一体,活学活用,配合实战教学,攻防自如,实用性更强!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这一流派的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作基础,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 3部分:其一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其二为套路技术,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 柔灵、摘要 、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其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②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拳大体相似。套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论中所载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要领,强调以“意变”导“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 明、暗、 滑五劲。套路主要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与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发劲的形式划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属"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属"软螳螂拳"。
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除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之说。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螳螂拳被列为全国 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螳螂拳流派现今螳螂拳衍生许多派别,以王朗为主的即分为[硬螳螂](七星和梅花)与[软螳螂](六合)两种。前者以刚烈强劲为主;后者以和缓招式为主。硬螳螂之后又衍生[秘门][摔手]及[光板]等门派.近年亦创始[八歩螳螂拳],是由七星派高手姜化龙于民国初年(1912年),协同[八卦拳]的王中庆和[形意拳][通背拳]的陈某等三人所创。
六合是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六 合螳螂拳对“以意变导形变”的要求更为严重严格,讲究轻灵、柔顺、巧妙;要求活似机轮、圆似刚球、一动皆动、一静皆静、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类主要分明、暗、刚、柔、滑五劲,从劲路和套路组合形成看有更明显的演化特点。六 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动作的组合结构、套路内容、演练风格上差距较大,在刚柔劲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因此有人称它为“软螳螂”。人体的结构同螳螂的结构不同,要把螳螂的特点在人体上提练成“拳术化”,避免“动物化”,势必“重在取意”。

Ⅳ 苏龙少林螳螂拦截拳

螳螂拳谱拳书合集
——侯海泉整理
一官方类
《中国武术人名大辞典》
《中国武术拳械录》
《莱阳县志》
《螳螂拳总论》中国政府
《拳术摘要》中国政府
二升霄道人衣钵真传类:
《衣钵真传——短打变式》
《衣钵真传——短打全式》
《衣钵真传——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
另外两本因年代久远,封面已残破,无法确认,主要内容均为拳法,行功功法,门内通常称为升霄道人重集《衣钵真传》之木火土金水五本。另有一本《衣钵真传——兵刃全式》,目前挖掘和掌握共六本。
手抄本升霄道人衣钵真传类书名的考证是根据吾友螳螂拳泰斗杨宏志先生提供并整理。
三少林衣钵真传类
《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谱》升霄道人重集之白猿选集李占元
《福居罗汉短打》
《罗汉短打拳谱》
《少林短打拳谱》
《我的拳术经验谈》
《短打秘钥》
《少林螳螂拳谱》
四山东螳螂拳谱
《拳棍*谱》梁学香
《可使有勇》梁学香
《内功谱》梁学香
《棍棒鞭全谱》清道光年间
《螳螂拳谱(上下卷)》宋子德
《拳打手歌》宋子德
《太极螳螂拳谱》崔寿山 师传版东北版 烟台版
《太极螳螂拳谱》王玉山
《螳螂拳谱》李昆山
《螳螂拳谱》打印版
《精神》郝宏
《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郝恒禄
《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郝宾
《梅花螳螂拳谱》曲滋君
《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春德
《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光辉
《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
《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
《秘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
《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
《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
《六合门》赵春合
《六合螳螂手法摘要》
《螳螂散手》一二 陈云涛
《翻天覆地及其他》陈云涛
《论肘法》陈云涛
《踢法简论》陈云涛
《螳螂拳略论》陈云涛 马汉清
《螳螂拳图谱》小羊绘图版
《少林拳图谱》小羊绘图版
《山东勍手螳螂拳家传拳谱》刘连洋家传
五已出版图书类
(一)大陆版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 螳螂拳》
《中国武术拳械录-螳螂拳》
《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张炳斗
《梅花螳螂拳》周永祥
《梅花螳螂剑》李承祥
《七星螳螂拳》李占元
《螳螂剑》刘崇禧
《六合棍》陈若萍
《六合螳螂拳》刘敬儒
《螳螂硬功散手训练教室》江上雄
《擒拿格斗术集粹》武林编辑部
《螳螂拳》李成银l98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螳螂拳》王洪发1987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螳螂拳》黎峰
《螳螂拳》(英文版)张玉萍
《太极螳螂门揭秘》洪敦品
《太乙螳螂散手奥义》薛福成
《少林寺七星螳螂拳》张浏青
《少林寺螳螂拳》张浏青
《少林螳螂拳》苏龙
(二)台湾
《七星螳螂拳》张详三
《六合螳螂拳》张详三
《螳螂手拳谱》高道生
《螳螂四路奔打拳法》高道生
《螳螂小虎燕拳》高道生
《二路长拳》高道生
《梅花螳螂拳》季正堂
《秘门螳螂拳》杨逢时 施政忠
《秘门螳螂拳》张家梁著
《实用螳螂拳》卫笑堂
《实用螳螂拳秘芨》卫笑堂
《实用螳螂拳续集》卫笑堂
《八步螳螂拳》左显富
《螳螂崩步拳》苏昆明
《螳螂领崩步》苏昆明
《螳螂拳全书》高文正
《武坛-八段锦》无心山人
《螳螂剑全书》刘全功
《武坛(七星)螳螂拦截拳》苏昱彰
《拳艺论-螳螂拳篇》苏昱彰
《螳螂手法总集》
(三)香港
《弹腿十四路拳谱》黄汉勋
《螳螂崩步图解》黄汉勋
《复位崩步拳》黄汉勋
《重订崩步拳》黄汉勋
《领崩步拳》黄汉勋
《躲刚拳 十八叟拳合编》黄汉勋
《插捶拳?螳螂拳谱合编》黄汉勋
《白猿出洞》黄汉勋
《领白猿出洞》黄汉勋
《白猿偷桃》黄汉勋
《螳螂大架式小架式》黄汉勋
《螳螂大番车》黄汉勋
《螳螂小番车》黄汉勋
《梅花落拳》黄汉勋
《梅花拳》黄汉勋
《梅花手拳》黄汉勋
《螳螂一路摘要拳》 黄汉勋
《螳螂二路摘要拳》 黄汉勋
《螳螂三路摘要拳》 黄汉勋
《黑虎交叉拳》(或《螳螂黑虎出洞》)黄汉勋
《醉罗汉拳》黄汉勋
《四路奔打拳》黄汉勋
《飞雁掌功》黄汉勋
《连环锦套》黄汉勋
《螳螂柔灵拳》黄汉勋
《螳螂出洞》黄汉勋
《拦截》黄汉勋
《罗汉功》黄汉勋
《螳螂拳术随笔》黄汉勋
《螳螂五郎棍》黄汉勋
《六合棍》黄汉勋
《六合双刀》黄汉勋
《燕青单刀》黄汉勋
《五行单刀》黄汉勋
《军中大刀》黄汉勋
《一路梅花*》黄汉勋
《文武八仙剑》黄汉勋
《子午剑》黄汉勋
《虎尾三节棍》黄汉勋
《醉酒地躺单刀》黄汉勋
《搏击阐要》黄汉勋
《螳螂拳术阐秘》黄汉勋
《龙翔凤舞》黄汉勋
《螳螂拳散手》叶瑞100元
《螳螂拳剑全书》刘全功100元
《七星螳螂拳崩步拳》丁晓色100元
《七星螳螂拳散手》丁晓色100元
《七星螳螂拳》李锦荣
《螳螂拳术》赵志明
《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黄汉超
《螳螂拳散手》叶瑞
《七星螳螂之大翻车、小翻车及力劈拳》林永杰、应芬芳
《香江流传之山东螳螂拳术(拳谱篇)》林永杰、应芬芳
《赵竹溪系太极螳螂崩步拳》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
《赵竹溪系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
《夺命扇-谢永铭篇》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
(四)日本
《螳螂拳大要》根本一已
《秘门螳螂拳入门》松田隆智
《七星螳螂拳》(中译本)松田隆智
《图解中国拳法》松田隆智

Ⅳ 螳螂拳的历史发展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在她有史记载的二百多年的传承中,历代传人豪杰俊才倍涌,影响与日俱增。
李赞元,原名李立,清顺治帝赐名赞元,字公弼,号望石。顺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进士。翌年四月,任山东道御史。因其奏言刚直不讳,皇帝称为“真御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正二品)。李赞元官居要职,门庭显赫,但家规甚严。曾题《四勿诗》:“手勿释诗卷,身勿著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荫势”,为教子格言,故其13子(赞元共有17子,其中6、7、8、9子夭折)皆无纨绔之习。代代恪守家训,始有“三世八进士”之美谈。
李炳霄,是李赞元17子一脉之玄孙,清乾隆年生人,他自幼聪颖好学,继承家风,文武兼备,又精通医理,未及弱冠就有附贡之名。某年参加乡试不中,干脆弃文从武。李炳霄本是豁达之人,他从此匿迹林泉,专一结交世外高人和江湖豪侠。适逢机缘巧合,他索性又出家为道,号“升霄道人”。李炳霄挟技游历天下,遍访武林高人,虚心学习,孜孜以求,探索中华武术之真谛,将天下十八家武艺融会贯通。他由武入道,以道阐武,终得大成。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传统武术的核心,带领现代人类学习健身之类的必防之术。
弘扬了中国文化以及武术的内涵。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一说是王文成,另一说王朗与王文成同属一人)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就为王朗。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莱阳民间拳师刘希云先生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同时,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并在莱阳收徒授拳。在此契机下,莱阳的武术运动,盛行一时。在莱阳习练螳螂拳的拳师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据考证均与莱阳螳螂拳有极深的渊源。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是中国武术优秀拳种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米卓福、米华彩、米华国、孙英、孙忠民、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邹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里人战德所创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单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并从栖霞传入台湾及世界各地,卫笑堂、卫延义兄弟是重要传承人。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栖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传播村庄达54个,拳房屋遍及城乡,习练者达数千人之众。解放后,螳螂拳的发展趋于低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传习活动又进入一个活跃期,进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协会,习练者达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
螳螂拳是一种有着有鲜明的技击特点,实战威力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螳螂拳在王郎始创时期,只是一个雏形,也不分什么流派,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习练者遍布胶东各地,声名越来越响,从而衍生出胶东螳螂门十多个门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栖霞一带则以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则是唯栖霞所独有,实用性强、威慑力大的特殊拳种。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外国人也学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莱阳梁家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

Ⅵ 少林梅花螳螂拳教学

部落冲突8本为什么找不到7本部落冲突8本为什么找不到7本agag

Ⅶ 求少林螳螂拳的和梅花螳螂拳和太极螳螂拳和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少林七星螳螂拳的特点

少林螳螂拳 一般指沧洲的前七后九 螳螂拳为代表,感觉有些类似于长拳。少林寺的螳螂拳,感觉是从七星螳螂崩步化出。有嵩山少林拳的风格

梅花螳螂拳 一般是指以梁学香传姜化龙、郝宏、孙元昌、梁敬川等为代表传承下来的古老螳螂拳法,讲梅花体 螳螂手 寒鸡步,出手三五成摄,发招连环。

太极螳螂拳 一般是指梁学香传姜化龙,姜传宋子德,宋传莱阳三山为代表的一枝螳螂拳。这一枝螳螂拳讲 的螳螂之体,太极手,寒鸡步,猴式。讲究囫囵劲。以易理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动作弧中求直。讲究招架如擒拿,采衣如扣环。

太极梅花螳螂拳,也就是梅花太极螳螂拳,是郝家门的拳法,感觉是综合了梅花螳螂和太极螳螂之长而成。

Ⅷ 七星螳螂拳基本功

这一流派的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作基础,劲力刚脆,横裹,直撞。此拳讲究身为上星、步走七星。前者指身体姿势要在保持以头为魁的前提下,肩、肘、腕、臀、膝、踝弯屈,使肢体曲如七星。後者指步法的进退与闪展,似循七星轨迹。此拳架式低,动作舒展,劲力刚脆。拳套路有插捶、拦截、双插花、十八梭、锉钢、九转十八跌、播车、蹦步、摘盔、柔灵、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七星摘要等。七星螳螂拳特点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讲究长打短,快打慢,硬欺软。其练法步到拳到,击手必连及步。每式动作都适于实用,贯穿紧凑,一气呵成。其中分别刚、柔、长、短、疾、徐,不能相互混乱,长短不分。其攻守比较繁杂,攻则以七长而进,守则以八短为本,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指左打右,打右必须防左,上下关照呼应,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头脑冷静,细察敌情,防止对方欺虚做实,要身手灵敏,身出步随,长短互用,手脚吻合,心欲进而手足齐施,长拳短打殊无二理。其练功一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二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将从头以下七个部位与七星名称相对应,称作分身七星,基本架势以七星势作基础,讲求身为七星,步走七星。此拳长短兼施,刚柔相济,擒纵有度,趋避有法,弧中求直,滚漏提缠,勾采搂叠,粘拿贴靠。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