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格式模板 » 失业论文摘要

失业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2021-03-25 20:52:25

㈠ 急求一篇课业论文,关于失业率的,1500字左右

内容 摘要:奥肯定律力图揭示周期波动中 经济 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然而在我国却不适用。本文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 分析 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奥肯定律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完善的市场机制
奥肯定律的提出
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阿瑟

㈡ 求一篇失业与通货膨胀的2000字论文

你这个说的是菲利普斯曲线的经典情况,但是也有滞涨,就是失业和通胀并存,这两者不必然存在置换关系。也就是说不一定通胀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通胀当然有损失了,比如,最简单的,我们作为储户,我们把钱存银行,那么通货一膨胀,也就是说钱不值钱了,这是我们最通俗的理解,那么我们的钱再取出来时,可能算上利息也还不如不存,当初买的东西更多。

㈢ 论文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很简单的,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而且工作的话也是越来越挑人了,所以说失业人群也在增加,这个的描写的话,就要真实去描写就可以

㈣ 急求关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论文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尽管整个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每年都有较多的职位供求职者选择,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并且有日益严峻的趋势。从国家教委(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字来看,1999年一200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是由于逐年毕业生基数的增长,整个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工作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可以从高等教育结构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两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体系不全、机制不活”来形容
1.专业结构方面。
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看,高校主管部门在专业数量和质量上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专业数量上未能保持结构的均衡。表现在一些进入门槛比较低的专业,由于这一类专业进入门槛比较低,故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开办这样的专业,但是各高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导致各高校纷纷创办此类专业,进一步使得毕业生供过于求,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2.层次结构方面看。
高校偏重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质量不高,用人单位的高学历倾向和毕业生的心理需求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并且用人单位有使用高学历倾向,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在于某些地域经济发达,对全国各高校毕业生吸引力较大,导致各专业有大量毕业生在此地域求职,争相降低薪酬;另一方面在于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招聘成本,人为的提高学历门槛。
(二)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结构性特征,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解释。
刘易斯在1954年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的“二元经济”理论,明确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即以主要为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我国城市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所谓正规部门,它包括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因为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高学历者当然一拥而上。而非正规部门指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且不稳定的一些个体企业和做一些临时性工作的打工者。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虽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低于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待业以期望获得正规部门的工作。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对策

对社会来说,“知识失业”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失业又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1.国家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从结构上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大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和发展的余地却很少,因此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就很难取得一致。国家应强化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市场化”取向改革。当前,要尽快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专业预测和调控的主动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高等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主动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要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数量,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
3.合理调整就业意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理解。但好职位的数量非常有限,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是十分方便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
4.制定用人单位的最低报酬标准,限制人才高消费。
针对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学历和技能,制定强制性最低报酬标准,使得职能相称,人尽其职,人尽其用,以达到人力投资成本与回报相匹配。
在当前,大学生直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特别重视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的培育和锤炼;要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要消除职业歧视与基层鄙视的心态,自觉主动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心中的保留工资;要注重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投资和职业,不盲目追求好专业、高学历;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参考文献
[1]赵晶.关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2.
[2]袁乐平,周浩明.失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白蓉.当前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对策.中外企业家.2007年8月
[4]徐勇,彭芳春,尹华阳 大学生自愿失业现象分析.先驱论坛.2005年7月
[5]袁乐平.失业经济学[M].2003.8
[6]吴王元,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一期

㈤ 失业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和末期、70年代末,我国都曾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收紧。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比较集中的“下岗”问题,由于通货紧缩及市场商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了这个时期失业的新特征。对失业问题要辨证地来看。失业率上升,这不是一件好事,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改革深化、劳动关系理顺、城乡统筹就业以及失业从隐性走向显性,都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良性的作用,应该说又是一件好事。缓解失业问题,根本上是要靠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缓解失业、促进就业的出路。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转向农民。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这既说明我国的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也说明我国城镇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就业空间。因此,逐步把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民有序流动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上来,有利于促使就此结构合理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㈥ 有关我过失业的文章

通俗地说,失业可以分为三类: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后两种失业在一般的经济学里面都被归结为自然失业,也就是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不足为惧。周期性事业是由国民经济的波动导致的,与经济周期相一致;摩擦性失业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结构型失业则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比如技术更新或者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但是,放到中国来,情况可能就不大一样了。中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繁荣期,但是由于前期经济机构调整和制度改革,失业率非常高。可以这样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失业率是非常值得担心的,占据了失业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旦经济周期步入衰退期,则失业问题会非常难以解决。问题恰恰就在于,我国的这两类失业非常难以解决。

先从摩擦性失业说起。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不畅。我国的春运能够为说明这个问题作个注解。

我国每年都有1亿多人次的春运规模,形成了一个独特现象。春运的主体是两部分:民工和学生。学生不谈,民工是主流。跨地区流动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但有很高的物质成本,还有信息搜集的成本。有实证研究表明,民工外出找工作绝大部分是经过同乡或者亲戚介绍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两个介绍源,外出找工作很难,从而可能就不会流动了。不流动就意味着失业,所以,远距离流动的高成本导致了一部分摩擦性失业。 进一步的一个一问题是,民工为什么到这么远的地方打工?为什么20年来还是如此?民工流动的原因是因为更远的地方,即沿海发达地区,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农村没有,所以必须外出。这里也隐含地说明,农村内部是存在很高的隐性失业率的,这已经被无数实证研究所证明。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民工流动,可是为什么20年了依然如此?逻辑上讲,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问题:第一,是不是经过20年后发展还是不均衡?第二,是不是20年以来,民工从来就没有变成当地的市民?这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为什么发展20年依然不均衡,为什么没有产业转移?主要原因在于地区竞争。有研究认为,我国的地区竞争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这种类似锦标制度的“晋升”博弈最终会导致地区间恶性竞争,以邻为壑。为什么民工不能变成市民?原因在于户籍制度,也在于地区竞争。户籍制度限制了民工获得工作地户口,从而不能获得医疗、社保、教育机会等;地区竞争则要求政府协助当地企业限定工资和各种福利,以便减少企业成本,从而留住企业。留住企业的好处是双重的:一方面有利于创造GDP和税收,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竞争对手的GDP和税收,从而在地区竞争中取胜。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民工流动不畅,摩擦性失业多。那么为什么本地人也会失业呢?有一篇实证文章发现,本地人的失业率其实比外来务工人员更多,原因恐怕就在于民工有着极具优势的低廉“价格”,这个价格某种程度上又是由地方政府造成的。

接下来说结构型失业。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剧烈,所以结构型失业多比较正常。但是,即便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也是很低的。比如上海,服务业的比重也不到50%,还少于第二产业。一般认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强于资金推动型的重工业。因此,服务业不发达多少造成了结构型失业。那么,为什么产业结构会这样呢?还是回到地区竞争上去,博弈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比方说,如果上海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把第二产业向外地迁移,上海是不是应该害怕GDP和税收减少?是不是应该害怕产业空心化?显而易见,如果这种担心成为现实,上海在日后的发展中将受制于其他地区,因为它的谈判能力下降了。所以,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上海是不会愿意产业的这种转移的。我猜想,所有的地区恐怕都是如此,不但不愿意将产业转移,也都会千方百计发展这种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而恰恰这种产业多数不是就业吸纳型的。也就是说,这种所谓“战略利益”之争导致各个地方都不愿意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经济机构就这样被异化,结构型失业自然很多。

对两类失业成因的分析显示,地区竞争和很多制度性的原因是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尽管从理论上说,促进信息流动(比如增加就业信息公布渠道,政府组织外出等等)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但是,一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比如流动成本(交通费用,精神上的寂寞等)很可能不容易解决。

㈦ 关于失业与就业的论文,急用!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1 概述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00万人左右。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显示,我国城镇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隐蔽性失业人数1995年就达3161万人左右。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为14408万人,而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待剥离的企业冗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要剥离出4000到5000万富余人员。又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也将产生2000到3000万富余人员;第二,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 九五 ” 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

2 目前导致我国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 激增人口 ” ,对今天的失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2 与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我国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 低工资、高就业 ” 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 大锅饭 ” 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 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2.3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辽宁省阜新市,可采煤层已经告罄,使40万煤炭职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铁之城 ” 之称的本溪市也面临同样困境,统配煤矿需要全面转产,本钢在 九五 ” 期间将要减员1/4到1/3。

2.4 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 机器排挤工人 ” 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 “ 抓大 ” 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

2.5 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 包 ” 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广大职工却尚未从过去的 大锅饭 ” 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愿意与拥进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这样,他们一旦失业,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就业岗位的转换,从而,作为失业者在失业大军中滞留了下来。

2.6 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在 九五 ” 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3 针对失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失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

3.1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这样,既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数,又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扩大企业家经营决策权同强化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问题。我国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不被滥用却是任何人也不能回避并且在事实上也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国家、职工无法控制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实上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甚至没有责任心,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并进一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企业负责人权力膨胀甚至失控时,还往往导致腐败现象。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困难或破产倒闭企业,其负责人的责任是相当大的。这样,在企业职工对厂长(经理)的行为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却要让职工来承担下岗失业的风险和后果,是极不正常和极不应当的。因此,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为了让企业职工的权力与承担的风险相对称,我们必须强化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3.2 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强化政府的作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当建立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就业问题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项目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讲,政府作用的强化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目前部分收费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坚决取缔那些存在欺骗行为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三是可考虑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四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近2-3年内,由政府投资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以暂时缓解再就业的压力;五是可考虑帮助部分劳动者由失业问题较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和地区向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和城市实现地区迁移;六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近几年内适当限制富余劳动力向失业问题较严重的城镇和地区的无序、过量流入,以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

3.3 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 劳动密集型 ” 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指出的是,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我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据统计,在就业人数上比较,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几个国家的比重分别为:美国72.8%,日本62.7%,德国59.4%,俄罗斯56%,而我国仅为23%。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区街经济、社区经济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案。

3.4 大力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3.5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政府应对苦、脏、累、险等工作岗位实行必要的分配倾斜政策,如减免这些部门、行业的部分税收等,以吸引劳动者到这些部门、行业就业。

3.6 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过去一直实行低工资的政策,在这种制度下的工资实际上仅是工人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连同工人在剩余劳动内创造的价值则形成了积累。可以说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事实上是广大劳动者劳动的结晶。从理论上讲,这种劳动的结晶理应用于保证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进行劳动并获得劳动收入。我们在同许多下岗失业劳动者交谈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我们老了,重新寻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业亏损或破产倒闭,要我们自谋生路,那么过去的老帐应该怎样算?事实上这是对劳动关系明确提出的补偿要求。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绝不应当视之为无稽之谈而置之不理,在劳动者下岗失业时应当对他们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具体办法可以采用一次性清算,如广东省实行的一次性 工龄买断 ” 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分期支付的办法;既可考虑用货币形式支付,也可考虑以国有资产的债权、股权甚至住房等非货币形式支付。或者在职工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将这部分资金适当集中建立一种基金,用于失业劳动者的培训、为失业者 自我雇佣 ” 的开业提供贷款或为他们到银行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等。我们认为,实行这一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增强失业劳动者再就业的经济能力(如失业者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实现 自我雇佣 ” ,也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投资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业实现再就业,等等);其次,可以解决部分下岗劳动者事实上已重新就业,但仍在原企业领取一定数量收入,企业的压力事实上并未减轻的 隐性失业 ” 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对劳动关系的清偿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从理论上讲,这只是 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 。

3.7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过低(企业上缴部分及职工个人交纳部分合计只占工资总额的2%-3%),因此,应当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特别是应当把交纳失业保险金通过法律程序规定下来,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交纳,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同时,也应当增加政府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论依据与上述关于对劳动关系清偿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应当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目前许多地方只对几种特殊类型的失业人员发放)。在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时常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发生。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从整体上看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内,并发挥失业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1 刘长明等.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1997(11):532 葛延风等.影响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有关体制问题.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4):273 马轶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90):184 鲁士海.再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85):305 国家计委课题组. 九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

㈧ 论文 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不同层次的原因分析,发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缺失,而寻根溯源,问题在于高校的道德素质 教育 .如何加强高校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改善大学生“毕业失业”现象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即失业”现象:道德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382.2万,2007年达到500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安排招生计划599万名。同时,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30%~50%的人找不到工作,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伴随这一现象的却是,几乎每个忙着招人的 企业 都在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众多企业需要新人,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类型。

(一)自愿性失业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他们要么觉得工资太低,要么觉得工作太辛苦.所以自愿呆在家里不去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啃老族”或“傍老族”。这些“啃老族”在就业时大多很挑剔,认为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挑来挑去只能是没有工作,赋闲在家。

(二)创业替代失业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花父母的钱,养成了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工作,但觉得工资太低,赚的钱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自己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但是创业的人多,成功的人少,所以创业失败后,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步入了失业大军。

(三)被动失业
有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被砸了饭碗,使“有业者失业”。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工作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而在一项对上海6个行业(IT、宾馆、家电、物流、银行、化工)中的10家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嫌弃工作苦、累,工资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在成绩上,分数第一的不一定能力第一,现在的招聘单位更多的是要寻找能干、敬业、肯吃苦、讲诚信、有责任感的合适人才。这种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深层原因分析

1999年后入学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对于这部分人,现在社会上习惯用“80后”和“90后”来称呼。根据《 中国 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目前,“80后”的一部分(1980~1985年出生的人)已经毕业,另一部分(1986--1989年出生的人)即将毕业,而“90后”又即将进入大学。这些人受到良好的、长期的正规教育,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将成为我国富裕的年轻劳动力资源,为我国 经济 的 发展 提供巨大推动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劳动水平、创造力变得非常重要。
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为中国经济担忧。目前已经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已经说明了“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存在一系列问题:道德水平下降,吃苦耐劳精神消失,艰苦奋斗的意志衰退,等等。这将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巨大的隐性成本。
如此严重的后果促使大家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其实归结于一点,就是道德素质缺失。然而,导致这些年轻人道德素质缺失的原因多方面的。

(一)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从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到现今的互联 网络 ,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
“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相对于20世纪50到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从小的成长环境很特殊。8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多是在电视机和游戏机的陪伴下长大的,9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在网络里长大的。电视机、游戏机和网络对这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不良的。80年代以前,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然而,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
2007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呈现犯罪低龄化、在校学生集体犯罪增多、暴力抢劫犯罪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和科技化等等。原因分析起来主要受电视、电影、网络暴力内容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新青少年暴力文化”。

(二)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互相交织,一些不公平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现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现象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产生取向偏差。 我们看到造成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及诚信素质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质又居于灵魂和核心地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很好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道德实践对火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个性化,高校道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新内容,开拓新途径.发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高校道德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教育不能片面要求学生只学好与专业对口的科学知识,而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发展创造、实践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集体意识,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其责任意识。
其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在回答大学生活中最感到苦恼的问题时.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就业压力大(占62.08%)、学习压力大(占50.28%)和经济困难(占35.69%)。学业、就业和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负担,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这样的大学生步入社会也将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认清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丰富。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调换工作,在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形成本。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应该注意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当中.比如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职业道德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就像“盐”与“汤”的关系,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加入职业道德的内容,这样的专业课也是不成功的。
最后,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应激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了解科技动态及社会市场需求,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实习实训、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也得到升华,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国就比较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学校教育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培养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还具有完善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讲究诚信等等。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才能逐渐改善。

㈨ 寻求关于“中国就业失业”的论文要求5000字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1 概述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00万人左右。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显示,我国城镇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隐蔽性失业人数1995年就达3161万人左右。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为14408万人,而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待剥离的企业冗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要剥离出4000到5000万富余人员。又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也将产生2000到3000万富余人员;第二,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 九五 ” 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

2 目前导致我国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 激增人口 ” ,对今天的失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2 与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我国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 低工资、高就业 ” 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 大锅饭 ” 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 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2.3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辽宁省阜新市,可采煤层已经告罄,使40万煤炭职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铁之城 ” 之称的本溪市也面临同样困境,统配煤矿需要全面转产,本钢在 九五 ” 期间将要减员1/4到1/3。

2.4 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 机器排挤工人 ” 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 “ 抓大 ” 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

2.5 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 包 ” 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广大职工却尚未从过去的 大锅饭 ” 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愿意与拥进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这样,他们一旦失业,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就业岗位的转换,从而,作为失业者在失业大军中滞留了下来。

2.6 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在 九五 ” 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3 针对失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失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

3.1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这样,既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数,又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扩大企业家经营决策权同强化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问题。我国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不被滥用却是任何人也不能回避并且在事实上也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国家、职工无法控制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实上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甚至没有责任心,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并进一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企业负责人权力膨胀甚至失控时,还往往导致腐败现象。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困难或破产倒闭企业,其负责人的责任是相当大的。这样,在企业职工对厂长(经理)的行为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却要让职工来承担下岗失业的风险和后果,是极不正常和极不应当的。因此,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为了让企业职工的权力与承担的风险相对称,我们必须强化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3.2 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强化政府的作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当建立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就业问题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项目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讲,政府作用的强化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目前部分收费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坚决取缔那些存在欺骗行为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三是可考虑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四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近2-3年内,由政府投资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以暂时缓解再就业的压力;五是可考虑帮助部分劳动者由失业问题较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和地区向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和城市实现地区迁移;六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近几年内适当限制富余劳动力向失业问题较严重的城镇和地区的无序、过量流入,以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

3.3 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 劳动密集型 ” 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指出的是,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我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据统计,在就业人数上比较,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几个国家的比重分别为:美国72.8%,日本62.7%,德国59.4%,俄罗斯56%,而我国仅为23%。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区街经济、社区经济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案。

3.4 大力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3.5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政府应对苦、脏、累、险等工作岗位实行必要的分配倾斜政策,如减免这些部门、行业的部分税收等,以吸引劳动者到这些部门、行业就业。

3.6 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过去一直实行低工资的政策,在这种制度下的工资实际上仅是工人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连同工人在剩余劳动内创造的价值则形成了积累。可以说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事实上是广大劳动者劳动的结晶。从理论上讲,这种劳动的结晶理应用于保证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进行劳动并获得劳动收入。我们在同许多下岗失业劳动者交谈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我们老了,重新寻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业亏损或破产倒闭,要我们自谋生路,那么过去的老帐应该怎样算?事实上这是对劳动关系明确提出的补偿要求。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绝不应当视之为无稽之谈而置之不理,在劳动者下岗失业时应当对他们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具体办法可以采用一次性清算,如广东省实行的一次性 工龄买断 ” 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分期支付的办法;既可考虑用货币形式支付,也可考虑以国有资产的债权、股权甚至住房等非货币形式支付。或者在职工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将这部分资金适当集中建立一种基金,用于失业劳动者的培训、为失业者 自我雇佣 ” 的开业提供贷款或为他们到银行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等。我们认为,实行这一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增强失业劳动者再就业的经济能力(如失业者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实现 自我雇佣 ” ,也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投资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业实现再就业,等等);其次,可以解决部分下岗劳动者事实上已重新就业,但仍在原企业领取一定数量收入,企业的压力事实上并未减轻的 隐性失业 ” 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对劳动关系的清偿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从理论上讲,这只是 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 。

3.7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过低(企业上缴部分及职工个人交纳部分合计只占工资总额的2%-3%),因此,应当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特别是应当把交纳失业保险金通过法律程序规定下来,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交纳,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同时,也应当增加政府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论依据与上述关于对劳动关系清偿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应当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目前许多地方只对几种特殊类型的失业人员发放)。在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时常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发生。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从整体上看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内,并发挥失业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1 刘长明等.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1997(11):532 葛延风等.影响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有关体制问题.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4):273 马轶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90):184 鲁士海.再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85):305 国家计委课题组. 九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