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学电子版
① 求物理意义清晰的光纤光学类书
建议看,华中科技大学 刘德明主编的《光纤光学》
学习光纤光学,建议LZ不要注重繁杂的公式,因为会让你丧失信心的,书中也明确说明初学者不要
这样学,而且实际中也木有必要,除非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先把简单的东西理解透 如 损耗 色散 ....循序渐进的学!
② 哪里有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的电子版那请高人指点
网络输入:
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 爱问
可以找到你要的电子书
③ 武汉理工大学的复合材料考研研究方向如何就业如何
理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下的复合材料学非常不错哦,加油吧。
考试科目:政治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33材料科学基础、834光纤光学、835高分子化学、836材料成型原理(选一)
参考书:
833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 张联盟 黄学辉 宋晓岚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834光纤光学:《光学教程》 姚启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835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 潘祖仁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836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形基本原理》 刘全坤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分数约为:310-330
就业一片大好!
④ 日立w53h现在在市场有卖的吗是中文版的吗
公司名称 株式会社 日立制作所 成立日期 1910年(1920年成为法人团体) 资本金 2,820.33 亿日元 员工人数(日立制作所) 41,016 人 员工人数(含控股子公司) 384,444 人 日立,1910年成立于日本。2010年,日立将迎来创业100周年的纪念日。 1910年,在人们都热衷于引进欧美技术的时代,日立的创始人——小平浪平先生以高速迈向现代化、“振兴国产技术”为目标开创了日立的事业。我们秉承着在创业时提出的“和”、“诚”以及“开拓者精神”的“日立精神”,并传承至今。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日立精神”依然非常重要。 日立集团由众多的事业部门、事业公司组成,并拥有多项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技术。像这样事业范围广泛、且多样化的企业集团,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日立的创业精神之本就是发挥综合实力,开创新价值,也就是创造"uVALUE"、鼓舞下一时代,这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仿效的,日立真正的价值所在。我想将日立集团内广泛的事业、技术、专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出“真正的综合实力”,为满足客户和社会日趋多样的需求而创造最好的"uVALUE",实现日立的企业理念"Inspire the Next"(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日立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数外资企业之一。多年来,日立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在政府的支持下,日立在中国各地的投资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理念】 [编辑本段] 企业理念 自企业于1910年创立以来,我们一直秉承日立创建之初的创业精神精神和“和、诚、开拓者精神”的经营理念。 经营方针 日立公司在2006年11月制定了公司战略,倡导“共创与收益的经营”。 【品牌战略】 [编辑本段] 为了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及客户的期望,我们提出了“Inspire the Next”(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日立集团的品牌承诺。 【日立大事记】 [编辑本段] 1910 由小平浪平创立,最初是一家电气修理车间。 日本国内首先成功制造3台5kp(3.6775千瓦)电机 日本国内首先成功制造3台5kp(3.6775千瓦)电机,这是公司的第一批产品。 1915 完成10,000hp(7,355千瓦)水力涡轮机。 1924 完成日本首辆在本土制造的大型直流电力机车。日本首辆在本土制造的大型直流电力机车 1931 完成10,000安培水力电解电池。 1932 完成日立第一台电冰箱。 1943 完成85,000千瓦轴同辐流式水力蜗轮机和70,000kVA交流发电机。 1952 完成21,000kW双级水泵水轮机。 电子显微镜获得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金奖 1954 完成在日本本土制造的首个大型带钢冷轧机。 1955 完成100,000kW轴同辐流式水力涡轮机以及93,000kVA交流发电机。 1958 电子显微镜获得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金奖。 1959 制成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创立日立美国有限公司。 1961 完成试验性反应堆。 1964 完成首批新干线机车(子弹头列车)。 完成运行于羽田机场和东京浜松町之间的单轨铁路。 1968 开发出混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针对高层建筑开发出300米/分的电梯。 1969 完成联机银行系统。 开发出并大规模制造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1970 为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开发出电脑支持的交通控制系统。 为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开发出电脑支持的交通控制系统 投放首批广泛用途大型计算机 1973 开发出新型辐射图像摄像。 1974 日本首座460,000KW核电站进入商业运行。 投放首批广泛用途大型计算机。 1975 研制出日立轧辊表面高凸度控制轧钢机。 1978 完成世界首个场致发射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创历史新高。 开发出带有电晶体微型图像装置的试验性照相机。 1982 完成试验性反应堆 256-千比特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通过使用电波全息摄影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磁场微观观测。 在纽约股票市场上市。 1984 开始大规模生产256-千比特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1985 完成供等离子体实验使用的"JT-60"大型托卡马克。 创立日立基金以促进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交流。 1988 创日立亚洲私营公司(Hitachi Asia Pte., Ltd.)。 1989 开发出世界上最快的超导体计算机。 开发出超导体磁共振(MR)图像设备。 在美国设立了两所研究和开发中心,在欧洲设立了两所实验室。 1990 研制出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 超级TFTLCD模块,具有超广视角 试验性的128兆单电子内存 1991 开发出由变换器控制的电气机车,具有世界最大的控制能力。 开发出高敏感度的图像电子显像管。 1993 开发出最大运行时速高达270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 研制出毛细管阵列式基因测序仪。 1994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开发出第一部32位RISC处理器,超级H家族。 1995 开发出超级TFTLCD模块,具有超广视角。 开发出10Gbit/秒的光纤光学传送设备。 1998 开发出320Gbit/秒的光学数据传输系统。 开发出试验性的128兆单电子内存。 1999 建立了可靠的自治性硬件实时管理技术。 2000 开发出52.5Gbit/in2的垂直磁化记录方法。 世界上最小的遥控IC芯片,仅为0.3平方毫米。 外观小巧、高精确度、超高速的手指静脉认证系统 在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能与人直接对话的“EMIEW”双轮移动机器人 2001 开发出运用于电子政府的公证和证书认证体系。 开发出可移动网络通道系统。 开发出移动电话使用的程序处理器。 2002 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静音液体冷却笔记本电脑。 开发出世界上最小的遥控IC芯片,仅为0.3平方毫米。 开发出便携式DNA分析系统,以SNP作基因测定。 2003 成功研制出外观小巧、高精确度、超高速的手指静脉认证系统,并迅速推向市场。 采用光学拓扑技术,成功测定出婴儿大脑的官能。 日立研究员小泉英明博士在梵蒂冈教廷科学院成立400周年纪念庆典上发表演讲。 2004 开发出全球体积最小的传感器网络终端,电池寿命超过一年。 研制出无铅高温焊锡。 2005 爆炸物痕量检测系统获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认证。 在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能与人直接对话的“EMIEW”双轮移动机器人。 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日立在中国】 [编辑本段] 70年代,日立率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第一家驻京日本制造企业。这段时期,日立向中国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及技术,其中包括火力发电设备、轧钢成套设备、气象探测用计算机、港口货物装卸设备以及彩电组装成套设备等,为当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做出了贡献。 进入80年代,在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电视机等消费高峰出现的背景下,日立响应当时提倡的技术及国产化方面的合作,通过在变压器、电动机、及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合作,日立在中国的事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从90年代初,日立响应中国政府招商引资、鼓励外资的经济政策,积极开展在华的投资项目。目前,日立在中国国内拥有100多家集团企业。日立的成员活跃在电力电机、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竭诚为中国社会提供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日立和中国建立了深厚坚实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开拓新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立珍惜和中国的友谊,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立希望通过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品牌产品及服务,从而成为中国的最佳解决方案合作伙伴。 日立,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国的许多事业领域展开了相关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地加强事业的发展,2004年10月,日立制定并提出了新的事业战略"The
⑤ 国外 电子工程 专业的教材
电路就是 electric circuits
其他的在下面这些应该找的到。
1、 应用Web和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基础(第二版)
作者:(美)Edward Kamen, Bonnie Heck, Ed Kamen
2、CMOS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英文版)
作者:美Lee,T.H.著
3、MATLAB原理与工程应用
作者:(美)Edward B.Magrab
4、CDMA 蜂窝移动通信与网络安全
作者:韩-曼扬里
5、 电路(第六版)
作者:(美)James W.Nilsson Susan A.Riedel
6、电子学原理
作者:美Krenz,J.H.
7、逻辑电路设计基础
作者:美Marcovitz A.B
8、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
作者:美Ludwig,R.
9、CDMA蜂窝移动通信与网络安全(英文原版)
作者:(韩)Man Young Rhee
10、工程电路分析(第六版)英文原版
作者:美 Hay T,W.H.等
11、光纤通信(第三版)
作者:(美)Gerd Keiser
12、实时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美)John G.Ackenhusen
13、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
14、小波与傅里叶分析基础(英文版)
作者:美 Boggess,A
15、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四版)英文原版
作者:美 Haykin,S.著
16、CMOS模拟电路设计: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Phillip E.Allen Douglas R.Holberg
17、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IS-95 CDMA和cdma2000(英文版)
作者:(美)Vijay K.Garg
18、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电波传播(英文版)
作者:(美)Henry L.Bertoni
19、数字通信——基础与应用(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Bernard Sklar
20、半导体器件电子学(英文版)
作者:美 Grung,B.L.著
21、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英文版)
作者:Martin,K.著
22、数字信号处理频谱计算与滤波器设计(英文版)
作者:美 Chi-Tsong Chen著
23、现代通信光电子学(第五版)英文版
作者:美 Yariv,A.著
24、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英文版)
作者utovac,M.D. Dejan V.Tosic Brian L.Evans
25、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Alan V.Oppenheim Alan S.Willsky S.Hamid Nawab
26、线性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Leonard S.Bobrow
27、VHDL数字系统设计(英文版)
作者:(英)Mark Zwolinski
28、射频与微波电子学(英文版)
作者:美 Radmanesh,M.M.著
29、电子通信系统(第四版)
作者美)Wayne Tomasi
30、宽带无线数字通信
作者奥)Andreas F.Molisch
31、LabVIEW 6i实用教程
作者:Robert H.Bishop
32、 电路基础(英文版)
作者:(美)James W.Nilsson Susan A.Riedel
33、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
作者:(美)Govind P.Agrawal
34、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作者:(加)Joyce Van de Vegte
35、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
作者:(美)Stephen A.Campbell
36、专用集成电路(英文版)
作者:(美)Michael John Sebastian Smith
37、电磁波理论
作者:(美)Jin Au Kong
38、无线通信调制与编码(英文版)
作者英)Alister Burr
39、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第二版 英文版)
作者:(美)Stephen A.Campbell
40、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理论、实践与模型(英文版)
作者:(美)James D.Plummer Michael D.Deal Peter B.Griffin
41、通信系统(第四版 英文版)
作者:(加)Simon Haykin
42、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作者:(美)Dimitris G.Manolakis Vinay K.Ingle Stephen M.Kogon
43、 视频处理与通信
作者:Yao Wang,Jorn Ostermann,Ya-Qin Zhang
44、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四版)
作者:[美]Simon Haykin
45、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Barry Van Veen,[加]Simon Haykin
46、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英]Emmanuel C.Ifeachor,Barrie W.Jervis
47、高速数字设计(英文版)
作者:[美]Howard Johnson,Martin Graham
48、统计信号处理基础——估计与检测理论
作者:[美]Steven M.Kay
49、 电子通信系统(第四版)(英文版)
作者:[美]Wayne Tomasi
50、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英文版)
作者aulo S.R.Diniz,Eardo A.B.da Silva;Sergio L.Netto
51、 数字电路简明教程
作者:[美]Robert D.Thompson
52、低压低功耗CMOS/Bi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作者:[新加坡]Kiat-Seng Yeo,Samir S.Rofail,Wang-Ling Goh
53、宽带无线数字通信(英文版)
作者:[奥]Andreas F.Molisch
54、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作者:[美]Simon Haykin
55、通信系统(第四版)
作者:(加)Simon Haykin
56、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导论
作者:(美)John P.Uyemura
57、调制、检测与编码
作者:(瑞典)Tommy Oberg
58、通信系统工程(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John G.Proakis,Masoud Salehi
59、半导体制造技术
作者:[美]Michael Quirk,Julian Serda
60、专用集成电路
作者:(美)Michael John Sebastian Smith
61、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基于MATLAB和Mathematica的设计方法
作者:Miroslav D.Lutovac,Dejan V.Tosic,Brian L.Evans
62、电子电路设计基础(英文版)
作者:(美)Richard R.Spencer,Mohammed S.Ghausi
63、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英文版)
作者:[美]Theodore S.Rappaport
64、数字设计(第三版)
作者:[美]M.Morris Mano
65、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二版)
作者:[美]Robert J.McEliece 出版日期:2004-2-1
66、 Verilog HDL 高级数字设计(英文版)
作者:(美)Michael D.Ciletti
67、天线(第三版)(上册)
作者:(美)John D. Kraus, Ronald J. Marhefka
68、片上系统——可重用设计方法学(第三版)
作者:[美]Michael Keating,Pierre Bricaud
69、工程电磁学(第6版)
作者:[美]William H.Hayt,Jr.John A.Buck
70、高速数字设计
作者:[美]Howard Johnson,Martin Graham
71、小波与傅里叶分析基础
作者:[美]Albert Boggess,Francis J.Narcowich
72、高级电子通信系统(第六版)
作者:[美]Wayne Tomasi
73、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中信号处理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美)Georgios B.Giannakis,Yingbo Hua,Petre Stoica,Lang Tong
74、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作者aulo S.R.Siniz,Eardo A.B.da Silva,Sergio L.Netto
75、VHDL数字系统设计(第二版)
作者:(英)Mark Zwolinski
76、电子电路设计
作者:(美)David Comer,Donald Comer
77、无线通信与网络
作者:(美)Jon W.Mark,Weihua Zhuang
78、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作者:(美)Thomas H.Lee
79、自适应滤波算法与实现(第二版)
作者:(英)Paulo S.R.Diniz
80、Verilog HDL数字设计与综合(第二版)
作者:(美)Samir Palnitkar
81、 半导体器件基础
作者:(美)Robert F. Pierret
82、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第二版)
作者:(英)Emmanuel C. Ifeachor,Barrie W. Jervis
83、微系统设计
作者:(美)Stephen D. Senturia
84、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第二版)
作者:(美)Jan M.Rabaey,Anantha Chandrakasan,Borivoje Nikolic
出版日期:2004-10-1
85、现代通信光电子学(第5版)
作者:(美)Amnon Yariv
86、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第四版)
作者:(美)Peter Van Zant
87、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MATLAB版)
作者:(美)Sanjit K. Mitra
88、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第二版)
作者:(美)Sanjit K. Mitra
89、集成电路器件电子学(第三版)
作者:(美)Richard S.Muller,Theodore I.Kamins,Mansun Chan
90、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
作者:(美)Rafael C.Gonzalez,Richard E.Woods,Steven L.Eddins
91、 微电子电路(第五版)(上册)
作者:(美)Adel S.Sedra,Kenneth C.Smith
92、先进半导体存储器——结构、设计与应用
作者:(美)Ashok K.Sharma
93、CMOS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三版)
作者:(美)Sung-Mo Kang,Yusuf Leblebici
94、信号与系统——连续与离散(第四版)
作者:(美)Rodger E.Ziemer,William H.Tranter, D.Ronald Fannin
95、Verilog HDL高级数字设计
作者:(美)Michael D.Ciletti
96、电路(第七版)(英文影印版)(电路领域的经典之作,美欧“电路”课程采用最为广泛的教材)
作者:(美)James W.Nilsson,Susan A.Riedel
97、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
作者:(法)Henri Maitre
98、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第二版)
作者:(美)Phillip E.Allen,Douglas R.Holberg
99、信号处理引论
作者:(美)James H. McClellan等
100、信号完整性分析
作者:(美)Eric Bogatin
⑥ 高分跪求《光纤光学基础》此书的电子版
http://wendang..com/view/f82ab807e87101f69e31956a.html
⑦ 求《 非线性光纤光学 》
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q=%E9%9D%9E%E7%BA%BF%E6%80%A7%E5%85%89%E7%BA%A4%E5%85%89%E5%AD%A6%E4%B8%8B%E8%BD%BD&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null
⑧ 考研到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难吗需要考哪些科目
乐意为你解答相关考研问题,可以考虑报读辅导班啊,那样就有内部讲义,重点笔记,真题解析等等
电子信息工程 参考书目
④819普通物理、834光纤光学、855信号与系统、856数字信号处理、857微机原理及其通信接口(选一)
834光纤光学:《光学教程》,姚启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855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第一版),刘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56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原理与实现》(第一版),刘泉、阙大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857微机原理及其通信接口:《微型计算机原理》(第四版),姚燕南、薛均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⑨ 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的内容简介
《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内容丰富翔实,是理论和实践、基础和前沿紧密结合的典范,其独特之处是全面覆盖了非线性光纤光学学科,涵盖了与该领域有关的所有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特点使该书不仅适合作为教材,也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原理篇对发生在光纤中的各种非线性现象做了全面阐述,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光传输方程、群速度色散、自相位调制、光孤子、偏振效应、交叉相位调制、受激喇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四波混频、高非线性光纤和新型非线性现象。与前版相比,除新增高非线性光纤、新型非线性效应这两章以外,几乎各章节都有所修订,尤以第8章至第10章更新得较多。对于对光波技术不同领域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正确理解以上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应用篇重点是非线性光纤光学在光波技术、光纤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光纤光栅、光纤耦合器、光纤干涉仪、光纤放大器和光纤激光器、光脉冲压缩、光纤通信、光学信号处理、高非线性光纤和量子应用。与前版相比,除新增光学信号处理、高非线性光纤和量子应用这三章以外,几乎各章节也都有所修订,尤以第7章和第8章更新得较多。
⑩ 上海理工大学050201英语语言文学是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学科吗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
她的重点学科如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一、学科概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总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无污染化以及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移的趋势。
本学科包含了6个二级学科。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应用体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有关,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光学工程(0803)
一、 学科概况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的理论基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主干学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铸造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早期,主要是基于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拓宽人的视觉能力,建立了以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光谱仪和干涉仪等为典型产品的光学仪器工业。这些技术和工业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中叶,产生了全息术和以傅立叶光学为基础的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六十年代初第一台激光器的问世,实现了光亮度和高时---空相干度的光源,使光子不仅成为了信息的相干载体而且成为了能量的有效载体。随着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崛起,光学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
近些年来,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信息载体正在由电磁波段扩展到光波段,从而使现代光学产业的主体集中在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记录、存储、显示和传感等的光电信息产业上。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数字化、集成化和微结构化等技术特征。在传统的光学系统经不断地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对集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于一体的微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开拓光子在信息科学中作用的研究,将成为今后光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校光学工程专业设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内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本校于1998年获光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批)。学科带头人是著名光学专家庄松林院士。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还有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致力于光学工程领域的不同方向上。我校光学工程学科也紧跟国内外工程光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学科方向、科研项目、课程设置方面都有不断的更新。目前已逐步建立了几个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光学、光电精密测试技术、光通信器件及集成光电子技术等。本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历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市、部级的纵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五百多万左右。学科师资力量比较强,有院士1人,正高级9人,副高级19人。
二、 培养目标
应在光学和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的学术研究前沿,能够从事理论和实验研究并作出创造性的结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覆盖光学仪器、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光电检测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所包含的范围大致是:
1.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学,光电检测技术,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元件加工工艺学,薄膜光学及技术,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辐射度学和色度学,光谱技术,红外技术,空间光学,海洋光学,天文光学,生物医学光学及视觉光学,非光波段的光学仪器和光学综合装置及工程设备,还有一些新型的高精度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仪器,如亚微米级光刻机,光盘存储器,纳米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武器等。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光学仪器设计理论和方法,近代光学和光信息处理,视光学及眼科光学仪器。光学仪器的图象融合、处理、理解和识别技术,光学仪器的特种工艺技术。
2.光电子技术:激光器及其单元技术,激光雷达,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激光应用,微结构光学和光学集成,光纤光学及技术,非线性光学技术,光电材料,器件及技术上。我校光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光纤技术应用,光通信技术,薄膜波导技术,超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器件技术,集成光回路技术,微光器件,光学及传感器等特种材料研究,液晶光电子器件,光纤传感器等。
3.光信息技术:光通信器件和系统,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学信息处理,遥感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与记录,全息术和三维成像,光计算,自适应光学。
4.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是同时采用现代光学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的手段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对象实施检测的综合技术。本学科研究方向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重要研究运动目标速度与位移检测、零部件尺寸与表面质量检测、光散射颗粒检测技术、光信息获取技术与装置。
(二)课程设置
与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有关的专业课:高等光学、导波光学、颗粒测量技术、光纤与通信技术、光波导耦合理论、现代光学技术与传感器等;另外与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有关的国际发展动态综述,由教授主持,博士研究生定期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
应具有坚实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具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工作的能力。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行为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运筹与决策,最优化理论与应用,人一机系统综合集成。
(二)课程设置 运筹学,控制理论,管理学,系统科学,决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系统动力学原理,信息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模糊统计与模糊决策,组合优化,随机过程,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分析,经济系统分析(宏观和微观)等。
四、主要相关学科
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
四、主要相关学科
物理学,仪器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系统工程(081103)
一、学科概况
系统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系统工程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系统工程以工业、农业、交通、军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各种复杂系统为主要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应用数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工具,以优化为主要目的,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解决带有一般性的系统分析、设计、控制和管理问题。系统工程与控制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系统的组织管理,包括规划、计划、调度、预测、决策、优化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一、学科概况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低于120K的问题,后者涉及高于120K的问题。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我校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国内首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并在1988年培养出国内第一位获“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本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专业除招收制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外,特别欢迎及其他跨学科的考生和有关产业、研究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前来报考。
二、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制冷低温设备与系统,冻结和冻干过程机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冷量储存及输送技术,制冷及低温系统的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模拟,制冷及低温工程的测量技术和测试设备,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节能。
(二)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现代数学方法概论,现代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冷与空调应用新技术,动力工程学术报告,高等热工学,数值传热学。
专业课 制冷换热器传热强化,制冷系统测试与控制,制冷压缩机新技术,环保新工质,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制冷与空调装置仿真,吸收吸附制冷原理及应用,热泵技术,食品冷冻冷藏装置。
课程设置应体现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四、主要相关学科
本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与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相关一级学科中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二级学科。
印刷工程
印刷出版重点学科介绍
一、学科概况
印刷出版重点学科设有光学印刷工程、传媒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的数字传播实验室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现代传播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出版印刷学院。学院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出版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研究基地。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等多家大型出版印刷集团、公司、出版社等在我院设立技术研发、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基地等。
本重点学科涵盖我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出版编辑学、传播学、广告学、动画等本科专业,并与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密切相关。印刷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印刷学校的印刷技术专业。编辑出版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出版专业。数字印刷专业是由我校申请设立的目录外专业,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独立设置该专业的院校。
印刷出版学科主要是研究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与传播与印刷光学工程等领域的现代技术、工作原理与方法,研究现代印刷出版与传播的工作装备、仪器与设备及其最优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的最佳工作条件等。本学科围绕数字印刷、数字出版和印刷出版数字化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均拥有图书量或印刷用纸消耗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学科涉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的九大领域中的七个,也涉及国家重点推进的四大文化产业项目,是我国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提高,学科地位将越显重要。本学科涉及新闻媒介、移动流媒体、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新媒体、知识产权(版权)、出版文化与经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及其光学工程、机电一体化、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诸多领域。
本学科围绕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介出版物,以印刷复制技术为纽带,把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意设计、版权服务、发行与传播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科内各专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渗透,凝练本学科特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现有我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4名,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18名,副高职称专家近37名,聘有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教授20余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奖励。
二、学科主要研究范围
现代印刷技术、防伪印刷技术、印刷光学工程、包装创意产业、出版文化与出版史、出版产业经济、数字传播、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动漫画产业与政策、印刷集成系统、复合出版系统、绿色出版与印刷、印刷装备制造与自动化等。
医疗器械工程
2005年9月,“医疗器械工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校医疗器械学科在全国最早开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在行业内声誉很高。在近年的学科建设中,学院通过筛选队伍、优化人选、引进人才,形成了包括生物力学与医械工程技术、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医疗器械热科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同时,引进博士学位人才十几人。
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特色及发展前景
1、生物力学与医疗器械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物力学为基础,研究生物力学、热力学在血流循环系统、人工心脏瓣膜测试、人体假肢、药物制备技术及消防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方向在心肌桥模拟、内皮细胞应力培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属于国内外这一领域创新性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下肢、新型药物制备工艺等领域亦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生物力学、热力学是医疗器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其与医药工程结合在血流循环治疗与检测仪器、人工假肢及新型药物制备等医药装备的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医学信息和医学仪器
医学信息和医学仪器方向主要研究对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进行检测和成像,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交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理解生命过程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供新的手段。近年来在上述有关领域已经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在医学高频超声成像、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核磁共振功能成像(MRI)及其处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用于医学信息检测和成像的医学诊断仪器是医疗器械的重要内容,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医疗器械热科学
医疗器械热科学应用低温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进行细胞/组织保存、肿瘤冷热治疗、医疗器械开发等方面的基础性与应用开发研究。生物系统热科学及低温生物医学在我校已具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低温冷刀优化设计、血管低温断裂的防止、量热式生物传感器测量技术、生物活体低温保存、低温医学手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方向为医疗器械的设计与改进、组织器官的保存、药品的开发与储存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且在多个领域保持了技术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
力争通过三年的学科重点建设,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并实现硕士点的突破。
培养出多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成果的青年学术骨干,以及一支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梯队,为进一步的学科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高地。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交叉的实验研究基地。建设公共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医学、力学、热学和机、光、电等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研究实验平台(包括生物力学与医疗器械工程、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热科学)。
力争在三个研究方向各培育出一到两个在该方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特色科研项目。
使本学科在科研经费、高质量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以及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同类学科院校的前列。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同上)
光学工程(0803) (同上)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一、学科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该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并针对由于世界经济不断变化所产生的新的管理问题,研究创新建立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1984年设立系统工程硕士点、1991年设立工业工程硕士点,1998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是上海市非重点院校中唯一设有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
本学科点现拥有教授20名,其中博士导师16名,副教授10名。该学科点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学术交流。本学科十分重视科研活动,曾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及各类省市级基金项目50多项、在二级学术刊物以上发表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目前在研项目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
二、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有宽广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和学习任务。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我校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1. 管理科学:运筹学算法及其应用软件研究、组合优化的智能算法研究,特别是蚁群算法研究、决策科学中的方法论研究,特别是模糊决策方法研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与控制研究、与物流及交通相结合的智能装载与配送算法及其软件研究。
2.工业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工具与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复杂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3.管理工程(含工商管理): 管理工程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研究、管理工程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知识评价研究、管理机制的设计技术研究、具体行业的管理工程方法研究。
4.系统工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区域规划、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系统动力学、城市交通污染控制
5.信息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方法与工具、知识获取、挖掘、评价、管理、互联网上供需网络研究及应用、信息安全管理。
6.科技管理: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研究、中小企业创新体系的研究、知识管理等
(二)课程设置
管理学前沿,经济学前沿和科学研究方法论。
四、主要相关学科
管理学门类下设的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设的应用经济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理学门类数学科学下设的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系统科学及下设二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