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文格式
⑴ 丧事祭文范本
某年某月某日,竟成了某某某的忌日,悲由心生,肝肠痛断,神智昏厄。特赋祭文一篇,致祭某某某灵前。
回想往日,犹见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别,青山依旧,故影还熟,某某某却已驾鹤西去!古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乎!痛哉!岁无情而思欲追,忆我幼年,父母杂事琐碎,无暇顾及,托某某某照看。长忆幼时,相伴而眠,每夜盖被哄睡,唯恐惊之冻之,偏袒爱护,缝补叮嘱,无微不至,视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陈。今仙踪渺渺,过往种种,一一难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泪下,感无以为报。
某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怎能识得半字,而能明礼数,一生操劳,全为家庭。沧桑历尽遍,饱尝黄连苦,走过风雨春秋,书写坚强二字。某某某之德远近皆闻,和睦亲友,敬重乡邻,口无是非,正直为人,善如西天如来,形似菩萨观音。每日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抚养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无欲则刚;默言慎行,处世以宽;育人以正,待人以诚。儿女立业成家,开枝散叶,孙辈众多,再帮及抚育,期间辛苦,不与外人知。某某某西去矣,魂兮归来!悲呼不应,祭之不食,纸灰飞扬后背寒,寒风袭袭心如刀剜。
树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复还,今日一别,再无相会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语薄纸,乞在天有灵,庇佑子孙,平安康健。
什么是祭文:
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⑵ 悼文的古哀祭文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的《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卢植的《郦文胜诔》等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其体例大致为:“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
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此为政府文牍。见于私人文翰的,则有曹操的《祭桥公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贻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此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开始,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且追述“临时戏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常规,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使用,而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哀祭文除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至情文字,大大增强了这一文体的抒情气息。这一时期的名篇,诔辞有曹植的《王仲宣诔》、阮籍的《孔子诔》、潘岳的《马?督诔》、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等;哀辞有上述曹植的《金瓠哀辞》以及陆机的《吴大司马陆公少女哀辞》等;吊文有祢衡的《吊张衡文》、王粲的《吊夷齐文》、李充的《吊嵇中散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祭文有王珣的《祭徐聘士文》、陶潜的《自祭文》、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孔稚圭的《祭外兄张长史文》、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等;还有用辞赋体写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赋》、潘岳的《悼亡赋》、江淹的《伤爱子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在这些各体具备的作品中,与前代相比,亦有所不同。其表现在内容上的,因本期战争迭起,叛篡频见,统治者在夺得权位后,多思正名以自固,故出现了以政府文告形式书写的哀策文。如曹丕的《武帝哀策文》、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等,实为古“诔”与哀辞的混合体。而一般知识分子,则感时伤世,或托古喻今,对人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
祭吊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人物,本可慷慨陈词,而本文却低回想象,怅然系之,涂上一层迷惘徬徨的伤感色彩。而表现在形式上的,由于本期骈体垄断文坛,一切文牍书翰,风行骈四俪六。如梁萧纲的《祭战亡者文》:
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沾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自没,讵辨名传。
可见当时连祭文也骈偶化了。同时祭文的格式也进一步趋于完备。如东晋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开始为:“惟太元六年龙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试守豫章太守殷君谨遣左右某甲奉清芗合,一簋单羞,再拜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具体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就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格。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骈体形式渐微,散体文字时新。只是由于赋体、骈体接近于诗歌,尚有利于表达感情,所以哀祭文除散体之外,仍有采取赋体、骈体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其内容与体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是本期谥法简化,谥议废除,正如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的:“古之诔本为定谥,而今之诔惟以寓哀,则不必问其谥之有无,而皆可知之。至于贵贱长幼之节,亦不复论矣。”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骚体、长短句过渡。如韩愈悼念欧阳詹、柳宗元悼念吕温的文章,既称“诔辞”又称“哀辞”,可见二者基本上已经合流。到了北宋,“南丰(曾巩)、东坡(苏轼)诸老所作,则总谓之哀辞焉”(明吴讷《文章辨体》),哀辞终于取代了诔辞的地位。虽然以后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还出现《芙蓉女儿诔》,那不过是作者袭用旧称的游戏之作,已非古诔的原貌了。其二是吊文范围也逐步扩大,它不仅可以凭吊死者,而且可以凭吊可悲的事物,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其三是祭文名称进一步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运用。此外还出现告、哭、悼、葬、奠、酹、悲等别称。如李商隐的《奠小侄女寄寄文》、柳识的《许先生颍阳祠庭献酹文》、富弼的《哭尹舍人文》、陈亮的《告祖考文》等。至于韩愈的《祭鳄鱼文》、白居易的《祭庐山文》、苏轼的《祭城隍神文》,是古代祭神遗风的流传,不应属于哀祭文之列
⑶ 谁有吊唁的格式或者范文
讣告
如何写讣告
讣告也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 讣告应该在向遗体告别前尽早发出,以便逝者亲友做好赴丧准备。我国现代讣告形式有三种:一般式、公告式、简便式。公告式隆重、庄严,往往由高级机关团体作出决定发出。简便式的讣告常作为一则消息在传播媒体上公布,旨在晓谕社会。民间常用一般式讣告,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标题写"讣告"二字,或冠以逝者名字"×××讣告",字体应大于正文。宜用楷、隶书体。
二正文写明逝者姓名、身份、民族、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
三正文接着写简介逝者生平。主要写其生前重要事迹、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四正文最后写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五署明发讣告的个人、团体名称及发讣告的时间。
讣告范例一:
讣告
××市原政协委员×××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年×月×日×时×分在逝世××市,终年九十岁。今定于×年×月×日×时在××火葬场火化,并遵×××先生遗愿,一切从简。特此讣告。
××市政协
××××年××月××日
讣告范例二:
讣告
先母×××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岁。兹定于××月××日×午×时,在××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告。
×××哀告
××××年××月××日
讣告是把某人不幸去世的消息通知其亲属好友和有关方面的一种公告式文体。
格式:
1.标题:要标出"讣告"二字。
2.正文:先写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时间、地点、死因和终年岁数;接下可介绍死者生平事迹;再次写明举行吊唁或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
3.结束语常用:“特此讣告”,“谨此讣告”...
4.署名、发布日期
⑷ 祭文的写法
上六个字,下七个字,又要压韵
⑸ 古代祭文的格式是什么
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的祭文相对于现在的祭文格式要求比较固定,严谨。其用词、文风都具有韵味和深情在文章里突显,比较简短,但是深刻。在下面介绍下古代祭文的格式:
(1)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用“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别无意义,但也有很多祭文,开头不用“维”,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
(2)“维”字后即写祭奠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 (3)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言语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一般祭文,切记文字过长,拖泥带水。
(4)一般祭文,须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押两个以上,祭文押韵,一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二则韵脚的声音可以烘托气愤,帮助感情表达;三则祭文多用响度低之韵,适于表达悲哀忧伤之情。
(结尾),祭文用“尚飨”结尾。“尚”是希望之意,“飨”是设牲醴以品尝之意。 古代祭文范例
在通用的格式上,因逝者和写者的身份关系不同,祭文格式也会有部分的差异,下面列举些各个情况的祭文范例。 通用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 ×公××先生之灵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突尔潜踪。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鉴我微衷!伏维尚飨! 女通用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某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 ×××母太夫人之灵位前曰:
嗟乎!夫人之德,钟郝流芳。夫人之誉,彤菅休杨。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
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冥永隔,实为可伤。忝叨眷属,闻讣彷徨。爰具牲醴,奠祭于堂。仰祈灵贶,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长辈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月×日某等谨以清酌庶馐致祭于 ×公××行×老大人之灵席前曰:
呜呼,观造物之生人兮,赋七尺之昂藏,数修短其有定兮,虽百年如梦黄梁。惟典型之尚在兮,流千载之芬芳。俄骑箕而仙逝兮,共怅少微之掩芒。灵引忝叨于末谊兮,能不恻然而悲伤。惟我老大人年高而德昭兮,有令名更有令望。自少多才而多艺兮,由资禀之纯良。幸得天之独厚兮,优游自适而健康。养性情于恬淡兮,看破世态之炎凉。敦孝友而重信义兮,知持身之有方。睦宗族而邻里兮,播德泽于故乡。杖履逍遥兮,乐岁月之舒长。义方传家兮,卜厥后之克昌。进奉甘旨承欢无间兮,庆逢吉而永获康强。晨昏定省有子修职兮,宜椿伶之日增无疆,胡天不仁兮,老成云亡。山颓木坏兮,郗觑彷徨。瞻灵帏而兴嗟兮,思道范之难忘。德徽终古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犹有余光。悲风急兮惨夕阳,冷露团兮逼秋霜,望玉京兮苍茫,寄楚些兮短章,献一卮万椒浆,愿降灵兮来尝。 尚飨。 长辈女祭文
维公元×年×月×日……仝上致祭于 ×××门×氏行×老孺人之灵位前曰:
呜呼,自古名贤,必资母教。陶侃知州之辟,誉起留宾;王圭建延之助,功由择主。曹大姑之内则,掌著母仪,刘夫人之宏慈,独高女史。谓非一时之人瑞,当世之女宗乎! 孺人高门淑质,华胃名媛。幼习矜庄,长娴礼度。掠梅迨吉,好逑歌荇菜之诗,秾李耒归,中馈洁苹蘩之祀。孟光举案而相庄,敬姜垂戒于无逸。所以亭亭玉树,矫若陈群,粲粲桂林,芳同窦氏。是宜被象服而拜期颐,御鱼轩而登慈寿。何意云帡返驾,失阃范之芳型;婺采沉铅,杳母仪之懿德。南荣书槛,觞目凄凉,西域名香,伤心缥缈。某寺瞻云顿失,爱日无依。望夜月而盼青青鸾,涕零吊鹤,临秋风而驰白马。冷激鸣蝉,继美侃欧之德,光诸旧史,齐徽钟郝之贤。敬奠椒浆,聊歌薤露。惟祈昭格,以鉴素忱。 尚飨。 平辈男祭文
(开头略)
呜呼!白鸡应梦,空伤感逝之篇,青鸟使来,遽赴游仙之约。典型失望,闾里同悲。维××望隆山斗,品重圭璋。桂兰挺秀,正当佳境尝甘,松筠贞完,应见艾年待颂也,而乃天意难知,人功莫挽。鸿仪抑抑,方柱石之常瞻,鹤驭迢迢,意帡幪之顿失。某某等居迩松荫,世联兰臭。夙荷命提之益,未伸报答之私。兹当执拂有期,辆车将驾,敬陈絮酒,原××更进一觞;聊慰泉台,怅此别竟成千古。伏维尚飨。 平辈女祭文 (以后开头略)
呜呼!金娥返影,萱堂风烛无光,宝婺沉辉,缠里寒春遏响。母仪莫仰,戚族兴悲。惟我××,幼习矜荘,长娴体度。方冀长斋礼佛,白发长留。讵知返驾游仙,红尘永隔。某等谊托葭莩,居邻桑梓。频荷慈云之荫,未申爱日之忱。兹当鹤驭难回,鸾并将发。觇素帏之萧瑟,感丹旌之飘扬。一束生勿,聊慰泉台灵爽,三杯薄奠,敢倾葵霍微衷。 尚飨。 又
呜呼!琼楼月缺,尘埋宝婺之光,瑶阙云寒,彩失祥鸾之影。坤仪足式,树乡里之先型,淑范云亡,聚交亲而共泣。夫人蕙心兰质,守温恭淑慎之无亏,月魄灵光,合言德功容而俱备。媲孟梁之懿德,鸿案相荘,追桓鲍之芳徽,鹿车共挽。用相夫子,戒昧旦以无荒;逮事高堂,奉旨甘而罔怠。持身以俭,衣裳鲜曳绮之华,待物唯和,妯娌无勃奚之诮。洁苹蘩而襄内职,操井臼以示后昆。定知慈行长荣,和贤闺之表率,灵萱不老,播淑笵以流芳。胡乃蓬岛音传,蓉城召促。珠帏遽掩,欲仰壶范之无从,玉匣长埋,爰溯芳型而莫睹。某等金兰同气,谊切登堂,萝茑联姻,情伤执拂。临秋风而驰白马,凄比鸣蝉,对夜月而望青鸾,泪零落叶。虽返魂无术,徒嗟惠帐之空悬,然虞嫔有词,尚冀云軿之来格。敬陈勿束,并具菲延。
⑹ 祭文的格式是什么
1.标题。抄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记得采纳啊
⑺ 祭文大全,祭文的书写格式
祭文的定义,格式及写法
一、祭文定义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反对,但是用于哀悼死者还是可以的。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
二、悼词定义
悼词是在死者追悼会使用的文体。
三、祭文和悼词的区别
祭文可以在逝者任何时候使用,悼词只能有一次!祭文可以有很多次!悼词只能在葬礼上宣读,但祭文不仅举行葬礼时要唱,而且是逢祭即唱;悼词体现唯物主义,而祭文多带唯心色彩。悼词是表情朗读,可由他人代写,但不可随便由他人代读。祭文可由他人(施仪、主持人、宗教人士等)代读。祭文侧重叙死者往事抒哀悼之情;悼词除此之外还要阐述事理。祭文,可以在墓地,可以在灵堂,亦可以是死者的“正寝”,可以在宗庙,可以在家祠,也可以在名山大川(如泰山、黄河)等,范围极广;宣读悼词,一般在公墓、死者单位、牺牲的地点、追悼会场等公众场合。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