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摘要
① 金圣叹评唐诗全编的作品摘要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前解
此解即《豳风》「馌彼南亩」句中所有一片至情至理,特当时周公不曾说出,留教先生今日说出也。盖一家八口,人食一升,一年人三百六十升,八人共计食米二十八石八斗。除国税婚丧之外,此项全仰今日下田苦作之人之力,更无别出可知也。今使因积雨,致炊迟。因炊迟,致饷晚。因饷晚,致农饥。此即合家嗷嗷仰食之人,无不为之仓皇踧踖,身心无措者也。故三四承之,言如此水田无际,望之但见飞鹭,则应念我劳人胼胝,不知直到何处。如此夏木阴长,听来百啭黄鹂,则应念我劳人腹枵,不知已忍几时。奈何不过一藜一黍,至今犹然未得传送。一解四句,便只是精写得一个「迟」字,如何细儒不知,乃漫谓之写景也;如何千年以来,说唐诗者,一味皆谓闲闲写景?夫使当时二南、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亦曾无故写景,则谓唐亦写景可也。若《三百篇》并无此事,则唐固并无此事;「漠漠」句,言作苦。「阴阴」句,言日长。作又苦,日又长,然后「积雨炊迟」一「迟」字,方是当家主翁淳厚心田中一段实地痛恻也。若必争之曰写景,则藜黍既迟,苦饥正切,而主翁顾方看鹭听鹂,吾殊不知此为何等诗,又为何等人之所作也!近日颇复见人画此二句,不知此二句,只是「迟」字心地,夫心地则又安能着笔!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上解,是写居辋川心地。此解,是写居辋川威仪。言颇彼有人,见我庄居,因遂疑我习静修斋。夫我亦何静之可习,何斋之可修乎!不过眼见槿花开落,因悟身世并销,正逢葵叶初肥,不免采撷充膳,是则或有之耳。且夫人生世上,适然同处,以我视之,我固我也,彼固彼也,如以彼视之,彼亦我也,我特彼也。然则百年并促,二餐并艰,人各自营,谁能相让。今必疑我习静修斋,则岂欲令二三野老侧目待我,一如阳居所云:家公执席,妻子避灶,然后自愉快耶?亦大非本色道人已。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解
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当一噱已;作诗不多,乃能令太白公阁笔,此真笔墨林中大丈夫也。颇见龌龊细儒,终生拥鼻,呦呦苦吟,到得盖棺之日,人与收拾部署,亦得数百千万余言,然而曾不得一乡里小儿暂时寓目,此为大可悲悼也;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固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俱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太白公评此诗,亦只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夫以黄鹤楼前,江矾峻险,夏口高危,瞰临沔、汉,应接要冲,其为景状,何止尽于崔诗所云晴川芳草、日暮烟波而已。然而太白公乃更不肯又道,竟遂挦首相让而去,此非为景已道尽,更无可道;原来景正不可得尽,却是已更道不得也。盖太白公实为崔所题者乃是律诗一篇,今日如欲更题,我务必要亦作律诗。然而公又自思律之为律,从来必是未题诗,先命意;已命意,忙审格;已审格,忙又争发笔。至于景之为景,不过命意、审格、发笔以后,备员在旁,静听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则崔命意既已毕矣;如欲审格,则崔审格既已定矣;再如欲争发笔,则崔发笔既已空前绝后、不顾他人矣。我纵满眼好景,可撰数十百联,徒自呕尽心血,端向何处入手?所以不觉倒身着地,从实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犹言眼前可惜无数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诗来也。嗟乎!太白公如此虚心服善,自为自己深晓律诗甘苦。若后世群公,即那管何人题过,不怕不立地又题八句矣;一解看他妙于只得一句写楼,其外三句皆是写昔人。三句皆是写昔人,然则一心所想,只是想昔人双眼所望,只是望昔人,其实曾更无闲心管到此楼,闲眼抹到此楼也。试想他满胸是何等心期,通身是何等气概,几曾又有是非得失,荣辱兴丧等事,可以污其笔端。一是写昔人,三是想昔人,四是望昔人,并不曾把楼挂到眉睫上,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独步一时,占据千载者,须要信其莫不皆从读书养气中来。即如此一解诗,须要信其的的读书。如一二便是他读得《庄子·天道》篇,轮扁告桓公:古人之不可传者死矣。君之所读,乃古人之糟粕已乎。他便随手改削,用的恰好。三四便是他读得《史记·荆轲列传》易水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便随手倒转,又用的恰好也。至于以人人共读之书,而独是他偏有本事对景便用,又连自家亦竟不如,此则的的要信是养气之力不诬也。后人又有欲捶碎黄鹤楼者,若知此诗,曾不略写到楼,便是空劳捶碎。信乎自来皆是以讹传讹,不足供一笑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解
前解自写昔人,后解自写今人,并不曾写到楼;此解,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凉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起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前解
人传此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颋佛国,空如妙喜无措也。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唐人一解四句,四七二十八字,分明便是二十八座星宿,座座自有缘故,中间断无无缘故之一座也。今我于此诗一解三句之上,求其所以必写凤凰游之缘故而不得也。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胡为亦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出于此哉;「江自流」,亦只换云悠悠一笔也。妙则妙于「吴宫」、「晋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谓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寻觅吴宫,乃惟有花草埋径,此岂不欲失声一哭?然吾闻伐吴,晋也,因而寻觅晋代,则亦既衣冠成丘,此岂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笔妙眼,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之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固非止如杜樊川、许丹阳之仅仅一声叹息而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解
前解写凤凰台,此解为凤凰台上人也。「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为言,竭尽目力,劳劳远望,然而终亦只见金陵,不见长安也。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前解
倏然是文物,倏然却是荒草,倏然是荒草,乌知不倏然又是文物?古古今今,兴兴废废,知有何限?今日方悟一总不如天澹云闲,自来不如本不有兴,今亦无废,直使人无所容心于其间。斯真寺中阁上、眼前胸底斗地一片妙理,未易一二为小儒道也。「来」、「去」、「歌」、「哭」四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是再写二。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后解
约今年已是深秋,约今日又复落日。嗟乎,嗟乎!日更一日,秋更一秋,天澹云闲,固自如然,人鸟变更,何本可据?望五湖,思范蠡,直欲学天学云去矣。「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唐人法如此。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前解
仲晦,东吴人,蒹霞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神形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风来雨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后解
秦苑也,秦人何其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何其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日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犹羁万里耶?
② 三毛的《蝴蝶的颜色》
蝴蝶的颜色
作者: 三毛
回想起小学四年级以后的日子,便有如进入了一层一层安静的重雾,浓密的闷雾里,甚而没有港口传来的船笛声。那是几束黄灯偶尔挣破大气而带来的一种朦胧,照着鬼影般一团团重叠的小孩,孩子们留着后颈被剃青的西瓜皮发型,一群几近半盲的瞎子,伸着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些并不知名的东西。我们总是在五点半的黑暗中强忍着渴睡起床,冬日清晨的雨地上,一个一个背着大书包穿着黑色外套和裙子的身影微微的驼着背。随身两个便当一只水壶放在另一个大袋子里,一把也是黑色的小伞千难万难的挡着风雨,那双球鞋不可能有时间给它晾干,起早便塞进微湿的步子里走了。
我们清晨六点一刻开始坐进自己的位置里早读,深夜十一时离开学校,回家后喝一杯牛奶,再钉到家中的饭桌前演算一百题算术,做完之后如何躺下便不很明白了,明白的是,才一阖眼就该再起床去学校了。
这是面对初中联考前两年整的日子。
即使天气晴朗,也偶尔才给去操场升国旗,高年级的一切都为着学业,是不能透一口气的。早晨的教室里,老师在检讨昨夜补习时同学犯的错误。在班上,是以一百分作准则的,考八十六分的同学,得给竹教鞭抽十四下。打的时候,衣袖自动卷起来,老师说,这样鞭下去,皮肤的面积可以大一些。红红的横血印在手臂上成了日常生活的点缀。
也不老是被抽打的,这要视老师当日的心情和体力情况而定,有时她不想拿鞭子,便坐着,我们被喊到名字的人,跑步上去,由她用力捏眼皮,捏到大半人的眼睛要一直红肿到黄昏。当老师体力充沛的时候,会叫全班原位坐着,她慢慢的走下讲台来,很用力的将并坐两个同学的头拼命的撞,我们咬着牙被撞到眼前金星乱冒、耳际一片嗡嗡的巨响还不肯罢手。也有时候,老师生气,说不要见我们,烈日下刚刚吃完便当,要跑二十五圈才可以回来,如果有同学昏过去了,昏了的人可以抬到医疗室去躺一会儿才回来继续上课。
我们中午有半小时吃饭的时间,黄昏也有半小时吃另一个便当的时间,吃完了,可以去操场上玩十五分钟,如果是快速的吃。白天,因为怕督学,上的是教育部编的课本,晚上,买的是老师出售的所谓参考书——也就是考试题。灯光十分暗淡,一题一题印在灰黄粗糙纸张上的小字,再倦也得当心,不要看错了任何一行。同学之间不懂得轻声笑谈,只有伏案的沙沙书写声有如蚕食桑叶般的充满着寂静的夜。
标准答案在参考书后面,做完了同学交换批改,做错了的没什么讲解,只说:明天早晨来了再算帐,然后留下一大张算术回家去做,深夜十一点的路上,沉默的同学结伴而行,先到家的,彼此笑一笑,就进去了。
每天清晨,我总不想起床,被母亲喊醒的时候,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另一天,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
那时候,因为当年小学是不规定入学年龄的,我念到小学五年级时,才只有十岁半。
母亲总是在我含泪吃早饭的时候劝着:“忍耐这几年,等你长大了才会是一个有用的人,妈妈会去学校送老师衣料,请她不要打你……”那时候,我的眼泪总是滴到稀饭里去,不说一句话。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么残忍,而她讲话的语气却很温柔而且也像要哭出来了似的。有的时候,中午快速的吃完了便当,我便跑到学校角落边的一棵大树上去坐着,那棵树没有什么人注意它,有粗粗的枝丫可以踩着爬上去,坐在树荫里,可以远远的偷看老师的背影,看她慢慢的由办公室出来向教室走去。远看着老师,总比较安然。老师常常穿着一种在小腿背后有一条线的那种丝袜,当她踩着高跟鞋一步一步移动时,美丽的线条便跟着在窄窄的旗袍下晃动,那时候,我也就跳下树枝,往教室跑去。
面对老师的时候,大半眼光不敢直视,可是明明显显的可以看到她鲜红的嘴唇还有胸前的一条金链子。在那种时候,老师,便代表了一种分界,也代表了一个孩子眼中所谓成长的外在实相——高跟鞋、窄裙、花衬衫、卷曲的头发、口红、项链……。每天面对着老师的口红和丝袜,总使我对于成长这件事情充满了巨大的渴想和悲伤,长大,在那种对于是囚禁苦役的童年里代表了以后不必再受打而且永远告别书本和学校的一种安全,长大是自由的象征,长大是一种光芒,一种极大的幸福和解脱,长大是一切的答案,长大是所有的诠释……而我,才只有这么小、在那么童稚无力的年纪里,能够对于未来窥见一丝曙光的,就只有在那个使我们永远处在惊恐状态下女老师的装扮里。我的老师那时候二十六岁,而我一直期望,只要忍得下去,活到二十岁就很幸福了。
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发呆,常常有声音,比老师更大的空空茫茫的声音在脑海中回响——二十岁——二十岁——二——十——岁——。想得忘了在上课,想得没有立即反应老师的问题,一只黑板擦丢过来,重重打上了脸颊;当时的个子矮,坐第一排的,那一次,我掩面从教室里冲出去,脸上全是白白的粉笔灰,并不知道要奔到哪里去!我实在没有方向。在校园的老地方,我靠住那棵大树,趴在凸出来的树根上哀哀的哭,想到那个两年前吊死的校工,我又一次想到死。风,沙沙的吹过,抚慰了那一颗实在没有一丝快乐的童心,我止了哭,跟自己说;要忍耐妈妈会送衣料来给老师,就如其他带礼物来看老师的家长一样,一定要忍耐不可以吊死,如果可以忍到二十岁,那时候令人惊慌无比的老师和学校就一定有力量抵抗了。那时候,不会这么苦了,现在——现在才十一岁,而我的现在,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我又趴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那一次,是被老师拉回教室去的,她用一条毛巾给我擦脸,笑笑的,擦完了,我向她鞠了一个躬,说:“老师,对不起。”作文课里,没有照题目写,我说:
“想到二十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四周没有东西可以摸触而只是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踩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二十岁……。”
老师将作文念出来,大声问:“你为什么为了丝袜要长大?你没有别的远志吗?陈平,你的二十岁难道只要涂口红、打扮、穿漂亮衣服?各位同学,你们要不要学她?……。”
后来,老师要人重写,我回家又急出了眼泪。晚上放学总有一百题算术,实在来不及再写作文。简短的写了,整整整整的写说:将来长大要做一个好教师是我的志愿。老师是不可能懂得的,懂得一支口红并不只是代表一支口红背后的那种意义。每天晚上,当我进入睡眠之前,母亲照例提醒孩子们要祷告,而那时实在已是筋疲力尽了,我迷迷糊糊的躺下去,心里唯一企盼的是第二天学校失火或者老师摔断腿,那么就可以不再上学。第二天早晨,梦中祈求的一切并没有成真,我的心,对于神的不肯怜悯,总也觉得欲哭无泪的孤单和委屈。当年,我的信仰是相当现实的。
有一天,老师照例来上早课了,她忘了算前一日考错题的帐,只是有气无力的坐着,挥挥手叫我们自修、背地理。老师一直在查看她的桌子。然后突然问:“今天是谁最早到校?”大家说是陈平。她盯住我,问我进教室后做了什么,我说是被一只水牛一路追赶着没命跑进学校的,后来丢烧饼给牛吃,它还是追……。“我不是问你这些,你动过了我的日记没有?有没有偷看,说?”我拚命摇头,胀红了脸,两手不知不觉放到背后去。那次没有被抽,而一个早晨的课却都上得提心吊胆,老师不时若有所思的望我一眼,她终于叫了我的名字,一叫名字,我就弹了起来。“把这封信送到后面六年甲班的李老师那里去。”
我双手接了信,发觉信封并没有粘上,是一封淡蓝的信。“不要再偷看,快快走。”老师说了一句。
走到转弯的地方,我回了一下头,发觉老师在教室的窗口看我,加快了脚步,转了弯,老师看不见人影了,我快速的将信纸拉出来,看了一眼——既然一口咬定我偷看了,就偏偏偷看一次,免得冤枉。信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日文,其中夹着两个汉字——魔鬼,看见她居然叫一个男老师魔鬼,我吓了一跳,匆匆折好信,快步向六年级的教室走去,双手交给李老师便回来了。我猜,我的老师和李老师一定为着某种特定的理由而成仇。那天吃完晚饭之后,班长气喘喘的打手势叫我们赶快出教室,我们放下了便当跟在她后面跑,若大的校园在这黄昏的时候已经空旷了,只有补习的高年级是留下来的。
昏暗的大礼堂里,老师坐着在弹风琴,琴凳上并坐着李老师,他的手环在弹琴女人的腰上。我们一群小孩闭住呼吸从窗缝里偷看。没有想到,六年级的一群男生正好走过,他们也不知我们在张望什么,大喊了一声:“吊死鬼来呀——”弹琴的老师猛一回头,站起来,我们拔腿便逃,彼此用力推挤着冲到自己的教室里。那时,老师也追来了,第一排的一位同学桌上放了一包没有糖纸包的那种硬水果糖,老师拿起袋子,一句话也不说便往我们丢,一时教室的空中飞满了糖雨,而我们笑不出来。那天晚上,就被打了,没有等到第二天早晨。打到很晚才给回去,半路上碰到拿手电筒来接的工人玉珍才知是深夜十二点了。我回去,又做了一百题算术才睡下。
我慢慢明白了,老师正在受着恋爱的折磨。对于她每天体罚的事情也生了宽恕之心,想来这么打我们当作发泄必然是恋爱没有成功。又想,一个老打小孩的女人,怎么会有人爱她呢?其实,李老师是更狠的,他罚男生跪在一把破了布的雨伞骨头上,跪完了的男生要别人扶才站得起来。有一次看见一个是爬回座位的。恋爱是什么我大概明白了,它是一种又叫对方魔鬼又跟魔鬼坐在一起弹“堤边柳到秋天叶飘零……”的那种黄昏歌调。二十岁的年龄,除了可以穿丝袜之外,想来更有一些我们不知的东西——那种很抽象的东西,在里面潜伏着,而我,对于那份朦胧,却是想象不出的。我渐渐的顺服在这永无止境的背书默写和演算习题的日子里,不再挣扎。偶尔,想到如果不死,便可以长大,心里浮出的是一种无所谓的自弃和悲哀。
督学还是来了,在我们补习的正当时,参考书被收去了,堆在教室的门外,老师的脸,比打人时还青白。我们静静的散课离校,一路上十分沉默,好似一个一个共犯,有些羞惭,有些担心,又有些自觉罪恶的喜上心头。
第二天,老师红着眼睛说:“我给你们补习,也是为了使你们将来考上好的初中,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一点,想来你们是谅解的。至于补习费,老师收得也不多……。”
我专注的直视着老师,想到她的生活和作息,想到那偶尔一次的和男老师共弹风琴,想到她连恋爱的时间也不太多,心里对她和自身成年的未来,浮起了另一份复杂的怜悯与茫然。我从来没有恨过我的小学老师,我只是怕她怕得比死还要厉害。督学来过之后,我们有整整十天不用夜间补习,不但如此,也有躲避球可打,也有郊外美术写生,可以只提一个空便当盒在黄昏的时候一路玩回家,而回家的习题却是加多了。这并不要紧,那时候我念初二的姐姐还没有入睡,她学我的字体写阿拉伯字,她做一半,我做一半,然后祷告忏悔姐姐的代写作业,微笑着放心入睡。
那只是十天的好日子而已,我一日一日的当当心心的计算,而日子却仍然改变了。有一天,老师笑吟吟的说:“明天带两个便当来,水彩和粉蜡笔不用再带了,我们恢复以往的日子。”听着听着,远方的天空好似传来了巨大的雷声,接着彤云满布,飞快的笼罩了整个的校园,而我的眼睛,突然感到十分干涩,教室里昏黄的灯光便一盏一盏半明半暗的点了起来。那两年,好似没有感觉到晴天,也就毕业了。
暑日的烈阳下,父亲看榜回来。很和蔼的说:“榜上没有妹妹的名字,我们念静修女中也是一样好的。”
我很喜欢静修女中,新生训练的时候,被老师带着穿过马路去对面的操场上玩球,老师没有凶我们,一直叫我们小妹妹。没有几天,我回家,母亲说父亲放下了公事赶去了另一所省女中,为着我联考分数弄错了的一张通知单。父亲回来时,擦着汗,笑着对我说:“恭喜!恭喜!你要去念台湾最好的省女中了。”一时里,那层灰色的雾又在呼呼吹着的风扇声里聚拢起来。它们来得那么浓,浓到我心里的狂喊都透不出去。只看见父母在很遥远的地方切一片淡红色的冰西瓜要给我吃。上了省中,父母要我再一次回到小学向老师再一次道谢培育之恩,我去了,老师有些感触的摸摸我的头,拿出一本日记簿来送给我,她很认真而用心的在日记的第一页上写下了几个正楷字,写的是:“陈平同学,前途光明。”
日子无论怎么慢慢的流逝总也过去了,有一天我发觉已经二十岁,二十岁的那一年,我有两双不同高度的细跟鞋,一支极淡的口红,一双小方格网状的丝袜,一头烫过的鬈发,一条镀金的项炼,好几只皮包,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唱机、和接近两千本藏书。不但如此,那时候,我去上了大学,有了朋友,仍在画画,同样日日夜夜的在念书,甚而最喜欢接近数学般的逻辑课,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初恋的滋味——。
想到小学老师赠给我的那几个字,它们终于在阳光下越变越鲜明起来。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而许多彩色的蝶,正在纱帽山的谷底飞去又飞来。就这样,我一年又一年的活了下来,只为了再生时蝴蝶的颜色。
③ 求鲁迅<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内容摘要
狂人日记: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阿Q正传
阿Q乃未庄人,孑然一身,一穷二白,常替赵太爷做短工,但常被赵太爷苛待。平日更常被人瞧不起,然而阿Q却常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一日,阿Q又惹上瞧不起的王胡,又碰上讨厌的假洋鬼子,都被打了一顿。就在愤愤不平时,却迎上了小尼姑。阿Q调戏了一番,逗得人们吃吃笑后,才得抒怀。可是阿Q就此思起春来,彻夜未眠、胡思乱想一通。又一天,阿Q在赵家舂米,竟对赵家的女工吴妈出言不逊。赵家的人又借此向阿Q勒索钱财,更不再给他工作。自此赵家工作都交了给小D做。阿Q很多日子都捱饿受寒,把家当都典押了。终于决计出门求食,到了静修庵,才拔几个老萝卜,却被黑狗追个狼狈不堪。这时,阿Q决意要入城了。过了一些日子,人们见到阿Q衣着光鲜,都纷纷巴结阿Q。人们的态度都转变了,都向他要城里的货,但后来得悉阿Q进城是当小偷,又不再敬畏他了。
某一夜,传闻革命党到了未庄,人心慌乱起来。纵然人们不怎谈论,看似沉寂,但其实人们心中还有梗。阿Q则本来也痛恨革命党的,因为他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与他作对。但见到未庄的村民都惶恐得不得了,他也向往起革命来了。于是阿Q常在街上呼嚷着革命的事情。人们在宁可信其有下,又对阿Q敬畏起来,尤其赵太爷甚至闻名百里的举人老爷都怕革命党,这使阿Q快意起来。然而,真正的革命党真的来了,阿Q却被拒绝加入。后来他不明不白被官兵捉入牢狱,被陷以“借革命之名造反,抢劫赵家一伙同谋”的罪状,糊里糊涂的被问了话,又糊里糊涂的答了话,再糊里糊涂的画了押。更被以一儆百的游街示众。他知道要死了,却又不反抗,甘愿被送上法场,无人争议地枪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