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笳集吴兆骞著摘要
A. 关于顾贞观 托 容若救吴兆骞这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中举人,就在以为仕途即将开始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灾难迎面而来,“南闱科场案”发于当年11月,江南主考官方遒等取中的举人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与方章钺联宗有素,天下士子哗然,朝廷更有火上加油者,次年十一月定案,正负主考官方遒,钱开宗及十八房考官具正法。吴兆骞为仇人诬陷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在复试中,他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关于他交白卷有两纵说法,清史稿说他:因为当时殿试气氛紧张,所有的殿试举子都戴上枷锁,夹棍绳索也都准备好的,吴兆骞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没把文章写完。还有一种说法说他负气交了白卷,这两种说法后种说法多出于清人笔记,而前种说法一般都是史料的记载,不管是那种说法对于吴兆骞的定案是:“审无情弊”。就这样一个审无情弊的案子,吴兆骞依然被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宁古塔。在这次株连甚广的科举案中,满人用杀戮的方式立威。早管不得什么冤枉二字了!吴兆骞的师友吴伟业写下那段感人心魄的《悲歌赠吴季子》:“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他的至交好友顾贞观更是在他送行的时后许下诺言,必定全力营救。
宁古塔的生活对于一个生活在江南,一个富裕家庭里走出来的吴兆骞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考验。为了这件案子吴家已一贫如洗了,生活是异常的艰辛。他冬季只能用斧子敲凿冰块,粗粮为食。还好得到狱中好友方拱乾一家的关照。才没有饥寒交迫。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方家赎归,吴兆骞写到:“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飘零。”感寓其悲凉身世。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吴兆骞妻子葛采真和妹妹吴文柔从苏州千里迢迢来到关外,“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吴兆骞从那时候起开始教徒生涯。是教那些流人子弟。后来少数民族子弟也有来学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秋,巴海将军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读书。巴海“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而且“每赠裘御寒”。有一次朝鲜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赛为他代写《高丽王京赋》。吴兆骞不假思索,欣然命笔,“遂草数千言以应”。李云龙被吴兆骞的绝代才华与敏捷的诗思所震惊,回国后,四处传扬,因此“其国颇以汉槎为重”。
康熙是十五(公元1676年)冬,顾贞观于宰相明珠家课馆,顾贞观一直为好友的归来费尽心思。他曾为营救吴兆骞向当朝太傅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容若)求援、纳兰性德并未允许。那年冬天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环顾四周冰雪,顾贞观想起当年的诺言,想起远在天边生死未卜的好友,写下了那篇催人泪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甘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词中关之切,情之深非一般友谊所能替代。纳兰性德见之,为泣下数行,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感动万千的纳兰性德也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以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当义不容辞:“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有一次宴会明珠斟满一大杯酒对顾贞观说你只要喝满这一大杯酒,我就为你救汉槎。顾贞观素不喝酒,为此他一饮而尽。明珠说我是和你开玩笑,你不喝酒难道我就不救汉槎了吗?。
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纳兰性德,徐乾学等人在朝中斡旋,费赎金数千,吴兆骞也献上《长白山赋》取悦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以放归,徐乾学就是顾炎武的亲外甥,此人人品很是一般,顾炎武和他也很少来往,但是对于吴兆骞的赎回,他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吴兆骞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他一直住在徐乾学家里。后来明珠邀请他作为小儿子的老师,总算在北京也有了生计,一次因一些细故他和顾贞观闹不和,顾贞观也不辩护,明珠带他到自己的书房,当他看到:“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的时候不禁大恸,声泪俱下。正如一名叫顾忠诗人写到:“金兰尚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吴兆骞很快就返回苏州故里,并在友人童年好友汪钝的资助下,筑屋三间。自己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竟然大病数月,后来一直病情没有好转。得不赴京治疗。
一后在贫困潦倒中逝于京师旅邸。时年五十四岁,因为家境贫寒纳兰性德为他料理了后事,吴兆骞一生留下大量讴歌祖国边陲的诗篇。“苍茫大碛旌旗引,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这是现存最早关于抗击沙俄的爱国主义诗篇。二十几年的风霜,改变了一个人,也成就了一个人,当年诗词华丽的青年才俊,变成一位慷慨悲凉的关塞老人。这二十几年的边塞生活也奠定了吴兆骞在清初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文集现仅存《秋笳集》八卷,《归来草堂尺牍》、《西曹杂诗》等。他的《秋笳词》仅存三首,殊为可惜。
B. 吴兆骞的人物年表
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一岁
十一月某日,兆骞生。父吴晋锡,母李氏,为晋锡侧室。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吴晋锡《半生自纪》。
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八岁
是年前后,入塾就读。塾师为计名。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九岁
作《胆赋》数千馀言,见者惊异。翁广平《松陵四子传·吴汉槎传》,见《秋笳馀韵》附录,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流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少时简傲,不拘礼法,不谐于俗。同学无不被其狎侮,尝溺人所脱巾冠,其师计名惩之。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十三岁
自吴江入楚,途中写有《金陵》等六诗,为兄兆宽所激赏。《吴兆骞集·秋笳前集》卷五。
是年作赋,始命题为《出塞赋》,兆宽以为谶语。《吴江诗粹》卷二十。
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十九岁
冬,宋德宜、宋实颖、彭珑等发起慎交社,兆骞三兄弟佐之。不久,同声社继起,二者隐若敌国。同治《苏州府志》卷一四八引《震泽县志》。
顺治十年癸巳()二十三岁
吴伟业等欲讲求二社和局,于本年多次举行各郡大会。吴氏兄弟联翩入座,如隋珠玉树,一座尽倾。兆骞尤踔厉腾越,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名噪吴下。梅村以其与阳羡陈维崧其年、华亭彭师度古晋并称为“江左三凤凰”。《王随庵自定年谱》、杜登春《社事始末》、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等、陈维崧《五哀诗·吴汉槎》、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三。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二十四岁
与顾贞观相识,过从甚密。《秋笳余韵》卷上顾贞观壬寅十月与兆骞书。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二十七岁
八月,参加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十一月,南闱科场案起。《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三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癸亥。
十二月,兆骞被仇人诬陷得罪,奉命入京参加复试。叶舒颖《叶学山先生诗稿》卷六甲子稿《吴汉槎于十月十八日客死京邸,诗以哭之》自注。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二十八岁
年初驱车北上时,尝托名金陵女子王倩娘题诗百余首于涿州驿壁,情词凄断,以自寓哀怨,三河两辅之间和者颇多。徐釚《续本事诗》卷十二,计东《改亭集》卷五《秋兴十二首》之三自注。
四月十三日,复试于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见本文《考异》。
十一月二十八日,南闱科场案定案,兆骞与方章钺等八人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戊戌十一月辛酉。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二十九岁
闰三月初三日,自京师出塞,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详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闰三月末,行抵沈阳,居二十馀日,与前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颇有交接。《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
七月十一日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顺治十二年四月)、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顺治十二年正月癸丑魏裔介奏言等。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三十岁
约是年秋,吴晋锡受兆骞事牵累至京师,将流徙塞外。翌年正月父母兄弟全家遇赦,殆以世祖驾崩、圣祖登极之故也。详见李兴盛考证,《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顺治十八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三十一岁
十一月,同徙之方拱乾父子遇赦南归。拱乾临行,托许尔安照拂兆骞,从此馆于许氏。《归来草堂尺牍》家书第七壬寅正月上父母书。
康熙四年乙巳(1665)三十五岁
夏,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后以戍役分携而罢。《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
康熙六年丁未(1667)三十七岁
正月初五日,将军巴海卧病,副都统某令兆骞迁往乌喇,次日动身,行至三日,险葬身雪海,幸巴海发觉,命飞骑追回,始免于难。《归来草堂尺牍》家书第九丁未七月廿一日上母书。
康熙七年戊申(1668)三十八岁
二月二十一日,朝廷特许优复绅袍,遂得为塞外散人。《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四十五岁
察哈尔之乱,都统唐公限合城满汉兵三日内俱迁往必儿汀避难。仓卒中兆骞诗文稿遗失百余篇。吴桭臣《秋笳集跋》。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四十六岁
春,宁古塔将军移镇乌喇,兆骞遂失馆职。虽受业者犹不乏人,然日渐摇落,双鬓星星,妻复多病,颇觉悲辛。《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
顾贞观结识纳兰性德,为兆骞求援于容若,未即许。冬,贞观寓居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忆及兆骞,赋《金缕曲》二阕以词代书,容若见之泣下,答词有“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之语,应允五载为期,营救兆骞入关。顾贞观《弹指词》卷下《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时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容若赋《金缕曲》,表明汉槎归计,一身任之之决心。《纳兰词》卷四《金缕曲·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四十八岁
正月十八日,清廷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一等侍卫对奏赉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一正月庚寅。
夏,武默纳、对奏等封祀长白山后,于视察宁古塔等地时,向兆骞索诗赋。兆骞有《封祀长白山》、《奉赠封山使侍中对公》等诗赠之。并赋《长白山赋》数千言,词极瑰丽,藉使臣归献天子。此赋经圣祖御览,动容咨询,然有作梗者,召还未果。诗赋见《秋笳集》,事见《归来草堂尺牍·奉吴耕方书》、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四十九岁
冬,兆骞将徐釚《菊庄词》、顾贞观《弹指词》、性德《侧帽词》三册交骁骑校某带至朝鲜会宁府,该国官员仇元吉、徐良崎以饼金购去,并各题绝句交骁骑校某带回中国。仇题《菊庄词》云:“中朝寄得菊庄词,读罢烟霞照海湄。北宋风流何处是,一声铁笛起相思。”徐题《弹指》、《侧帽》二词云:“使车昨渡海东边,携得新词二妙传。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见徐釚《菊庄词纪事》、阮葵生《茶余客话》。按:此事徐釚《菊庄词纪事》系于康熙十七年,李兴盛先生以为不确,是,故系于此。见《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页145。
约是年,朝鲜使臣李云龙以事至宁古塔,兆骞应邀为撰《高丽王京赋》数千言,其国颇以兆骞为重。徐釚《续本事诗》卷十二。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五十一岁
经纳兰容若、徐乾学、徐元文、宋德宜、顾贞观、徐釚等戮力营救,醵金两千,以认修工程名义赎罪放还。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七月底,还乡诏下。九月二十日起行,十一月中抵京师。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先是,顾贞观以奔母丧仓卒南归,写有书信告兆骞。至京,容若急欲晤对,一见即祈入城。
徐乾学设宴欢迎,即席有《喜吴汉槎南还》诗,和者后多至数十百人。详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馆于容若家,为容若弟揆叙授读。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查慎行《人海集叙》。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五十二岁
上元灯夕,与陈维崧、严绳孙、朱彝尊、姜宸英及返京不久之顾贞观聚饮于花间草堂。姜宸英《蒋退庵遗稿·词稿序》、《湛园未定稿》卷八《跋同集书后》。
向顾贞观言及塞外多暴骨,贞观即商之于留都当事者,募多金,延关东僧心月,率徒遍历兴京、老城、萨尔浒、铁岭等古战场,为之掩埋无算。邹升恒《梁汾公传》,《顾梁汾先生诗词集》卷首。按:留都指入关前之都城盛京,李兴盛先生于《吴兆骞交游考·顾贞观》中以为“商诸京师当事”,误。
十二月底,归省吴江,多人为诗赠行。蒋景祁《吴汉槎孝廉自徙塞外二十五年矣,既许赎还,更蒙恩复南还拜母,人有赠言,率成四首》。《秋笳馀韵》附录。顾汧《送吴汉槎先生南旋》,《凤池园诗集》卷四。李振裕《送吴汉槎归吴江》,《白石山房稿》。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五十三岁
春,至家,与生母李氏上觞称寿,相见如梦寐。构屋三楹,读书其中,故人汪琬之子汪士鋐题曰“归来草堂”。吴治谟《汉槎友札跋》,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66。
与顾有孝、蒋以敏合编《名家绝句钞》,选明清两朝名家绝句。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三《名家绝句钞序》,又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67之考证。
夏,得疾卧床累月,以此延归期。性德问讯数寄书信,速其返京。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四《祭吴汉槎文》。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五十四岁
春二月北上,三月中旬至京,重馆于性德家,为揆叙授读。见叶舒颖《叶学山先生诗稿》卷六《吴汉槎于十月十八日客死京邸,诗以哭之,即用徐学士旧韵》末句自注及《归来草堂尺牍·致卜令书》。
十月十八日(公历11月24日),客死京邸。见上。
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十七册《吴汉槎为师于塞外》。
C. 吴兆骞《帐夜》的意思
翻译:落月斜下,穹庐似的帐篷顺着山势而建,孤单的客居之人只能在梦里回到自己的家乡,醒来却尚在天涯之处。大雁南飞,白雪如同往年一样覆盖在草地上,而人却已将衰老,榆树泛黄,只能夜夜听笳声。
驿站通往南国的道路有几条,北方是风沙云卷。妻子寄来的春衣已经是白寄了,因为边城的五月还没有花(花苞)呢。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并且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借用“空”字,写出了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出处:清代的吴兆骞
原文: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着花。
(3)秋笳集吴兆骞著摘要扩展阅读:
吴兆骞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兆骞既身系清初文士痛史,一言一动,牵涉诸多层面人士之肺腑,其自身文章诗赋,亦能备一代之才。
诗远绍七子,近则瓣香陈子龙、吴伟业,而能自立帜,出塞后“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所作尤工,而以七言歌行最具代表性,为“梅村体”重要传人。后人以为《秋笳》一集“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兆骞
D. 清朝江南科考大案是说的哪件事情
清朝大的科场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乡试主考官,姓方,叫方犹,副主考官姓钱,叫钱开宗。考完了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点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跟他父亲讲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钱提前把吴兆骞赎回来了。吴兆骞在边塞时间写了很多的诗,他是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后来出了一个集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还是在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赵,叫赵晋。考完了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牵扯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和总督噶礼。噶礼和张伯行就是总督和巡抚互参,康熙说减职,把总督巡抚减职,查,查到最后呢,查清楚了,交通关节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因为这件事情跟张伯行没有关系,康熙也了解张伯行是清官,过去我在康熙时候讲过,张伯行,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这是一个案子。
第三个大案件,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顺天科场案。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人叫平龄,他考中举人了,这个人是票友,到场子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就说你是优伶,你怎么能得中举人了。这里边必然有交通关节,后来就查,越查越大,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关到狱里头,严刑拷打,然后给死了,死无对证,这个事情当时是端华、肃顺他们主政,奏到咸丰那儿,咸丰觉得证据不足,他们一定要杀,因为柏俊和肃顺他们不和,咸丰含泪杀了大学识柏俊。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了最高的一个官员大学士。咸丰死了之后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了,有一些人就出来说,说柏俊这案子是冤案,应当昭雪。慈禧说先帝咸丰他定的呀,没法昭雪呀,就让柏俊的儿子给他一个小官,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这个科场案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
这三个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场的案子,就是科场里面也有腐败的事情,交通关节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许多贫寒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有一个参政的机会,参政的一条途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E. 悲凉抑塞丁酉科考是什么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了安抚士入,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始开科取士,而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也就随之接踵而来。闹得最凶的,就是顺治十四年(1657)的丁酉科场案。但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场科举闹剧中的悲剧性人物——吴兆骞。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网罗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开科取士,几乎连年考试,而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也随之而来。从《吴梅村年谱》中的记载来看,“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权贵与考官有隙,因事中之,于是科场之议起”。闹得最凶的就是顺治十四年(1657)的丁酉科场案。此案牵连之广,影响之大,在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但是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场荒诞的科举闹剧中的悲剧性人物——吴兆骞。
首先案发的是北闱(即顺天府)科场案。这次主考是翰林侍读曹本荣,侍讲宋之绳,分校官有大理事左右评事李振邺、张找朴等十四人。参加者五千七百多人,中式名额仅二百零六名,于是一些人便竞相贿赂考官。李振邺进士出生,少年轻狂,为了结交权贵,也为了自己收揽私人,他一下答应了二十五个人的关节。最终的结果是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无一不取,但也有花了银子没有考上的,于是投状叫冤。顺治于十月二十七日下旨:“李振邺、张找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芬等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徙尚阳堡”。十一月十一日顺治又谕礼部:“今年顺天乡试,发榜之后,物议沸腾,同考官李振邺等贿赂关节,已经审实正法。其余中式各卷,岂皆文理平通,尽无情弊?尔部即将顺天乡试中式举人,速传来京,候朕亲行复试,不许迟延规避”。复试的时间和题目,全部由顺治皇帝钦定。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十七日,在太和门复试,士子们在八旗亲兵的押送下进入考场,由顺治皇帝亲试。二十五日宣布结果,革去苏洪浚等八人的举人,米汉雯等一百八十二名仍准会试。四月二十三日,顺治皇帝在太和门亲审其余各犯,把应处死的二十五人痛加申斥以后,“俱从宽免死,各责四十大板,流徙尚阳堡”。顺治还特意强顺治帝调:“自今以后,凡考官士子,须当恪遵功令,痛改积习,持廉秉公……如再有犯此等情罪者,必不姑宥”。
无独有偶,过了半年,顺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二十四日,给事中阴应节参奏:“江南士考方犹等弊窦多端……物议沸腾”。由于顺治帝处置“北闱”乡试科场案的怒气未消,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火上加油,怒不可遏。立即传旨:“方犹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方犹、钱开宗并同考试官,俱著革职”。并且下令派总督郎廷佐清查此案。
丁酉科江南乡试,正主考是翰林院侍讲方犹,副主考是翰林院检讨钱开宗。放榜以后,虽然得中的多是江南名士,但是中式的举子,不少是贿赂考官而中的。因而两江的上议哗然。落第的士子们群集在贡院前,有人还贴了一副对子:“孔方主试付钱神(指考官方犹和钱开宗),题义先分富与贫(科题取《论语》中“贫而无谄”一词)”。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改成“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耳”旁,变成“完”字,“贡院”就变成了“卖完”。其时,士人还刻了一部传奇,叫《万金记》(以“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旁边为“金”),指的就是两位主考官。
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庚戌,顺治帝在中南海瀛台亲试该科江南中式的正副榜举子。和上次亲试情势差不多,每个举人都身带刑具,由护军营的军校持刀监视,戒备森严。二十四日公布皇帝亲试结果,二十四人罚停会试,十四人文理不通,革去举人,只汪溥勋等七十四人准许参加会试。十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在刑部奏折上谕批:方犹、钱开宗俱著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等十八名同考官处绞刑,妻子家奴,籍没入官。方章钺、吴兆骞等八名考生,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
在这场科场狱案中,吴兆骞交白卷一事最为轰动。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吴江人,九岁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少年的吴兆骞性情狂放。据清笔记小说上载,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另一部笔记中还说他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江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旁人为之侧目。史料也说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但是这个“惊才绝艳”的吴兆骞,这次皇帝亲试,他却交了一张白卷。于是众议哗然,有人说他是惊魂未定,所以提笔忘字;也有人说他是恃才傲物,故意卖弄。其实,是吴兆骞看到当时如同刑场的景象,感慨万端,把笔一扔,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的吗?”真是清高得很!于是触怒了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八月,被发配到宁古塔充军(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临行时,京中好友顾贞观、徐乾学、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吴梅村还作了一首长诗《悲歌赠吴季子》送他上路。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吴兆骞写了许多悲愤慷慨的诗歌和感人泪下的书信,后来编成了《归来草堂尺牍》和《秋笳集》。郭磨云在《灵芬馆词话》中称赞他的诗“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
康熙十五年(1676)冬,吴兆骞的好朋友顾贞观(宁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在当朝太傅明珠家里教书,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阕词给他。不料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看了这两阕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凌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纳兰性德很感动,慨然许诺十年之内,一定帮助吴兆骞归来。
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纳兰性德等人在朝中斡旋,恰巧这时康熙帝派人去祭长白山,吴兆骞写了一篇祭长白山赋,献给康熙皇帝。康熙一阅,文词华美,确实才气过人。因此大学士徐乾学趁机倡议捐钱把其赎回来。徐乾学官居显赫,又和当朝太傅明珠同是一党,自然一呼百应,闹得朝野名流只恨钱少。
康熙二十年(1681),吴兆骞奉诏赐还。他在塞外度过了二十三年,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夜夜梦乡里的情景遽然变成了现实。他在东北生的儿子吴振臣已经十七岁。吴振臣在他写的《宁古塔纪略》中记述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与亲友相聚,执手痛哭,真如再生也。流人复归本土,玉门之关既入,才子之名大振”。吴兆骞获释回来后,京城名流纷纷给他接风洗尘,日日欢宴,在大学士徐乾学和相国冯溥等人的倡议下,众人还纷纷赠以诗文,一时成为盛事。
吴兆骞五十四岁时,在北京病逝。他再也没有回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故土,却留下几卷动人的诗稿和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F. 吴兆骞的介绍
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音[chá]),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G. 帐夜 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翻译
意思是屋顶连着山峰看到了月亮落下。
出自:清代吴兆骞的《帐夜》
原文: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译文:
屋顶连着山峰看到了月亮落下,梦里回到年轻的时候一个人闯天涯。大雁南飞,每年都要下雪,人老了之后每晚都睡不着。
(7)秋笳集吴兆骞著摘要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
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
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
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
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H. 在线等与吉林先关的诗词~~跪求啊!!!
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彩帆画鷁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I.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都怕得要死
在清朝影视剧大行其道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虽然很多人不解其意,但仅仅从这字面的意思,恐怕就足以让很多人感受到一股深深的寒意,也由此可见它的恐怖。
不过,这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而“塔”为 “个”的意思。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最早居于此地,因此被称作宁古塔。它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们现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
老实说,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中国雪乡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就是那一晚上一个床铺要好几千的坑人雪乡,它也在这个地方,所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具体位置,就把宁古塔简单理解为中国雪乡算了,虽然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村,但也相差不了多远。
在清朝时,宁古塔是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曾在此驻军,后来满清入主关后,就设立宁古塔将军一职,为吉林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负责统辖黑龙江和吉林地区。最初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就在宁古塔,后在康熙十五年时,才迁移到吉林乌拉。
不过,在宁古塔,有一种人的日子却是过得非常凄惨,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流放到宁古塔,而是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这样一来,这些人从户籍上来说,就不再是自由自在的良民,而是卑贱的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他们的身体和生命,都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披甲人。
这些犯人一来宁古塔,就被集中关在条件恶劣的监狱里面,不仅缺衣少食,每天还要被逼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因此能够存活下来的人非常少。
吴兆骞曾这样描述他们:“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对于女人来说,除了日常劳动之外,还有受到披甲人们的肆意凌辱。换句话说,在白天他们要和男人一样被驱使着干活,在晚上还要受到披甲人身体上行的摧残,所以很多女人根本就活不过一个月。即便侥幸活下来,也是苟延残喘,最终也得劳累而死。
J. 点评此诗(字数大约100~150个字)
对这个我不太懂
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