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格式模板 » 正向管理摘要

正向管理摘要

发布时间: 2021-03-08 17:43:17

『壹』 要一篇关于饭店管理的毕业论文 中专的 五千字左右!要有提纲摘要

木桶理论在饭店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在理解木桶理论中“短板”对饭店企业发展造成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板”“底板”“板隙”“桶箍”“木片”
“位置”“环境”“水”等因素对饭店经营的影响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木桶理论饭店管理启示
木桶原理早已被大家熟知与认可。它说的是:一个由许
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不是
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
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
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
长度。“木桶理论”揭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启发了企
业管理者反省自身,从检讨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认识到制
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对企业如何打造事半功倍的管理绩效颇
有启发。
当前,木桶理论在饭店管理的培训体系、考评体系中都得
到了充分的运用。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竞争和信息化的挑
战背景下,饭店的组织结构,已由传统的纵向、集权、多层次的
金字塔式的结构形式向横向、分权、少层次的扁平式的网络组
织形式转变,仅仅认识到木桶理论中短板导致的企业劣势,还
远远没有真正理解木桶理论的精髓。如果我们把木桶所盛之
水看作是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或经济效益,那么,影响最终效
益的因素决不仅仅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
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理解木桶理论时,我们将发现木桶理
论的真正内涵。
根据木桶的基本结构,我们将其分成以下基本要素进行
探讨:
第一要素:最短的木板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木桶的短板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企业
也往往把责任归咎于最薄弱的环节或部门。为此,我们的饭
店企业采取了培训、考评甚至末位淘汰等方法来提升员工的
知识、技能、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原因在于任何一个企业的“长板”与“短板”是客观并存的,二
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如果硬要将“短板”变为
“长板”,使所有的“板”都一样长的话,那可能就是企业管理的
灾难。正如我们说餐饮经营中的特色菜一样,一个饭店往往
只能有几道特色菜,如果说所有的菜肴都是特色菜,那实际上
也就是没有特色菜。同时,对于“长板”与“短板”的区分,都离
不开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在一种条件下是“短板”,到了另一种
条件下,说不定就成了“长板”。就如我们的有些员工在餐饮
部工作可能显得过于呆板、生硬,但将其调往客房部后,我们
却觉得是塌实、认真,所以说,在有些情况下,企业的“短板”可
能是由于管理者错误的配置了资源。最后,过多的强调“短
板”对企业管理存在的负面效应,实际也是忽视了“木板”之间
的整体效应,忽略了“长板”与“短板”之间的互补,最终偏离了
企业的团队精神。
第二要素:最长的木板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将焦点放在那块最长的木
板。因为只有充分“扬长”,才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正确的
策略应该是集中优势资源,使强者更强,在企业最擅长的领域
寻求突破,这也是当今企业在发展中追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任何饭店企业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正
如里茨·卡尔顿的成功源自于他的精致与细节服务,马里奥
特的发展则依靠他的SOP(标准化索普),新加坡文华饭店的
成功取决于他的文化服务优势,但这并不是让你无视自己的
弱点。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设法控制弱点,只要它不严重影响、
制约你优势的发挥就行,腾出手来把优势磨砺得更加犀利,用
你的超强优势主题来盖过你的弱点。在当今的饭店市场竞争
格局下,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员工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
胜负,关键取决于“长板”优势,而不是“短板”。要想赢得竞
争,必须充分发挥个体、各个环节整体的优势,即在经营管理
观念上实现从“补短”到“充分发挥优势”的转变。
第三要素:木桶的底板
正是底板决定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底板就如企业的
基础管理,即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对于饭店企业而言,员工
的岗前培训、素质培训、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就是
饭店成长的基础。应当说,我们很多饭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基础管理和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力
不足,很多制度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并不能真正的在管理中贯
彻落实。企业往往在市场业务良好的时候,容易忽略基础的
管理工作,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企业的发展要靠市场拉动,而
不能仅仅依靠内部管理进行推动。在企业的发展初期,这种
观点无疑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企业总要发展、长大,一个迅
速发展的企业正如一只容纳了相当水量的木桶,越来越大的
水容量将构成对木桶底板的巨大压力,这时基础管理工作是
否坚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这也
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饭店企业在个体经营时能够获取成功,
一旦扩大发展,形成规模经营或连锁经营时往往陷入困境的
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饭店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基础管理
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石,并非可有可无,正如木桶的底板一
样,如果底板都不复存在,怎么谈发展与创新?
第四要素:木板的间隙
即便是一个木桶各个木板都一样高,如果中间有空隙,那
它的容量还不如一个有短木板而没有空隙的木桶。由此可
见,配合、协作、团结的力量对一个团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不仅要同步提高木板的长度,还
要加强木板之间的团结协作。此外,缝隙也可能由于木板上
的瑕疵产生,一个木桶中不可能每一块木板都是完美无可挑
剔,但如果所有的木板都能达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有瑕疵的
木板也不会影响木桶的容水量,这就是“没有完美的个人,但
可以有完美的团队”。这里给我们的饭店管理带来两点启示:
一是团队精神在管理中的运用。在一个小的项目中,核心可
能是一个个人,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尤其是以人为基础的饭
店企业来说,核心必须是一个团队,即使缺失了某个人,也不
会影响大局。如果只有一个人作为整个企业核心的话,那么
他恐怕也承担不了如此重负,同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没
有多大好处。二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饭店的每一个部门,其实
就是木桶的每一片木片,如何在工作中让每一片木片相互匹
配并能在出现问题时相互补救就成为饭店管理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环节。一旦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衔接出现问题,
管理的绩效、服务的质量就将大打折扣。
第五要素:木桶的桶箍
木桶的桶箍能够保证各木板之间的紧密有效连接,如果
一个组织不倡导积极、正向的文化建设,即使每一块木板都是
完美无缺的,也不能保证木桶的容水量能够获得增加,而一旦
桶箍出现松弛,木片之间就会出现缝隙,水自然会溢出。联系
到饭店管理,木桶的桶箍就相当于饭店企业的文化建设。企
业文化建设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协调管理团队,降低或减少
企业内耗的基本保障。任何一个饭店企业,只有形成了积极
奋进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企业的垂直指挥链和部门之间的
横向联系正常运作,才能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一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了“桶箍”的约束,部门与部门、
个人与个人之间就会出现如木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企业政令
不通,团队不能齐心协力,从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
影响。
第六要素:木桶的位置
为了保证木桶内水的容量,在考虑木桶的“长板”、“短
板”、“底板”“间隙”“桶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木桶的
位置是否水平。尽管木桶内的容水量已经保持最大状态,但
一旦木桶位置出现偏差或倾斜,就可能导致容水量的大大降
低。运用到饭店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饭店经营者管理思
想的内涵就如同这木桶的位置,他们决定着木桶水容量能否
维持在一个最佳的理想状态。例如在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过
程中,很多饭店企业在饭店业是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思
想的影响下,放弃了在企业内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想法,把
员工仅仅认作为从事生产的工具,没有将员工看成企业最大
的“资本”来进行运作,从而导致员工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已经
在岗位上成熟的员工,使得企业成为行业的初级培训机构。
这样一来,无疑大大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得
木桶内的水容量不断减少,企业的绩效相应下降。
第七要素:木桶的木片
木桶木片质量的好坏是维系木桶水容量的有效条件。在
其他条件正常的前提下,一旦木片出现漏洞或木片不能承受
水的压力而爆裂都将直接影响木桶的水容量,严重的将会是
前功尽弃。所以在建造木桶时首要的要素是选择质地良好的
木片。对于饭店经营与管理,员工就是木桶中的木片,这就提
示我们管理者在选择员工时候,首先必须充分关注员工的个
人素质,在招聘与考察员工过程中一定要把好关,把严关,否
则一旦有一天,我们将员工放在企业非常重要的位置时出现
差错将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其次在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培
养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员工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加强企业文化
建设与培育,充分利用企业精神、文化来影响员工,使其能够
朝企业为其制定的方向发展。
第八要素:木桶的环境
要想更好的维护木桶中水容量的不断增加,我们还必须
时刻关注木桶放置的周边环境,如果一旦将木桶放在热带沙
漠,也许不用几小时桶内的水就被蒸发了。而饭店企业的管
理也是如此,企业要想维持持续增长的高绩效,同样也必须关
注并适应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饭店的经营者必须根据周边
环境的变化,创造适合员工生存的环境,否则就只能导致员工
的被迫离开,而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第九要素:木桶中的水
木桶内的水就相当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绩效,尽管前面
我们通过努力已经将水的容量维持在最高的水平,但我们还
必须预防二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水会由于各种
问题不断的溅出,应当说适当的溅出不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
效,但一旦出现水的大量溅出则会对水的容量产生影响,这告
诉我们饭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给员工提供稳定的生活环
境、如意舒适的工作环境,防止他们的溅出;二是当企业水容
量维持在一合理水平的时候,还必须有人来管好木桶内的水,
防止水被别人舀走,就像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后,防止核心
人员、核心技术被竞争企业挖走导致绩效的降低。
1] 郭激雷. 木桶理论的启示[J]. 现代商业银行 , 1999,(08)
[2] 高鸣. “木桶理论”的启示[J]. 经营与管理 , 1991,(08)
[3] 王德英 , 王东. 运用“木桶理论”提高管理效益[J]. 中国医院管理 , 1992,(06)
[4] 肖利华. 反思木桶理论[J]. 企业管理 , 2005,(05)
[5] 劳伦斯·彼得 , 艾柯. 木桶理论[J]. 粮食问题研究 , 2004,(05)
[6] 陆士敏. 启示[J]. 统计与决策 , 1991,(04)
[7] 王永挺. 关于饭店管理专业实习的思考[J]. 琼州大学学报 , 2004,(05)
[8] 姚松, 王坤. 浅析杜邦分析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以某上市酒店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 , 2006,(02)
[9] 张卓立. 饭店管理制度亟需健全[J]. 旅游学刊 , 1992,(03)
[10] 薄湘平, 姚艳红. 西欧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02

『贰』 汉译英,论文摘要哦,别拿翻译器翻译,求高手指点,谢谢!

我虽然不能准确的翻译,但是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会翻译它吧!建议你不要在网上找了,不准。别人翻译的也不一定对。哪有那么多的好心人啊!你也不知道对错,是吧

『叁』 如何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
黄正玉 戴 玲
(江苏沙钢集团 总工办)
摘要:本文阐述了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有效性,须注重内审策划,实施及审后改进等全过程的控制,提出这些环节的控制措施;分析了沙钢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有效性方面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内审 有效性 改进
1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按照国际化的要求,企业应在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同时,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实现"双赢".因此积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有效运行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全面提升素质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关键管理活动,也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活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大多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并不断吸纳当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凡是建立了高水平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有效的企业,其内部管理规范,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高.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宜于企业,是否需要改进,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评价是常见的方法,包括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诊断等手段.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评价手段之一,正日益引起企业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内审成为企业和体系认证共同关注的项目,只有内审达到一定深度,才能提出或找出深层的改进要求,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确保产品实物质量.
2 内审策划是实施有效内审的基础
内审策划包括确定内审时间,内审范围,内审方式,内审组组成等,只有将这些进行了详细的策划,才能确保内审的现场审核实施阶段有序地进行,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打基础.
2.1内审时间,频次和内审范围的策划
质量体系内审安排的时间分为例行性审核和突发性审核(或称为临时性审核)两种.一般例行性审核是一种有计划的内审,企业应按照年初或上年底,或上一次例行性内审结束后制定的计划进行内审.例行性内审一般为全体系内审,应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所有产品及所有过程均进行全面的内审并提出改进意见,一般企业会安排在第三方审核前或体系管理评神前两个月内进行,以利找出不符合实施改进后,增强体系运行有效性.
突发性审核具有针对性,往往是针对当前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及体系的调整进行审核,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下一步改进,效果较明显.下列情况组织可考虑实施临时性内审:体系依据的标准或组织的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了换版,体系文件内容有较大变化时;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顾客有严重投诉时.
内审的频次由企业自主安排,例行性内审一般以企业一年进行一次和两次较为适宜,为了确保体系及时得到改进,也有企业将内审作为一种常规性的体系运行检查活动或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专项审核.突发性内审应完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2.2 内审方式的策划
内审方式分为集中式内审和滚动式内审,集中式内审可在一个短时间内将全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滚动式内审采用分期,分块或分产品审核方式.前者较集中,一次性审核结束,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知道全体系的运行情况,但后者由于每次审核的范围小,审核所需的资源(审核员,审核时间等)少,也可在每次审核时利用与集中式内审同等资源时,进行更加深入的专项审核.
选择内审方式时,应结合审核资源,审核目的而定,选择最有利的一种方式即可.内审范围依据内审目的而定,
2.3 对内审组成员的策划
合理地安排内审员是确保审核深度的前提.成立审核组时,应首先确定审核组长的人选,审核组长应是审核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均强的审核员担任.对体系覆盖范围广,覆盖的部门或过程,产品较多的组织,一般会分小组审核,因此还应确定具备审核组长相当能力的审核员担任小组组长.其次应确定根据审核范围,审核任务和审核员的具体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确定审核组成员.ISO9001标准中要求的7.3,7.5.1,7.5.2,7.6,8.2.4等要素须专业审核员审核.同时还遵循"审核员不审核自己的工作"的原则.
2.4 内审审核日程表编制
对上述审核策划的结果,应由审核组长形成内审日程表,提前发放各部门,作为审核活动的依据.审核日程表应包括审核的范围(被审核部门),审核的时间,审核内容,审核员等内容.确定审核日程时,应选定按流程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审核方式后,按此原则确定各部门的审核时间,为审核员理清思路,进行系统,联贯的审核和审核效率最大化打基础.
3 内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实施有效内审的保证
内审实施过程包括内审准备,现场内审,内审汇总三个环节.内审准备主要包括内审组长准备相关审核用记录表,内审员编制审核检查表;现场内审主要是内审员依据审核日程安排和审核检查表,收集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的过程;内审汇总主要依据审核发现对体系总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应汇总出不符合的审核发现,以利改进的实施.
3.1审核检查表的编制
内部分工后,内审员要收集受审部门的信息,如:了解所查部门的职责分工,工艺流程,翻阅受审部门的相关作业文件,内部规定等,选定审核方法(正向追踪或逆向追溯),编制检查表,体现审核的具体内容,收集审核证据的手段(如询问,查阅文件,现场查看等),抽样方案等内容,以指导现场审核的有效实施.编制检查表是审核员的一项技能,检查表是审核员对具体审核的详细策划,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现场审核的质量,故在现场审核前,审核组长应审核本组内审员编制的检查表,确保安排的审核任务不漏项,各要素的具体审核内容和审核时间,抽样计划适宜,同时能确保审核的深度.
3.2 现场审核控制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一般根据内审检查表实施审核,当发现不符合时可适当多抽样,或偏离检查表进行追踪审核.现场审核应控制好审核时间,审核内容,审核气氛,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的审核任务,并确保审核有效性.为此审核员应按如下要求进行现场审核:
1)如实并清楚地记录审核发现,不符合事实描述应力求具体(明确4W1Hwhat,who,where,when使受审方一目了然),具有可追溯性;
2)自己抽样并让取样有代表性,如按产品类别,产品规格,生产时间等实施分层抽样,抽样量的多少可根据产品实际生产量确定并成比例;
3)提问时不可以暗示或其他方式向受审方提示答案;
4)查阅文件,资料与到生产现场收集证据的时间,宜各占总审核时间的50%;
5)集中精力,不闲谈,将所有安排的时间均用在审核中;
6)按照PDCA方法实施审核,并结合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带动被审核部门理清思路,巩固或新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7)发现不符合,应尽量深入下去,为确定不符合原因打基础.
3.3 内审汇总
内审实施后由审核小组长组织进行审核发现问题的汇总,在实施内审汇总时,应使用统计技术,统计分析出各类不符合及其在各项专业管理中的分布,共性问题以及各方面的主要存在问题,确定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重点,并筛选出其重点或有代表性的不符合作为内审不符合项.内审组长在审核末次会议上应对审核发现(特别是不符合的审核发现),体系运行评价,结果等进行详细通报,并可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改进的重点提出改进的进度要求及建议的改进措施等.
4 审后改进是实现内审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内审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不符合,加以改进,以提升体系运行质量.为此在内审后,体系主管部门或审核组应组织,督促,推进不符合的改进,以增强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确保措施的适宜性,沙钢将所有不符合(包括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和所有问题点)分清责任部门,引导,督促其分析深层次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改进实施计划,经各项不符合涉及的专业管理职能主管部门,体系主管部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才实施这些措施,改进时应举一反三,以克服审核中抽样带来的风险.最重要的一点是须对改进的结果,效果实施验证,对一些好的改进措施要纳入相关体系文件中进行规定,予以固化,以实现长效管理.
5 沙钢内部体系审核的提升中采取的措施
沙钢的质量管理体系自1995年建立,已历经12年,并经历了4次大换版,公司于2002年开始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实施了体系转版,将体系的架构,结合过程方法方面均进行了大换血.这12年也是沙钢迅猛发展的阶段,沙钢不断地针对几次重大的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流程新增,品牌战略实施等重大的变化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换版和提升,沙钢的基础管理是依赖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来保证的.因此沙钢的内部体系审核的有效性关系着公司各项专业管理的规范和提升.为此沙钢理所当然地重视体系内部审核的质量,在确保体系运行有效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注重培养内审员的能力,不断提升内审员的素质
近年来,沙钢几乎在每年的集中式内审前,采取邀请冶金行业专家和公司自有师资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对内审员实施审核技术的理论知识,实战能力进行提高培训,并对内审员注重生产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培训.沙钢选择内审员时,首先选择了具备专业技术职称,且在其涉及专业内为主要骨干,工作经验丰富,条理清晰,工作能独挡一面的人员,范围对其实施体系基础知识,审核知识培训后,根据他们的能力,专长将其审核范围定为各条线或全范围的审核人员.审核范围的具体分类为:质量条线(包括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质量和技术主管职能部门),生产条线(包括生产主管部职能部门,设备主管职能部门等);经贸条线(包括采购,销售的主管职能部门),管理条线(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管理,产品宣传,公司各项工作的综合监督的主管职能部门);炼钢条线(包括所有炼钢生产部门);轧钢条线(包括所有轧钢生产部门);炼铁条线(包括所有炼铁,烧结,球团,焦炭的生产部门);辅助条线(包括机加件,轧辊,铸件,机动,焦化化产品,能源与动力的生产或提供部门).每次实施审核员能力提高培训时,均针对其审核范围安排其结合沙钢实际的专项审核技术,专项专业知识,专项管理知识的深化培训,全范围的内审员要参加各条线的涉及的所有内容的培训,如07年针对质量条线,全范围的内审员实施了新产品开发(7.3要素),生产过程控制(7.5.1要素),产品检验(8.2.4要素)的专项审核技术,工艺技术管理及沙钢各类过程产品,钢材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工艺控制参数等专项生产技术,沙钢工艺管理和工艺改进的方法等专项管理知识等培训,达到了提升内审员能力的目的.
2)安排优秀内审员参加外审迎检陪同,向外审专家学习和提高
安排一些优秀内审员参加认证中心对沙钢的外审全过程迎检陪同,并要求其向外审专家学习审核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外审结束后实施总结,汇总,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内审员中分享.
3)选派优秀内审员国家注册审核员的培训和外审
沙钢自2003年开始已陆续选派了3名内审员参加质量管理体系外审的培训学习,并已已分别取得了国家注册审核员,注册实习审核员资格,其中1名已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质量),实习审核员资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通过现场实习外审或正式外审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审核员的能力,还拓展了思路,吸收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这些办法,激发了内审员学习,提高能力和拓宽知识面的动力.
4)将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开展的工作,作为评选部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
沙钢自2002年质量管理体系换版之时,就开始将为体系的有效运行开展了哪些有效的工作,如修改/编制体系文件,内审员在本部门体系运行中发挥应有作用,内审员参加内审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的项目多少等,作为评行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之一.也同时将体系运行质量,如部门体系运行自查自纠工作开展情况及有效性,产品实物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年度各次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数及问题点数及其改进的结果/效果,部门对体系内审的支持作等方面,作为评选部门先进集体的条件之一.如此引导各部门领导技持内审员的工作,支持体系内审工作,注重体系的运行质量及自觉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的意识.
5)对内审过程本身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断改进,提高
沙钢在每次体系内审结束后,体系主管部门会组织审核组长及各小组组长,在审核汇总的同时,对审核实施过程中的好的和不足的方面进行总结,由体系主管部门制定改进或巩固措施,在下次的内审中实施,以提高体系内审质量,从而提高内审的有效性.
6 结语
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管理的改进,提升,为此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的体系内审须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这要通过控制好内审的策划,内审实施过程和审后的改进等环节来实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内审员审核能力的培养,并实施一些激励政策,形成高素质的内审员队伍.
- -

『肆』 论文摘要翻译(请不要用翻译工具)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craft surface structure, we design a series of manipulators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for an aircraft surface cleaning. We als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freedom and the forms of exercise of the joints. By using The D-H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link coordinate system of the manipulators, we dece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x and complete the analysis of forward kinematics. In addition, with the simulation of the forward kinematics through MATLAB , we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orward kinematics.

以上,非工具。

『伍』 什么是故障诊断中的正向推理

基于BP网络的故障诊断正向推理方法
【摘要】:针对传统的故障诊断正向推理方法的局限性 ,对基于BP模型的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正向推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用于故障诊断的BP神经网络模型 ,并给出了故障诊断的正向推理过程。利用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的故障实例验证了基于BP模型的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正向推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是这个吗?

『陆』 求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高分,急~~

At present, the complex shape stainless steel parts, the hand-polishing, or to occupy a dominant position. Hand-polishing the quality of instability, low efficiency, the impact of the proction cycle, thus affec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markets. At present, only a small number of large companies use automatic polishing machine grinding.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igh cost, and only suitable for uniform polishing, so the low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Existing small polishing machine, the drawback is not a very good position to control the loa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emi-automatic polishing machine for stainless steel has become a viable research direction. Can rece costs, rece labor intensity polishing, but also improve efficienc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not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on the scale of business operations can be carried out uniformly and non-uniform polishing.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stainless steel pot and the effect to be achieved by suitable polishing means, and on this basis, the use of AutoCAD software platform for the graphic design of the polishing body design, modeling. Finally, the study of polishing process parameters (spindle speed, feed rate, etc.) on the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use of forward reasoning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shing machine wheel machine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Key words semi-automatic; load position; polishing;

『柒』 翻译一篇关于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管理论文的摘要

In this paper, air-conditioning procts, reverse logistics model was studied. Articles by "What is positive, reverse logistics? - Why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verse logistics for air conditioning model of interaction design? - How to air-conditioning procts to implement the interactive model is Reverse Logistics?" The logical sequence of discuss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article some of the ma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air-conditioned positive, reverse logistics? Why shoul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mestic air conditioning procts are reverse logistics mode of interaction design?" It's two questions. By first forward logistics and reverse logistics fiel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to explain the concepts of them and their interaction patterns design methods. Then describes the domestic air-conditioning procts are reverse logistics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drivers and so o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article for "how to implement the air-conditioning i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verse logistics', that is, air-conditioning is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of reverse logistics models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he article with some of the features air-conditioning reverse logistics, and air-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ctually situation, firs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ir-conditioning company should be at the core of the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and method of using RFID technology is being set up reverse logistics model integration. and then, through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model can also be seen constitute the elements of the cost of reverse logistics and with the pos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st of logistics. For air-conditioning is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model of reverse logistics, after discussion,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proction of domestic air-conditioning reverse logistics enterprises may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and separately from the government,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three perspectiv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ir-conditioning reverse logistics suggested.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Forward Logistics Reverse Logistics Model Design

『捌』 求一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或其他经管类的毕业论文对论文内容没有多大要求,只求能顺利通过!QQ 28092628

浅谈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新趋势 策略
论文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宏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对企业开创营销新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系统化”营销战略、“逆向”营销策略、“扁平化”营销组织、“柔性”营销管理和“混合”营销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营销创新的驱动因素,即消费者偏好转换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进而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宏观市场环境,一场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正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在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层次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经济时代,企业营销通常以各种类型的广告、人海战术等有形营销手段为基本手段,以经营业绩和股东利益的高低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标准,而以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则日益重视将有形营销与品牌、客户关系等无形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论是在营销组织结构还是在营销管理模式上,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或者显着修正,因此必须关注新经济时代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坚持营销创新,才能够开创企业营销工作的新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理性分析宏观环境变化中,市场营销在理念、战略、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上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挖掘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还处于发展阶段、正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我国民族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将市场营销新趋势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趋势融入企业从研发开始的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趋势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趋势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趋势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这里的组织制度不仅包括组织结构和决策形成与支持系统、资源配置机制,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预算制度、责任制度、培训制度、监控制度、处理机制、绩效评价制度、活动开展的程序制度以及操作规程。例如企业在实施CRM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委员会来分析、考量企业与消费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建立消费者偏好管理制度。一是信息管理策略。消费者偏好信息是企业实施营销创新活动的基础,充分及时、准确的消费者偏好信息对企业的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因而,企业必须加强消费者偏好信息的管理工作,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即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消费者偏好信息,并做出趋势预测,从而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决策和营销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信息反馈策略。为了引导消费者偏好,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玖』 求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 学年论文,2000字左右,要求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第一篇: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泰勒(Frederick 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 二)人 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
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四、学习心得

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第二篇: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五种观点:
1.综合揭示论2.过程揭示论3.现象揭示论4.目的揭示论 5.实效揭示论
资深猎头顾问钟克峰先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另外一种说法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编辑本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获取
◇整合
◇保持与激励
◇控制与调整
[编辑本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和发展
Yintl(鹰腾咨询)“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绩效·剑》是一本让绩效管理发挥绩效的实用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事管理阶段
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一)科学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以弗里得里克?泰勒等为代表,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学派,并推动了科学管理实践在美国的大规模推广和开展。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提出了实行劳动定额管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二)工业心理学阶段
以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雨果·芒斯特伯格于1913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