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底色
A. 哪位可以介绍好看的武打小说给我
五凤朝阳刀吧!很好的!
简介:
明朝末年,国运将尽,满人崛起,入关日急。在官爵巨回金收答买下,一大批朝中显贵、宫内权宦、武林败类、江湖匪徒,纷纷投靠多尔衮,集中打击先天无极派。致令误切兄嫂仇,黑衣丽人抱恨死;满怀丧家怨,孤儿齐六旁门;为护魏银屏,赫赫三老惨遭害;成全李文莲,绝爱女魔遁海疆……从而,引出昔日头号女煞星血溅红,慨然允许收魏银屏为徒。窝藏在亲王潘邸和老驸马宫内的五毒神砂余孽,乘机蠢动,刀杀科场主考,绑架皇亲国戚,几让武凤楼、江剑臣、李鸣等仁人义士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简介:
冯家文。1930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萧县。5岁从父读方块,两年识得字三千。7岁入学。8岁因家乡沦陷(日寇侵华)而全家逃亡农村。生计日逐维艰。寒窗苦读十载,终与蟾宫无缘(18岁丧父,无力攻读大学)。
解放后,为偿童年夙愿——10岁看《水浒》,12岁读《三国》,立誓撰写小说——投入曲艺战线。历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武侠文学研究会理事。曾先后创作出多部长篇作品。《五凤朝阳刀》、《六指金环》、《独臂武松》、《袖里刀枪》、《鸟尽弓藏》、《闹市神龙》、《弯刀残魂》、《绝代胭脂女窝主》。
有时间到我的空间里看吧!~~~~
B. 学位论文封面的要素
1.宁简勿繁。 简洁可使封面设计意图明确,而明确的图形会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尽量用少的设计元素营造丰富的画面。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不要把设计语言说完,要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我们有些编辑总想在封面上表达太多的东西,生怕读者不了解书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一个小小的封面也不可能承载太多的信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倒不如大胆地舍弃,抓住和突出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得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hfwbsc素材)
02
2.宁穏勿乱 有时我们强调书的封面设计要清新活泼,有现代感,但其含意,是指设计整体中的一种关系。一个封面中的设计元素,只要有一两个是动态的,就能显出很强的动感来。如果所有的元素都处于不稳定状态,那就是乱,而不是活泼。古诗讲:“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因为有了绿的衬托,红才显得醒目。目前我们有些书的封面,就显得太乱,太闹。
03
3.宁明勿暗 我们国内的许多图书设计与欧美相比,总显得比较灰暗。这也许和我们含蓄的性格有关,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我们的书往往一本单看还可以,但放到大环境中就显不出来。所以我觉得,封面应尽量采用明快的颜色。
04
4.阐述清晰 我们以往有些设计的失败,还在于编辑与设计者之间沟通的障碍。我们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图,往往过于笼统和概念,以至使设计者理解上产生误差,有时越改离初衷越远。要解决这个问题,文字编辑应学习些设计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语汇,名词和概念要和设计者对接,找到和设计者沟通的方法。
05
5.多用范例 我觉得,多用范例是一个简洁有效好办法。当你觉得难于用语言阐述清楚自己的意图时,可以找一些与你构想相近的图书设计样本,使设计者找到一个最为接近的参照。同时,多看范例,也可以养眼,这是提高审美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C. 论文后的英文摘要下有灰背景是怎么回事
选中要改的文字,点格式下拉菜单里的自动套用格式,搞定!
D. 英文摘要背景呈灰色
如果你想让英文摘要背景呈现灰色那么你可以再word中选中英文摘要 然后再背景色处选择灰色
如果你想把灰色去掉则可以选择有灰色背景的英文摘要 在背景色处选择无
E. win7字体显示有底纹,如图
1、美化主题的问题
很多人使用了系统美化主题包,在你删除的时候,或者中马被删除等情况,字体也被删除了,比如宋体方面的字体,或者说是你主题的字体等等,不要下微软雅黑字体之类的字体,这没用的,因为系统用的基本是宋体、楷体、新宋之类的字体,如果美化主题桌面需要的字体在系统里面没有,就会出现所有的字体都变成方框的现象,桌面空白处点右键——属性——更改下美化主题看看会不会还出现这种情况。
不行就把E:\WINDOWS\Resources\Themes下的文件用你在别的机子上拷贝的相同文件替换一下,然后把主题换成WINDOWS经典主题后,然后再换成WINDOWS XP的主题试一下,替换文件最好在安全模式下替换。
2、区域语言设定问题
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选项——选项和高级两处都要是中国
3、系统内部编码问题
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不小心点了编码选项,误操作,或者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由于编码错误也会出现字体都变成方框的现象,打开一个网页,找空白处鼠标右键——编码——选“检体中文”
4、字体库被破坏问题
同样,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导致把系统自带的字体库给破坏了,如果字体库被破坏,系统显示所需要的文字不存在,当然会出现字体都变成方框的现象,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个将原来的覆盖了,或者将别人电脑中的字体库备份一下,然后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中试一试,x:\windows\fonts目录下所有文件全部到你机器上。
F. 文科论文格式
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导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学术成果。
G. 爱情公寓前情提要的背景声音 就是英文的那句话
Previously On Ipartment
意思是 “爱情公寓 前情提要”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
都是爱情公寓粉丝,肥水不流外人田,你懂的.....
H. 阅读提要是什么意思
读文章,抓意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真福
“读文章,抓意旨”与其说是理论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而实践问题又等同于过程和方法问题、操作训练问题。但是语文课堂历来只重视“写法”教学,忽视“读法”教学。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出示一些“读法”的“利器”,可是老师自己都苦于阅读文章不得法,怎么能出示“利器”?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时迅速、准确、深入、全面地领会文章意旨的话题提示九种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实施于阅读课的教学,教师自己也可参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对这些方法,师生可择其善者而参用之。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读文章标题,目光应该稍停,凝视一会,琢磨一番,因为标题往往蕴含很多的信息,它也往往最集中地反映文章意旨。如史铁生《我与地坛》,看标题知道写真人真事真地点,可能写作者在北京地坛的许多往事,也可能表达作者对地坛的浓厚情意、悠长思念,至于文体,可能是叙事性的或抒情性的散文。有预想和没有预想是不一样的,有了预想,便有了对文章意旨的印证性期待,很容易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不然的话,文本是一直是一种陌生化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再如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标题就知道是女科学家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或许写她对科学事业的展望,对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念,或许陈述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写她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社会正义公理的认定和追求。有了这样的预想,再读正文,文章意旨便全在你的“俯视”之内。事实上,以上猜想大部分是对的。
有的文章有副标题,也值得认真揣摩。许多作者写文章时,用了一个正标题之后,嫌其不足以明确告诉读者有关文章的信息,又拟一个显豁的副标题,直接告诉文章写作范围、文章大概意旨等。如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题为《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原题的正题是诗化的,读者读了可能不知所云,甚至连文体都难以揣摩,有了副标题,读者一下就知道了文章的写作话题、写作范围和大致的写作意旨。
有的文章有二级三级标题,对这些小标题也要先读,稍加揣摩,你会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一半是标题告诉的,一半是你猜想到的,你对文章意旨应该有大概了解了。如曹冲《神奇的极光》有三个二级标题:“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三个二级标题明确地划出文章有机联系的三部分,读过之后也大致知道了文章大概意旨:文章描述了有关自然界极光的现象和规律,表明科学界对极光的科学认识。
2.浏览开头,扫视结尾。
不是所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会告诉你最重要的信息,但确有相当多的文章开篇明意,或卒章显志。作者写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把最重要的话先说,让人“先睹为快”,然后往下慢慢细说;或者先把各方面、各环节都说一遍,又嫌其头绪多,涉及面广,再总的概括文章意旨。所以读文章要先把开头和结尾看一遍,看看能否发现意旨所在的语句。
开篇明意的,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开篇一段: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读者不易明了,所以作者先在开头破题解题,说明忘却的由来,以及忘却和记念的关系。这一段往下,是详切的叙事。所以这一段是把全文的内容总的提示了一下,并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了它,对文章应该有一个大概了解。不读这段,或忽视了它,往下读文中各个事件,尽管也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总不如细读第一段来得迅速、便捷。
卒章显志的,如鲁迅《拿来主义》最后一段: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开始说起,绕了很大的圈子,最后言归正传,如上文解说“拿来主义”的定义;不看文章最后一段,很难知道作者所谓“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先看最后一段,能很快明了文章意旨,阅读时就心中有数了。
3.前看段首,后看段末。
阅读文章段落要抓关键句。关键句最能表达文章意旨,其他语句都是有层次、有步骤地围绕它展开叙述或说明的。很多论说文、科技说明文都有这种关键句,而且常常出现于段首或段末,也有个别的出现于段落中间。如果想快速领会到文章段落的意旨,应该首先捕捉到这样的关键句。
出现于文章段首的关键句,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划线部分就是关键句,其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几个字尤其要注意。这一句正是段落的首句。它的前面的“正像……一样”是这句话的状语,不能单独成为句子;它的后面的“即……事实”是解释这话的。当然冒号后的一大串句子更是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如果忽略这句话,就不容易抓住这一段的意旨,而且不容易读懂引号后的一大串句子的意思。
出现于文章段末的关键句,如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划线部分是关键句,其中“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几个尤其要注意。这一句正是段落和末句。它的前面那么多的句子都是谈简笔与繁笔的运用情况的,段末“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是概括性语句,总的归纳简笔与繁笔的各自优长,其实也是表明作者对两种笔法的态度。如果粗心大意忽略这几个字,读者或许会陷入思维的混乱,不知作者到底要说简练好还是繁复好。而且光看段落开头一句,不能准确把握段落意旨,会误以为繁就是繁冗拖沓,是不好的。如果能迅速地搜寻到段落末句,会立刻“心明眼亮”的。
4.先看提要,后看正文。
提要,是文章内容的精要概述,也就是对文章意旨的简捷陈述。有必要对提要和摘要作一辨析。提要是作者或编者对原文作的概括、提炼,写成一篇意义显豁又高度概括的短文。摘要稍微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它摘取原文里的一些概括性很强的关键语句(它们原本不甚关联),并加进一些联缀的语句,组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摘要后面还常常伴有关键词。提要和摘要一般置于篇幅较长或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的前面,起着帮助广大读者顺利而迅速地捕捉到文章的的中心思想、核心意旨的作用。翻开课本,有的课文前面有关于内容的简略提示语;阅读书报,有的长篇报道或长篇论文有关于内容的提示短文;阅读学术品位较高的理论期刊,一般都有摘要,并有若干关键词。阅读这些提要和摘要非常重要,可以预先大概地了解文章的意旨,带着“前摄记忆”来读较长或较难的文章,不致堕入“云雾山中”。
有的课文前有简略的提要性的话,如人教版《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文学读本》上册《齐桓晋文之事》:
“在这篇谈话中,孟子集中地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经济思想,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这种‘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孟子认为,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保民’的王道的基础。若想‘保民’,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使民有维系生存的产业,才能有服从之心。在谈话中,孟子能抓住对方心理,时扬时抑,随机应变。又善于运用比喻,因势利导,左右气氛,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才能。”
上面带上划线的话都是提要性的话。
又如刘贞福《论感悟——学习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的体会》(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这篇论文正文前的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高中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大纲、课程标准仅提概念,未作详说,本文顺着新大纲、课程标准的思路据以推断、演绎,说出了它们的应有之义。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关键词:感悟 新大纲 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以上摘要的话就来自全文各个地方。
5.速读全文,总结印象。
速读、略读往往成为细读、精读的初步。为了快速把握文章意旨,可以采用速读之法。速读的结果是印象式的,未必准确,但是快速而有效,能为下一步的精研细读作准备。通过速读得到了印象,并在脑子里迅速整理、提炼、回味,差不多可以抓住文章意旨。另外,速读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速度,而要将上面提到的其他阅读方法联合运用,如关注标题、浏览篇首篇末、抓段首段尾关键句等。
我们先速读一文章片段,以求悟得段落意旨,来演示这一方法。朱光潜《咬文嚼字》最后一段是: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段第一句话中有“咬文嚼字”四字,作者在这里照应标题,强化文章意旨在读者心中的印象。那么在本段中,作者对“咬文嚼字”作了怎样的阐述呢?快速读下来,一句句话在我们眼前展开,文字信息很多,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几个关键词语“谨严精神”“好习惯”“完美”非常重要,这与“咬文嚼字”的释义紧密相关:从“谨严”中我们看到“咬文嚼字”的做法和态度,从“好习惯”和“完美”中看到作者对这一概念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者肯定和欣赏“咬文嚼字”的做法和态度。如果光看标题不正这段文字,会产生迷惑或误会:咬文嚼字可以是好行为,也可以是坏习惯?你看作者在前面的段落里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作者说这话没错,但对读者把握文章意旨或许是一种干扰。
读一段文字是这样,读全文也可照此办理。《咬文嚼字》义理深刻,说理生动,材料繁富,想要迅速抓住文章意旨,应当牢记标题“咬文嚼字”四字,并在流动的文字信息中,推究它的涵义,揣摩作者对这种做法和习惯的态度(赞成或怀疑)。在快速阅读当中,对于表达观点的语句要用“眼定法”,对所引材料要用“眼跳法”。表达观点的语句散见于各段落,大致有:
“这是炼字的好例。”
“但是我们原在咬言语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最后一段作者集中阐述了“咬文嚼字”这个概念,上有述议,不复说明。
捕捉到这些关键语句,然后再总结印象,可以悟得全文意旨,方法正如上文对最后一段的分析。
6.精读全文,概括要点。
精读,也就是精细的阅读,是对阅读材料进行的缓慢、精细而深入的阅读。它是学习语文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精读课文是主要的阅读课文。如何做好精读,这里提几点供参考:
(1)放慢速度。逐句逐段地看,可以回顾前文,可停驻思考。只有慢才能达到精读的“精”的程度或水准;如果一目十行,匆匆读过,印象淡薄,理解粗浅,那不叫精读。当然,放慢速度并不意味着鼓励阅读的“少慢差费”。
(2)力求深入。与略读、浏览相比,精读给读者带来更加充分的感受和理解,对文章意旨体会得更加深入、细致而准确。所谓深入,是探入文章底蕴,文章意旨直露无遗;所谓准确,是不能出错,经历了精读,理解不应该出现偏误。
(3)注重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是理解文章意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精读尤其如此。整体把握要求超越局部的限制而进行更高的概括提炼,而精读很容易陷入局部细读之中,忘记整体地、全面地领会文章意旨。所以精读文章应该时时有“全文观”。
精读能培养精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意旨的能力,并训练语感,积累词汇语汇,还能给人以写作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获得生活阅历(阅读是否也可以说是人生阅历的一种?)和思想启迪。
概括要点,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所谓语文能力训练,概括要点是主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关于概括要点的方法,这里提几点供参考:
(1)提炼大意。这是对文章意旨的领会和把握,在思想认识上与文章意旨、作者写作意图贴合一致。但这还只是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待于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
(2)语言表述。这是用语言或文字将领会到和把握到的文章意旨表述出来。语言表述可视作概括要点的完成,提炼大意是它的必要准备,它是提炼大意的必然结果。
(3)语言形式。这种表述文章意旨的语言应该是简短的、精粹的,可以是原文原句,也可以是读者自己想出来的。有些文章有关键语句,即所谓“原文原句”,可以作为对文章意旨的直接概括,但这种语句,应该是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意旨的,而不是某些仅仅促发读者思考、感慨或联想的语句。
文章意旨在读者视野中的完成,应该是:句意—→段意—→篇章大意。这也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概括提炼的过程。
精读与概括有必然的联系,精读中时时都在概括;概括未必唯有精读能做到,但唯有精读才能做好。我们平时读课文,应该随时概括并记录下文章要点,包括层意段意、章节大意。
7.参阅介绍,重视评语。
文章介绍和文章评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段或文章。介绍性的文字一般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说话,成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传话人,三者之间形成“作者-介绍者-读者”的对话关系。它与提要不同:文章提要只将文章压缩,必须简略,一般没有评语;文章介绍可繁可简,可短可长。文章介绍所涉甚广,可以陈述文章大概内容,也可以介绍文章形成过程,还以穿插作者自述的话,或介绍者自己的简略评语。阅读文章介绍有助于了解文章概貌,迅速地把握意旨。
文章评语是指对所读文章直接的重要的评论语言。这样的评语往往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评论都值得重视,只有浏览到最重要的话时才有必要阅读和认真记取,以备阅读文章作参考。
这两种语段或文章一般都是专家写的,尽管这种眼光是“外来”的,但是先阅读它们,再阅读文章,就获得了一种较高的眼光,可以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本身。经过长期训练,阅读者也会自然地获得同样高的眼光,养成对文章意旨把握的迅速和敏感。
文章介绍,如高中课文《〈宽容〉序言》,注释①有这样的介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本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即使还没有读课文,读了这介绍,就已经对课文的意旨或倾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这些文字是小号字,容易被人忽略,但它们对你阅读和理解课文所起的作用一点也不小。
课本里的课文一般都是名家名文,所以相关的评论文章很多,也很容易找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的《荷塘月色》,虽是老课文,但课本采用了新的练习题模式,陈述了一些专家(郁达夫、佘树森、余光中、杨昌江)对课文的评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课文后的评论,这些评论以欣赏为主,也有批评。这些精彩、精辟的评论对我们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很有用处。其中余光中的评论别具一格,他说“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然后从几个方面指出朱自清散文的不足,似乎也有道理。以前我们习惯看正面的评论,这里提供反面的评论,也许会使一些同学感到迷惑,也许使更多的同学开了眼界,受到启发,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领会文章意旨。
如果有条件,每学一篇课文都应该找一些相关的评论资料来读一读,哪怕找一些片段资料来读也好,阅读时作一些记录。
8.查寻背景,知人论世。
打个比方,把一个大的圆圈线上的一段剪截下来,可能看不出它是弯曲的弧形,只有把它还原到圆圈当中,才能看出它的弧形;一小片灰色放在你面前,你看不出它的色彩属性,但是把它放在黑的底色中,它就显出白来;但如果把它放到白的底色中,它又显出黑来。由此可以看到背景、底色的衬托作用。把同样的道理用到文章阅读上来,可以理解为文章的相关背景对文章阅读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背景包括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风格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还有文章涉及的历史事件、时代风习、时代政治背景等。阅读不同的文章,对了解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文章要求了解历史事件,如果不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委就不知作者意欲何言;有的文章要求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如果不了解这些就难以体会到文章深处蕴藏的意旨。
所谓知人,就是正确深入地了解作者其人其事,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论世,就是充分地了解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追索文章当中的时代意义、时代精神。既知人又论世,就能做到对文章意旨的更为可靠、坚实的把握。知人论世法,是专家们解读文章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有《生命,生命》一文,注释①有这样的话: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关注这些说明非常重要,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再体会文章意蕴,会感受到作者一颗真诚的心的跳动,会读出更多的东西来,如果是感情丰富的人来读,细细读来会感动流泪的。
再有,读鲁迅的文章常常需要解读文章背景,尤其是历史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都在注释①有相关的提示。仅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当时遇害的。刘和珍,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鲁迅此文是针对现实事件有感而发的,在当时可称“时文”,不必陈述现实事件原委;可进隔几十年,文章成了“历史名文”,后人不完全了解当时事件,读来定有隔膜,有必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意旨,应该细读这些小号的文字。
9.索隐探赜,领会真意。
有些文章的意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以“复合意旨”的面目呈现。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为当时政治形势所迫不得不采用曲笔,也可能是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故意采用曲笔。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应该读出它们的本意、真意、多意、复合意旨,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功夫不到,出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意犹未尽”。
索隐探赜的方法并不难发现,只是做起来难,当然,如果持之以恒地训练,习惯成自然,做起来也不会太难。一是要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任何含有复合意旨的文章都会留有让读者深入领会、发现“矿藏”的“苗头”,如果文章全然没有这样的“苗头”,那么所谓的复合意旨也就不存在了;二是要多疑善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复合意旨再深再隐,也经不起善于思考的人的穷尽追问。
有时,为了更正确地领会文章意旨,必须采用索隐探赜的读法。例如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很多人都读偏了,读歪了,以为作者真的是批评《伊索寓言》,说它太幼稚,不适合给与作者同时代的儿童阅读;其实不然,作者是借批评《伊索寓言》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劣迹斑斑的人们,与其说作者批评《伊索寓言》幼稚可笑,还不如说作者指斥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指斥人们(他们也是伊索的后代们)早已变得不幼稚、不单纯、不善良、不正直、不诚信、不公正。那么,如何发现问题、怀疑其他人误读的呢?是从“作者什么要批评《伊索寓言》”和“作者批评《伊索寓言》好像不是很恰当”开始的。先说前者,一个消失已久的寓言作者,一部自古人人都钟爱的寓言书,怎么会引发作者如此冷嘲热讽?其中必有隐情未能发现。再说后者,文章对《伊索寓言》的批评并不给人以“击中要害”的感觉,倒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话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两个问题结合着思考,应该能发现作者写作的原意、本意。
有时,为了更深入地领会文章意旨,应该采用索隐探赜的读法。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开篇已经将文章意旨告诉了我们,作者是为了纪念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同时也为了使自己摆脱悲哀而把他们忘却。读者读到这里,也算把握了文章意旨或作者写作意图,但善思多疑的读者仍会觉得“意犹未尽”。写作此文本是纪念,却说“为了忘却”,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有道理,只是别忘了:鲁迅写文章善用曲笔。鲁迅何曾忘记过被反动派杀害的志士仁人,又何曾打算忘记掉呢?其中必有深意,那就是他本人拒绝遗忘,也对世人提出忠告,不要遗忘烈士们。从这意义上说,标题具有多义性:(1)为了摆脱悲哀而忘却;(2)警醒当时的世人不要忘却;(3)用文字记录下一群青年烈士,让历史永远记住他们。可见这是一篇典型的含有“复合意旨”的文章,而且深隐的意旨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
以上从不同方面粗略解析了阅读文章把握意旨的方法,涉及文章的各个构成要素(标题、段落、全篇……)、文章之外的要素(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一般性的阅读方法(精读、速读、浏览……),还有其他方法未能提及,阅读的方法应该说难以胜数。本文为着说明的便利而分条列点,其实在阅读实践中是多法并存、互相渗透的,很难以某一读法贯穿阅读的全程。只要你平时注意各种阅读方法,潜心沉入阅读活动当中,那些技巧、奥秘自然会“不招自来”,将引领你开掘文章意旨的丰广源泉。
I. 论文ppt内容需要添加摘要么
关于内容:
1、一般概括性内容:课题标题、答辩人、课题执行时间、课题指导教师、课题的归属、致谢等;
2、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方案设计(流程图)、运行过程、研究结果、创新性、应用价值、有关课题延续的新看法等;
3、PPT要图文并茂,突出重点,让答辩老师明白哪些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页数不要太多,30页左右足够,不要出现太多文字,老师对文字和公式都不怎么感兴趣;
4、凡是贴在PPT上的图和公式,要能够自圆其说,没有把握的坚决不要往上面贴;
5、每页下面记得标页码,这样比较方便评委老师提问的时候review 。
关于模板:
1、不要用太华丽的企业商务模板,学术ppt最好低调、简洁一些;
2、推荐底色白底(黑字、红字和蓝字)、蓝底(白字或黄字)、黑底(白字和黄字),这三种配色方式可保证幻灯质量,个人觉得学术ppt还是白底好;
3、动手能力强的大牛可以自己做符合课题主题的模板,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喜欢的图在“幻灯片母版”模式下插入就行了。
关于文字:
1、首先就是:不要太多!图优于表,表优于文字,答辩的时候照着ppt念的人最逊了;
2、字体大小最好选ppt默认的,标题用44号或40号,正文用32号,一般不要小于20号。标题推荐黑体,正文推荐宋体,如果一定要用少见字体,记得答辩的时候一起到答辩电脑上,不然会显示不出来;
3、正文内的文字排列,一般一行字数在20~25个左右,不要超过6~7行。更不要超过10行。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标题之间的距离(段间距)要大于行间距。
关于图片:
1、图片在ppt里的位置最好统一,整个ppt里的版式安排不要超过3种。图片最好统一格式,一方面很精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图片的外周,有时候加上阴影或外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格式,tif格式主要用于印刷,它的高质量在ppt上体现不出来,照片选用jpg就可以了,示意图我推荐bmp格式,直接在windows画笔里按照需要的大小画,不要缩放,出来的都是矢量效果,比较pro,相关的箭头元素可以直接从word里过来;
3、流程图,用viso画就可以了,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4、ppt里出现图片的动画方式最好简洁到2种以下,还是那句话,低调朴素为主;
5、动手能力允许的话,学习一下photoshop里的基本操作,一些照片类的图片,在ps里做一下曲线和对比度的基本调整,质量会好很多。windos画笔+ps,基本可以搞定一切学术图片。
关于提问环节:
评委老师一般提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他本人的研究方向及其擅长的领域;
2、可能来自课题的问题:是确实切合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包括选题意义、重要观点及概念、课题新意、课题细节、课题薄弱环节、建议可行性以及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3、来自论文的问题:论文书写的规范性,数据来源,对论文提到的重要参考文献以及有争议的某些观察标准等;
4、来自幻灯的问题:某些图片或图表,要求进一步解释;
5、不大容易估计到的问题:和课题完全不相干的问题。似乎相干,但是答辩者根本未做过,也不是课题涉及的问题。答辩者没有做的,但是评委想到了的东西,答辩者进一步打算怎么做。
建议
一、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整合,将论文分为引言和试验设计的目的意义、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几部分。
二、在每部分内容的presentation中,原则是:图的效果好于表的效果,表的效果好于文字叙述的效果。最忌满屏幕都是长篇大论,让评委心烦。能引用图表的地方尽量引用图表,的确需要文字的地方,要将文字内容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化,用编号标明。
三、 1、文字版面的基本要求
幻灯片的数目:
学士答辩10min 10~20张
硕士答辩20min 20~35张
博士答辩30min 30~50张
2、字号字数行数:
标题44号(40)
正文32号(不小于24号字)
每行字数在20~25个
每张PPT 6~7行 (忌满字)
中文用宋体(可以加粗),英文用 Time New Romans
对于PPT中的副标题要加粗
3、PPT中的字体颜色不要超过3种(字体颜色要与背景颜色反差大)
建议新手配色:
(1)白底,黑、红、篮字
(2)蓝底,白、黄字(浅黄或橘黄也可)
4、添加图片格式:
好的质量图片TIF格式,GIF图片格式最小
图片外周加阴影或外框效果比较好
PPT总体效果:图片比表格好,表格比文字好;动的比静的好,无声比有声好。
四、(注意)
幻灯片的内容和基调。背景适合用深色调的,例如深蓝色,字体用白色或黄色的黑体字,显得很庄重。值得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颜色,一定要使字体和背景显成明显反差。注意:要点!用一个流畅的逻辑打动评委。字要大:在昏暗房间里小字会看不清,最终结果是没人听你的介绍。不要用PPT自带模板:自带模板那些评委们都见过,且与论文内容无关,要自己做,简单没关系,纯色没关系,但是要自己做!时间不要太长:20分钟的汇报,30页内容足够,主要是你讲,PPT是辅助性的。 记得最后感谢母校,系和老师,弄得煽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