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摘要
⑴ 史记 叛变的父子 内容摘要
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子》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又著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在《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据考证“曾青”是 指铜的化合物,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是铜绿,说法不一。
刘安好黄白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号称“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制”,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尽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可是在那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屡遭谗言。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⑵ 白话史记的内容提要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
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逐一对这六家的思想进行评述。对于前五家,司马谈多取分析批判或排斥的态度,而对道家则多所褒扬,并作了更多的肯定,认为它兼有各家所长而无其所短。司马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论六家要旨》中表现出的敢于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批判精神,对司马迁的人格发展与思想成长,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幼年时司马迁跟父亲住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后随父至长安,曾就师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
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天下遗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写一部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作传的史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逝。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激动地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便开始为《史记》的撰写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条件。约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⑶ 司马迁史记摘要怎么写拜托各位了 3Q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发展到了高峰,其标志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不但在史传文学发展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包罗万象、雄伟无比的史诗” [1]。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是指《史记》无论从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颠峰,其主要历史成就有四点。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书。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按年代记载黄帝至汉武帝的帝王事迹。表,就是概括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国别用简明的表格排列表示。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及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列传,记载各个时期上层官僚、士大夫、名人以及一般市民的活动。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撰写史书的方法,成为后来许多史家效法的典范。《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就单篇作品看,开头一般是主人公姓字、籍贯,接着述其生平事迹,最后一直讲到其人死亡及死后家庭的兴衰。每篇作品还有一篇作者评论(一般置于篇末),均由“太史公”领起。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均采用了此种形式,甚至作为文学作品的《聊斋志异》《五柳先生传》《种树郭橐驼传》鲁迅的《阿Q正传》等,这些都是纯文学作品,与史无关,但却是学习了史记的体例,也囿于其中。无怪乎有人说,《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使得“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3]。 二. 司马迁具有非常先进的史学观。他 不囿于圣人是非,十分尊重历史事实,所以在评价人物、论断史事方面比较高明,为其他封建史家所不及。《史记》首创了以“纪传”为体例的史学体裁,其根本特点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方法。以人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史记》是在当时条件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史书。汉代史学家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圣人”,也就是说《史记》中所反映出的史学观点,常常与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相违背。其实,正因为如此,他充分肯定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把陈胜写入世家,也流入出了对农民感情。又如项羽,虽然他最终兵败身亡,并没有建国称帝,但是在秦、汉之际约有四五年的时间里,“政由羽出”,他的实际地位相当于皇帝。司马迁摒弃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观,而是从历史实际出发,专为他列了《项羽本纪》,特别是写到霸王别姬的情节,依依离别之情跃然纸上。至于社会的其他阶层中,那些在国家危险时挺身而出的人物,那些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尊严而视死如归的人物,如毛隧、侯赢、朱亥等,虽然他们社会地位很低,司马迁照样为他们立传。司马迁对一些统治者的昏庸暴虐,大胆揭露和鞭挞。司马迁之所以有如此先进的历史观,是和他的朴素的唯物思想分不开的。首先,从秦始皇开始,君主个人权威的加强,使得史官的地位已经落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步,但司马迁有意识地继承了古老的史官传统,并不想把自己的笔变成君主唱赞歌的工具。另外,司马迁对孔子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但并不是完全信奉孔子的学说,而是钦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为天下确立文化准则的宏大理想。换句话说,司马迁把自己写作《史记》的工作视为孔子修《春秋》事业的继承,这就在精神上继承了先秦散文家的理性态度和批判意识。时代赋予司马迁的宏大眼光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让这位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有特殊的个人遭遇的人,拥有了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独特理解阐述的机会。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说想借写《史记》而表达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作者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不人云亦云。司马迁写《史记》,是想成为孔子第二,《史记》就是第二部《春秋》。当时一般看法,孔子是万世之师,《春秋》则是孔子晚年寄托自己一生的理想之作,充满微言大义,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曾记载孔子语:“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4]意思是说,我与其凭空发议论,还不如通过历史事实来表明我的见解和理想更为深切明白。司马迁正是仿孔子,把自己的历史见解、政治主张通过写史的方式,用历史事实体现出来。其次,司马迁是客观公正的分析问题,从不主观臆断。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既不是完全的否定主义者,也不是全部的照搬主义者,他继承了他父亲司马谈在《伦六家要指》中采取的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博采众家,去其之短,取其之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高度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动性的优良传统,打破了儒家情感思想中"中庸之道"的消极因素,鲜明地主张爱憎分明,果敢勇猛,奋发有为,对无论出身贵贱却敢做敢为的人物予以热烈的赞颂.他又从道家那里继承了反抗性和批判性的精华,造就了自己愤世嫉俗,大胆不羁的性格。他“打破权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辨证思想。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汉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有些部分感到愤怒而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贯穿《史记》的“打破权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辨证思想是我们理解这部巨著的关键之一。最后,他的论断充满了理性分析。司马迁不但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试图从历史生活现象中,实事求是的去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他写《平准书》时曾说过:“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这篇《平准书》先记汉初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后述由于汉武帝拥有汉初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引起了他的内外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连年用兵的问题,其结果使财政困难,经济破坏,由此而引起了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变化等等。《史记》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人物。《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由各个阶层的人物推动和发展的,尤其是对下层人物的态度,他意识到造就历史的真正力量。这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 三. 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态度是十分明朗的。 他立求合于正统,追求中正无疵的班固不同,司马迁立意自成一家,能尽情抒写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态度明朗。《史记》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如,对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是歌颂的,因此在《史记》中,“把陈胜、吴广两人的事迹列入《世家》,而且将陈胜比作汤、武,肯定他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本身又是对他的历史作用的肯定。”[5]又如,他也尽力描写推翻暴秦的项羽的英雄气概来和狡诈的刘邦作鲜明的对比,而且把项羽的事迹列入“本纪”,不因项羽失败而抹煞他的历史地位。除此,司马迁还表彰了为国捐躯的刺客,敢于和暴力对抗的侠客。相反,对于汉武帝的封建专制统治,司马迁则予以揭露。揭露汉武帝的残暴虚伪,奢侈纵欲。《封禅书》所记汉武帝大搞“鬼神之事”,《酷吏列传》所记酷吏,则绝大部分是汉武帝时的官吏。如司马迁用讽刺的文辞,揭露了武帝的爪牙张汤等酷吏的凶残和奸诈,活龙活现。 四.司马迁《史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 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史记》和希腊史学名著相比较,它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地位的重视。而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的著作,往往只集中到战争上面,或重视政治军事。即使最著名的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经济生活的问题。我国正史中多数有《食货志》,政书中的《通典》、《通考》,都以食货部分列为全书的首部,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史料,这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司马迁创立的。 《史记》既是一部纪传史,又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史记》的部分篇章已译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记》,成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作。 一般认为,“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写人方面。在唐传奇产生之前,没有任一种写人文学的成就能够赶上《史记》。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红楼梦》的写人艺术能与《史记》相比。与先秦历史散文相比,《史记》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史记》扩大了写人的范围。 史传文学从记言记事,到注重于写人,到以人为中心,从写一群人,到写单个“某人”,已逐渐走向成熟。《史记》的出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写人艺术迈向新的高峰。先秦文献侧重记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史记》中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4000多个,主要人物一百多名。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上的某一类人,某一种现象,有的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如杜周、张汤是酷吏的典型,郭解、朱家是游侠的典型,聂政、荆轲是刺客的典型,邓通、李庭平是佞幸的典型……[6]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在取材上注意取舍,情节更加完整、更加故事化,细节描写更加性格化。 二.人物个性突出,《史记》人物形象是各具姿态的,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以人为中心来记载历史,已不是简单的罗列人在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事件和活动,而是通过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历史活动,反应人物的思想、道德,同时表现人物的习惯爱好、喜怒哀乐、心里气质,甚至眉目神态、一笑一颦,一句话,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这点上说,可以说司马迁几经有意的自觉的在塑造人物形象了。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战国四公子”,同以好士著称,但信陵君养士为保国土,孟尝君养士出于一己之私,平原君养士只为“豪举”,春申君养士则为与平原君比富。人物或高尚,或自私,或平庸,自有不同。《史记》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历史人物画卷。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有四类人物司马迁写得最为出色:一是建功立业或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二是扶义倜傥、特立独行的“奇人”;三是中下层的社会人物;四是丑恶卑鄙、阴险暴戾的人物。由此可见,司马迁已基本上做到以性格描绘为基调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多面体形象,性格因素不会只是一种。 《史记》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所以往往血肉丰满。如项羽的多重人格特征。李斯的双重人格。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其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方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刘邦善于驾驭所用之人,善用人。司马迁也写出了刘邦狡黠多诈、贪财好色以及种种痞子流氓习气,写出了他的卑怯自私和羡慕尊荣,这些,更是剔去了所谓赤帝子的光环,还给了刘邦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史记》成为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其文字非常优美、文笔通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的滋味。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无韵之离骚恐怕难以理解司马迁的“深情厚意”。“无韵之《离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笔端常带着感情。《史记》作为一部英雄的史诗,或叱咤风云,或纵横天下;或决战千里之外,或运筹帷幄之内;或将相王侯之显贵,或闾里布衣之卑贱;或贩夫走卒,或刺客游侠。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多为悲剧。有悻悻而去,有悲愤而隐,或蒙冤被杀,或被夷灭族。所以人们常称《史记》为悲剧性的史诗。的确,开卷展读,悲愤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冤屈之气扑面而来。同时,司马迁,才华非凡而坎坷一生,仗义执言而受奇耻大辱,忙墙悲愤郁于胸中。愤疾之情,沉郁之气流于笔端。对失路英雄,含恨志士,表现出极大的同情,或倾心赞叹,或悲悼惋惜;而面对虚伪自私荒淫残酷的卑劣之徒,则给与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从这点来讲,和抒发屈原忠君怀王之心、英雄末路之悲的《离骚》是一脉相承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7]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而史记又何尝不是司马迁自身遭遇的写照呢?由于《史记》是在司马迁忍辱发愤的境况中完成的,所以不少篇章都流露出他的隐痛,有抑郁不平与怨愤之气。可以说,正是司马迁强烈的爱和激越的憎,使《史记》成为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成为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8)所以,理解“无韵之离骚”显然不能忽视史记和离骚在情感上的愤疾之情,沉郁之气。屈原思想中有一个鲜明的缺点就是"怨而不怒",揭露有余而反抗不足.正如鲁迅所说的:《离骚》"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而司马迁却又突破了屈原"怨而不怒"的局限性,充分肯定了遭到各种打击迫害的志士仁人们对不公正待遇和邪恶势力所产生的强烈怨恨,不满足完全是合理的,应该的,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思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可见,司马迁的情感思想是独具一格的美学观,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用,才产生了歌颂英雄主义,充满反抗精神的具有典型崇高美的作品《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⑷ 《史记》摘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大家很喜欢的名联,都以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原创,连篇累牍的引用都说成是蒲松龄的书斋联、书案镇纸励志联,令人深信不疑。
究竟谁是这幅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对联的作者呢?
《山西日报》(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录 “题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详。〔解说〕此联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传说作者亦甚多,一说为金正希作,一说为蒲松龄题镇纸铭联。清人邓文滨《醒睡录》笔记,作者为明人胡寄垣,今从此说。此联引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说明笃志的重要性。”这里虽存谁是作者疑问,但也明确作者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声,崇帧初成进士。清兵南下,率众拒险抗清,恢复了安徽的宁国等县,不久清兵大至,战败被捉,于弘光元年(1645)被害。余曾读吴恭亨《对联话》,其中记载:“金又有题书室联云: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可见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来风。
可是,遍查有关蒲松龄的资料史料,未见此联是蒲松龄创作的记载。可见蒲松龄是作者是绝对可以排除的。
⑸ 史记里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来:记载了上至源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5)史记摘要扩展阅读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⑹ 史记索隐的四库提要记载
《史记索隐》·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贞初受《史记》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踳驳。又裴骃《集解》旧有《音义》,年远散佚。诸家《音义》延笃音隐,邹诞生、柳顾言等书亦失传,而刘伯庄、许子儒等又多疏漏。乃因裴骃《集解》,撰为此书。首注《骃序》一篇,载其全文。其注司马迁书,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之字,盖经传别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为述赞一百三十篇,及《补史记条例》。欲降《秦本纪》、《项羽本纪》为世家,而《吕后》、《孝惠》各为《本纪》。补《曹》、《许》、《邾》、《吴芮》、《吴濞》、《淮南》世家,而降《陈涉》於《列传》。《萧何》、《曹参》、《张良》、《周勃》、《五宗》、《三王》各为一传,而附《国侨》、《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庄周》於《老子》,附《韩非》於《商鞅》,附《鲁仲连》於《田单》,附《宋玉》於《屈原》,附《邹阳》、《枚乘》於《贾生》。又谓《司马相如》、《汲郑》传不宜在《西南夷》后,《大宛传》不合在《游侠》、《酷吏》之间,欲更其次第。其言皆有条理。至谓司马迁《述赞》不安,而别为之,则未喻言外之旨。终以《三皇本纪》,自为之注,亦未合阙疑传信之意也。此书本于《史记》之外别行。及明代刊刻监本,合裴骃、张守节及此书散入句下,恣意删削。如《高祖本纪》“母媪”、“母温”之辨,有关考证者,乃以其有异旧说,除去不载。又如《燕世家》“启攻益事”,贞注曰:“经传无闻,未知其由。”虽失於考据《竹书》(案今本《竹书》不载此事,此据《晋书·束晳传》所引),亦当存其原文。乃以为冗句,亦删汰之。此类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为定本,与成矩所刊朱子《周易本义》,人人明知其非,而积重不可复返。此单行之本,为北宋秘省刊板,毛晋得而重刻者。录而存之,犹可以见司马氏之旧,而正明人之疏舛焉。
⑺ 急需 史记英文摘要
"Historical Records" was not originally fixed the title, or "Tai Shi Gong book", or "Tai Shi Gong mind" also provincial known as "Tai Shi Gong." "History
Mind,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ancient histories, from the three countries," Historical Records "by becoming known as" Tai Shi Gong Shu "in proper names. By Sima
To move, word son long Zuoping Yi Hsia people. Born in the Han emperor Chung-yuan five years, about Emperor Wu of Han Zheng, and died about three years. Sima Qian's father Division
Horse in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o about Taishi order,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Royal Library and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tudy the astronomical calendar. Sima Tan intends to prepare a Link
A history of unfulfilled desire to die. Hou when dying, asked Sima Qian to complete his unfinished business. Sima Qian's very hard childhood,
He started learning classical at the time, later followed by Tung Chung-shu, Kong Anguo learned "ram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Emperor Han Wu Yuan Shuo
Three years, Sima Qian's two-year-old, full of thirst for knowledge, roaming the country's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around inspection sites, collecting legends. By
Historic sites and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field survey, Sima Qian open the mind, an increase of knowledge, for the subsequent prepar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Was well prepared. Sima Tan's death, Sima Qian's father inherited the post of doing Taishi order, conditional to see a lot of books and documents and state files
Case, which is prepared by Sima Qian's "Shi Ji" is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Emperor Wu was in the beginning the first year of Sima Qian started working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ianhan two years, Li Ling Li Guangli shuaibing attack with the Huns, defeated and surrendered. Emperor Wu asked to Sima Qian's views on the Li Ling, so Sima
To move, said Li Ling surrendered because Zhonggua loss, and no Jiubing, the blame Li Ling's body. Sima Qian, Han Wudi that we intend to Lee
Ling back to protect excuse, diminish the love of Emperor Wu Ji Li Guangli Mrs. Lee's brother. As a result, the Sima Qian in jail and sentenced to Fu Xing. Three years later
He was pardoned from prison, more strenuously writing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Zheng and about two year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compilation work. Sima Qian's death many years,
His grandson Yang Yun only then this more than 520,000 words of the immortal masterpieces made public.
"Historical Records" is a general history through past and present, from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 started until I was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Wu Yuan Shou, describes our
About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Sima Qian said that the book has the discipline 12, Table 10, book 8, family 30, Biography 70,
A total of 130. Ban Gu in the "Biography of Sima Qian Han Shu" in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Records" missing 10. San Guowei Zhang Yan pointed out that this 10 is "King
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 "" 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 "," li book "," music book "," rule book "," Han-Xing since the chronology is about to make, "" Japanese who Tales ",
"Three King family," "Kamesaku Tales", "Fu Jin Biography." Future generations do not agree with the majority of Zhang Yan's statement, bu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indeed fragmentary
Chisel in doubt. Today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also a 130, there are a few chapters of Sima Qian's handwriting is clearly not the Han Emperor, when Bo EMPEROR
Shi-Chu Shao-Sun supplement wrote, "Historical Records", today the "Historical Records", "Mr. Chu said they" was his added to.
"Historical Records" drawn quite extensive. At that time spread in our society, "the World", these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policy", "Qin mind," "Chu-Han
Spring and Autumn ", philosophers such as books and 100 national archives, as well as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obtain the material, is Sima Qian's writing" Shi Ji "
Important sources of material. Especially valuable is that Sima Qian's right to collect the material to do a careful analysis and selection, eliminating a number of nonsense.
Some can not figure out the problem, or to use the attitude of the suspect Que, or documenting the diverse argument. As drawn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and state
Degree of seriousness, therefore, "Historical Records" notes informative and rich in content
⑻ 史记主要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专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属,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8)史记摘要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
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⑼ 司马迁史记摘要怎么写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发展到了高峰,其标志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不但在史传文学发展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包罗万象、雄伟无比的史诗”。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无论从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颠峰,其主要历史成就有四点。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书。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按年代记载黄帝至汉武帝的帝王事迹。表,就是概括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国别用简明的表格排列表示。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及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列传,记载各个时期上层官僚、士大夫、名人以及一般市民的活动。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撰写史书的方法,成为后来许多史家效法的典范。《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就单篇作品看,开头一般是主人公姓字、籍贯,接着述其生平事迹,最后一直讲到其人死亡及死后家庭的兴衰。每篇作品还有一篇作者评论(一般置于篇末),均由“太史公”领起。
⑽ 史记正义的四库提要
《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张守节撰。守节始末未详。据此书所题,则其官为诸王侍读率府长史也。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亦必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旧。至明代监本,采附《集解》、《索隐》之后,更多所删节,失其本旨。
如守节所长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国城邑,委曲详明。”而监本於《周本纪》“子带立为王”句下,脱“《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十七字。《秦本纪》“反秦於淮南”句下,脱“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九字。《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句下,脱“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十九字。《吕后本纪》“吕平为扶柳侯”句下,脱“汉扶柳县也有泽”七字。《孝景本纪》“遂西围梁”句下,脱“梁孝王都睢阳,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陆侯”句下,脱“应劭云:平陆西河县”八字。《孝武本纪》“见五畤”句下,脱“或曰在雍州雍县南。孟康曰:畤者神灵上帝也”十八字。《晋世家》“是为晋侯”句下,脱“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十七字。《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脱“案:安平县属定州也”八字。“饿死沙邱宫”句下,脱“《括地志》云: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邱县东三十里,应说是也”二十三字。《韩世家》“得封於韩原”句下,脱“《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采於韩原故城也”十六字。《淮阴侯列传》“家在伊卢”句下,脱“韦昭及《括地志》皆说之也”十字。《货殖列传》“殷人都河西”句下,脱“盘庚都殷墟地属河西也”十字。“周人都河南”句下,脱“周自平王以后都洛阳”九字。《自序》“戹困鄱”句下,脱“汉末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田褒《鲁记》曰:灵帝末,汝南陈子游为鲁相,陈蕃子也,国人为讳而改焉”三十九字。又如《秦本纪》“樗里疾相韩”句下,此本作“福昌县东十四里”。监本脱“十四里”三字。《货殖传》“夫燕亦勃碣之间”句下,此本作“碣石渤海在西北”。监本脱“北”字。又守节徵引故实,颇为赅博。故《自序》曰:“古典幽微,窃探其美。”而监本《夏本纪》“皋陶作士”句下,脱“士若大理卿也”六字。“於是夔行乐”句下,脱“若今太常卿也”六字。《周本纪》“作命”句下,脱“应劭云:太仆,周穆王所置,盖大御众仆之长中大夫也”二十一字。“以应为太后养地”句下,脱“太后秦昭之母宣太后芊氏”十一字。《秦始皇本纪》“为我遗镐池君”句下,脱“张晏云: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纣矣,今武王可伐矣”三十二字。《叙论》“孝明皇帝”句下,脱“班固《典引》云: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诏问班固:太史迁赞语中宁有非耶?班固上表陈秦过失,及贾谊言奏之”四十二字。《项羽本纪》“会稽守”句下,脱“守音狩,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为太守”十六字。《孝景本纪》“伐驰道树殖兰池”句下,脱“案:驰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丈而树”十四字。《孝武本纪》“是时上求神君”句下,脱《汉武帝故事》云:起柏梁台以处神君,长陵女子也。先是,嫁为人妻,生一男,数岁死,女子悼痛之,岁中亦死。而灵宛若祠之,遂闻言宛若为主,民人多往请福,说家人小事有验。平原君亦祠之,至后子孙尊贵。及上即位,太后延於宫中祭之,闻其言不见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为营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微时,自祷神君,及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谓神君曰:‘吾以神君精洁,故斋戒祈福,今欲淫,此非也。’自绝不复往,神君惭之,乃去也”一百七十字。“见安期生”句下,脱“《列仙传》云:安期生,琅琊阜乡亭人也。卖药海边,秦始皇请语三夜,赐金数千万,出於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量为报,曰:‘后千岁求我於蓬莱山下’”五十九字。“李少君病死”句下,脱“《汉书起居注》云:‘李少君将去,武帝梦与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龙时从云中云“太一请少君”,帝谓左右“将舍我去矣”。数月而少君病死。又发棺看,惟衣冠在也’”六十一字。“史宽舒受其方”句下,脱“姓史名宽舒”五字。《礼书》“疏房床笫”句下,脱“疏谓窗也”四字。《律书》“其於十二支为丑”句下,脱“徐广曰:‘此中阙不说大吕及丑也。’案:此下阙文。或一本云‘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四十一字。《天官书》“氐为天根”句下,脱“《星经》云:氐四星为露寝听朝所居,其占明大则臣下奉度。《合诚图》云:氐为宿宫也。”三十一字。“其内五星五帝坐”句下,脱“群下从谋也”五字。《楚世家》“伐申过邓”句下,脱“服虔云:邓,曼姓也”七字。《赵世家》“事有所止”句下,脱“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三十一字。“封廉颇为信平君”句下,脱“言笃信而平和也”七字。《韩世家》“公何不为韩求质於楚”句下,脱“质子虮虱”四字。又脱“公叔婴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於秦,楚王听,入质子於韩”二十六字。又脱“次下云,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重明脱不字”十七字。《田叔列传》“相常从入苑中”句下,脱“堵墙也”三字。《田蚡列传》“其春,武安侯病”句下,脱“然夫子作《春秋》依夏正”九字。《卫将军列传》“平阳人也”句下,脱“《汉书》云: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以县吏给事平阳侯之家也”二十三字。至守节於六书五音,至为详审。故书首有《论字例》、《论音例》二条。而监本於《周本纪》“惧太子钊之不任”句下,脱“钊音招,又吉尧反。任,而针反”十一字。《秦始皇本纪》“彗星复见”句下,脱“复,扶富反。见,行见反”八字。“以发县卒”句下,脱“子忽反,下同”五字。“佐弋竭”句下,脱“弋音翊”三字。“二十人皆枭首”句下,脱“枭,古尧反。悬首於木上曰枭”十一字。“体解轲以徇”句下,脱“红卖反”三字。“东收辽东而王之”句下,脱“王,于放反”四字。“故归其质子”句下,脱“质音致”三字。“衣服旌旄节旗”句下,脱“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九字。“祗诵功德”句下,脱“祗音脂”三字。“赭其山”句下,脱“赭音者”三字。“仆射周青臣”句下,脱“音夜”二字。“上乐以刑杀为威”句下,脱“五孝反”三字。“二世纪以安边竟”句下,脱“音境”二字。《叙论》“为君讨贼”句下,脱“于伪反”三字。《项羽本纪》“将秦军为前行”句下,脱“胡郎反”三字。《高祖本纪》“时时冠之正义音馆”句下,脱“下同”二字。《孝景纪》“天下乂安”句下,脱“乂音鱼废反”五字。“龙须拔堕”句下,脱“徒果反”三字。“攀龙胡髯号”句下,脱“户高反,下同”五字。“为且用事泰山”句下,脱“为,于伪反,将为封禅也”九字。《郑世家》“段出奔鄢”句下,脱“音偃”二字。《田叔列传》“喜游诸公”句下,脱“喜,许记反,诸公谓丈人行也”十一字。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千有馀条,尤不可毛举。
苟非震泽王氏刊本具存,无由知监本之妄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