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出版出路
『壹』 听人家说做编辑去民营的出版公司比去出版社好,对不对两个前景如何工资多么
民营好,出版社大部分是国企。也有一些私企号称出版社的,请一定认清。福利待遇整体偏低,低于其他国企。另外,奉劝你你要当编辑,当上视力会突飞猛降,整天看稿子也很烦人。
『贰』 现在出版社是官营多还是民营多官营出版社是自负盈亏还是靠拨款养活所谓的“图书策划”到底是干什么的
严格的说是这样的只有公家的,没有民营,民营叫出版公司没有书号的,公家的以前都是事业单位,现在改革了,大多数都成了企业,有全名所有制也是国有制的,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也有少量吃拨款。
图书策划你问的是职位还是工作还是他的过程?
出版社以前是事业单位,现在改制了,基本上都是企业了,不过大多是集体所有制,听国家的。出版公司是私人公司,听老板的。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出版社有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书号(免费的);出版公司不可能有书号,他的书号都是从出版社买的(他相当于中介),举个例子人民出版社出了本书,用的他们自己的号(书号是可以显示出版社的),书上会写人民出版社;A出版公司用人民社的号出了本书(书号显示是人民社),书上也写人民出版社,而不写A出版公司。
其实你要出书不用研究图书策划(那是编辑想的事)作者只用搞明白公费出版和自费出版就行了。公费出版就是投稿,通常成功率不高(即要作品好,更重要的是有市场,出版社需要)所以现在大多采用自费出版,给出版社书号管理费,和审读费,然后出版社让你的稿件变成合法出版物——图书。要是有钱可以考虑出版公司,由中介给你负责,你很省事;要是想省钱就跳过中介直接找出版社。还有就是目前书号都是1万以上的价,太低的不要考虑(100块的手机你敢买吗),还有就是现在实行书号实名制,一号多书这种违法现象很容易监察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叁』 出版行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出版行业也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但是,由于我国图书出版业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兴的电子出版物以其明显的优势冲击着图书出版业的地位,再加上图书市场的开放将直接威胁着国内出版业的生存,使得我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图书出版业要认真分析现状,提高竞争力,这是图书出版行业求得发展的惟一出路。
『肆』 中国民营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这个问题太大了,一般经济学者会给出最佳的答案。但小小的我也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请参考。
我认为民营企业的出路在:
1)大担投入产品的创新,民营企业在产品的创新上,投入不足,舍不得投钱是民营企业一个很大的通病。
2)不遗余力的引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一是舍不得投钱,二是不能提供足够的信任。
3)摈弃家族人员参与企业的方方面面,家族人员在企业中各个层面均存在,且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拌脚石,几乎是每个民营企业的最顽疾。
『伍』 图书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人数究竟有多少万
【前记】大概是我写了一些编辑案例的缘故,有不少同学向我咨询编辑出版专业就业的问题,搞得我很惶恐。其实豆瓣上比我做得好的编辑有很多,他们忙得没时间写而已,不然肯定比我的案例精彩。我只是爱分享、喜欢写罢了。
不过,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那我还是把我知道的部分说一说吧。以后想问问题的同学,请把问题写在这篇文章下面,其他编辑友领也好提供更好的建议。本文是针对想做图书编辑的同学讲的,有所局限,敬请谅解。
1、想做编辑,大学期间应该准备些什么?
编辑是一个杂家,该准备什么我先不说,你先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奇心强的人,是不是一个爱分享的人——在我看来,好奇心和爱分享是一个编辑必备的“天赋”,然后才是那些技术层面的准备:信息整理能力,呈现能力,文案力,营销力,等等。
该准备些什么呢?我告诉你我的大学生活吧:我大一进报社,做记者;大二换报社做编辑;大三做主编;大四自己创办了一份杂志。后来找编辑工作,就是那份杂志成了敲门砖,主编并没有在意我的本科学历,直接录用。详细一点说,①多读好书,我心中的好书是经典,《圣经》《论语》之类的自不必说,各种小说经典、学术经典都值得多读,一读再读。②多写东西,不管写什么,不管写得好不好,要经常写;我上大学写过新闻,后来写图书新闻很顺手。如果你自己写作能力都不好,怎么给作者好的润稿建议呢?③多做编辑练习。看新闻可以想一想:标题可不可以改得更好?看杂志可以想一想:这个目录的编辑意图是什么?看书可以想一想:这个编辑方案好吗?可以优化吗?等等等等,天下没有不可改的标题,也没有不可编辑的文章。多练习吧。
2、我学的是编辑专业,但学校不是211、985,也不是一本重点,也不在一线城市。如果我不考研的话,我的学校背景,会对我的就业有很大影响么?
这个不要紧,我也不是211、985,也不是一本重点,但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与兴趣做了一个图书编辑。民国的大编辑王云五,小学都没毕业,全靠自学,他策划的“万有文库”到现在还是丛书的典范。当代的钟叔河先生,也没上过大学,但他编辑的“走向世界丛书”影响了一个时代,到现在还在卖。这几年活跃于出版界的闫超,也没读什么研究生,还是策划了很多畅销书。所以,学校不是问题。好的主编是不会看你的学校,他会看你的商业头脑,看你的选题策划能力。他也会看你做了什么,比如有没有策划过一本书,比如写过一些什么东西,比如社交能力如何……等等,总之学校并不是重要的因素。
总之,有见识的主编都不会在意你的学历。所以,要紧的是你从现在开始就要把自己当一个编辑来要求,感受社会脉动,思考选题,看自己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样的图书产品。如果能按照正规图书的样子,做出一些像样的产品,是最好不过的编辑求职简历了。
3、想做编辑,有没有必要读研究生?
如果你是想做些好书的话,建议你早点入行比较好。我认为进一个好的出版公司(比如新经典、博集天卷、磨铁等等公司)、跟一个好老师,踏踏实实做几年书比读编辑学研究生有用多了。还有一点,就算你想要自己学历高一些也不必读编辑出版专业,而应该读一个专门的学科,为什么呢?比如我们公司要做一套历史类的书,肯定会先考虑找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做编辑,其次才会考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
如果你是想在编辑出版学术领域做点成绩的话,当然是去国外读书比较好。但去国外的话,墨尔本、悉尼之类的地方肯定不是好的选择,因为据我逛国际书展的经验,澳大利亚的图书业并不是最好的。我认为,西方可以考虑去美国或英国的大学,咱们这边自然是去日本最好。(个人认为日本的出版业全世界最棒。)
4、做编辑就得读“编辑出版学”专业吗?就得读编辑出版研究生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一定要读编辑出版专业,我接触的厉害的畅销书策划编辑也没有一个是研究生,并不是说他们学识不够,而是去读研究生对你做畅销书没有太大帮助。一般来说,编辑出版专业能教实务的老师不多,所以进出版公司找个好师傅才最重要。
想做编辑的话,无论你去哪里读书,都要做一个杂家,就是好奇心要强,对什么都要抱有兴趣,去读去看去和别人分享。没事就去书店看看。分析别人的书编辑方案好不好、设计方案符不符合图书定位、文案好不好,等等等,我认为,这些东西才是货真价实的“编辑出版学”。教科书上的编辑出版学知识只是让你“知道”,但是“如何操作”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练习了才会操作。说白了,学术和实务是两码事,编辑出版学学问做得好的人我没见过那一位做过什么畅销书。所以,你要问问自己到底是做学问,还是做出版实务?想清楚了再去选择。
5、进出版社还是进出版公司好?
嗯,好多出版社要求要研究生,但是如果是为了做出好书的话,恰恰不要进出版社工作,而要进好的民营出版公司。要知道,你看到的几乎所有的超级畅销书都是民营出版公司做出来的,进民营出版公司才能学到做畅销书的全部秘密。另外,民营出版公司用人机制灵活,学历门槛低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求低)。
话说,我也有不少出版社的朋友,在里面生活当然是很安逸的,但是做书氛围不好,卖书号过日子,学不了真功夫。
6、编辑级别有哪些?有没有校对职位?
现在出版公司工作强度很大,不会专门设立校对的职位。一般进去就会让你带图书项目,我曾经所在的公司编辑级别是:助理编辑、编辑、策划编辑、编辑部负责人,然后就是主编了,当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是如此,级别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明白你自己能干哪个层次的活儿:你是只能处理稿子,还是可以独立策划一个产品?还是可以策划一个丛书?还是可以统筹编辑部的出版规划?对了,忘了说还有专门负责营销的营销编辑。如果你上手快,一上来就开始自己策划书了,那你就是策划编辑。所以,你要现在就多想想选题,没准儿一进出版公司就有机会把你现在想做的选题做出来呢。
7、编辑这个行业前景如何?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做得好都会有前途。不过,编辑这个行业门槛低,起步工资自然也不高,北京起步一般也就3、4千的样子,有的还不到。二线城市就更少了,所以你要做好接受这个现实的准备,你要为编辑理想付出代价!
编辑未来的前景呢,我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越需要编辑处理。虽说纸媒受网络冲击很大,编辑这个工作毕竟是一个工作,而不是一个行业。做电子书也需要编辑,做网站也需要编辑,做别的新媒体同样需要编辑。所以,问题的根本不是行业变动有多快,不是世界发展有迅速,而是看你的核心技术积累了多少。
我认为编辑的核心技术是:产品策划力。详细说就是:煽动作者写稿的能力,发现有产品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编辑信息的能力,呈现信息的能力,营销推广的能力,写作与交际能力——有了这些核心能力,你走哪里都会有碗饭吃,编辑毕竟是个技术活。
8、想做图书编辑,但是很在乎薪水,该怎么办?
如果你很在乎薪水的话,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干脆别做图书编辑,向别的领域发展,比如广告、互联网等,这样可能会赚得多一些;一个是现在就开始练习编辑力,策划选题,去工作的时候争取超过正式编辑,把自己练成出版行业里无法被淘汰的那20%。
9、是不是做一个编辑,与文字打交道,就会很安心舒适?
我想告诉你,做编辑并不会让你安心,因为现在编辑就是产品经理,也需要操心市场、操心销售,以及操心图书本身的质量,等等等,编辑可不是一个省心安静的活儿呀。反而是做别的职业有可能忙里偷闲,得个清净。
10、编辑应该是一个很清闲美好的职业吧?
恩,其实编辑工作很繁琐,但是只要你喜欢那么一切都是享受。详见《一个编辑的生活与生意
》http://www.douban.com/note/134178467/
11、关于编辑出版,有什么好的图书推荐?
我推荐四本书:《老猫学出版》讲得全面;《编辑力》注重业务;《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教你细节;《编辑这种病》直抵灵魂。详细介绍如下:
《老猫学出版》是第一本,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编辑行业的残酷:要求极高,却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报酬;竞争激烈,却表面显得很安闲;看似热闹风光,却也必须要面对一些枯燥、繁琐的事情。
《编辑力》是第二本,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日本老一辈编辑人的热忱和激情,看完这本书,我也同他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活力、感动、激情、梦想、锋芒毕露的奋斗年代。在大学时,我们传播学院院长就和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但那时竟然没有读进去,现在想来,还是因为那时我没有接触真实的图书业务,读起这样一本将编辑业务的书自然没感觉。和很多讲述作家往事的“明星编辑回忆录”不同,这本书是真正传授编辑力的书,既讲编辑的精神世界,也讲解编辑选题的搜集、策划、细节编辑、印刷等实践环节,对于一个新手编辑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入门书。
《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这本书在我进公司以后就发现了,可以因为它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让我以为是一本招摇撞骗的书,结果只是翻了一下,硬是没看进去。后来,一个朋友再次向我推荐,大呼这是一本好书,我才认真面对这本书,细细读来,才发现真是货真价实的一本编辑实用教科书。和前面的书相比,这本书主体更加集中,只讲编辑流程中各种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丝毫没有夸夸其谈,对于一个新老编辑而言,都是常读常新的实用参考书。
《编辑这种病》:这本书我以为是一本深入编辑灵魂的书,作者把一个编辑的灵魂解剖开来,直面自我、直面人生、直面世界,确实不容易。编辑其实是一个矛盾体:极度自信又极度自卑,非常想表达却又没有写成一本书的愿力,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分享给所有人又非常低调,各种矛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编辑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无所畏忌的真诚,这种品质是最为难得、也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东西。
『陆』 全国民营出版行业排名
首先要说,没有一个确切的排名,因为民营出版没有可供统计的数据,只能根据自己多年在行业里的了解,有个基本靠谱的判断。
大体来说,民营出版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教育出版与大多出版。
教育出版排名靠前的金星、志鸿、世纪金榜、星火、金榜苑、金太阳、曲一线等。这些多是约8到10多亿。
大众出版排名靠前的有磨铁、共和联动、新经典、博集天卷、新华先锋、华文天下、唐码、日知、海豚、同源等。这些多是3到5个亿。
『柒』 民营图书发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面对新兴媒体的步步逼近,图书出版和发行作为图书业的两只臂膀,它们之间的合作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图书业的未来
每年年初,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发行商都要云集北京,而北京书市也要照例拉开一年一度全国图书总销售的大幕。2007年的北京书市近在眼前,各地书商或许正在为新品的制作做最后的冲刺,但他们心中大概都在暗中盘算:吃完了今年的大餐,明年、后年怎么办?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图书这一往日的纸媒“名角”渐渐被冷落,当互联网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一页一页地阅读渐渐成为往事,而浏览网页却成了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还是学生书包中必不可少的“宠儿”,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奢侈”的生活方式。
图书业外临严酷的市场环境,而内部的体制改革也已是离弦之箭。早在2003年6月,全国新闻出版改革试点就正式启动,35个宣传文化单位被作为试点地区和单位,其中出版系统有21家,其中出版集团7家,发行集团6家。2006年3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意味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出版的窘境
“今天的图书出版业就是16世纪的手抄业。”业内人士吴先生深深地道出了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忧虑,“当印刷机被发明后,手抄品就必然面临衰退的命运。”在新媒体左突右进的时代,图书出版越发感到目前所处的窘境。
如今中国图书出版业不仅面临着行业的景气度下降,更需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体制性改革。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达的“改革精神”,除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这就是业内流行的“事转企”。
在文化产业领域,图书出版发行市场一向是最大的市场,其收入规模远远超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行业的总收入。随着一些重大改革举措的推进,改革已触及到出版业深层次的矛盾,这使得出版业改革进程一波三折。分析人士认为,出版业的改革远比预想困难。
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体制改革的试点时间为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并将于2005年全面推行。但从实际进程看,改革并没能按照这一时间表进行,到2005年10月,试点单位改革尚还没有全面完成。
自改革试点以来,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纷纷建立,并试图以企业的身份面对市场,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数只具有企业的“外壳”,少有企业的真正品性。它们并没有完整的公司制架构,与下属出版社之间的产权关系也不明晰,有的甚至出现了没有董事会,却有董事长的奇特现象。而众多出版社的改革就更加纷繁复杂,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当改革风暴来临之际,最有信心从容面对的是那些市场化较早,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畅销书制作经验的出版社,例如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它们已经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出版社中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维持生存的一股重要力量。
那些与政府部门具有某种天然联系,拥有垄断资源的出版社在短期内也不会受到生存的威胁,比如各省的教育出版社,多年来的教材教辅发行为它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即使面对教材的市场化改革,它们也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去攻取阵地,占得先机。再如,只要每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继续进行,法律出版社就能从司法考试教材的发行中淘到一大桶金,并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
因此,只有那些习惯了原有体制,又不掌握关键性资源的出版社走向了被淘汰的前线。当同行轰轰烈烈地抢占市场时,它们仍在探索下一步的方向;当它们试图探寻一条路径时,却发现自身的财力、人力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由于先天就没有多少资源优势,一旦起步慢了半拍,其命运就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管理部门也发现实际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些公益性的出版社并不能一刀切地推向市场,比如民族出版、盲文出版、古籍出版等也需要保留公益性的事业性质,否则这几类出版必定会因为市场规模有限而退出,从而导致上述出版物的稀缺。
其实出版体制的改革并非建立出版集团以及出版社“事转企”那么简单,更是整个出版环境的转型,其中之一便是目前实行的书号管理制度。我国的书号管理制度与其他各国相比是非常“另类”的,即新闻出版局对出版社实行书号“配给制”,以此维护图书出版的正常秩序。书号原本不是稀缺性的资源,国外对于书号采取的是登记制,即每本书的书号记录在案,目的是便于查询,到了中国书号却摇身一变成为交易的筹码。为了杜绝少数几家出版社通过买卖书号赚取非法利润,管理部门采取了书号“配给制”的管理办法,而不是严惩违规出版社,结果就是少数人犯规大家一起埋单。然而这一做法却引起了更大规模的买卖书号,本可以正常出版的图书因书号的短缺而遭到拒绝或延迟出版,因为书号的普遍有限供应使得出书更具寻租的空间。
此外,中国出版系统的相对封闭也是改革的障碍之一,缺乏灵活的资本和人才流动机制,使出版系统的改革步伐始终不能与社会同步。虽然民营资本和民间出版人在出版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但始终顶着一层面纱,显得遮遮掩掩,而出版体系内的人才多数都是在一家出版社一呆“三十年”,缺少合理流动的机会,即使怀有一些新理念、新设想,也因此成为“放错地方的垃圾”。
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传统出版产业的技术进步、资金流动都大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巨额的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地向新兴媒体集中,并向其置入了灵活的体制,从而加速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与之相比,传统的纸媒出版业就显得反应滞后,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却是流量资本的缺乏。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从长期看,出版领域流失的不仅是市场,还有资本、人才和未来的希望。
发行的变异
我国图书业的发行业务基本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分为“主渠道”——新华书店;“二渠道”——各类民营书店;出版社旗下的社办发行。
在图书销售领域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之前,新华书店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图书发行的龙头地位,是因为它拥有两把独一无二的“尚方宝剑”:出版物全国总发行权和教材发行权。依靠这两把“宝剑”,新华书店在市场上无坚不摧。然而,随着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图书发行市场逐步放开,新华书店赖以生存的政策优势正在丧失。
1987年后,新华书店开始“分家”,总店开始把各地的新华书店的管理权移交给当地的新闻出版局,归国家新闻出版署管理,总店和各地的新华书店仅仅保持了名称上的一致,彼此已经完全独立经营,并在业务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局面。至此,实质上已无利益关系的总店和各地分店各自开始了探寻新生之路。
200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见》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得以进一步推进。2003年9月,新华书店总店与中国出版集团所属的另两家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国家邮政局所属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邮邮购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成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由中国出版集团控股。董事长杨牧之表示,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全国性、具有市场主导作用、国际知名的发行集团。不过,全国连锁网络近200家中不到10%的直营率,足以显示新华书店总店在渠道上的弱势。
脱离了与总店的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新华书店似乎可以当家作主,但长期以来并无实战经验的地方新华书店突然要自己走路,习惯了“销售渠道”身份,冗员众多,面对市场的困惑,地方新华书店的“独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98年,各省又纷纷组建新华书店集团,希望称霸当地的图书销售,而浙江、江苏、辽宁、四川、福建和上海六省市的新华发行集团则被列为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全国试点。不过,这一改革的后果是一方面整合了各省的新华书店资源,另一方面使得诸侯割据的局面更加显著。
相对于新华书店这一“主渠道”而言,民营书店通常被称为“二渠道”,而“二渠道”的威力已经让新华书店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诉笔者,虽然新华书店仍是出版社的重要发行伙伴,但二渠道的能量已经引起了他们足够的重视,每年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二渠道的成交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却无人小看。英国出版界著名的LOGOS刊物上的一个关于中国出版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除去教材的发行和销售,二渠道的图书发行销售量同新华书店几乎持平。目前,全国有二三十家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网点也已经有七八万家。当然,外资也不甘落后,希望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自1995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成立书友会以来,现已发展了150万会员,2003年底,贝塔斯曼买下21世纪锦绣图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40%股份,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连锁书店;2005年5月,贝塔斯曼又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了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觊觎发行市场的野心不可小视。
与新华书店和二渠道相比,社办发行就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地,是“三足”中最细的一只。社办发行的初衷是出版社为了激活市场,亲自参与图书销售这一环节,从而避免新华书店独占发行渠道后对出版社的不利局面。然而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社办发行在渠道建设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规模远远不能与新华书店相比,甚至与后来崛起的二渠道都不能同日而语,多数沦落为出版社的发货部门,无奈地扮演着出版社与主渠道和二渠道之间桥梁的角色,将出版社的出书信息向发行商及时传递,同时也向出版社反馈图书的销售状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社办发行的出路在于市场性联合,即在各省出版集团的调配下,旗下出版社的社办发行根据自愿原则自主联合,组成区域性的发行集团,在与出版社积极沟通出版信息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发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谈判筹码,增强在市场中的主导权。如果不改变现实中的社办发行单打独斗的状况,它们的生存状况必定是继续恶化。
上游和下游的博弈
“图书业的发展,需要出版和发行两条腿走路。”一位资深出版人如此感叹。然而,出版和发行作为图书产业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相处得并不融洽。
综观目前的图书出版发行体系,本应在图书市场中达到共赢局面的出版和发行,却在社店关系多年来互不相让的利益“博弈”中陷入了“囚徒困境”。从根本上看,只有图书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双方才能真正实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依靠互相争夺、倾轧,依靠吞噬对方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发展。但事实上却是体系内信用平衡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日益加重,图书发行效率无法提高。
作为主渠道,新华书店的连锁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连锁的目的是拓宽图书销售网络,但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向出版社讨价还价的筹码,例如更大的折扣和更长的回款周期。然而,众多省级新华书店仅仅在形式上完成了连锁店面的建设,却忽视了连锁的核心,即标准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体系,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需求信息失真,这不仅不能有效降低库存和退货,反而导致退货风险加大,回款周期拉长的局面,而最终为此埋单的是下游出版社。可见,连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下游威胁上游的工具。作为二渠道的民营书店也让出版社怨声载道,卷起书款关门逃走,拉下脸来拒不回款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对于处于弱势的上游部门出版社,它们能怎么办呢?
“不发货等死,发货找死;不赊账等死,赊账找死;不退货等死,退货找死”就是一位社办发行人员的由衷苦恼。上世纪90年代,由于新华书店的库存猛增,导致最终将图书销售由原来的包销制改为经销包退制,将图书库存的风险完全转嫁给出版社,而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行业规则,导致出版社的风险陡增。目前,社办发行急需一套发行渠道的信用体系作为铺货依据,以达到理性发货、有效回款的目的,否则发货与退货、销售与回款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出版社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套相对客观、具有公信力的渠道信用体系,将具体的渠道商信用分成三六九等,不仅能够督促渠道商规范运作,将信用差的渠道商淘汰出市场,更为出版社的发货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信用度高的渠道商加大发货量,对信用差的渠道商采取断货措施,而不是畏首畏尾地无的放矢。如此一来,便可大大提高图书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出版社的回款风险,对高质量的发行商也是一个福音。无论如何,图书出版与发行其实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只有共同合作挣脱绳索的羁绊,才有更自由广阔的天空。
『捌』 很想成立一个民营性质的出版公司,如何注册民营图书公司不知道民营图书公司,有出版权么谢谢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应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出版单位领取出版许可证后,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注册图书出版公司流程如下:
第一步,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窗口现场申请。
第二步,持《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相关材料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出版许可证》。
第三步,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三)公司章程;
(四)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五)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
(六)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七)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公司住所证明;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获得《出版许可证》,民营图书公司具有出版权。
(8)民营出版出路扩展阅读:
出版管理条例(2016修订)
第十二条
设立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的出版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还应当办理机构编制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
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
(二)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的名称、地址;
(三)出版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资格证明文件;
(四)出版单位的资金来源及数额。设立报社、期刊社或者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的,申请书还应当载明报纸或者期刊的名称、刊期、开版或者开本、印刷场所。申请书应当附具出版单位的章程和设立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书面通知主办单位;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设立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应当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领取出版许可证。登记事项由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出版单位领取出版许可证后,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持出版许可证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依法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属于企业法人的,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玖』 民营书业和民营出版社一样吗
不一样,书业可以是零售、批发或选题等。目前我国没有民营出版社。
『拾』 民营出版公司和出版社通常是怎样合作发行的什么叫出版社发主渠道,民营公司发二渠道
民营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合作发行通常是民营公司占优势、主导地位,出版社处于被动、配合地位。因为此时出版资源都掌握在民营出版公司,但苦于没有书号所以必须和出版社合作出版并且发行(出版社有书号资源),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合作方式类似于“借精生子”,这个“精”就是书号。楼上的回答很正确,我再补充一下。主渠道,就是各地新华书店渠道;二渠道,就是民营图书渠道,比如各地图书批发市场上的民营图书批零公司等。新华书店和出版社,都作为国有企业,系统上更加相互认同。一般新华书店系统更倾向于从出版社进货。民营公司的图书想要进入新华书店的话,一般都要相关的授权发行证明。
解释的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