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版工作的认识
⑴ 发行和出版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网络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参考资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⑵ 谈谈对编辑出版的认识(是关于出版社的)尽量全一点。。谢谢。。
1.高度重视署名权,强化编辑的和版权意识
《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人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第十一条又明确指出:“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和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工作中因署名问题引起的纠纷很多。特别是多作者合作编写作品的情况下,编辑需要强化版权意识,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始终重视署名权的问题,与著作权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仔细沟通、确认,并最终以《出版合同》中约定的署名方式来确定作品的署名。发生这类纠纷的原因很多,例如编辑没有深刻体会作者署名方式来确定作品的署名。主要是表示作者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所承担的学术责任、所享有的其他权利;疏忽与作者及时核对署名排序、署名人数等等。
曾经,一本书的第2版出版社后,第二作者发现封面上丢了自己的署名,原因是编辑直接沿用了第1版的署名方式,而没有核实再版时作者提供的署名方式,结果第二作者认为自己的著名权受到侵犯,向出版社提出了申诉。出版社对此采取了如此处理措施:尽快核查了事实;与作者协商了处理办法;当面向作者诚挚致歉;立即收回全部发货,更换封面,承担了全部经济损失;还对编辑进行了著作权法教育,要求编辑不仅要求与作者经常沟通,还要在生产流程中严格按照《出版合同》的约定核查署名,并在出书前由作者对清样进行审核签字。实践证明,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可使作品的署名及排序合理、正确,有效防范因作者署名缺失、错字、别字而引版权纠纷,有利于作者正确行使署名权。
2.要保护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修改权是著作权人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是著作权人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未经作者同意,不能对作品内容进行实质修改。在签订出版合同时,著作权人一般都明确授予出版修改稿件的权利,但这项权利究竟应该多大?编辑如何做到很好地加工书稿,又不侵犯作者的合法权益?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很容易以力求完美心态,把自己的语言习惯 思绪模式过多地注入作者的书稿式中,使得加工后的稿件“满篇见红”,作者再见到稿件时感觉“似曾相识”。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编辑自己的工作量,另外一方面很容易把作者关键的学术观点和定论改出问题来。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作者人身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而且《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图书出版者经作者经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编辑在工作中需要认真领会《著作权法》的内涵。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对于显而易见、常识性的错误,要坚决改正;对于学术讨论、观点、定论等方面的描述,只要作者论证充分,要尊重作者的意见,不能够擅自修改和随意删节,毕竟
“文责自负”原则为由,对作者在书稿整理过程中的修改不加审核,作者说如何改编辑就如何改。虽然作者对书稿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正确性以及未来产生的社会效益应该负责,但是出版者与作者最终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旦出现问题,出版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度”的问题,注意保护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3.要保护其他作者的著作权不受侵犯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有些情况下,作者“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呆,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和是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说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实际工作中,编辑要加强作者的著作权意识,讲明“合理使用”的含义。例如,有的教材的作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讲义(不成批地发给学生)中,引用他人发表的著作内容用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原样照搬,并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或实质部分出版的话,就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同时也可能会侵犯图书出版社的效益。编辑要站在出版社的角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比如:对作者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要确认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不得损害被引用人作品著作权人的确利益。另外,编辑还需检查作者提供的书后参考文献表中是否标明了原著作权人的姓名、作品名称、出处等,以免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
4.在签订出版合同志的过程中,依法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本法规定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著作权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可见,出版图书前,出版者与著作权人应该按照《著作权法》签订书面图书的出版合同,约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而签订合同时,很多时候需要编辑代表出版社与著作权人签署,因此编辑必须熟悉出版合同的内容,并且要签订完备的出版合同。
一方面,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规定:“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约定享有的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出版该作品。“就是说,出版社与著作权人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后,著作权人将该作品的专有出版权授予该出版社,出版社不能够将该作品许可他人使用,对作品的从属权利的使用一定要取得著作权人的明确授权。作者也不得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作品交由其他了出版社出版。编辑特别需要注意约定好许可出版范围、许可使用方式、作者授权时限。在出版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对于任何一本好书,出版社在出版合同中获得的许可出版范围越大,许可使用的方式种类越多,拥有授权出版年限越长,就越会收到较好的效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对传统出版业发起强大冲击,如果在合同中没有获得电子版的许可使用方式,那么当该书热销而同时被他人放在网络上传播时,面对给本出版社销售带来的影响,出版社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都没有。
另一方面,获得稿酬是著作权人的全法权利。《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稿酬。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而且,按照《著作权法》和《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的有关规定,应该及时结算稿酬,不能以工作忙、作者地址不详等理由为借口拖欠作者的稿酬。
可见,为了避免图书出版后引起的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编辑一定要牢固树立著作权意思,要学法、知法、用法,要在策划、组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维护著作权人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
⑶ 编辑出版学怎么样就业方向与前景
一、专业概述
1、专业介绍: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发行主管机关、出版单位、新闻宣传图书外贸部门、音像公司、电子出版机构及编辑出版科研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主要课程: 编辑学概论、传播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网络出版发行、知识产权法、广告信息学、市场调查与分析、世界书业概论、选题策划与编辑实务、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经济学等。
二、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1、就业现状: 目前,中国的新闻出版业随着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出版方针,让出版走向市场化,当今的世界,奋斗和竞争渐成主流,出版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各个出版社进行了机构改革,把人才提到了主导的地位,因而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机遇很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
2、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编辑出版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本专业多为培养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也有的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领域十分广泛。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毕业后到出版、新闻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工作。 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
出版社——做图书编辑;
杂志社——做刊物编辑;
报社——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作记者;
文化、广告公司、网站——做内容编辑。
(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任职资格):
①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②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
③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
⑤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基本知识。
(4)前景分析(包括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竞争状况、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等):舆论新闻是宣传我们国家基本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文化部很注重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高校的出版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该方面教育的发展,编辑出版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并明确表示本专业的就业政策是双项选择,单位在选择大学生的同时,大学生也在选择单位。这种就业政策的优点是摆脱了传统的硬性分配方式,让大学生自主择业,目的是真正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潜质。
由于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成立的较晚,短期内很难有知名人物,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得很好。目前国内已经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招生。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对这种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仍是“求大于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的出版方式将被打破,出版业将走向市场。在当今信息急剧变化,知识高折旧率的状况下,对专业编辑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
三、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的差距
编辑出版学专业于我而言是跨专业学科,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我对该专业的学习程度也不够深入。再加上编辑出版学本身也是新兴学科,发展还不成熟,所涉及的面广,而且没有专业权威。再加上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信息相对闭塞,很难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内外的新情况, 要求从业人员需注意专业的对口性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版行业也有很严格的细分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
而且我又是以一个理科生的身份考入偏文科性质的大学,对文字的分析和见解也相对与科班专业的学生还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编辑与排版类工作模式的概念还不够透彻,也没有形成自己对编辑出版学的学习定式。光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是具有一定的冒险指数的,因此我距理想职位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就会逐渐缩短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四、我的对策
(1)学好本科专业的知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虽然与编辑出版学有一定的偏差,但每个专业之间也或多或少的有相关联的方面。所以既然当初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那么就在现有基础上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此同时,通过旁听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加深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并结合自学和调查,全面透彻认识编辑出版学。
(2)加强自身的文字专业性。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更应该从日常的写作中丰富和完善自身对文字的敏感度。因为编辑往往本身既是编辑,又是记者,能编稿也能采写。而随着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仅仅能编能采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对现代编辑出版的要求了,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进而存活得好一些,就要求现代编辑出版人员能在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的各个岗位上胜任,做一个“多面手”。
(3)提高自身对资讯的敏感度。编辑素质分为三大件:“信息触觉,资讯技术,媒体姿态”。其中信息触觉依赖先天的资质更多,资讯技术和媒体姿态则更依赖开始编辑工作后的职业素质培养。所以提高对咨询的敏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化石一般的埋藏状态,只露出蛛丝马迹让你去嗅探。编辑得去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掘它们,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培育它们,甚至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跟进。因此,增强对资讯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和对信息抱有十足的好奇心,也是我所要进一步培养和充实的素质。
(4)在网络社交中保持活跃。目前来说,网站的竞争逐步演化为资源的竞争。掌握资源不仅仅依靠网站的品牌优势,历史积累,同样也需要编辑的交际手腕。交际能力强悍的编辑更容易掌握额外的资源,也就能抢先得到更多的第一手内容。而信息资源作为编辑出版的材料,如何获取资源则成为我所要学习的一大课程,而我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提高网络社交中的活跃程度,就可以时刻与资讯保持一致步调,从而能够及时准时获取资源。
(5)在总体上提升自身各类能力。想象力、逻辑理解能力、客观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条理性等都是编辑出版人员应该具有的能力,我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锻造自己,通过潜移默化的改进自己,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多看多读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
五、结语
通过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展望与期待,我觉得要踏入编辑出版这一行业对于我来说,目前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我始终坚信“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话,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再困难的事也会得以攻克的。有方向和目标的人,是不知疲倦的。因此,我要保持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挑战自己的人生高峰,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我自己定能在兴趣这一良师的指引与激励下,踏上理想的阶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可以将梦想照进现实!
⑷ 出版社应聘的问题,应聘过的或对出版社应聘方面很了解的请进来帮帮忙,谢谢!
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看了你的资料,我想说几句。你的学历和专业如果能进入出版社内,也容只能干策划编辑或者编辑助理。如果想做一名正统编辑也可以跳过学历和专业,唯一的办法是在学术界发表过文章,或者出过书!
出版社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工资偏低,工作枯燥!
至于应聘注意事项很简单,做编辑只看重2点。第一 学历! 第二:学术界发表的文章!
不需要资格证,那东西基本上是摆设。做编辑可以拓展深度,但是广度却很狭窄,因为出版社都是按学科分得,只在一个学科深入接触。
我个人给你提些建议,去应聘之前多在网站上发表写文章,或者在学术界的论坛上积极活跃,否则你的情况很难进出版社。
⑸ 什么叫出版,什么叫发行,出版和发行的关系是什么
出版: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文字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出版主要内容为国家关于出版产业的法律、规章、制度;相关学科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数字出版技术及制作、管理、设计、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文章;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代表出版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评论;图书评介等,也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发行:1发出新货币、新书刊等;2出版物经发行人员、渠道经销商、书店、邮局发售到读者手里的工作。
出版行业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等的出版和发行。他们其实大致意义差不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⑹ 编辑出版学的就业方向
您好,鄙人即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毕业工作已有几年。编辑出版专业毕业对口工作版首先是在传媒行权业,如报纸、杂志、图书、网站、电视台、电台及文化公司等相关行业。其次,还包括公司内刊编辑和公司内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其实每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很多都是到工作岗位上去现学,要知道现在的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脱离是很严重的。比如我的同学,有做杂志编辑的,有做图书编辑的,有做图书发行的,有做记者的,有做网站设计的,有当老师的,有考公务员的,还有直接做生意的。总之,可从事的职业很多,不一定局限于专业内。
⑺ 对印刷工作岗位了解的进。
你应该先学一下平面软件 比如Photoshop、CorelDRAW、IIIustator 这几个是比较常用的,学好后做印前设计 或者制作 ! 其实印刷也没什么能跟计算机扯得上的。就是前期制作
⑻ 新闻出版业繁荣的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间出版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今年开始,出版物分销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而我们的版权进出口却严重倒挂,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市场看,从事国有出版、发行的企事业单位总体上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一些出版社向私人企业卖书号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原来国有的新华书店可能逐步被边缘化。如果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都难以守住,就更谈不上我国的出版发行业跨出国门,打到世界上去。所以,无论从国内市场的现实状况还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讲,都迫切需要继续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之快,产品数量之多,总量规模之大为世界罕见,但质量、效益、竞争力、影响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闻、出版、发行业占国内GDP的比重也还有限。因此,中央特别强调,在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完全可以搞成一个大的产业。搞好了,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新闻出版工作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要求下,新闻出版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理解党的新闻出版工作的新目标与人民的新期待,以新闻出版业的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这是新闻出版战线共同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
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国??重视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一方面,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但是,我国文化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更加繁重。这两方面的情况,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加以应对。我们必须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把握新闻出版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⑼ 对印刷专业现状及发展的认识
印刷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发展成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穿衣带帽"的重要产业。但是目前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再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总产值年均增长19.3%,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11.2%的增长率。2011年,印刷业总产值占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的57.8%。经过2012年上半年低迷徘徊之后,我国印刷工业企业出现站稳回升之势。2012年1至11月,全国印刷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79亿元,超过2011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8.3%,印刷设备进口金额和数量恢复到2011年同期水平。2012年全年印刷产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2012年1-12月,我国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增速为10.1%;12月当月,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增长8%。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印刷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响,我国印刷业在经过高速发展阶段后,已进入调整转型时期。从细分领域看,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挤占传统出版物印刷市场份额;商业印刷以及包装印刷的消耗量与人均GDP密切相关,预计将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从印刷产业链两端延伸出来的创意设计、个性化印刷和物流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印刷业态,将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我国印刷业整体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
2011年3月,我国第一个绿色印刷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正式颁布实施。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印刷企业认证。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勾画了"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印刷的时间表和线路图0201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指出"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这是国家对实施绿色印刷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2012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实施绿色印刷的通知》,绿色印刷实施进入实质范畴。2012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联合组织开展第2个绿色印刷宣传周活动,首次发布《实施绿色印刷成果报告》。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印刷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共十四章。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全国及海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印刷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报告对我国印刷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印刷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印刷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印刷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