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发表论文
❶ 写有关中国近代的旅游景点的论文1000字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婺源为例
XXX系 XXX专业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江西婺源是我国的最美乡村,近年来,其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促使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打造出智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以及人文体系等多重内容的智慧旅游新品牌。因此,本文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以江西婺源地区为例,借助文献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方式,就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做法、成效、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就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在进行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改善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江西婺源
Study on the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wisdom
Jiangxi -- TakingWuyuan as an example
XXX XXX professional
Number: XXXXXXXX Name: XXX Instructor: XXX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urism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section. In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stry, the concept ofthe wisdom of tourism has also been put out. Jiangxi Wuyuan is the most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Wuyuan rural tourism instrydevelopment is also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make themselves realize the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create a new brand of wisdom tourism, rural tourism multiple 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intelligence service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etc.. Therefore, in theprocess of research, taking Jiangxi Wuyuan area as an example, by using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the wisdo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Wuyuan, and howthrough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Wisdom tourism;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Wuyuan
目 录
目 录..................................................................... 3
1.引言..................................................................... 4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4
2.1 优美的自然环境..................................................... 4
2.2 历史文化资源....................................................... 5
2.3 丰富的乡村资源..................................................... 6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6
3.1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6
3.2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7
3.3 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9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9
4.1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9
4.2 智能服务的提供.................................................... 10
4.3 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婺源是我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有着“最美乡村”的称谓。在进行婺源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出一个独具优势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随着旅游形式变更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信息技术相继进入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浪潮,初步实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的想法被提出,而婺源也被列入江西智慧城市三大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其相结合才能使旅游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明智的方向迈进,才能促进婺源旅游的健康态成长正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借助智慧旅游这一旅游形式的诞生,发展婺源旅游需要认知自己在旅游形式中的确切地位,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能适应时代,从单纯的产品宣传转型到服务性宣传,通过服务来带动产品,转变观念才能更适应新媒体时代。所以必须立足根本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可行对策方案来促进婺源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利于婺源的旅游品牌的建设,完善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活跃婺源的旅游建设,为婺源的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结合发展提供科学性依据。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地区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真写优势促使婺源能够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发展。
2.1优美的自然环境
首先,婺源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其中最美的是李坑村、江湾等景区。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地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的时候,整个婺源处于一片花的海洋之中。
优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婺源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此外,在婺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拥有十分丰富的林木。许多古树资源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这也给婺源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而且,婺源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其境内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区域都是以山地为主,造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地景观。
此外,婺源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年春天,潺潺的流水给整个婺源增添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美感。借助婺源的山地资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宜人。
山水的联合作用,也促使婺源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溶洞资源。各种大大小小的溶洞中布满了各具特色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也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惊叹不已。
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婺源旅游,在花海、山海徜徉中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而这也为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因此,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观光。
2.2历史文化资源
婺源地区拥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促使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婺源,最知名的莫过于李坑、江湾等景区。在江湾地区,汇集了春秋时期吴太子鸿墓,以及西汉的吴苪墓和朱熹的祖墓等。这些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浏览。
图1 婺源的徽派建筑
2.3丰富的乡村资源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婺源地区拥有一百多个村庄,许多村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随着乡村旅游口号提出,这些古村落也成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婺源的村镇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知名的伟人故居——江湾,其整个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如图1),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意境。迄今,婺源的173个乡村中有超过50%的村镇被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中。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婺源婺源地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县人民政府凭借自身的自然、历史优势,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3.1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代表。综观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整体的旅游人数接待,还是从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都实现了较高的提升。图2 中展现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2 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3中展示的是今年1-3月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情况。由于1-3月并非婺源旅游的旺季,因此其在接待人数方面数量不多,而整体收入情况也相对较低。进入到4月份后,婺源迎来油菜花开的季节,其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将呈现直线的增长。
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
图3 2015年婺源乡村旅游情况
3.2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虽然婺源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
3.2.1 旅游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之城,但是其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仅有乡村旅游和自然观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其整个旅游产业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提速,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也都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诸如上海、北京等地区都推出了郊区旅游。相对来说,这种郊区旅游的内容实质上与婺源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差无几,都是前往乡村观光住宿,感受乡村文化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婺源的乡村文化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就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更多的也就是进行观光、品农家菜,住农家院等。并没有太多新颖的元素纳入进来。
就婺源来说,婺源地区拥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但是其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合理的将这些文化传承、民俗内容等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呈现。所以导致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利于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
3.2.2 经营理念及水平不足
从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源头来说,其多数是由乡镇和农户自发组成的旅游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婺源地区观光旅游,这些农户本身也就成了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经营学习和培训,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水平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欠缺。
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的不足,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思想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其往往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其会造成整个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这些经营者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进行投资,对居住环境、建筑设施等大加改造,而忽视了乡村旅游本质的内容改善。比如在进行农家乐的菜品设置上,农户们更加重视的菜品的质量,以及游客的不同口味需求。但是从游客的视角来说,其重视的是在其它地区所不能吃到的菜品,其中最关键的是当地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周边古朴的本真环境。所以经营理念的差异,促使婺源地区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将原有的特色内容逐渐的改进,直到没有特色。这对于婺源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2.3资金匮乏导致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资金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前提。即便是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从目前婺源地区的发展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影响着其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婺源地区在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举步维艰。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也往往会导致这些传统历史古迹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是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3.2.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婺源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的农村生态旅游。因此其应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但是从县长来说,似乎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游客素质的低下,导致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许多人为的环境破坏。其次是经营者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也导致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对于婺源这样一个以生态乡村旅游的地区来说,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加强对这点内容的把握和重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3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而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是否真的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有所了解却值得推敲。
3.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由于婺源本身地处江西境内,其无论是从新技术的引进,还是新资源的开发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压力。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婺源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存在,促使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
3.2.3资金和技术匮乏
信息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婺源地区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就必然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智慧化体系和相关系统的建设。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首先从资金方面来说,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曾提到过,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资金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智慧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由于资金的匮乏,致使婺源在进行信息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境。
其次是技术的匮乏。由于江西地区本身在我国的省市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婺源在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实现方面往往比许多一线城市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技术实力的欠缺,导致婺源地区在实现智慧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4.1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首先,在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方面,婺源地区应该学习我国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智慧旅游的要求来进行乡村旅游的推动。
首先是对智慧旅游的理解。智慧旅游指的是以信息化的手段运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技术内涵和实力。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智慧旅游,能够促使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在进行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借助智慧旅游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导,促使其在旅游要素的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旅游文化活动的监管方面都能够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运营。
4.2智能服务的提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游客对旅游资讯获取的及时、准确以及方式或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乡村旅游建设在优化资讯网站功能、增强服务信息交互的同时,还需要在旅游目的地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实施,以迎合这种新型旅游趋势和丰富游客体验方式。乡村体验农具的智能储管箱、度假屋的客房智能感应系统、游客体验影音回放系统、游客记账式消费管理系统、电子票单等预定服务系统,这些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更具有人性化、现代化。事实上,这种智能化服务理念和企业化经营思路,已经触动了我们很多经营管理者“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休闲风景区、自然体验区,而不只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普通田园农庄”的神经。
4.3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高学历、新型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是婺源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主要支撑。婺源乡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民总体素质低,高学历实用人才奇缺,这严重制约了我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婺源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的独特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努力提升高学历实用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深刻认识原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用科学、专业的眼光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智慧旅游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新浪潮。2011年,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在婺源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4年是婺源的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的建设如火如荼。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较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成熟的旅游经济业态,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旅游客源结构优化过程中越发明显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婺源各地相继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在资源开发、产销一体、品牌推广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以来,在以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智慧建设带动下,一大批诸如旅游商品在线营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开始成为建设主流,并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在智慧化应用和运营中的发展。从爱尔兰、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外乡村旅游的成熟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非农村化”。
参考文献:
[1] 徐舒.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J].商,2013(11):32-34
[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第2版
[3] 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02):40-42
[4]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18-19
[5] 于萍.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第2版
[6] 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02):第3版
[7]胡秋媛,陈焕雄.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第3版
[8]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12(03):第2版
[9]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13(24):33-35
[10]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第4版
[11]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2009(03):36-38
[12]曾天雄,马昌群.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第2版
[13]彭明勇,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职业时空,2007(03):26-28
[14舒象连.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1(02):22-23
❷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曹长兴
曹长兴,男,1960年生于吉林长春,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习经历:1991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工程系作高级访问学者。工作经历: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历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副主任、教学工作评价办公室主任、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秘书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党委副书记。2009年12月至今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化工过程模型化和最优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与他人合著《石油化工工艺工程师必读》丛书,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有2项分别荣获中石化公司优秀计算机软件三等奖和2004年第七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研究成果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得到应用。代表性成果:在担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十余年间,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多项成绩:2002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试评估高校之一,试点工作成果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肯定,试点经验在北京高校交流推广;2007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荣获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高校和单项进步奖高校的称号;《高校学生工作流程再造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获2008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院长:黄先开
黄先开,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数 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习经历:1980-1984年,湖南吉首大学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1989年,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哈佛大学经济系高级访问学者。工作经历:历任北京商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数理系主任、教务处处长;中共绍兴市委副秘书长(挂职);2009年至今任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兼)。主要获奖: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原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与管理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务处长。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1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要研究领域:应用数学、计量经济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教育管理。代表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 EI收录8篇;Mathematics Review收录16篇;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教材、教学辅导书20多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三项,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项目、教改项目三项。
党委副书记:范蓓
范蓓,女,196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副研究员。学习经历:1979-1983年,北方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2002年,参加北京管理研修学院举办的澳大利亚梅铎大学(Murdoch University)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工作经历:历任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厂任助理工程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宣传部干事;校经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财务处处长;2009年至今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表性成果:发表论文有《加强管理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高校产业中的风险及其控制》、《Internet 商贸及安全问题》、《Internet 商贸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多校区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模式研究》等。参加了校办企业《远程网络监控系统》、市级科研《建立适应科技产业化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校级教改《多校区教育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等项目的开发研究。
副院长:张凌云
张凌云,男,1960年12月出生,中国致公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习经历: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曾赴英国萨利大学短期访问研究。工作经历:历任南开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中国旅游报编辑和记者、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总经理秘书和市场部副部长、深圳雅昌企业有限公司企划总监、灵趣中华旅游网首席运营官(CEO)、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旅游经济、旅游地理和旅游管理研究。代表性成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主持国家旅游局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世界旅游强国内涵及指标体系”;主持起草了多部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专著、译著和教材等30余部。主要获奖:先后荣获2009年度北京市教工委科技先锋先进个人和2010年度国家旅游局学术成果论文一等奖。主要兼职:兼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旅游学刊》学术委员、《旅游科学》学术委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学术顾问、国家旅游局5A景区验收组特邀专家、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0)委员、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98)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
副院长:王美萍
王美萍,女,196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工作经历:1981年至2000年一直从事教学工作,2000年任旅游学院酒店与餐饮管理系主任兼系总支书记。现任旅游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旅游学院全聚德餐饮管理学院院长,《旅游学刊》编委、教育部高职高专餐旅管理服务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西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考评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业务专长:旅游高等教育管理及餐饮管理科学和应用技术。主要成果:撰写《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糖塑艺术浮翠流丹》、《烹饪高职教育定位的问题思考》等多篇论文。主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同步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膳食营养与配餐》、《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特色餐饮调研》等多项课题研究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主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编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国家职业资格操作技能考核手册等多部教材。
副院长:石美玉
石美玉,女, 1972年8月出生,朝鲜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学习经历:1990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先后取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应用经济学专业学习,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科学研究;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工作经历:历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与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学研究基地旅游研究室主任、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旅游学刊》编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2011年至今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购物及旅游商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消费者行为与旅游目的地营销;会展旅游;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4部,教材3部,主持或参与世界银行、国家、省部级和其他横向课题40多项。社会兼职: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中方专家之一、(韩)《东北亚旅游研究》学术委员、北京旅游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旅游商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旅游策划规划营销专家委员会委员。
❸ 张凌云的人物简介
1996年6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在浙江大学茶业科技开发公司从事茶叶新产品开发工作,1999年9月始在浙江大学茶学系攻读硕博连读,2004年3月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在茶叶加工、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现为广东省科技推广专家服务团成员之一,近年来先后在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及地区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长期从事茶饮料、浓缩汁等深加工化学及工艺技术的科研工作,对固液态茶饮料体系稳定化研究、理化成分动态变化及其配套技术等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1999-2000年即参与了罐装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主要负责液态茶饮料体系组成及配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2001-2003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不同茶树品种‘冷后浑’特性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02325),绿茶货架期内保质机理研究(杭州市科技局,WHH-ZJU-2003-004),2001-2004年在博士论文期间,以“不同茶树品种鲜茶汁饮料适制性研究”为主题,首次对鲜茶汁饮料用原料品种、嫩度、沉淀形成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较早在国内发表了“绿茶鲜汁饮料提取条件、适制性、沉淀特性的研究”,介绍茶饮料稳定体系的成因。目前已开展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1不同茶类红茶茶乳酪的组成成分分析;2茶饮料稳定态体系研究。3系统开展了不同品种绿茶水浸液冷后浑基础研究。明确了不同绿茶浸提液冷后浑的组成差异性,提出了冷后浑后期沉淀转变由表观色泽至成分结构的独特现象,并拟进一步深入剖析实质的转化机理。
2003年以来先后主持了“绿茶货架期内保质机理研究”(杭州市科技局,WHH-ZJU-2003-004),有机绿茶品质劣变机理及保鲜技术与应用(义乌市科技局,ZJYW/04-2-03),高儿茶素种质资源筛选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2005BSA09001)、 茶叶功能成分HPIS提取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厅,2006GG2209014)等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编和参编《绿色食品茶叶生产顶尖指南》、《优质茶叶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等专著。2006-2007年间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颁发的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❹ 张凌云的艺术简介
中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入编《中国文艺家传集》。
四川省成都市人,出生于1958年。自幼跟随父亲张白河(中国著名电影宣传画画家)学习绘画,获其真传。美术功底深厚扎实,具备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技法。并于1985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从1976年开始绘画创作至今,从事美术专业30余年。
曾参军南海舰队,在部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82年退伍调入成都市胜利影剧院任专业美术师。现为职业画家。2006年成立自己的个人画室:凌云画廊
1982年电影宣传画《风雪黄昏》,《人生》入选四川省第二届电影宣传画创作展。
1984年,电影宣传画《铁面人》入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四市创作年展。同年7月被《电影评论》发表。
1984年油画《月夜》入选成都市油画创作展。
1987年电影宣传画《拉雷多监狱》,《迪斯科舞星》入选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四大城市联展,其中《迪斯科舞星》获3等奖。
1987年油画《童恋》,《阶梯》入选四川省油画创作展,《童恋》选送日本展出。
1988年油画《老妇》入选成都市油画创作展。
1990年电影宣传画《霹雳舞》入选四川省电影宣传画创作展。同年入编《四川电影宣传画集》。
1999年油画《木桥》,《小溪,顽石》入选四川省迎澳门回归风景油画创作展。
2007年油画<<年年有鱼>>被香港收藏家收藏;《树林》,《花卉》,《熊猫》等等多副作品被多位收藏家收藏。
2008年5月16日即兴创作的油画《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义捐给四川省美协用于灾区重建,并入编《四川省“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大型美术作品赈灾义拍》画册
2008年6月3日创作的抗震题材《警察妈妈——蒋小娟》发布在油画网凌云画廊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2008年创作的油画《高原老人》被印尼收藏家收藏。
2008年创作的油画《风姿2》被四川航空公司收藏。
2008年创作的油画《旋律》《印象萨克斯》被成都市某会所收藏。
❺ 求生态旅游方面的书籍!紧急紧急!
生态旅游 作者: 出版:中国旅游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总结了已有的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如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者及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规划与生态设计,也涉及到了诸如生态旅游体验、生态旅游环境解说与教育等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内容。本书努力做到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proct/909339/
❻ 龚淑英的主要发表论文
序号 作者 年份 篇名 文献来源
1 徐准盾龚淑英 2005 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对茶汤浓度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 茶叶,2005,31(3):166-169
2 姜红艳龚淑英 2004 茶叶中铅含量及研究动态 茶叶,2004,30(4):187-189
3 张琳洁龚淑英 2003 茶的物质属性与茶文化的思想背景 茶叶,2003,29(2):
4 龚淑英 周树红 2003 不同辐射处理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2003,23(1):51-55
5 龚淑英 周树红 2002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变化的研究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
6 龚淑英 张琳洁 2002 对日中感官审评茶叶方法与特点的比较和思索 茶叶,2002,28(3)
7 龚淑英 石元值 2002 浓缩茶汁的制备与保鲜研究初报 茶叶,2002,28(1)
8 陆建良、梁月荣、龚淑英、顾志雷 2002 茶汤色泽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茶叶科学,2002,22(1):56-61
9 龚淑英 周树红 2002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研究 茶叶科学,2002,22(1)
10 龚淑英 2001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感官审评方法及技术要点 中国茶叶加工,2001,(2):44-46
11 梁月荣,陆建良,龚淑英,徐月荣,屠幼英 2001 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 茶叶2001年01期
12 龚淑英,顾志蕾 2001 两种不同乌龙茶审评方法香气与滋味的比较 茶叶科学2001年02期
13 龚淑英,顾志蕾,陈利燕 2001 针型茶的形态与冲泡方法对冲泡方法对冲泡效果的影响 茶叶,2001,27(1):44-47
14 梁月荣,傅柳松,张凌云,陆建良,龚淑英,顾志蕾,徐月荣 2001 不同茶类和产区茶叶氟含量研究 茶叶2001年02期
15 龚淑英,朱晓玲 2001 中国茶造型与冲泡技艺 茶叶信息,2001,(14):18-20
16 龚淑英,顾志蕾,陈利燕 2001 针型茶的形态与冲泡方法对冲泡效果的影响 茶叶2001年01期
17 李再兵,龚淑英 2001 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茶叶2001年03期
18 龚淑英,梁月荣,徐月荣,陆建良,屠幼英 2000 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 中国茶叶2000年03期
19 陆德彪,毛祖法,龚淑英,俞燎远,孙利育 2000 机制龙井茶质量与机械结构关系研究 中国茶叶2000年01期
20 龚淑英 2000 “巴仙碧峰”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 茶叶,2000,26(1):26-29
21 龚淑英 2000 中国茶的造型 中国茶叶2000年01期
22 龚淑英 2000 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 中国茶叶,2000,22(3):14
23 龚淑英、朱晓玲 2000 名优绿茶的造型加工方法和泡茶艺术 中国茶叶加工,2000,(3):12-14
24 龚淑英 2000 中国茶的造型 中国茶叶,2000,(1):16-17
25 梁月荣,蔡伟锋,陆建良,屠幼英,徐月荣,龚淑英,方辉遂 2000 浙农113和浙农139引种重庆涪陵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茶叶2000年02期
26 龚淑英 1999 简述20世纪中国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茶叶加工,1999,(2):2-5
27 龚淑英 1999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1999,19(1):67-72
28 龚淑英 1999 温度变化对机制浙江龙井茶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9,25(1):50-54
29 龚淑英,沈培和,顾志蕾,周树红 1999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1999年01期
30 梁月荣,龚淑英,方辉遂,徐月荣,陆建良,屠幼英,叶继术,骆颖颖 1999 “巴仙银尖”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 茶叶1999年04期
31 龚淑英,陆德彪,毛祖法,俞燎远,钱晓东 1998 机制龙井茶摊凉与辉锅工艺研究初报 茶叶科学1998年02期
32 龚淑英,顾志蕾 1997 袋泡茶质量评判方法探讨 中国茶叶加工,1997,(3):42-44
33 龚淑英,顾志蕾,龚琦 1997 袋泡茶感官审评中的冲泡条件 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8-112
34 龚淑英 1994 茶叶精制过程中“组合”的技术诀窍 茶叶1994年02期
35 龚淑英,尹军峰 1993 茶叶配套采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茶叶,1993,19(1):51~53
36 龚琦,王金木,龚淑英 1993 环境条件对茶叶杀青的作用及过程模拟 茶机设计与研究,1993,(1):9~10
37 龚淑英,李仲先 1993 “茶”字的字源学考证 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
38 龚淑英,张堂恒 1992 酸化茶鲜原料对鲜茶汁压榨提取的作用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18(增刊):13~17
❼ 张凌云的论文
[1]Yuerong Liang, Lingyun Zhang and Jianliang Lu.A study on chemical estimation of pu-erh tea quality[J].J. Sci. Food Agric.,2005,85:381-390.
[2]Yuerong Liang, Jianliang Lu, Lingyun Zhang et al. Estimation of tea quality by infusion colour difference analysis[J]. J. Sci. Food Agric., 2005,85:286-292.
[3]Yuerong Liang, Jianliang Lu, Lingyun Zhang et al. Estimation of black tea quality by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olour difference of tea infusions[J].Food Chemistry2003, 82: 283-290.
[4]Yuerong Liang, Jianliang Lu , Lingyun Zhang.Comparative study of cream in infusions of black tea and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l(L.) O. Kuntiz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technology.2002,37:627-634.
[5]Lu JL, Liang YR & Zhang LY (2001). The classification tea cultivars and their growing in China, , (Shizuoka, Japan)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 Culture and Science P331-334.
[6]张凌云,张燕忠,叶汉钟.不同采摘季节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品质影响的研究[M].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p183-189.
[7]张凌云,张燕忠,叶汉钟.不同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3):236-242.
[8]张凌云,梁月荣.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鲜汁饮料热加工与老化特性初探[M].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p264-266.
[9]张凌云,梁月荣,等.灭菌与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影响研究[J].茶叶科学.2003,(2):171-176.
[10]张凌云,梁月荣,等.不同原料绿茶鲜汁饮料加工与老化特性初探[J].粮油与食品机械.2003,(10):86-88.
[11]张凌云,丁兆堂.采摘嫩度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学报.2009,29(1):23-27.
[12]张凌云,张燕忠,孙庆磊,吴颖.毛叶茶理化品质分析研究[C].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