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投稿
❶ 百年树人 电影阳光行系列活动上海市中小学生“光辉历程”影展活动系列:微电影故事征集
百年树人 电影阳光行系列活动
上海市中小学生“光辉历程”影展活动系列:
微电影故事征集大赛通知
各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市教委德育处指导,上海联和教育院线、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办,定于2011年12月至2012
年3月,共同举办“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系列活动——上海市中小学生‘光辉历程’微电影剧本征集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要求
(一)活动内容:撰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当代中小学生校园生活、讴歌当代社会公德和时代风尚的,适合于微电影拍摄的故事。
(二)比赛要求:
1.思想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有想象力。
2.有故事性、有画面感、有矛盾冲突。
3.思想性、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
4.投稿文体不限(剧本、记叙文均可),文章必须有完整故事结构,逻辑性强,字数要求:小学生500字以内,初中生800字以内,高中生1200字以内;格式要求:标题为华文中宋、小二号字体;正文为仿宋、四号字体。稿件请以电子版形式发至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请务必在电子邮件中注明区县、学校、年级、班级、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及参赛组别。
5.组织推荐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组委会将安排专业培训,获奖作品以剧本朗读会的形式汇报演出,并择优将获奖文本拍摄成微电影。
(三)比赛组别:
本次比赛面向本市中小学生,比赛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
(四)评选程序:
组委会将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参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二.活动时间
1.截稿时间: 2012年2月6日
2.培训申报时间:即日起至12月29日
3.颁奖仪式时间:2012年3月下旬
三.赛事培训
组委会将分批次对部分参赛团队(单位)代表进行免费艺术培训,提高参赛团队的影视故事写作能力。(培训事宜另行通知)
四.奖励办法
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各设金、银、铜及单项奖若干,并设优秀组织奖。将对获奖个人与集体给予奖励。
本次活动规则最终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五.组织单位及联系方式
指导单位: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
主办单位:上海联和教育院线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征集活动办公室地址:上海戏剧学院团委(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联系电话: 62483576
联系人: 牛文佳
❷ 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怎么投稿
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想要投稿的话网上应该只有相关通道的,可以上网查查
❸ 新人电影节长沙分会场最近的IN长沙微电影展要的故事征集是要什么类型的呢
投稿要求:
1、所投稿件,必须原创!
2、来稿紧扣主题,事实准确,情节生动,语言精炼。
3、故事感情真挚,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有时代特征。
4、单篇稿件在2000字以内。
5、所有来稿将公开展示,接受评议。
❹ 世界最大规模的动画电影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
是的
法国里昂国际动画节
时间:每年6月初
地点:昂西
全称:昂西国际动画节
参赛理由 世界顶级动画电影赛事,从1960年就开始为动画业优秀作品的选拔而努力,不同于SIGGRAPH那样对电脑技术格外热衷,无论你是传统手段还是现代技术,昂西国际动画节都来者不拒。更何况,昂西动画节上华人的身影频频出现,没有理由不参加。 《鬼妈妈》获得最佳长篇动画电影奖
赛事简介 ASIFA与昂西动西节 ASIFA全称是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Film d'Animation,中文为世界动画协会组织,1960年注册于法国,目前轮值总部在克罗地亚,是唯一的全球性的国际动画组织。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为ASIFA-China),拥有国际会员3000多人。ASIFA也是世界主要动画节展和重要国际动画赛事的授权人。世界著名动画大师John Halas(约翰一哈拉斯)、Raoul ServaiS Michel Ocelot, Abi Feijo, and Thomas Renoldner都先后担任世界动画协会主席。 ASIFA参加了昂西动画节以及其他多个重要动画节的创建工作,它一直努力保持动画节电影的非政治化,与东西方之间有一个为了保证动画节永久地位的一般性协议:动画节一年在昂西举行,另一年则在马迈亚,或者黑海,或者罗马尼亚举行。一开始动画节偶数年在昂西举行:1960,1962,然后从1963年开始在奇数年举行。 昂西动画节的发展 《玛丽和马克思》获得最佳长篇动画电影奖
第一次昂西动画节是在1960年6月7日~12日举行的,动画节是由阿历山大·阿莱克谢夫、麦克思·弗莱彻、保罗·格里莫、伊万·伊万诺夫—瓦诺和基里·特林卡资助的,迎接了不到20个国家的代表。就第一次举办动画节来说,参加者的名单使人印象深刻:布鲁诺·波赛托、乔治·丹宁、约翰·哈拉斯、约翰·哈勃利、格兰特·门罗、厄内斯特·品托夫、布莱蒂斯拉夫·波亚尔、杜尚·维科威、卡雷尔·泽曼,及其他很多动画界的著名人物。 在打造国际动画共同体的过程中,ASIFA对最终已成为动画界正式集会的昂西动画节起到了关键作用。参会的动画人同时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所有最新电影,甚至还会遇到大师。技术与风格的多样性也使人大开眼界,另外,动画节还是与其他电影制作人交流经验的绝好时机。 1983年,参赛的电影增加了三倍,动画节还增加了礼物、回顾展与展览的数量,参加节目的专业人员数量猛增到1300人。同年,动画节在紧邻邦留剧院的展览大厅推出一种电影市场的模式,虽然简陋但促使他们在1985年建立起第一届MIFA(国际动画电影交易会)市场。1993年,动画节设立了两个不同的国际评委,为特定的样式设立不同的奖项,但是只有一个大奖。这在1993年还运作得不错,但是到了1995年,动画节停止了并列获奖者的做法,因为评选委员会之间会发生矛盾。结果,动画节修改了1997年动画节的规则,以保证每一种样式都有自己的大奖和其他奖项。学生毕业奖设立于1995年,这个奖在1999年为了纪念1998年去逝的让一吕克·西贝拉,改名为“让一吕克·西贝拉奖”。昂西动画节从1998年开始改为每年一次。 募集作品种类 大赛分为普通项目竞赛单元和国际项目竞赛单元,其中,普通项目竞赛单元包括短片、长片、TV和商业委托片、毕业作品五类。 奖项设置 评审委员会将评出以下奖项: a)动画短片 .昂西水晶最佳动画短片奖 .动画短片评委特别奖 .“Jean-Luc Xiberras”最佳处女作奖 .动画短片特别荣誉奖 b)动画长片 .昂西水晶最佳动画长片奖 .动画长片特别荣誉奖 c)电视作品 .昂西水晶最佳电视作品奖 .电视动画剧集特别奖 .最佳电视专栏节目奖 d)定制影片 .最佳教育、科教或工业影片 .最佳广告及宣传片奖 .最佳音乐录影带奖 e)学生毕业作品 .最佳学生毕业作品 .学生毕业作品评委特别奖 .学生毕业作品特别荣誉奖 影片参赛要求 a) 动画短片 b) 动画长片(以影院播出为目的,片长超过60分钟) c) 电视作品(视频拷贝) 电视动画剧集(之前参与过电影节的同一剧集不得再次参与评选) d) 电视专栏节目 定制影片(视频拷贝) - 教育、科教或工业用影片 - 广告或宣传片 e) -音乐电视 学生毕业作品 技术规格 a) 用于选拔的影片 所有参与选拔的影片必须以视频形式提交(Pal制Beta SP录像带、Pal制或NTSC制DVD光碟)。 只有动画长片可以以35mm胶片拷贝或视频形式提交。 在正式评选阶段展映的影片 动画电影节 昂西动画节资历非常老,到如今已经有48年的历史,挑选出了该领域成百上千部经典的片子,它与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一起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国际动画电影节。每年参加活动的公司和个人都蜂拥至昂西,仅2007年,参会人数就达11万,参加竞赛和参展的作品来自60多个国家,总数达到1882部。 该动画节依然对水彩、剪纸、黏土等古老动画表现形式有热情,而且将学生毕业作品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提出来,单独征集和评选,这对于学生参赛很有利,因为组委会按照不同于其他专业和商业作品的标准来挑选,就可以避免学生在竞赛中稍显稚嫩的弱势。在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共有三名学生的作品入围,赵晔的《采薇》、李研的《风》,以及黄颖的《塘》,这是中国学生作品首次入围昂西电影节。 当年这三部作品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集体推荐的48部动画作品的成员,另外还有5部——《呆家家》、《水镇》、《康超摩托》、《猫》、《拯救》入围。到了2005年和2006年,独立制作者莲华的作品《温柔杀手》、《桃花源》先后入围这两年的动画节。南京艺术学院的邵奇、陈郦、唐李阳、戴永烨应用三维动画技术共同创作的动画短片《化蝶》,也在2006年成功入围。 可以看出,集体组织参赛是参加这种动画节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提高投稿数量,得奖的几率就会相应大一些,而且一些比较繁杂的申请过程之类的工作,可以有序并按时完成。 在昂西动画电影节上,中国人出现的频率并不低。值得一提的就是:1993年上海美影马克宣导演的作品《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获得教育片奖;香港的《麦兜故事》在2003年获得了电影节中的最高荣誉“最佳电影奖”。
❺ 我刚写完一个电影剧本,该怎么投稿呢
从保护个人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建议先进圈子再投稿,至于如何进圈子,多关注大影院或者剧院和戏剧节电影节这些的线下活动,积极参加,虚心学习,主动结交圈内人,进了圈才是第一步的。
❻ 新人电影节in长沙的投稿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啊,什么时候出结果呢会怎么样通知我啊
截止日期是10月10号,我们会根据您的联系方式联系你的,祝您好运!
❼ 新闻稿怎么写
新闻稿写作技巧
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成为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所谓“豹尾”。但是,对有些消息来说,写一个或者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振作、或者给人希望的结尾,也很有意义。
新闻稿,一定不要过多引用晦涩难懂的“专家语言”、“专业语言”或大话空话套话,否则,读者不买帐。
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导语的撰写能力通常是作为选择记者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写好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如何写好消息导语,许多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谈论这一点时,首先应弄清楚,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具有哪些品格,然后才是考虑写作中如何实现这些品格。
一条优秀的消息导语须具备的品格是:
第一,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二,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第三,表现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第四,简短。
-如何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具有开启全篇吸引读者的品格,消息导语尤其如此。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导语”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引入;汉语中的“导”字,也有诱导、指导、引导之意。导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非读不可。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如何在“导”上做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一些高明的记者常常善于把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请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转引自(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为确保飞行安全,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做出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跑道将关闭整修。为此,中国民航总局要求有关航空公司尽量将被调整的航班安排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或石家庄正定机场。
(新华社1996年3月11日电)
在第一条导语中,作者着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两点都无疑是接近读者的桥梁。它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情。而第二条导语只是直接陈述一项“决定”,未考虑这项决定与读者有何种联系。如果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表明这将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如读者在这段时间内若乘机到北京,有可能发现飞机只是降落在天津或石家庄等等,这对吸引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这一点,在第三代导语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导语发展史上,第一代导语追求对事实的完整概括,通常是要素齐全而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第二代导语改变了这一情况,重点突出新闻中主要内容,以朴实见长。第三代导语则既要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单一的写作形式,以多姿多态的面孔吸引读者。例如: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一大笔外汇。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这条消息是报道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如何设计出一种更新更美的印有鸳鸯戏水图案的床单,打开对外销路的。鸳鸯戏水的图案在“文革”中曾被斥为“鼓吹谈情说爱”而被判了死刑。导语巧借这一事实,用比喻手法生动地突出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要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记者得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多年来,有关追悼会的报道,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女记者郭玲春的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却突破了以往写作的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而且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如果读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导语读完,或者读后不知所云,那么十有八九要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冲走。
一些初学写报道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消息导语写漂亮些,结果是或堆砌辞藻,或雕琢生造,把本来可以表达得明晓的内容弄得晦涩费解,这就起不到诱导的作用。
-让导语包含并突出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邀请来华讲学,他举例说明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英。
阿伦森认为,这样的导语“只会令读者望而生厌,不愿再看下去。其结果是,往往由于导语的缘故,就使读者错过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有趣的新闻”。所以,他主张改为:
植物遗传学家陈英在1973年和别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两个水稻新品种。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试比较曾报道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条消息的导语:
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一位外国记者写法不一样,他写道:
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
第一条导语虽然也将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内容包含其中了,但两相比较,后者则更加突出了,自然更受读者欢迎。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昨天,西南大学校长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的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校长昨天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将通过增加学费筹集资金,把足球场扩大50%,这是因为数以千计的球迷上季度没有座位。该校乡长昨天宣布说。
西南大学足球场将扩大50%,因为上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大学校长宣布说,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这四条导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一致,但排列时却有差异。这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各新闻要素的价值衡量。第一、二条导语强调的是新闻要素中的“为何”,第一条导语还特别把“何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这些并不是新闻的重要部分。第三条导语强调的是怎样筹集资金的,突出的是“怎样”这一要素,也不算最好的导语。第四条导语突出“何事”,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足球场扩建这一新闻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理所当然是记者在报道中应特别加以突出的。但在一些报道中,二者并未取得一致。
1994年11月24日《长沙晚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主题是《电影盛会已落幕 无名英雄始登台》,报道“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总结表彰”。从标题和报道的目的看,主要报道电影节组委会总结半个月前在长沙召开的电影节上社会各界作出的贡献,表彰了一批“无名英雄”。这些“无名英雄”是谁,这当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在湖南宾馆举行总结表彰大会,省市领导和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XXX、XX……等出席。
“无名英雄”何在?直到文章的结尾才“始登台”。这种不分主次的错误做法成了某些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反映了在一些人心中的“官本位”观念,关心的是谁出席了会议,而不是去满足读者的兴趣。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越是群众关注的,越应加以突出。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前面提到的一些优秀导语,都是这方面的范例。然而在某些新闻导语中,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往往挤掉了重要新鲜的事实。如:
XX市XX学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❽ 大学生拍摄的短片如何投向国外一些大学生电影节的参赛难道也要送审相关部门我的题材完全不敏感。
一般找官方网站投稿吧 至于具体有哪些可以网上搜一下 应该挺多的
❾ 戛纳电影节怎么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