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发表中美关系论
Ⅰ 高晓松直播竟翻车,引发事件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高晓松,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浙江杭州,是音乐人、制作人、导演、以及节目主持人。先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来退学转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进行学习,2011年的时候,高晓松将全国19家媒体以及戴粼 告上法庭,主要原因是由于某女歌手的自杀和他与戴粼的纠纷 ,在2006年,高晓松起诉韩寒,原因是韩寒没有经过统一引用了《青春无悔》里面的歌词,2011年的时候,高晓松呼吁音乐界封杀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五月的时候,高晓松因驾驶车致他人受伤,被拘役六个月,罚款4000元,2014年高晓松发表离婚声明,表示与妻子已经离婚。
Ⅱ 马东,蔡康永,高晓松在一起的辩论节目说得啥
马东,蔡康永,高晓松在一起的节目叫做《奇葩说》。
这个节目每一期说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每一期都会提前定出一个争论的主题,然后分为两个阵营去进行辩论,而且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个明星来坐镇。
Ⅲ 高晓松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骂他
高晓松节目得罪了外国人,结果被一些中国人骂惨了……
环球时报mp 08-28 20:19 大
这两天,中国娱乐圈的名人高晓松突然引起了网民们的强烈关注。因为他不仅曝光了一个西方国家的政府干涉他的创作自由,更因为他说了真话,而遭到一群中国人的辱骂!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高晓松突然在微博上爆料称,他的团队制作的一期介绍加拿大的节目,因为提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闹独立的事情,以及加拿大土著居民过去遭到非人对待的“黑历史”,居然被加拿大官方找上门,要求他删除这些内容,并威胁说【如果播出会“上升到政治高度造成非常严重后果” 】。
关晓彤在线送好礼!喜欢谁就养谁,没有...
广告
然而,一些被西方政治的“美好幻象”洗脑多年、自己本身对于世界的认知又狭隘如“井底之蛙”的网民,却根本不信加拿大官方能干出这种“审查”的事情。
于是,他们反过来宣称高晓松是在造谣,甚至他们中还有人“脑补”说【高晓松肯定是被中国“小粉红”假冒的加拿大政府忽悠了】,以及【这肯定是中国政府在打着加拿大政府的旗号威胁高晓松吧】。
此事还引起了加拿大籍的知名相声演员大山的关注。他也不相信这事加拿大政府干得出来。而他的质问也进一步引起了更多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称“人家加拿大人都辟谣了”,并辱骂高晓松满嘴跑火车。
不过,面对这些不信任,高晓松并没有退缩,他也没必要退缩,因为他手上有充足的证据,而他今天更是将这些证据——与加拿大旅游局方面的邮件往来——都公布了!
从截图来看,这些邮件发自一个名为“@destinationcanada.cn”的域名,而邮件的内容则确实是要求高晓松方面删除涉及魁北克独立以及原住民“黑历史”的问题,甚至要求删除的内容,乃至其他的“审查内容”,都精确到了节目中具体的分秒时,以及具体的被采访对象。
但令人觉得异常荒唐的是,即便高晓松拿出了证据。那些之前喷他造谣的人,仍然不相信这是真的。为了挽救自己那点源于对西方的“错觉”而建立起来的“优越感”,他们开始各种“挑刺”这封邮件的细节,比如那个“.cn”的域名...
其中,一位网民就宣称,加拿大政府机构注册的域名不可能是.cn,应该是.gov;并表示自己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发邮件的destinationcanada.cn看起来更像是个“皮包公司”。(目前此贴已被他删除)
而@大山 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虽然高晓松拿出了证据,但那个.cn的域名确实很可疑。
他们的言论,也引起了很多一开始就狭隘地认为加拿大官方不可能审查节目的人拼命地转发。
然而,耿直哥经过多重核实可以证实,高晓松在其博文中提到的Destination Canada就是加拿大旅游局,其前身是Canada Tourism Commission(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是1995年加拿大政府为了推广加拿大旅游业而成立的国有企业,而后为了便于推广更名为了Destination Canada。
展开剩余58%
Ⅳ 晓松奇谈自从讲台湾后,高晓松言论明显偏向当局,对校长极力贬低,这跟他以前捧民国 美国 的风格不同呀
可能是坐牢坐怕了
Ⅳ 高晓松在一集的最后讲了三种理论,第一是民族主义理论,第二是以人为
按照《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冲击-反应”论》一文,该理论是由赫尔德等人开创,由马克思发展、费正清等人集成的。而赫尔德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言的起源》(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这本书论述的思想成为日后“狂飙猛进”的基础。
赫尔德是最早在学术和思想上提出民族主义的人。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赫尔德,全名为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8.25 - 1803.12.18) 是德国、哲学家、路德派神学家,诗人。其作品《论语言的起源》(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成为狂飙运动的基础。
赫尔德认为人类和自然的成长与衰颓都是依循相同的法则,因此将历史视为所有人类共通的有机演变,而显示于各民族特有文化的发展中。其中历史观中的革命运动也是历史演变不可缺少的要素。他并主张各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种表现于艺术与文学的“民族精神”。对赫尔德而言,“民族精神”这种概念并不表示任何民族较其它民族更具优越性;相反的,他大力鼓吹所有文化均为平等并具有其各自的价值。
附: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冲击-反应”论——考察毛泽东的国情观与革命论的一个视角2014年02月08日 17:25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12年2期 作者:王四达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浏览量内容摘要:“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关 键 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冲击-反应”论;毛泽东;国情观;革命论
作者简介:王四达(1953—),男,福建泉州人,哲学博士,华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哲学、政治学等。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12)02-0005-05
“冲击-反应论”曾经是西方学术界分析中国国情以解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主流性观点。一般认为20世纪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列文森是这种观点的鼓吹者。但如果追根溯源即可发现,该观点是由赫尔德等人开创,由马克思发展、费正清等人集成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中国观可以说是“冲击-反应”论的一个中间环节。中国革命导师毛泽东的中国国情观就明显受到马克思的中国观与“冲击-反应”论的影响。但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十月革命的“冲击”下得出了自己的革命论,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因此,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中国观与“冲击-反应”论的渊源关系,对我们认识毛泽东的国情观和革命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冲击-反应”论的来龙去脉
从历史的大视野看,中国与西方在近代分别出现了前者从先行到落后和后者由后来而居上的巨大变化。在西方引领时代大潮背景下,一些目光远大的思想家开始运用他们的思想利器——自由价值观,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重新剖析过去被理想化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停滞论”即是这种重新认识的产物。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历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无法向工商业转移,社会没有向平等、自由转变的机会,从而导致发展停滞不前;而欧洲近代“工商业的发达却逐渐使他们有秩序,有好,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1](P371)。稍后的德国思想家赫尔则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批评中国文化是一种“幼年文化”,因此,“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停滞不前”[2](PP87-95)。其后,黑格尔又从“家长制”压制个人自由的角度深化了这种观点,由于个人没有任何主观自由,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他还天才地预见到“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生动活泼的进步”[3](P123)。此后,约翰·密尔在其《论自由》中又高度强调了自由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欧洲人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要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样”的“中国理想”扼杀了个人的自由、个性,“而他们如果还会有所改进,那必定要依靠外国人”[4](P77)。不管是黑格尔所说的能促发中国“生动活泼的进步”的“若干因素”,还是密尔所说的“有所改进必定要依靠外国人”,均表明他们认为古老的中国需要异质文化的触动才能改变自身,这可以看作西方学者从“中华停滞论”到“冲击-反应论”的一个过渡。
应该承认,马克思的中国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辈们的影响,但马克思又比他们更为高瞻远瞩,因为他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并通过其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来展开的。由于学术界对此已有许多研究,我们这里只勾勒出几个基本环节:第一,联系与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西方近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民族联系交往的扩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于是,“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5](P35)。不仅物质的生产是这样,“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5](P35)。而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P541)。第二,以中、印为代表的东方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结合一体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由于生产结构的简单性、社会的封闭性与视野的狭隘性,印度人“没有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愿望和行动”_[5](P688)。在中国,尽管它历史悠久,但几千年来却呈现出一种“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7](P114)。第三,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必然带来西方的冲击,促进东方社会的瓦解。他甚至把中国称为“活的化石”。“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持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6](P609)。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冲击”、“反应”的字眼,但他的论述已清楚地表明,亚洲的社会变革及传统中国的解体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的。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列文森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费正清认为传统中国的核心是由独裁主义构成的。造成传统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是中国人“在传统以内变”的历史观。对此,费正清提出一种“文化主义”理论,即中国作为古代东亚文明中心的漫长历史使其人民对所有外国人具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8](P182)直到19世纪,“西方的冲击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给中国“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它表现为“民族主义、科学、民主和其他推动社会文明的要素”[9](P124)。随后,列文森在其所著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也认为中国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迈入一个具有科学取向的社会,“然而鸦片战争后,欧洲的工业主义和商业事业开始成为传统的中国社会的催化剂”[10](P42)。他反驳那种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看作儒教继承者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推动了社会变革,“但是变革的根源则深植于一个半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早期社会结构的破坏性冲击”[10](P144),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冲击-反应”的观点。
Ⅵ 高晓松曾经作为《奇葩说》的导师,为何现在却很少参加此类节目
主要还是自己个人的原因,自己本身可能在人生的现阶段是不想再参加什么节目了。大家可以发现不仅仅是《奇葩说》高晓松没有再参与,自己的节目《晓说》、《晓松奇谈》现在也已经停更了,在《奇葩说》虽然时不时的会回归,但是也不再是常驻的导师了。
在高晓松自己总结的文章里说到自己的最后一个节目应该就是《晓年鉴》,这个节目一直会持续到自己五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结束,为自己人生的前半部分划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并开始人生新阶段,不论如何,都希望高晓松在自己的人生新阶段能够找到他想要的远方。
Ⅶ 高晓松在晓说里说过的15%傻叉理论是哪一期
只有人数比较多,总会有一小部分人变成傻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