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地指什么
Ⅰ 出版号是什么
出版号即为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由条型码和那一串数字组成。
采用ISBN编码系统的出版物有:图书、小册子、缩微出版物、盲文印刷品等。2007年1月1日前,ISBN由10位数字组成,分四个部分:组号(国家、地区、语言的代号),出版者号,书序号和检验码。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版ISBN,新版ISBN由13位数字组成,分为5段。
即在原来的10位数字前加上3位EAN(欧洲商品编号)图书产品代码“978”。在联机书目中ISBN可以作为一个检索字段,从而为用户增加了一种检索途径。
(1)出版地指什么扩展阅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于2005年1月出版新的标准,该标准将以13位数字的BooklandEAN条形码,作为图书和图书相关产品的唯一条形码。到2007年1月1日起,全世界所有ISBN代理机构将只发布13位的ISBN。
所以,出版社将有两年时间来完成10位ISBN到13位ISBN的升级。过渡期间内(2005~2007年),鼓励出版社根据国际ISBN中心(International ISBN Agency)出版的《13位国际标准书号指南》为同一个文献提供10位和13位的ISBN号。
新的国际标准书号在国际上简称“ISBN-13”。而前缀码979将作为ISBN-13备用的新系列号码,在978系列号码用尽后开始启用。在使用ISBN-13时,EAN-13条码与ISBN-13数字码需同时排列,且ISBN-13数字码应排在EAN-13物品条码上方。
它包括国际标准书号的标识符“ISBN”、数字号码以及数字号码各标识组间的连字符“-”。而与物品条码编码相同的13位数字则应连续排列(无连字符和空格)在物品条码下方,其前也无须添加国际标准书号的标识符“ISBN”。
Ⅱ 出版社是干什么的
出版社是指从事书籍、报纸及刊物出版,通过经营获得利益、名声或者知识积累目标的企业。它的主要工作是先付给作者一定的报酬,再把该作品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出版特征:
一、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二、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刷新、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三、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四、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Ⅲ 出版社是干什么的
出版社是指从事书籍、报纸及刊物出版,通过经营获得利益、名声或者知识积累目标的企业。它的主要工作是先付给作者一定的报酬,再把该作品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出版特征:
一、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二、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刷新、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三、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四、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Ⅳ 出版地指的是什么意思
出版地,其实就是印刷地,即那个省的出版社印刷的。
(1) 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
(2) 泛指书刊、图画等的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
Ⅳ 请问 出版和发行 各指什么及其他。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出版和发行
我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一下
所谓出版就是说选择稿件编辑,然后印制成书。
所谓发行就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书卖出去。
在90年之前的出版业,当时出版社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大多依靠新华系统,也就是新华书店来完成发行工作。那时候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民营的私人书店很少,所以出版社只需要把书交给新华书店,实际上就等于完成了发行工作。
但在90年以后,许多的民营书店破土而出,出版社逐渐意识到自办发行的迫切需要,毕竟不能把生命线放到第三方手中。况且通过新华书店再专卖给民营书店也不是很合理的方法。这时候起,各家出版社纷纷自己办起了发行,有自己的发行人员把书发给新华书店系统(主渠道)和民营书店系统(二渠道),这时候发行权限是掌握在出版社手里的。
现在拥有出版权限的只有出版社(当然,比如有些名称上貌似书店,比如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之类的,但是他们实际上都是出版社,名字都是按照解放前的,没有改动),所以所有的图书版权页上印制的出版方都是XXX出版社。
至于发行的情况,据我所知,目前全国560家出版社,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发行渠道。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发行权限都还是出版社自己,那么为什么有些书的版权页上会把发行单位写成:新华书店呢?
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新华书店是一个老品牌,出版社希望读者能够集中的到新华书店去购买图书;
二、沿用旧的习惯,没有改变;
三、北京新华书店的总店,他们有时候喜欢包销大批量的书,所以一些书的版权页上也会照顾性的写上他们的名字;
四、有极少一部分的专业社和部位社,他们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发行人员,往往通过系统发行,这时候他们也会把发行写上:新华书店。这类书往往集中在文件、学习材料之一类上。
如果你想要开书店需要如下步骤
1、准备注册资金,成立公司,并到相关工商部分背案,具体事宜你可去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咨询;
2、选择适合的场地与经营的主要图书品种;
3.、联系上游供货商,一种选择是找出版社,另一种是找大的批发商;初期建议找批发商(目前图书的批发商大多是民营的书店,新华书店在零售上很强,但在批发上做的不好),因为出版社太多,你没有精力一家一家联系,而且你的规模小,出版社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
4、付钱进货,销售。
进货折扣不是固定的,这主要跟书的类别、书的性质(是出版社做的还是书商运作的)、出版社的品牌有关系
一般情况:社科的折扣在60%-75%之间;
教辅、少儿在35%-55%之间
这主要是要靠你谈的
一般的情况是,批发商在自己的进货折扣基础上再加5%专卖给下级经销商,因为你是直接先款后货的,可以向他们讨价。
大致如此,有什么你再问我吧。
Ⅵ 出版社和出版地是什么关系
出版地就是出版社所在的城市
Ⅶ 省级以上出版机构是指哪些
1. 人民出版社
2.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科学出版社
5. 人民邮电出版社
6. 商务印书馆
7. 中华书局
8. 机械工业出版社
9. 电子工业出版社
10. 中国农业出版社
11.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2. 人民卫生出版社
13.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4. 化学工业出版社
15. 石油工业出版社
16. 法律出版社
17. 国防工业出版社
18.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 中国电力出版社
2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4. 经济科学出版社
25. 三联书店
26. 地质出版社
27. 海洋出版社
28. 气象出版社
29. 冶金工业出版社
30. 作家出版社
31. 人民体育出版社
32. 中国文联出版社
33.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4. 兵器工业出版社
35. 航空工业出版社
36. 语文出版社
37. 人民音乐出版社
38. 中国计量出版社
39.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0. 地震出版社
41. 军事科学出版社
42. 原子能出版社
43. 中国文学出版社
44. 宇航出版社
45. 外国文学出版社
46. 外文出版社
Ⅷ 什么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么出版物是指什么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网络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